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四 思辨性文本阅读第二轮 广东中考题型模拟练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四 思辨性文本阅读第二轮 广东中考题型模拟练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14: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专项四 思辨性文本阅读
第二轮 广东中考题型模拟练
一、 (2022·江西·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唐雪健
①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对诱惑,有时舍得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②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也
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伟大事业之中去,让生命焕发多姿多彩的绚丽。
③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容易浑浑噩噩,目光短浅,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看不到远处的风景。居里夫人的会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旧椅子。她说:“我生活中永远是追求
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为了搞好科学研究,她放弃了许多交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她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图享受,不追求生活的安逸,这种放弃为人生做了精彩的诠释。
④1955年,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军衔的消息时,感到十分不安。他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写了一封《降衔申请》,说:“高兴之余,惶惶难安。我扪心自问,论德、
才、资、功,我佩带四星,心安神静吗?此次,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功绩授勋。回顾自身历史,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实事求是地说,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相比,就是与一些资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龙)副主席申请:授予我上将军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作为平凡的人,我们敬仰这种大舍得、大境界的人。
⑤能放弃的时候舍得放弃,实在是一种人生智慧。把身外
之物看得淡一些,顺其自然,就不会将有限的生命搅到无限的名利场中,就会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自觉用有限的生涯追求无涯的知识,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正确的信念;在神圣的职责面前,有无私的忠诚;在人民群众的疾苦面前,有博大的爱心。
⑥舍得放弃还是一种自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倘若让自己跟着诱惑走,被身外之物所束缚,就很少能感受到生活的
绚丽和多彩。放弃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把名利看淡一些,用更多的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专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这种豁达的放弃,就是一种人生的自守。
⑦《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宇宙之大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宇宙为空间,在自己的支点上站得
住。放弃是一种自守,就要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不平常的事情,以安静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
⑧错过了花,你将收获果实;错过了太阳,你会看到璀璨的星光。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智慧。
(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
B. 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能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是一种人生智慧。
C. 放弃就是完全不讲物质利益,保持淡泊、旷达的心境,专注于精神生活。
D.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
B
【解析】结合文章标题及第①段、第⑧段的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应是“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或: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而结合对选文结构的把握可知,“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是文章的分论点。故A项说法不正确。由第②段“该放弃的时候放弃……知其不可而弃之”一句可知,B项说法正确。由第⑥段“放弃不是不讲物质利益……专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一句可知,C项“完全不讲物质利益”过于绝对。阅读选文可知,作者花费大量篇幅列举了居里夫人、许光达的事例从正面来论证观点,故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而非“对比论证”,故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
2. 下列与文中“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A. 甘祖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8月,他主动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职务,带领全家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沿背村务农。此后,甘将军带领乡亲们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水渠,4座水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
B. 近年来,一些网络低俗用语蔓延到学生的日常交流用语甚至写作中,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某同学为了守护汉语的纯洁,在日常交往和写作中有意识地放弃低俗网络用语,养成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得到了许多同学的认同。
C. 钱学森中学毕业考入交通大学,学铁道机械工程专业。1932年1月28日,日军突袭上海,动用空军狂轰滥炸,中国守军遭受巨大伤亡。钱学森认为现在学铁道机械工程对国家用处不大,铁路刚刚修好,日本飞机一炸就不能用了。为此,钱学森改学航空工程。
D. 某校为落实“双减”政策,在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文学社、美术社、器乐社等社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某同学放弃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把时间都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
D
【解析】D项,某同学放弃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把时间都用于考试科目的学习,违背了“双减”政策实施的初衷。由此可见,该同学的放弃并不是一种“智慧”,故该事例不符合“放弃也是一种智慧”这个观点。故选D。
3. 结合本文内容和生活经验,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示例:有时候舍得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适当地放弃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如:放弃玩手机、玩游戏等。将自己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才能取得进步。
二、 (2022 · 益阳)阅读下面的文章, 回答问题。 (9分)
非宁静无以致远
李朝德
①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道德经》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大意是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容易丢失根本,浮躁容易丧失主导。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
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它启发我们,心有所志人自定,目标坚定人自静,自定、自静故能向着高远目标坚韧前行。
②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
③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师从著名棋手弈秋学习棋艺,一个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个人表面
上听讲,实则心猿意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后,两个人的棋艺相差甚远。导致这样的结果,只因前者心态静定,后者心浮气躁。正所谓,“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现实生活中像第二个学棋艺者那样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急功近利、沽名钓誉,有的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还有的浅尝辄止、投机取巧……浮躁心态若不及时祛除,终会阻碍一个人学知强能、干事创业。因此,要实现自我价值,要
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
④心浮气躁终误事,成功多从静中来。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一个“静”字,既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专注,也是“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静。史载,林则徐从小聪慧过人但脾气很大,堪称“愤怒才
子”。其父写下“制怒”二字,悬于林则徐书房之上。广东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勾结破坏禁烟,林则徐知道后怒不可遏,而当他抬头看到高悬于堂上的“制怒”二字时,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之后,他若无其事,经过巧妙周旋,成功收缴豫坤贪占的财物。凡事沉住气,戒急戒躁、戒气戒怒,这是避免失误、赢得胜利的妙法。
⑤“静,谓心不妄动。”面对名之耀、利之诱、权之惑,
尤需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沉着冷静、保持定力,从长远角度看待当前形势,从全局高度看待未来目标,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干好自己的事。
(选自2022年5月18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认为,一个人如果浮躁,就必然会导致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
B. 要学知强能、干事创业,要实现自我价值、走得更远,就需保持心态静定、祛除浮躁。
C. 现实生活中,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之人不在少数,懂得宁静致远的道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D. 文章认为,我们要自觉抵制名、利、权的诱惑,静心定神,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
A
【解析】A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浮躁之人多半治学不恒、立志不坚,处事不稳、见利心动”,并非“必然”。故选A。
2.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①段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中心论点,然后引用《道德经》《诫子书》相关内容进行理论阐述。
B. 第②段为总领段,下文③④段分别对“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与“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进行论述。
C.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了“成功多从静中来”的道理。
D.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写作,第①段总起,提出问题,第②③④段展开论述,最后一段联系实际作结。
D
【解析】A项有误,文章第①段提出“潜心静气方可行稳致远”的中心论点。B项有误,下文③④段分别对“性躁心粗者,往往一事无成”与“心和气平者,百福自集”进行论述。C项有误,第④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D项正确。故选D。
3. 下列材料中哪则材料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3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晋国赵襄子向当时有名的驾车高手王子期学艺,初识技艺的赵襄子便迫不及待地与王子期比赛,结果是三次换马三次落后。王子期告诫赵襄子:驾车最重要的是用心指挥并调整马的方向和速度,而不能把全部心思全用在与人一较高低上,不能求胜心切,心浮气躁。
【材料二】陈涉年少时曾慨叹:“苟富贵,无相忘。”众人笑话他一个佣耕者,哪来的富贵?他回答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材料一可作为文章第③段的论据。初识技艺的赵襄子求胜心切,心浮气躁,三次换马三次落后,这个事例能从反面证明第③段“要实现自我价值,要想走得更远,就需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浮躁”的观点。
三、 (2022·青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0分)
弘扬民族精神 贡献青春力量
温静
①“我为伟大的祖国和人民而骄傲,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而自豪!”习近平主席发表2021年新年贺词,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赞扬,引发强烈反响。
②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
前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地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对新时代青年来说,自当弘扬民族精神,执着追求,不断进取,用奋斗回答时代之问、青春之问。
③自强不息是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驻村青年干部群体功不可没;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返乡创业青年大展拳
脚;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青年创新团队大放异彩;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越来越多匠心青年脱颖而出……伟大时代孕育着更多机会,搭建起更大舞台,提供了更多选择。时代造就了青年,而青年也在创造并推动这个时代。
④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创办的华坪女高,有一段震撼人心的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这句话激励了
许多家境贫寒的山区女孩,不认命、不服输,走出山区,看见更广阔的世界。自强不息,就是坚定自己的人生要由自己设定。从“我也就这样”的自我束缚到“我还能这样”的突破,不仅打破了一种观念,更开启了一种新的人生。
⑤自强不息是顺境中的不放松。许多青年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在实现阶段性目标后斗志减退、思想松懈、惰性渐生。考上大学后只想着及格就好,进入职场后只想着差不多就可以。
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也就放弃了未来的无限可能。青年是最有朝气、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个机遇里收获成长,从每一次挑战中磨砺成熟,从而找到实现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的正确打开方式。
⑥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李大钊曾以激昂的笔触描绘出青年的独特气质:“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当今,“90后”和“00后”以行
动展示出青春的生机和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许多人的发展节奏:备战半年的资格考试临时取消;精心准备的求职面试突然更改方式;万事俱备、只待实施的工作方案始终无法启动……但他们并不气馁,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向目标前进。青春无悔,奋斗无价,越是迎难而上,就越能体验到拼搏的意义。
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
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国青年要乘势而上,涵养自强不息的青春气质,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为铸就新的历史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选自2021年1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①段由习近平主席对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赞扬,引发强烈反响这一现象开篇,引出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④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华坪女高的誓词,论证了“自强不息是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的观点。
C. 第⑥段举“90后”和“00后”以行动展示出青春的生机和力量的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的分论点。
D. “应当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每一个机遇里收获成长,从每一次挑战中磨砺成熟”这句话启示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要具有排除一切困难的精神,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向目标前进。
B
【解析】第④段引用华坪女高的誓词,属于道理论证,不是举例论证。故选B。
2. 下列与文中“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
B. 海伦·凯勒面对黑暗无声的世界,无法吐露心中的苦闷,却
依然渴望着鲜艳多彩的大自然。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终于成功。
C. 尽管刘伟失去了双臂,他却有游泳的梦想,并获得了诸多奖项。但命运又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因身体原因,他不能游泳了,但他开始弹琴,在艺术方面取得了成就。
D. 卢永根,中科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他为人低调、生活俭朴,并将积蓄捐赠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我国医学研究事业。
D
【解析】卢永根设立基金、捐献遗体,体现的是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符合“自强不息是逆境中的不放弃”这个观点。故选D。
3.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对“民族精神”进行了论述?(4分)
从对当今时代的不辜负、对未来人生的不设限、顺境中的不放松、逆境中的不放弃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