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实用性文本阅读第二章 三阶集训第三阶 主题综训 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实用性文本阅读第二章 三阶集训第三阶 主题综训 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15: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专项二 实用性文本阅读
第二章 三阶集训
第三阶 主题综训
01
趣味生活
02
探秘自然
03
聚焦文化
04
科技前沿
05
生态环境
一、 (2022·常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人的体味是怎么来的
赵天
①家在农村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场景陌生,它们在叽叽喳喳坠地时,往往会追随在世间看到的第一个能活动的生物,无论这个生物是不是它们亲妈,甚至不管是
第 三 阶 广主题综训
趣味生活
否跟它们属于一个物种,它们都会将其当成自己的妈妈去依恋,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烙印现象”。
②人类也有烙印现象,只不过小朋友呱呱坠地时认妈妈靠的不是看,而是闻。
③原来,人类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时,虽然视力和听力还未发育,却能闻到妈妈的气味。母亲十月怀胎,胎儿闻到的食物气味和母亲身上的气味会构成胎儿头脑中的整体印象。宝宝们
降临人间时,带着早已印刻在记忆中的气味印记,能够准确将自己妈妈和其他人区分开来,绝对不可能像小鸡、小鸭那样第一眼看到谁谁就是妈……这就是有的小孩只让自己妈妈抱,别人一抱他们就哇哇大哭的原因。
④母亲的气味让婴儿觉得熟悉亲近,同样,新生儿身上浓浓的“奶香”也常常吸引人们去亲近他们。研究表明,新生儿的气味能激活人们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人们靠近新生儿,大脑
就会产生更多的多巴胺,让人们感到愉悦。这种气味也吸引着大人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但新生儿发出的让人愉悦的气味在大约6周大的时候就逐渐消失了,独特的个人体味则开始慢慢形成。
⑤科学家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味道,并且是独一无二的,甚至连长得非常相似的双胞胎也拥有各自不同的气味。
⑥那么,人的体味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体味主要来自汗液,而汗液之所以能形成独特的体味,与基因有关,更与生活在人们身上的微生物有关。
⑧首先每个人的汗液多寡,主要由基因决定。
⑨在我们的印象中,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和非洲人通常长得更高大粗犷,身上体味也更浓。为什么亚洲人的体味不那么重呢?原来,大约70%的亚洲人的16号染色体上的ABCC11
基因发生了突变,使得汗腺的分泌减少。
⑩难道有汗液就有汗味吗?不是的。我们身上刚刚分泌出的汗液,是没有气味的。人之所以有体味,主要是因为汗水分泌出来后,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才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非洲人和欧洲人汗水分泌多,所以微生物“发酵”的原料就多,体味就会更大。
目前科学家已经知道了一些规律,比如身上带有较多棒
状杆菌的人,往往有刺鼻的气味,而男人通常比女人带有更多棒状杆菌,因此他们的体味也较浓;相反,女人通常比男人身上带有更多葡萄球菌,因此体味比较清淡。
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在遗传基因和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我们获得了自己独特的、辨识度堪比指纹的气味。
(选自2021年第12期《奥秘》,有删改)
1. 试用自己的话给第①段中的“烙印现象”下一个定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烙印现象”是指刚获得生命的小动物追随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2. 作者的说明对象是“人的体味”,为什么要从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谈起?(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①从小鸡、小鸭破壳而出的“烙印现象”写起,贴近生活,读来亲切有趣。②由生物学上的“烙印现象”自然地引出人类的“烙印现象”,进而引出“人的体味”这一说明对象。③人的体味与“烙印现象”具有共同的特征,它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标志。
3. 根据上文,说说“人的体味”的形成过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遗传基因的作用下,人体分泌出多寡不一的汗液,这些汗液被皮肤表面寄生的微生物转化,生成有气味的化合物。这样,在遗传基因与微生物的双重作用下,人就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体味。
4. 对上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每个人的味道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们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从而让人感到愉悦。
B. 大约70%亚洲人因基因突变,汗腺分泌减少,体味较轻,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
C. 运动之后,人们的体味往往会加重,其根本原因是运动使得汗液分泌增多,从而为微生物的“发酵”提供了更多的原料。
D. 身上带有较多棒状杆菌的人,往往会发出刺鼻的气味,女人身上没有男人身上的棒状杆菌多,因此她们的体味比较清淡。
C
【解析】根据第④段内容可知,人类之所以愿意靠近新生儿,是因为他们身上的“奶香”能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让人感到愉悦,不是因为“新生儿的独特体味”,而且“独特的个人体味”在新生儿大约6周大之后才开始慢慢形成,A项说法错误。根据第⑦段可知,人的体味除了与基因有关,还与身上的微生物有关,因此不能仅凭基因没有突变就得出“另30%的亚洲人的体味则与高大粗犷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差不多”的结论,B项说法错误。根据第段可知,女人的体味比较清淡,不仅因为女人通常没有男人带有的棒状杆菌多,还因为女人身上通常比男人带有更多的葡萄球菌,D项说法错误。故选C。
二、 (2022·贺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6分)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
①2022年5月5日,立夏。
②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
探秘自然
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③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④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
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⑤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⑥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⑦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
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⑧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
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⑨“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
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选自2022年5月5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立夏”的由来。
B.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C. 影响立夏的因素。
D. 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
D
【解析】文章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立夏”,第②~⑤段主要介绍“立夏”的特点及形成,⑦~⑧段介绍的是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由此可知,本文主要说明的是“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故选D。
2.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
A. “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
B. 立夏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
C.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
D. 夏季有6个节气,人们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进行作息,固堤防洪,安排农事。
A
【解析】根据第②段“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可知,“立夏”这一天,有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夏天了,A项“‘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的说法过于绝对。故选A。
3. 下列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B. “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 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 第②段中加点的词“少许”不能删去,因为“少许”一词表明了“差距”的程度不大,如果删去“少许”一词,“差距”的大小就不清楚,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A
【解析】本文先引出说明对象“立夏”,然后说明其特点、形成、具体节气等,采用的是逻辑顺序,不是时间顺序。故选A。
三、 (2022·包头)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张明瑟
①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更是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审美风尚上的表现。解读“国潮”二字,“国”字突显植根中华沃土,“潮”字则代表社会审美风尚。大到建筑家居,小到一盏灯、一支笔,它们不仅是实用物品,
聚焦文化
更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讲述着动人的中国故事,让人们受到传统文化和审美的熏陶。
②笔走龙蛇、行云流水、颜筋柳骨、铁画银钩……今天的互联网页面、电影海报和各类产品包装设计中,人们可以随时领略汉字之美。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汉字,被设计成“中国风”的代表元素。设计者挖掘中国书法审美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电脑字库对颜体楷书的重新设计,就通过调整间
架结构、笔画间距、横竖比例、粗细大小等细节,使其更适合如今的横向阅读和电子显示需要。古老的甲骨文,也成为国潮文创的“资源库”,不仅有甲骨文丝巾、手绘本、T恤衫等实物产品,还有社交软件表情包、“甲骨文名字绘”等互动新媒体产品。
③除了具象的汉字,国潮设计还对传统色彩进行开掘和利用。不少餐具、服装、家居用品甚至电子产品,都巧妙借用了
青花瓷色彩之美。还有在瓷器、丝巾等文创产品中受到青睐的青绿色,蕴含着古代山水绘画的意境。
④令人难忘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深深钤①上通红的中国印。如今“中国红”已成为时尚潮流,无论是服饰,还是挂饰摆件,一抹中国红寓意着端庄、吉祥。举世瞩目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其色彩系统分为五种主色、五种间色、三种辅助色,源于对自然四时、二
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种设计体现包容和谐的审美旨趣,因地制宜的匠心和绿色发展理念。
⑤国潮设计流行起来了。创新设计后的颐和园粤绣屏风《百鸟朝凤》图案元素,织染在潮流服饰上,古老的刺绣手艺走进了当代生活;《山海经》里的神话形象登上时装秀场,刺绣、扎染、勾花、光胶印、数码印花,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结合,以瑰丽的想象和绚丽的色彩给人审美震撼。不少人发出感
叹:“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
⑥国潮产品离不开“贴着生活走”的设计理念。不少历经时间淘洗、使用价值和审美风格得到广泛认可的老字号,如今再立潮头。与过去不同的是,今天的设计者更加关注当下受众的审美需求。他们运用数字化设计、消费者共创等新技术新手段,在符号、色彩、外观、功能上进行更精心的设计。人们惊喜地发现,日用产品原来可以这么美!
⑦国潮设计绵延着古老的文化根脉,凝结着中华智慧的光彩,在传承与创新中充满魅力。国潮设计从“古”走来,承续着中华文脉;国潮设计面貌一“新”,表达着时代风尚。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钤(qián):盖(图章)。
1. 理清①~④段的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
甲骨文
青绿色
中国红
适合如今的横向阅读和电子显示需要
2. 品析第⑥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示例:画线句是感叹句,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体现了对国潮产品绝佳审美效果的赞叹;句式与第⑤段结句(或题目)相似,强化“原来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潮’”;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使说明语言生动,引发读者共鸣。
3. 请你设计一个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笔袋,从色彩、图案等方面简要说明。(4分)
示例:我设计的笔袋颜色为土黄色,是黄河、黄土地的颜色,也象征着炎黄子孙;图案是古典小说人物——关公战秦琼,取材于传统相声,其中人物代表着中国人忠义的品格。
三、 (2022·烟台)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1分)
神奇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
叶雨婷
①北京冬奥会开赛以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四天六刷奥运会纪录。场馆中1.2万平方米的超大冰面被誉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一块冰”。从开始建设到正式比赛,这块冰一直是外界瞩目的焦点。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
科技前沿
为制冷剂。
②传统的制冰技术使用氨或氟利昂。氨具有一定的爆炸和毒性危险,安全性难以控制,氟利昂则是臭氧层空洞和地球温暖化的元凶,这两种物质都无法与天然的二氧化碳比肩。另外,应用传统制冰技术,冰面不同区域的温差较大,会导致冰面软硬不均,影响参赛选手成绩。而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 ℃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
其上。
③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核心原理是二氧化碳热力学循环。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冰,再将吸收热量的二氧化碳提升到高温高压状态下冷凝释放能量。释放出的能量也不会被浪费,用于冰面下地基防冻、冰面平整和场馆供暖,梯级利用,一举多得。
④为“冰丝带”制冰还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巨大的冰面
就相当于一个巨大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如何设计制作如此庞大的制冰系统是一个难题。另外冰面大了以后,如何保证硬度的均匀,达到运动员进行比赛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为此,整个冬奥团队设计了超大型的二氧化碳蒸发器,并优化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通过参数控制、动态调整等方式进行优化调控,成功解决了这些难题。
⑤相较于其他举办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冬季温度高,降雪
偏少,造雪技术的运用对赛会成功举办至关重要。特别是到了冬残奥会举办的3月,北京的平均气温可以达到8 ℃,而目前国内外造雪机普遍工作温度是零摄氏度以下,造雪极限温度不能超过2 ℃。这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出了又一个难题。
⑥目前国际上虽然已经有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的应用,但往往是先制冰,再将冰碾碎,索契和平昌举办冬奥会时采用的便是这种方法。这种“雪”硬度很大,会让高山滑雪运
动员的膝盖承受较大压力,影响成绩。冬奥团队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运用在人工造雪领域,成功实现在0~15 ℃甚至20~25 ℃的人工造雪,直接造出与天然雪最接近的人工雪,这为保护高山滑雪运动员身体健康,取得好成绩,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氧化碳零摄氏度以上人工造雪技术,也使在春风暖阳中跃然雪上不再是梦。
⑦在后冬奥时代,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生产生活的更多领域焕发光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 读第②段,概括二氧化碳制冰技术的“神奇”之处。(3分)
①相较于使用氨或氟利昂,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更安全、天然、环保。②能将“冰丝带”的冰面温差控制在0.5 ℃之内,硬度均匀,任运动员驰骋其上。
2. 第⑥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二氧化碳制冰技术在人工造雪领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3分)
作比较
不受环境温度影响且能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
3.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作用。(2分)
在百年冬奥历史上,它首次使用了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
“首次”表明是第一次使用,突出说明了此次使用二氧化碳技术的突破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 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的理解,围绕“科技创新”写一句话,表达你的观点。(3分)
【材料一】“智能字幕”功能,依托语音识别技术,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体育垂直场景的实时纠错自然语义能力,在国内首次实现大型国际赛事超高清直播的实时双语字幕创新规模化商用,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用户观看直播的需求。
(选自《让赛事插上科技的翅膀》)
【材料二】在物流自动化行业的热潮中,无人叉车机器人是近几年兴起的非常重要的方向。与传统的人力叉车、自动叉车相比,捷象灵越自主研发的首创无人叉车机器人有多项业界独有的底层创新,具有无盲区、更灵活、更安全的特性,意味着无人叉车行业迈向了3.0时代。中国正推动世界走向智能“智”造,下一代智慧物流将是中国保障经济内循环、引领全球工业4.0革命的核心竞争力。
(选自《人工智能再添新场景,无人叉车进入3.0时代》)
示例:科技创新体现在各个行业,是彰显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 (2022·黔东南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2分)
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
①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微火”形态呈现的火炬成为许多人脑海中的经典瞬间。而这一瞬间的“幕后推手”,正是氢燃料。氢燃料燃烧过程不排放二氧化碳,氢燃料是如何做到的?这么好的能源,又为什么现在才使用?
②氢,化学元素符号为H,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
生态环境
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大约占据宇宙质量的75%。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与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同,难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但氢的热值很高,燃烧相同质量的燃料时,氢所产生的热量是焦炭、汽油等化石燃料的 2~4倍;同时氢能具有能量密度高、存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调配太阳能、风能等作为能源载体。最重要的一点是,氢气仅仅含有氢元素,燃烧的产物中只有水,而传统的化石燃
料因为含有碳元素,所以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作为燃料有着丰富的优势,但它的开发和利用充满着诸多挑战。氢能的开发和利用,可分为制取、储运和终端使用三个环节。需要每个环节同时进步,战胜各自的技术壁垒,才能实现氢气的最终利用。
③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氢能按照其制取方式,可分为灰氢、蓝氢、绿氢三种:灰氢,是通过化石燃料(石油、天然气、煤炭)燃料产生的氢气,在生产过程中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灰氢的生产成本较低,制氢技术也较为简单,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氢气是灰氢,约占当今全球氢气产量的95%左右。蓝氢,是天然气制氢,在产生温室气体的同时,会使用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对温室
气体进行捕获,从而实现低碳排放生产。绿氢,是通过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制造的氢气,比如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在这一过程中,完全没有碳排放,也是制氢的终极目标,但由于目前技术限制,制绿氢成本较高,距离大规模应用仍需时间。
④氢气易燃、易爆,氢能的运输主要有气氢、液氢和固氢输送3种方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储氢容量、降低成
本、提高易取用性是储运技术的重点。储氢技术可分为物理储氢、化学储氢两大类。物理储氢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物理吸附储氢以及地下储氢等方式。高压气态储氢是将氢气压缩储存在高压瓶当中,可在常温操作,充放氢速度快,技术相对成熟;低温液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低温高压条件下液化后储存在容器中,具有储存容器体积小的优点;吸附储氢是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以物理吸附将氢气存储在大比表面的材
料中;地下储氢是在地下盐层中挖出一个“容器”来储氢,与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结合,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有效储存氢气。
⑤当我们足够了解氢的制取与储存之后,关于氢能的利用也被科学家提上了日程。目前氢燃料电池是氢能较为常见的终端应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氢燃料电池就已被应用于航空航天,进入70年代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不断降低,氢燃
料电池逐渐应用于各大领域,包括发电、汽车、船舶和无人机等。
(选自2022年6月1日《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
链接材料:
氢氧燃料电池通过电池内的氢气与氧气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这种电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相同。它与一般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电池的活性物质是预先放在电池
内部的,因而电池容量取决于贮存的活性物质的量;而燃料电池的活性物质(氢气和氧气)是源源不断地输入的,因此,这类电池实际上只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
1. 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氢能源的相关知识。
B. 第②段中加点词“仅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 氢的制取过程与氢的终端使用都实现了完全零碳排放。
D. 北京冬奥会上的火炬燃烧使用氢燃料,充分体现我国对“绿色环保”的重视。
C
【解析】结合文章第③段“虽然氢能是绿色能源,但氢的制取过程却并非完全零碳排”可知,C项“都实现了完全零碳排放”说法有误。故选C。
2. 请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进行分析。(3分)
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突出了氢的热值很高的特点。
3. 请你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围绕“催化分解”“化学反应”“循环”三个关键词,从科普文表述的角度,对下面这幅氢能量转换装置简易图进行说明。(不超过80字)(3分)
示例:太阳光通过催化将水分解,
生成氢和氧;氢和氧通过氢氧燃
料电池进行化学反应,将化学能
转变为电能,并产生水;水再次
参与上述的能量转换步骤。
4. 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结合本文内容,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是否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阅读?谈谈你的看法。(3分)
示例:适合。这篇文章是围绕“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氢能”来写的,“氢能”是绿色二次能源,氢气作为燃料可以彻底实现零碳排放,在“绿色环保”方面意义重大,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二次能源,与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一致。中学生阅读此文可以了解相关的绿色能源知识,并且利用这些知识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这篇阅读材料适合推荐给广大中学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