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1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1张PPT)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10:1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名词解释】“共和Republic”
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为”人民的公共事务“
两大基本特征:
1、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
2、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一个国家是不是“共和国”,并不在于它的国名是否称之为“共和国”,而是在于它的政体是否“行共和之政”。
南京临时政府
1912.1-4
北洋政府
1912.4-1928.12
南京国民政府
1927.4-1949.4
缔造共和
破坏共和
确立、完善共和
探索共和
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
革命根据地
1931-1945
抗日根据地
1946-1949
解放战争
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抗日战争
【时空观念】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




(1)中华民国的建立:P14 时间、意义、措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①目的:
②原则:
③内容:
限制袁世凯独裁(直接目的),维护共和制度(根本目的)
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
【课堂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临时约法》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一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孰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局限性:(1)存在“因人设法”的局限
(2)总统与总理职权不明,不能真正限制袁世凯权力,反而导致政争不断、 政局动荡(府院之争)。
进步性: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共和国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治)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的政党政治
(1)开始出现:辛亥革命后
(2)转折:“宋教仁案”
1912年8月
1913年10-11月
1913年春
1913年7-8月
①国民党成立;选举获胜,宋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④袁就任
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②宋教仁
遇刺
③二次革命
政党政治
名存实亡




(3)结果:1915年袁世凯复辟;1916.1.1称帝,去世后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材料1: 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仅1912年间,大小各种政党团体就曾出现300多个。……各个政党纷纷采取公开发表演说的方式开展竞选活动,使得政治性的演讲、报告会一时蔚然成风。
——郑炳凯《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参与变化的实证研究》
【合作探究】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
政党数量多
参政意识强
国民党
共和党
材料2:
政治倾向分野明显
材料3:
国民党是当时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最大的党派
政纲趋同,大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寿命短
他们会参与选举、选票吗?会关心政府国会议案吗?
一、探索共和:一波三折——民国初期的政治制度
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名存实亡的原因
1924年-1927年
国共合作,发起国民大革命
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罹患肝癌,憾然去世
蒋介石接管国民党,成立国民革命军,这是部队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混合军队
1926年,打倒列强,除军阀
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
【历史纵横】“革命程序”论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1)“训政”时期:
①背景:
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完成形式统一。
同年8月,宣布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实施: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训政”的实质是什么?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国民党专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2)“宪政”时期:
①概况:




《中华民国宪法》
1946.11-12, 制宪国大
1948, 行宪国大
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实质:用宪法形式确立国民党独裁统治
目的:维持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统治
②结果: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政治统治 政治特点 宪法
南京临时政府 ①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这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②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民主共和制 (三权分立、内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北洋政府 ①1912年8月,同盟会与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推举孙中山为理事长,实际由宋教仁主持党务; ②1913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多数党领袖;③(1913年春,袁世凯制造“宋案”,并镇压二次革命)1914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后解散国民党和国会。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政党政治;袁世凯独裁统治 《中华民国约法》
南京国民政府 ①1928年,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 ②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制的《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训政、宪政口号下的蒋介石政府的独裁统治 《训政纲领》
《中华民国宪法》
【小结】一波三折: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的含义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条款中,体现“政治是人民所共管”的是( )
A.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C.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D.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C
2、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B
小试牛刀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初的政党政治是资产阶级寻找中国早期政治民主化途径的伟大尝试,......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是有着多方面原因的。具体而言,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浅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都是民初政党政治实践失败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队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造成此次民主政治移植失败的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整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④政党仓促成立(不成熟),且党争不休;
⑤国民缺乏参政素养(或政党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⑥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⑦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革命根据地建设
(1)建立: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第一条 所有封建地主、豪绅、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已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地实行没收。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老弱残废以及孤寡,不能自己劳动,而且没有家属可依靠的人,应由苏维埃政府实行社会救济,或分配土地后另行处理。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1931年)
反映广大工农的切实利益
(2)政权性质:工农民主专政
(3)评价: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背景: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敌后根据地逐步扩大
(3)措施:
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4)评价: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扩大参政议政的群众基础
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晋察冀边区唐县选举第一任女县长陈舜玉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2)目的:
①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三三制”
【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二、走向共和:艰辛探索——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边区政府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根据三三制原则,团结党外人士,组成各级参议会,边区政府委员由参议会选举产生
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相应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任务也发生变化。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⑵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
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解放区的建设
(1)政权建设—行政区
(2)理论基础—《论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巩固了新兴的人民主权;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基础(实践基础)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时期 制度建设 地区 意义
土地革命 (1927-1937) 苏维埃政权 农村革命根据地 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
抗日战争(1937-1945) 边区政府 参议会 三三制原则 抗日根据地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
解放战争 (1946-1949) 行政区 解放区 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
【总结归纳】中共在革命时期的制度建设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小试牛刀
1、“(本次大会)向全世界与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宣布它在全中国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这次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右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
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
另一阶级有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
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D
B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4.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中共中央将原来分立的各解放区的政权合并为六大行政区的政权,即华北、东北人民政府,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地区的政务工作,为新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六大行政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随着战争形势发展而建立,存在至今 ②处在中央与省之间的行政和军事单位
③依据军事上的战略区进行划分和命名 ④保证了中央政令统一和有力贯彻执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9月
1954
1957
1966-1976
1982
《共同纲领》: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①含义 ②核心
③意义
“文革”结束后逐渐恢复;
1982年宪法
①重要进展
②意义 ③地位
(1)奠定基础
(2)确立
(3)挫折
(4)恢复、完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基本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结合教材19页,梳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人民政协的性质:
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
1982年中共十二大进一步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并被写入宪法。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基本内容:
P19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基本的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1)提出:
①2013.1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②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坚持三个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
(3)评价: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③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两个实现)。
新中国
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1.发展历程曲折、艰难,从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从盲目学习西方国家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
3.不是先有共和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共和制;
4.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
在根据地和
解放区的制
度探索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2年—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1912年4月)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912-1928)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927-1949)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政党政治开始出现
转折:“宋案”
结果:袁世凯复辟始末
“训政”时期:颁布《训政纲领》
“宪政”时期披着“宪政”外衣的“独裁”
建立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
国共对峙时期(1927-1937)
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实践:行政区的建立
理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缔造
共和
破坏共和
探索
共和
确立
完善
共和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