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名 两小儿辩日
教者 班级
教材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篇课文,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本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文章叙述孔子周游列国遇到两小儿辩论,询问其故,一儿提出“日始出时去人尽,而日中时远也”的观点,阐述所看到的“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的现象,以视觉上近大远小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另一儿则提出了“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观点,阐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的现象,以触觉所感知的近热远凉为依据,印证自己的观点。圣人孔子听罢,也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论说性文章中常见的事实论证。《两小儿辩日》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序列化的学习活动,思考两个小孩儿的观点以及它们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进而初步感受事实论证强有力的说服力。而《两小儿辩日》作为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文言文,也体现了部编版教材对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高要求。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积累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课前作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能做到正确而有节奏地朗读、疏通文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大致内容。因此,在本堂课上,初学环节只需要花少量时间对学生课前预习进行检查。 学生的难点在于落实“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这一语文要素。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借助表格,从文中提取信息梳理两小儿的观点以及依据,并启发学生根据表格,自主发现两小儿由于就同一问题思考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论也因此截然不同。正是因为两小儿是用事实和常理说明观点,所以无法辩驳对方,连孔子也“不能决也”。
教学目标 检查本课课前自学情况,读准读、读流利、读节奏,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明确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了解用事实有理有据说明观点的方法以及效果,并尝试在情境中运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 指导朗读两小儿对话,体验“辩斗”的乐趣,增加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尝试背诵。
教学重 难点 1、明确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了解用事实有理有据说明观点的方法以及效果,并尝试在情境中运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 2、指导朗读两小儿对话,体验“辩斗”的乐趣,增加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尝试背诵。
多媒体 运用 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及设计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自学检查 检查本课课前自学情况,读准读、读流利、读节奏,整体把握故事内容。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二则的第二篇《两小儿辩日》 检查学生重点读音的掌握情况,请生读(根据学生情况,相机正音) 继续检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是否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义、词义、句义。 在疏通句意基础上,检查重点句子停顿的划分,并朗读(抽生上台划分,订正并说明理由) 请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学生大胆对课文质疑:(两小儿辩斗谁赢谁输?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 让我们穿越到两千多年前,来到现场,跟着两小儿,开启思“辩”之旅!
二、共学研究,聚焦“辩斗 明确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了解用事实有理有据说明观点的方法以及效果,指导朗读两小儿对话,体验“辩斗”的乐趣,增加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尝试背诵。 1、探日-“理”的寻思 (1)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根据阅读思考完成任务一。 ①默读课文,从文中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②根据表格信息,思考:发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明确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了解用事实有理有据说明观点的方法。 ①发现不同:由观点不同启发学生发现两小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太阳。(板书:角度不同) ②引导学生思考:两小儿能驳倒对方观点吗?在寻“理”中自主发现相同点是两人都是用真实存在事实说明观点,各说各有理。所以无法辩驳对方。 总结方法 两小儿就是这样用事实说明自己观点,有理有据,难怪“孔子不能决也”(板书:事实说明观点) 2、辩日-“趣的”体验 两小儿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依据,你不服我,我不服你,用书上的一个词形容(辩斗),让我们化身成为古人,学着两小儿来“辩斗”。 (1)出示学习要求:同桌之间分好角色试着辩一辩,体会辩斗的语气。 ①请同桌示范“辩斗”,师生相机评价。(对“辩斗”的理解) ②师生示范“辩斗”,指导读出辩斗语气。 (2)出示“锦囊妙语”,同桌交换角色再辩。 ①请学生表演“辩斗”,增加情感体验。 ③教师相机评价:此两小儿辩斗真可谓是-不分上下、不分伯仲、旗鼓相当。不人云亦云,不放弃对自己的观点的坚持和独立。 (3)分角色再次朗读课文。 3、悟“辩”-“理”的启迪 (1)今天我们和两小儿开启了一场思“辩”之旅,也当了一回小儿,体验了“辩斗”的乐趣,即将和他们说再见了,走之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两小儿或者孔子说? (2)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多角度思维,阐释自己感悟的道理。 PPT出示: 对“小儿”说: 对“孔子”说: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出示单元导语,齐读) 指导背诵课文。 任务一: 默读课文,从文中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2、根据表格信息,思考:发现了什么? 2、分角色朗读,体会辩斗的语气。 考察学生是否能在文本中提取信息,明白两小儿观点以及理由,并了解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 增加文言文情感体验,读好课文。
课外拓展:用“事实”说理 尝试在情境中运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方法。 创设情境,尝试用“事实说明观点” (我们现在仍然面临新冠病毒这一疫情考验,请你用到今天跟两小儿学到的方法,来劝说小区里还未接种新冠疫苗的邻居吧!) 出示任务三:选择能够支撑观点的材料,说明你的观点! 2、请生交流,说明观点。 小结: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用事实说明观点,这样有理有据地表达,才是真正追求“科学精神”! 任务三:结合给出的观点,选择能够支撑观点的材料,说明理由。 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用“事实说明观点”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