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课件+学案:24 烛之武退秦师(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年秋】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课件+学案:24 烛之武退秦师(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19 11:03:06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2、基本能力目标: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能翻译全文。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导学重点:
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的活用和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
导学过程 一、自主梳理
1、了解背景材料 (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②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③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秦晋围郑背景。 ???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4、基础自测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秦军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越国以鄙( )远???????
君之薄( )也??? 共( )其乏困 朝济( ) 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
失其所与( ) ?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
二、重点领悟
(一)导学第一段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1.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贰,对……有二心,从属二主) 2.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 3.以其无礼于晋——???????????????????? (倒装句)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问题设置:烛之武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 (二)导学第二段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 2.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 ??? 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问题设置:本段涉及几个人物,他们各自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 (三)导读第三段。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 1.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 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 3.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4.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做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问题设置:本段介绍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穆公的?劝说的结果如何? ??? 解说:写烛之武“五论”退秦师。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 (四)导读第四段。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 3.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 问题设置:从文中的对话你认为晋文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解说: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三、探究提升
(1)分析烛之武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及人物刻画的方法 (2)归纳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③叙事详略得当。
四、巩固训练
归纳文言词语的用法 1、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夜缒而出( )??????????????????????????????????????
B.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 2.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 ( )?   ???? 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 ③ 夫晋,何厌之有?( )  ④是寡人之过也。( ) ⑤(烛之武)辞曰?( )??  ?????⑥敢以(之)烦执事( )???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⑧(晋)许君焦、瑕???( )??
3.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4。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④亦去之 
5、一词多义(重点虚词)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5)之
①公从之? ②是寡人之过也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6)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7)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6、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五、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要以诵读为主,培养语感,重点掌握文言字词句式。
六、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1、词类活用?A ?在东边;在西边 在晚上,当晚 B 害处 恩惠,好处 C 壮年 远方,边远的地方 缺少的东西
2、文言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②介词结构后置③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判断句。⑤?⑥⑦⑧省略句 3、通假字 已(矣)共( 供 )说(悦)知(智) 4、古今异义?(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一词多义
以 (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
而 (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 (表顺承,连词) (表转折,连词)
其 (代词,指代“行李”)?(代词,指代“那件事”)?(代词,自己的)(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 焉 (语气助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副词,怎么能) (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兼词,于之) 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的)(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夫 (男子)(发语词)(那个) 微(稍微)(如果没有)(如果没有) 6、翻译句子(略)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短小但内容丰富的古文,它的内容丰富体现在一是文中知识点众多,二是情节精彩,三是人物形象鲜明。因此,在设计课堂时既要抓住文中的知识点,又要体会烛之武的说辩艺术。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 2.通过故事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三、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教学难点
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五、教学策略
1、学生诵读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助;探讨文中精彩说辩段落。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下发本课《导学案》并制作本课课件辅助教学
七、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拿破仑曾说:“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的确,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古代就有这样一个人,他仅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就劝退敌人的百万强师,化解了国家的危机,他就是烛之武。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共同了解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奇人物:烛之武。
(二)课堂讲授
第一环节:相关材料背景知识的学习
(1)简介《左传》(结合导学案上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自己复述《左传》的相关知识)
(2)本课的故事背景介绍
第二环节: 课文内容学习
1、初读感知解决生词:(放名家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字音,听准句读,听出语气)
贰(èr)氾南(fán)佚之狐(yì)? 夜缒而出(zhuì)????? 共其乏困(gōng)逢孙(páng)
2、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字音并思考本文一共涉及了哪三个国家,并且找出三国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明确):涉及到了晋、秦、郑三国。晋郑之间: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秦之间: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两者之间有利益冲突。
3、疏通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整理重点字词。
通假字: 已 共 说 知
一词多义:微 鄙 辞 若 焉 与 之 其
词类活用:军 盟 夜 朝 夕 东 鄙 赐 阙 厚 薄
古今异义:执事 东道主 行李 夫人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判断句 倒装句式(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4、文本探究
①当时烛之武在郑国怎样的形势下出使秦的?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见当时郑国被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是临危受命,身兼重任。“夜缒而出”再次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了当时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②佚之狐的话对刻画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③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④烛之武是如何巧妙的劝退秦师的?(本课重点问题探究)
本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第一层:“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第二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阐明利害,动摇秦君。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第三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第四层: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⑤烛之武劝说的结果怎样?
秦国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而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最终没有发兵。
(以上对文章层次和大意的了解可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不必字字落实,只求了解大意。)
(三)课堂练习
1、掌握重要的虚词?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代词,这件事)
③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 的)
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2、本文的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3、本文的通假字?? ①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②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③?秦伯说      (说,通“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 4、本文古今异义的词语:?? 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宾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5、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其中“是”是代词,理解为“这”,指代前文所述的没有重用烛之武一事。“……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
(四)课堂活动(学生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 烛之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2、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3、本文的写作特色有那些?
明确:(1)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比如课文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退秦军埋下伏笔。(2)本文具有详略得当的艺术手法,比如,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退秦军的,所以重点放在他的说辞上,对退秦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
4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或有什么收获?
明确:答案灵活,可以从人物性格方面,可以从事件性质,可以从巧妙的说辞等等方面说起。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烛之武智退秦师故事,从中我们主要把握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句式,二是认识了烛之武这个有志有勇有辩才的一个人,领略了他的高超的雄辩能力。三是把握住了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技巧。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的作业题并翻译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之说辩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