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版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件+素材 (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13-14版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课件沪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课件+素材 (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9-19 11:52:27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2节 化学研究些什么
2.能区分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6.初步学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能初步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5.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
步入化学的殿堂,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幅与物质有关的美丽画卷,它们将告诉你化学研究的内容:
各种各样的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是用什么方法来制取和合成的
会发生哪些变化
轻轨电车
轻轨电车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
种无污染的新兴交通工具。当轻
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与架空
电线的接触点由于高速摩擦会产
生高温。生产接触点的原料是石
墨,请你推测石墨具有哪些性质?
形形色色的物质变化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活动提示】怎样观察?
反应前
反应时
反应后
关注反应物的色、态、味
关注反应现象,如光、焰、色、烟、雾、气、热等和反应条件
关注生成物的色、态、味
物质燃烧都会有的现象;
气体(或固体和液体的蒸气)燃烧所特有的现象;
许多固体小颗粒分散在空气中所形成的现象;
许多小液滴分散在空气中所形成的现象。
光:
火焰:
烟:
雾:
蜡烛在空气中的燃烧
反应前:
石蜡是一种白色固体,有特殊气味,质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反应中:
1.石蜡先熔化后汽化最后燃烧,燃烧时发光、放热,产生火焰,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2.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变浑浊。
3.取一小段粗玻璃管置于火焰中,观察到管口有白烟出现。
反应后:
熄灭火焰,产生一缕白烟,迅速点燃白烟,白烟燃烧并且火焰重新窜回烛芯。
结 论:
石蜡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物理变化
你知道吗?
1.石蜡的“三态”变化是什么变化?
2.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什么变化?
变化中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1.物质的两种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植物的光合
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等。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蒸发、升华、凝固、挥发
等)、玻璃破碎、电灯发光等。
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
两瓶无色的气体氯化氢和氨气混合产生白烟
在无色溶液(碘化钾)中加入另一种无色溶液(硝酸银),产生黄色沉淀
仔细观察下列实验,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化学变化中常伴随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有些化学变化以热能、光能、电能等形式释放出能量。如:石蜡、酒精燃烧时都发光,并放出热量;干电池在放电时内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释放出电能。
有些化学变化,需要外界提供一定能量。
如:绿色植物要吸收太阳能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能量的释放
物质的燃烧:
化学能→热能和光能
生物的呼吸作用:
化学能→热能和动能等
干电池的使用:
化学能→电能
蓄电池放电:
化学能→电能
能量的吸收
蓄电池充电:
电能→化学能
植物的光合作用:
太阳能→化学能
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本质区别 没有新物质生成 有新物质生成
外观特征 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 常伴有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及能量的释放或吸收等
举例 水的三态变化、玻璃破碎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联系 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但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注意事项 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有气体生成或有沉淀生成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水加热变成水蒸气
2.两种变化的关系
坚硬的金刚石可以加工成钻石;把灼热的金刚石放入液态氧气中,金刚石可以燃烧。在这两种情况下,金刚石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钻石是金刚石打磨成的,属于物理变化。
灼热的金刚石可以在液态氧气中燃烧,燃烧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3.物质的两种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
性质。
如:色、态、味(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
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磁
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
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
(不)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测定
方法 由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通过仪器测知。 只有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
举例 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磁性等。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3)两种性质的比较。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在描述时常会用到“是”“能”“会”“易”“具有”“可以”等词语。 物质的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一个过程,它的发生需要时间。
联系
举例 ①酒精易挥发
②木炭能燃烧 ①酒精挥发
②木炭燃烧
4.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比较
物质的性质
决定
物质的变化
体现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演示,并注意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将如图所示集气瓶的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加以标记。
2.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装满红磷,将胶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
3.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文字表达式
实验结论
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的白烟。
水沿导管进入
集气瓶且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红磷燃烧时,
待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
(1)空气中含有氧气,且约占其总体积的1/5;
剩余的约4/5的气体不可燃、不助燃、不溶于水;
白色固体
易溶于水
(2)空气是混合物。
P
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
O2
P2O5
点燃
如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结果会怎样
根据此实验,又可推测出氮气有什么性质?
让我们再多想一点
水不进入瓶中,因为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气体,不能形成内外气压差。
氮气不溶于水,不可燃,不助燃。
(1)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的可能原因:
红磷量不足
装置漏气
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了止水夹
(2)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的可能原因:
止水夹未夹紧或未夹止水夹
插入燃烧匙太慢
【归纳小结】
在空气组成的发现过程中,许多化学家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想知道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吗?那就请你阅读“空气成分的发现”的相关内容,然后与同学谈谈你的感想和收获。
【拓展视野】
舍 勒(瑞典)
拉姆赛(英国)
拉 瓦 锡(法国)
普里斯特利(英国)
对空气成分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舍勒 普里斯特利
(1742~1786) (1733~1804)
舍勒和普里斯特利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 )。
主要贡献
氧气
拉瓦锡
(1743~1794)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 实验,第一次明确提
出空气是由 和 组成的。
主要贡献
金属燃烧
氧气
氮气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气体—— 。
氩气
主要贡献
2.混合物与纯净物 (1)定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稀有气体、食盐水等) 纯净物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如:氧气、氮气、水、二氧化碳等)
(2)混合物和纯净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3)实际应用中,绝对纯净的物质存在吗?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及性质,有特定的化学式表示;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及性质,没有特定的化学式表示,其中各组分各自保持原有的化学性质,且相互间并未发生化学反应。
实际应用中,绝对纯净的物质不存在,当其中杂质成分的含量极少时,即可认为是纯净物。
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现象:
说明:
都得到黑色残渣。
这些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碳元素。
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构成的;
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金刚石晶体结构模型
石英晶体结构模型
石墨结构模型
3.物质的组成和构成
研究物质的化学反应,可以揭示物质之间转化的规律。以此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自然资源,生产出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的各种用品,并不断拓展各种物质的使用范围。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典例1】化学是21世纪最有用、最富有创造性的中心学
科。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
A.开发新能源 B.开发电脑软件 C.防止空气污染 D.合成新材料、新物质
B
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
【典例2】(2012·安顺中考)地沟油长期食用可能会引
发癌症,下列辨别某瓶装油是否为“地沟油”的简易方
法,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看油是否透明
B.闻油是否有异味
C.问油的生产厂家
D.取油燃烧,听是否发出噼啪响声
D
知识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
知识点三、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判断
A
【典例3】(2012·广州中考)下列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
于化学性质的是(  )
A.甲烷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B.金属汞常温下是液体
C.高锰酸钾是紫黑色固体
D.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典例4】右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
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前在集气瓶内加入少
量水,并做上记号。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
是( )
A.该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占1/5
B.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C.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
知识点四、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知识点五、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断
【典例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雪碧饮料 C.加铁酱油 D.干冰
D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汽油燃烧 B.石蜡熔化
C.钢铁生锈 D.光合作用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
A.有状态变化 B.有颜色变化
C.有发光、放热现象 D.有新物质生成
B
D
C
3. 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A.火上烧油 B.百炼成钢
C.玉不琢、不成器 D.死灰复燃
4.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
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樟脑球在衣柜中渐渐消失
B.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
C.给电熨斗通电产生热能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白色晶体
B
5.某班同学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
簧夹夹住乳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
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广口瓶内水面变
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
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
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
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D
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
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酒精容易挥发
天然气燃烧
植物的光合作用
石蜡熔化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铁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水结成冰
6.连线练习
7.通过下列哪些性质可以很方便地鉴别以下各组物质,
请将有关序号填在相应的选项后面。
①颜色 ②状态 ③气味 ④味道 ⑤硬度
⑴糖水和盐水
⑵氧气和水
⑶铜和铁
⑷金刚石和玻璃
⑸酒精和水
⑹淀粉和食盐






化学
研究对象
物质
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
只有一条路不能拒绝——那就是成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