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古代人口迁移专题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古代人口迁移专题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20:2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2024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古代人口迁移专题
竺可桢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于1972年撰成名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总体上勾勒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并绘出“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从其所绘温度曲线图看,中国古代主要有四个寒冷期和四个温暖期。这四个寒冷期是:(1)公元前1100至前8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周朝代商和西周前期,《今本竹书纪年》载到:“周孝王七年,江、汉俱冻。”这说明西周天气的确处于一个寒冷期。(2)公元初至60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冬天,史载:“东海、东莱、琅琊井中冰厚尺余。(3)1100年至1220年左右,大约相当于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4)1570年至1710年左右,此时正值欧洲小冰期,大约相当于明末清初。竺可桢认为,仰韶和殷墟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气候的温暖时代,在1400~1900年最温暖期间内,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
史料研读: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
1.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史学争鸣
1. 从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人口大规模迁徙的时间分布来看,和三次寒冷期的时间基本重合。那么如何看待气候异常对人口迁徙的影响呢?
2. 除了气候异常的因素之外,还有哪一些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人口迁移的因素呢?
阅读史料,独自归纳
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也是战乱的多发地带, 因而每当这一地区陷入大规模战乱状态, 就会有大量人口被迫迁离, 逃向江淮以南、四川盆地或河西走廊等较为安定的边远地区。因为南方地区较之容纳量有限的北部边疆在自然和社会条件方面更为优越, 所以历史上以逃避战乱为目的自发移民往往将江南各地作为首选目标。这类以逃避战乱为目的大规模的自发移民, 以两晋之际永嘉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唐代安史之乱后的流民南迁和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后的流民南迁最为典型。除了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小规模的逃迁至山区的也不可忽视。东汉末年,一些人因为战乱而逃入山区耕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也是说人们为了逃避秦乱而隐居到山林安家落户。
每当严重的洪涝旱蝗灾害之后, 灾区的生产力就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有的地区甚至连年灾荒, 致使元气大伤, 生产力一时难以恢复, 衣食无着、濒于死亡边缘的灾民, 便被迫扶老携幼、自发地向无灾或少灾地区迁移。
“苛政猛于虎”。历代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国家机器的运转无疑都要由编户齐民提供的赋税徭役来维持。当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百姓们不堪负担之时, 当土地兼并致使农民失去赖以为生的土地、难以“安居乐业”之时,就会迫使众多百姓不得不离乡背井, 逃亡他乡, 以寻求赋税徭役较轻、能够维持起码生计的地方来落籍。
核心词:战乱、灾害、暴政
【上述三种移民中,哪一种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关系最密切?】
周武王克殷后封殷王子箕子于朝鲜 , 箕子必当随带一批移民前往。
秦始皇时期,“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国志 魏志 东夷列传 韩》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 其耆老传世, 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 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棚,其言语不与马韩国同有似秦人, 非但燕齐之名物也。”这说明秦代已有大批中国人移居朝鲜半岛。
明清以来, 由于国内人口剧增, 加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因而导致无地少地民户的生活无着、困苦不堪, 于是不得不铤而走险, 违禁出走海外谋生。这种类型的移民尤以福建、广东人向东南亚移民为最多。据记载:“闽、粤之轻生往海外者, 冒风涛、蹈覆溺而不顾, 良由生齿日繁、地狭人稠, 故无地无家之人, 一往海外, 鲜回家者。”这些海外移民主观上是为了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 但客观上却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迁入国的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核心词:海外移民、土地兼并
【明清时期福建人和广东人大量移民海外,请你联系中国近代历史的知识,想一想,这种移民对近代史造成了哪些重要的影响?】
所谓军事性移民是指国家政府为了某些军事目的而组织的移民。这种方式的移民多以强制的方式进行。“移民实边”是最常见的军事性移民, 国家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迁移人口于边疆地区, 以开拓边疆、巩固边防。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大规模“移民实边”。秦始皇三十五“徙三万家丽邑, 五万家云阳。”三十六年, 又“徙北河、榆中三万家。” 云阳、榆中均为秦朝北部边疆, 与匈奴为邻。向这些地区移民, 显然带有加强防御力量、遏制匈奴进攻的军事目的。汉王朝也大规模地实行过这种军事性的“移民实边”政策, 且很有成效。武帝时期是“移民实边”最为活跃的时期。“汉兴至于孝武, 事征四夷, 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 遂空其地, 始筑令居以西, 初置酒泉郡, 后稍发徙民充实之, 分置武威、张掖、敦煌。” 元朔二年,“夏, 募民徙朔方试万口。”元狩五年, “徙天下奸猾吏民于边。”
历史上, 除了“移民实边”之外, 还有“移民虚边”这种军事性移民。所谓“移民虚边”就是当某一王朝政府难以有效保卫边疆时, 便主动将边疆居民迁移到内地, 以避免边疆的人力和物力落入敌国之手而进一步增强其入侵能力。我国古代许多王朝实行过“移民虚边”这一策略。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匈奴助(卢)芳侵边, 入河东, 中国未安, 米谷荒贵,民或流散。”三年后, 汉朝便迫于匈奴的压力而“徙雁门、代郡、上谷、关西县吏民六万余口, 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 以避胡寇。”
我国古代的屯田也往往具有军事性移民的性质。自汉以来由官府组织军民垦荒种田, 征取收成以为军饷或税粮, 称为屯田。西汉元鼎二年,“初置张掖、酒泉郡, 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 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这是公认的西汉屯田之始。东汉末年曹操在自己的占领区内“募民屯田许下, 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 所在积谷, 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遂兼并群贼, 克平天下。” 可见曹魏的屯田具有明显的军事意义。
【请概括:军事性质的移民,有什么积极意义?】
核心词:边疆移民、军事屯田
西汉初年, 由于“诸侯并起, 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 人相食, 死者过半。”于是高祖就下令关中灾民“就食蜀汉”。汉武帝元狩年间,“山东被水灾民多饥乏, 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 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 七十余万口, 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 假予产业, 使者分部护, 冠盖相望。”
我国历朝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繁荣首都地区的经济,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政府的经济力量,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满足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生活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当年便“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这种性质的移民为后世许多王朝所仿效。隋炀帝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 “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又命“江南诸州, 科上户分房于东都住, 名为部京户, 六千余家”, 又命“河北诸郡送工艺户陪东都, 三千余家”。大批富商豪族与工艺户的迁入促进了洛阳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而使东都洛阳不仅成为隋代的政治中心, 而且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武则天称帝后改唐为周, 便以神都(洛阳)为周都, 并于天授二年“秋七月, 徙关内雍、同等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尝命户部籍浙江九布政司应天十八府州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 依次召见, 徙其家以实京师。谓之富户。”“成祖时, 复选应天、浙江富民三千户, 充北京宛、大县厢长附籍京师。”
核心词:安置流民、应对灾荒、发展经济
人口增殖、土地兼并、战乱、苛政与灾荒都有可能造成土地问题, 从而影响社会发展。我国古代许多王朝曾以移民为手段来解决这种土地问题。如北魏推行均田令时, 为解决狭乡人多地少与宽乡地广人稀、缺乏劳动力的矛盾,《通典 食货 田制》记载:“诸地广人稀之处, 官借人种莳。后有来居者,依法封授。诸地狭之处,乐迁者听还空荒, 不限异州他郡, 唯不听避劳就逸。”通过优惠政策吸引过剩人口由狭乡向宽乡迁移, 从而解决狭乡人多地的矛盾。明初, 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经过元末连年战乱和灾害的破坏, 人口大量逃亡,田地大片荒芜, 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明太祖迁山西“泽潞民于河北, 后屡徙浙西及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又徙登、莱、青民于东昌、兖州。” 这些由政府组织领导的大规模的移民, 逐步恢复了这些受到战乱、灾害严重破坏地区的生产力, 使荒废多年的大片土地得到了复垦, 使残破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从而为稳定和巩固国家政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核心词:开垦荒田,恢复生产
【经济性的人口迁移,对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借鉴的价值?】
1.频繁的各种战争,导致该地区人口的大量迁移。
2.地主阶级、封建官吏的横征暴敛和盘剥,土地的兼并,使农民纷纷破产,无以为生,只得离乡背井,到处流亡。
3.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4.经济重心南移,人口也相应向南流动。
5.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古代黄河流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古代黄河多次决口泛多次改道,导致该地区人口向灾害较少的地区迁移。
6.对罪人的流放也是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一方面。在内地犯罪被判为流放的,往往是成百上千,到边疆后很少能回来的。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中国古代人口的流向(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北方人民南迁,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人口迁移的史实
第一、秦汉时期人口从东向西迁移,如秦始皇命令12万户富豪迁咸阳(60万人),汉高祖迁大量人民到长安。秦始皇迁移内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第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从北向南迁移,如少数民族内迁(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从东汉起陆续内迁。),黄河流域人民因战乱南迁。
第三、五代十国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战乱人口继续向南迁移。
第四、明清人口从国内向海外迁移。如郑和下西洋后,大量华侨到东南亚;大量华工向美洲的输人。
第五、内地居民向边疆迁移,如秦朝时汉族人民向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的迁移;唐朝时向藏族地区、南诏地区等地区迁移;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明清时期内地人口向西南、东北、西北的迁移 。从唐朝开始,我国就有很多人到东南亚一带谋生。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我国人民移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
中国古代 的“人口迁移”是我国古代各时期的政经济的客观反映,对我国历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提高各民族的
人口素质。
3.促使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人口分布渐趋合理。
5.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历史作用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40.(25分)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高考视角:北民南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
(1)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答出两点即可)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材料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不断内迁,大量南下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民在黄河流域杂居相处,彼此交往。他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时期“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与什么历史事件有关?在北方边境主要与哪个少数民族战争不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内迁的各族中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影响如何?
(3)请你谈谈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答案:
(1)丝绸之路的开辟或者张骞通西域。匈奴。
(2)鲜卑族。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答出二点即可)。
(3)良好的民族关系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高考视角:贸易交往和民族关系
拓展专题:中国古代人口问题
1. 中国古代的人口总量的变化
(1)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
(3)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除两宋和明代中期,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隋唐4600万,北宋1亿,
(4)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1840年)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1684年达到了1亿;1762年突破2亿;1790年越过3亿;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
第一,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第二,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可以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如两汉、隋唐、北宋、清前期等。反之,社会动荡,经济凋敝,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如秦末、楚汉战争时期、两汉之交、三国两晋南北朝、明末清初等。因此,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达到3.6亿用了几百年,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2、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
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的重心,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因此,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持续时间长,破坏严重,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流徙人口在90万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北人再次大举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混战不已,北人继续南迁。于是,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中国人口历史变化的重要因素。
(1)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只要有可能,人们总是寻求气候良好、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生存。中国历史人口起源于两河中下游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
(2)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影响人口的变化。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都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我们虽然不能将人口变迁完全归因于粮食的多少和农业生产的兴衰,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也与高产作物甘薯、玉米的广泛种植有密切关系。
(3)社会环境与人口的变化休戚相关。
社会环境中战争、政策和人口统计制度等,对人口变化有较大影响。纵观中国历史上战争对人口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三国时期的“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就充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口的摧残。二是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翻开史书,屡有“室庐焚毁,田亩无主,荒弃不耕”。“人相食啖”的记载。三是造成在籍人口下降。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迁徙。迁徙人口脱离原籍,使国家在籍人口减少。反之,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增殖人口。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就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环境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就政策而言,对广大农民来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是最重要的。只要政府将农民与土地结合,轻徭薄赋,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于人口增殖。如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摊丁入亩的实施,对人口增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土地兼并,赋税苛重,人身依附加强,人口总量就会减少,其中有饥俄而死,也有人口逃散和隐匿人口现象。前面所讲人口波浪型变化,又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变化对人口兴衰的影响。
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人口登记和调查制度。人口统计制度经历了历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也成为影响历史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虽然历代的人口统计或残缺不全,或有可能失真,但它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人口资料,成为我们了解中国人口历史变迁概貌的重要依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