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绿色的含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爱护绿色环境的意识。
2.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更多自然风景、植物知识,增长知识面。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感知自然、体验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教学重点:
1.学习诗意化语言的阅读技巧。
2.理解绿色的含义和作用,在阅读中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1.如何通过诗意化语言、图像思维理解绿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如何通过此篇文章体悟和感知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准备好学生阅读课文的课本,准备好录音机,准备好筆墨、彩色笔,课件/PPT/PDF等教学辅助材料。
2.课堂准备:学生课桌、椅子、黑板、笔刷、书籍或文具,教师的教课软件、镜头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1.谈话导入:(出示课件1)
满是绿色的春天的图片
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你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 它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2.“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令人赏心悦目。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就叫《绿》。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艾青一起,走进春天这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板书:绿)
3.全班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2)
艾青(1910—1996),中国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等,诗论《诗论》,长篇小说《绿洲笔记》,译有《原野与城市》等。
5.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走进“绿”的世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出示课件3)
墨水瓶 拥挤 交叉 指挥
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瓶、挤”的书写)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部“瓦”的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上部是“文”,不是“夕”。
(3)理解词语。
①小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②重点指导。(出示课件4)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交叉:不同事物有部分相同、重合。
指挥:发令调度。
整齐:有秩序,有条理,不凌乱。
节拍:音乐中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的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是衡量节奏的单位。
3.朗读诗歌,指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 再读课文,梳理内容
1.学生分组讨论,试着概括出每一小节的内容。
2.学生汇报,教师明确。(出示课件5)
第1小节:借用“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这一比喻,写眼前铺满绿色的感觉,同时引出下文。
第2小节:连续运用六个形容绿色的词语,写出了“绿”的深浅浓淡,体现出绿色的丰富。
第3小节:借用相同句式的叠加,写出了诗人对“绿”的感觉,表现出整个自然空间都充满了绿色。
第4小节:将所有的“绿”汇聚,写出了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第5小节:用“突然”一词转折,写出了所有的绿色在风中舞动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四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着诗人徜徉在绿色的海洋中,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了“绿”的奇妙和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会写字3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本课将诗意化语言想象力和文学经典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内涵比较高,这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也能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懂得绿色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更好的了解自然,更好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教师要通过教学对学生思想观念进行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解力的培养,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乐于表达的意识。同时,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爱好绿色,培养健康的环境意识,切实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和保护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