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凝珠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凝珠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14:4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期末复习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时间轴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澶渊之盟
宋真宗
阿保机建辽
10世纪初
北宋建立
960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前期
阿骨打建金
12世纪初期
南宋建立
1127年
宋金议和 1141年
岳飞抗金
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时期
铁木真
统一蒙古 1206年
忽必烈
建立元朝 1271年
元灭南宋 1276年

知识点汇集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做法:
1、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 经常调换军队领导,割断兵将的联系。
2、在中央:
● 才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 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第6课、北宋的政治
3、在地方:
● 派文臣担任地方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的爪牙。
● 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利。
● 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重文轻武目的: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武将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用抑制武将、提升文臣的地位使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2.重文轻武的表现:
●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 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3.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横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发展:
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末汉人纷纷避难,北出长城,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契丹族有了自己的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造房屋和城邑。
政权建立:10世纪,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临潢建立政权,史称“辽”。
辽的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发展:
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本是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政权建立: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
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朝制度,订立官制、军事和法律,并鼓励开荒耕种,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西夏的发展:元昊仿效唐朝制度,订立官制、军事和法律,并鼓励开荒耕种,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和北宋的和战
战: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的冲突加剧。
和:宋太祖晚期,辽与北宋保持良好关系,互通使节。
战:宋太宗即位后,辽对北宋发动了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防御。
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威胁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取得胜利。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和:澶州之战之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这次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三、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先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虽然屡屡获胜,但是由于人力和物力有限,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
后和:后来北宋和西夏和谈,订立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贸兴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 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2.辽与女真关系:辽宋时期,女真受辽的控制和压迫。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实力增强,12世纪初,阿骨打起兵把辽打的节节败退。
3.女真政权建立: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4..金的发展: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迅速发展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金灭辽:北宋和金订立盟约,相约夹击辽,北宋失利,1125年金灭辽。
金灭北宋:由于金和北宋联合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妥协求和。1127年金灭北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三、南宋的偏安
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登上皇位,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收复失地:南宋初年,金军南下,岳飞率军北伐,收复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战中打败金军,有望收复中原。
岳飞被杀原因: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势力强大,危及他们的统治,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对峙形成: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对峙形成。
金迁都:金迁都燕京(今北京),改名中都。
南宋偏安: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农业生产发展加快,逐渐超越北方。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了东南地区。
●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宋代经济作物,南方普遍种植茶树。
●植棉地区,由北宋至南宋初期的广东福建发展到南宋后期的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纺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纺织业发达。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棉纺织业工具先进,种类多。
制瓷业:
●宋朝时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在当时世界上居领先水平。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宋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和杭州。
●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辐射到乡镇的商业区称为草市。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越前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1.宋朝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市舶司,加以管理。
宋代时,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在重要地位。
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经济重心南移
3.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原生活与大兴安岭地区,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过着游牧生活。
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消灭西夏。
2.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1234年,蒙古灭金。
3.金被灭后,南宋和蒙古对峙局面形成,蒙古军队南下攻南宋,双方持续征战40多年。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三、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继承汗位。
忽必烈接受汉朝儒臣的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建议,实行“治国安民”的方略。
2.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元,1272年定都于大都。
3.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继续抗元。
4.1279年元灭南宋残部,完成全国的统一。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3.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事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为“腹里“直属中书省。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其他地区,除了吐鲁番、畏兀儿外,设置10个行省。
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事务。
3.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瓦子是开封城内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产生的原因:城市的繁荣,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
勾栏是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
2.宋元时期戏剧的主要形式是杂剧。杂剧形成于宋,在元朝兴盛起来。
3.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二、宋词和元曲
1.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大发展,词成为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
2.宋朝词的代表人物: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两宋之交女词人,以北宋灭亡为界限,以前的作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3.元曲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朝最优秀的戏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元朝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朝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匠人毕昇发明的。(泥活字)
元朝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有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2.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3.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后经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1.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2.宋朝时制造成指南针(罗盘)。
3.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应用与航海。
4.指南针经阿拉伯商人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5.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6.唐朝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7.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与军事领域。宋朝时制造爆炸性武器或管形火器, 元朝时金属做筒,发明了火铳。
8.中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9.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是宋元时期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发达的驿站。
3.元朝时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和中外交通
4.宋代的海陆形成了多条航线,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远至波斯湾和东非海岸。
5.元朝时,海上交通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陆路和海外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重点常考图片解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1.行省制度
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事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宋朝的海外贸易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3.《清明上河图》局部
【作者简介】:
 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内容简介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4.北宋纸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早期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宋朝,四川省成都市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后来人们发现交子便于携带,交易方便,便出现了大额交易使用交子,然后再去铺户取钱的方式,给商户之间的交易带来便利,北宋经济的繁荣也可见一斑。

习题汇集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1.《宋史》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这一记载说明了“通判”的职权是(  )
A.分知州的权力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 D.掌管军事
2..《天龙八部》是已故武侠小说宗师金庸的经典作品。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乔峰(丐帮帮主,后为辽国南院大王)、段誉(大理世子)及虚竹和尚(后被选为西夏驸马)合力上演了一部武侠大戏,凸显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主题。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金庸创作该小说依托的历史背景是(  )
A.汉与匈奴的和战 B.魏蜀吴的鼎立
C.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D.南宋与金的对峙
C
C
3.宋代南方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宋朝的皇帝实行“戒奢从简”的政策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宣,所得动以百万计”,这句话说明了(  )
A.宋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
B.两宋经济重心南移
C.宋朝政府鼓励和重视海外贸易
D.宋代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
C
A
5.“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归一”的民族是(  )
A.女真族 B.契丹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6.元朝完全国的统一是在(  )
A.206年 B.1260年 C.1279年 D.1280年
7.《元史 地理志 序》记载元朝幅员辽阔,“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管辖疆域的措施是(  )
A.科举制 B.郡县制 C.郡国制 D.行省制
8.据《元史 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是(  )
A.东北 B.台湾 C.蒙古 D.西藏
C
C
D
D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湖熟,天下足”形象地反映了宋朝时期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城的衣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南方手工业的兴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
(1)材料一说明,到了宋代我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何时开始、何时最后完成的?说一说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
(2)请你列举出两项宋代的科技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没有给宋朝带来长治久安,还是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灭亡了。
(3)你知道“北宋”和“南宋“分别是被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灭亡的?
参考答案:
(1)经济重心的南移。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完成。南方战乱较少;北方农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2)活字印刷术,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指南针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3)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