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分子间作用力 课时练习
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一、单选题
1.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分子间形成氢键能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C.CH4、SiH4、 GeH4、 SnH4 的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D.HCl的稳定性强于HBr
2.在“石蜡 →石蜡油 →石蜡气体→裂化气”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
A.范德华力、范德华力、范德华力
B.共价键、共价键、共价键
C.范德华力、共价键、共价键
D.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共价键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Cl3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B.HF、HCl、HBr、HI的熔沸点依次升高
C.乳酸( )有一对手性异构体,因为其分子中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
D.氯的各种含氧酸的酸性由强到弱排列为HClO>HClO2>HClO3>HClO4
4.下列各组物质中,化学键类型相同、固体熔化时破坏的作用力也相同的是( )
A.Na2O、Na2O2 B.MgCl2、AlCl3 C.CO2、SiO2 D.CO2、H2O
5.黑磷晶体是一种比石墨烯更优秀的新型导电材料,其晶体结构是与石墨类似的层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黑磷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黑磷晶体中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是氢键
B.黑磷晶体中磷原子均采用杂化
C.黑磷与红磷、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
D.黑磷晶体是分子晶体
6.下列现象与氢键有关的是( )
①HF的熔、沸点比VⅡA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高
②小分子的醇、羧酸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③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
④氨气极易溶于水
⑤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
⑥水分子高温下也很稳定.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7.共价键、离子键和范德华力是粒子之间的三种作用力。下列晶体中,含有以上两种作用力的是( )
①氦 ②③④钠 ⑤石墨 ⑥
A.①②③ B.③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沸点:
B.HCl的热稳定性比HI差
C.固态NaOH熔化时只破坏离子键,不破坏共价键
D. 中 和 的最-外电子层都形成了8电子稳定结构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ClO、H2CO3、HNO3、HClO4的酸性依次增强
B.苹果酸 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C.HCl、NH3、C2H5OH均易溶于水的原因之一是与H2O分子均形成氢键
D.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10.下列过程中化学键没有被破坏的是
A.水降温结冰 B.水电解得到氧气与氢气
C.NaCl晶体熔化 D.HCl溶于水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干冰升华克服了分子间作用力,没有破坏共价键
B.HCl气体溶于水,形成稀盐酸,仅克服分子间作用力
C.C60与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它们都属于原子晶体
D.乙醇和二甲醚分子都是C2H6O,它们是同位素
12.结合下表已知信息,判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物质及其编号 分子式 沸点/℃ 水溶性
① 甘油 C3H8O3 259
② 1.2-丙二醉 C3H8O2 188 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③ 乙醇 C2H6O 197.3
④ 丙烷 C3H8 -42.1 难溶于水
A.①、②、③属于一元饱和醇
B.可推测出乙二醇的沸点应低于乙醇的沸点
C.用蒸馏法可将②与③从其混合液中分离出来
D.醇分子之间、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均能形成氢键
13.“碘伏”又叫“聚维酮碘溶液”。聚维酮通过氢键与HI3形成聚维酮碘,其结构表示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中虚线表示氢键)( )
A.合成聚维酮的单体有两种
B.聚维酮碘中含有离子键、共价键、氢键等化学键
C.聚维酮易溶于水的原因是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D.聚维酮碘是纯净物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B.同位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可能是化学变化
C.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的热稳定性就越强
D.微粒的空间构型:水分子---直线形,氨分子--三角锥形
15.下列各项中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①醋酸除水垢 ②石油分馏 ③煤的气化 ④海水中提取碘,过程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②③
B.①CH4 和C3H8②O2 和O3③35Cl 和37Cl ④H2 和D2,属于同位素的微粒组是③④
C.①金刚石熔化②氯化氢溶于水③氢氧化钾熔化④冰融化,上述过程与化学键断裂无关的是①④
D.①酒精 ②冰醋酸 ③硝酸钾 ④醋酸钠,上述物质溶于水时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且属于强电解质的仅是④
二、综合题
16.
(1)氢键是微粒间的一种常见作用力,如存在于醋酸分子间( )和硝酸分子内( )等。已知邻氨基苯甲醛( )的熔点为39℃,对氨基苯甲醛( )的熔点为71℃,请说明对氨基苯甲醛的熔点比邻氨基苯甲醛高的原因 。
(2)请用一个化学方程式并结合适当的文字说明HClO、H2CO3和HCO 酸性的强弱 。
17.回答下问题:
(1)C、N、O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2)C、Si、N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氟化氢水溶液中存在的氢键有 种.
(4)金属镍及其化合物在合金材料以及催化剂等方面应用广泛,Ni的基态原子有 种能量不同的电子.很多不饱和有机物在Ni催化下可以H2发生加成反应.如①CH2=CH2、②HC≡CH、③ 、④HCHO,其中碳原子采取sp2杂化的分子有 (填物质编号),HCHO分子的立体构型为
18.数十亿年来,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变化,大气的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表是目前空气和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
目前空气的主要成分 N2、O2、CO2、水蒸气及稀有气体(如He、Ne等)
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 CH4、NH3、CO、CO2等
用上表所涉及的分子填写下列空白(填化学式):
(1)含有10个电子的分子有 。
(2)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有 ;
(3)分子中不含孤对电子的分子(稀有气体除外)有 ,它的立体构型为 ;
(4)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的分子是 ,它之所以极易溶于水是因为它的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形成 ;
19.以、ZnO等半导体材料制作的传感器和芯片具有能耗低、效率高的优势。回答问题:
(1)基态O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其中未成对电子有 个。
(2)Cu、Zn等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从金属键的理论看,原因是 。
(3)酞菁的铜、锌配合物在光电传感器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酞菁分子结构如下图,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所有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相同,均采取 杂化。邻苯二甲酸酐()和邻苯二甲酰亚胺()都是合成菁的原料,后者熔点高于前者,主要原因是 。
(4)金属Zn能溶于氨水,生成以氨为配体,配位数为4的配离子,Zn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5)ZnO晶体中部分O原子被N原子替代后可以改善半导体的性能,Zn-N键中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小于Zn-O键,原因是 。
(6)下图为某ZnO晶胞示意图,下图是若干晶胞无隙并置而成的底面O原子排列局部平面图。为所取晶胞的下底面,为锐角等于60°的菱形,以此为参考,用给出的字母表示出与所取晶胞相邻的两个晶胞的底面 、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解析】【解答】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是因为H-O键键能很大,与氢键无关,A不符合题意;
B.分子间形成氢键能使物质分子间作用力增大,从而使熔点和沸点升高,B符合题意;
C.CH4、SiH4、 GeH4、 SnH4 分子间作用力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故其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与氢键无关,C不符合题意;
D.HCl的稳定性强于HBr,是由于H-Cl键键能大于H-Br键键能,与氢键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水中H-O键键能很大;
B.分子间形成氢键可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C.分子晶体的熔沸点随着分子间作用力增大而升高;
D.键能:H-Cl>H-Br。
2.【答案】D
【解析】【解答】石蜡→液体石蜡→石蜡蒸气属于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破坏了范德华力,石蜡蒸气→裂化气发生了化学变化,破坏了共价键;所以在“石蜡→液体石蜡→石蜡蒸气→裂化气”的变化过程中,被破坏的作用力依次是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共价键,
故答案为:D。
【分析】石蜡→石蜡油→石蜡气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破坏了范德华力,石蜡气体→裂化气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破坏了共价键。
3.【答案】C
【解析】【解答】A、PCl3分子中P-Cl键的三个键角都是100.1°,所以三氯化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平面正三角形,选项A不符合题意;
B、HF因为存在氢键使得熔沸点比HCl大,HCl、HBr、HI三者沸点依次增大,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中间碳原子上连有四个不一样的基团:氢原子、甲基、羧基和羟基,是手性碳原子,存在对映异构即手性异构体,选项C符合题意;
D、氯的各种含氧酸的酸性由弱到强排列为HClO、HClO2、HClO3、HClO4,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可根据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来分析其空间构型;
B.要考虑分子间氢键对其熔沸点的影响;
C.根据手性碳原子的特点分析;
D.氯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4.【答案】D
【解析】【解答】A.氧化钠中只含离子间,过氧化钠中含离子间还含共价键,固体熔化时破坏的都是离子键,不符合题意
B.氯化镁中含离子间,熔化时破坏的是离子间,氯化铝中含共价键是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含共价键,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二氧化硅中含共价键是原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共价键,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和水含共价键,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重点:1、离子化合物一定含离子键,也可能含共价键,例如:过氧化钠、过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离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都是离子键
2、共价化合物含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间,分子晶体熔化时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
3、原子晶体中含共价键,熔化时破坏的是共价键
5.【答案】C
【解析】【解答】A.黑磷晶体中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故A不符合题意;
B.黑磷晶体中磷原子杂化方式为sp3杂化,故B不符合题意;
C.黑磷、白磷、红磷都是磷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符合题意;
D.黑磷晶体类似石墨,故是混合晶体,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黑磷晶体中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
B.P原子形成3个P-P键,有1对共用电子对,杂化轨道数目为4;
C.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
D.黑磷晶体类似石墨,属于混合晶体。
6.【答案】B
【解析】【解答】解:①因第ⅤIIA族中,F的非金属性最强,HF中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则HF的熔、沸点比VIIA族其他元素氢化物的高,故①正确;②小分子的醇、羧酸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则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故②正确;③冰中存在氢键,其体积变大,则相同质量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故③正确;④氨气与水分子都是极性分子,氨气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氨气极易溶于水,故④正确;⑤对羟基苯甲酸易形成分子之间氢键,而邻羟基苯甲酸形成分子内氢键,所以邻羟基苯甲酸的熔、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酸的低,故⑤正确;⑥水分子高温下也很稳定,其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而与氢键无关,故⑥错误;
故选B.
【分析】①ⅤIIA族中,F的非金属性最强,HF中分子之间存在氢键;②醇、羧酸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③冰中存在氢键,其体积变大;④氨气与水分子都是极性分子,氨气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⑤对羟基苯甲酸易形成分子之间氢键;⑥稳定性与化学键有关.
7.【答案】C
【解析】【解答】①氦只含范德华力 ;② 含有共价键、离子键; ③ 含有共价键和范德华力;④钠含有金属键;⑤石墨含有共价键和范德华力⑥ 只含有共价键,含以上两种作用力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C。
【分析】离子晶体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
原子晶体是共价键
金属晶体是金属键
分子晶体中的分子化合物一定含有共价键,分子之间是范德华力,气体分子单质中,不存在共价键,只有范德华力
氦中是范德华力,氢氧化钠中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乙烯中含有共价键和范德华力,钠是金属键,石墨是共价键和范德华力,SI3N4是原子晶体,含有共价键
8.【答案】B
【解析】【解答】A.NH3中存在分子间氢键,沸点高于同主族的其他氢化物,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故热稳定性: ,选项B符合题意;
C.NaOH固体受热熔化时,其中存在的离子键被破坏,电离出 和 ,而 中的H-O键没有被破坏,选项C不符合题意;
D. 中 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 的核外电子排布为2、8、8,最外电子层均为8电子稳定结构,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同主族元素的氢化物结构相似,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大,但是氨气中存在氢键
B.同主族的氢化物的稳定性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有关,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C.氢氧化钠熔化时变为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
D均是稳定结构且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
9.【答案】C
【解析】【解答】A. 非金属性Cl>N,则高氯酸的酸性强于硝酸,硝酸是强酸,碳酸为弱酸,次氯酸的酸性更弱,故HClO、H2CO3、HNO3、HClO4的酸性依次增强,A项不符合题意;
B. 苹果酸 中连接羟基的碳原子上连接有4个不同的基团,是手性碳原子,B项不符合题意;
C. HCl、NH3、C2H5OH三种物质中,HCl与水不能形成氢键,C项符合题意;
D.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可能为极性分子,也可为非极性分子,如甲烷为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硝酸是强酸,碳酸为弱酸,次氯酸的酸性更弱;
B. 连有四个不同基团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
C. 氢原子与电负性大、半径小的原子X(氟、氧、氮等)以共价键结合,若与电负性大的原子Y(与X相同的也可以)接近,在X与Y之间以氢为媒介,生成X-H…Y形式的一种特殊的分子间或分子内相互作用,称为氢键;
D. 含有极性键的分子可能为极性分子,也可为非极性分子。
10.【答案】A
【解析】【解答】A.水降温结冰属于物理变化,化学键不变,A符合题意;
B.水电解得到氧气与氢气属于化学变化,有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B不符合题意;
C.NaCl的熔化过程中,NaCl发生电离,电离出Na+和Cl-,化学键被破坏,C不符合题意;
D.HCl溶于水电离出氢离子和氯离子,离子键被破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水降温结冰属于物理变化,只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不变;
B.电解有化学键的断裂与新化学键的形成;
CD.电离时化学键被破坏。
11.【答案】A
【解析】【解答】解:A、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只是状态发生变化,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化学键未被破坏,故A正确;
B、HCl气体溶于水,破坏了共价键,故B错误;
C、C60是分子晶体,金刚石属于原子晶体,故C错误;
D、乙醇和二甲醚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属于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故选A.
【分析】A、干冰升华属于物理变化,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B、只是发生物理变化,破坏分子间作用力;
C、相邻原子之间通过强烈的共价键结合而成的空间网状结构的晶体叫做原子晶体,其构成微粒是原子;
D、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属于同分异构体.
12.【答案】D
【解析】【解答】A. ①甘油为丙三醇属于三元醇、②1,2-丙二醇为二元醇、③乙醇属于一元饱和醇,故A不符合题意;
B. 氢键越多沸点越高,即羟基越多沸点越高 乙二醇分子中的羟基数目比乙醇多,其分子之间可以形成的氢键多,所以其沸点高于乙醇的沸点,B不符合题意;
C.因为②为1,2-丙二醇,其沸点为188℃、③为乙醇其沸点为197.3℃,沸点相差不大,不可用蒸馏法可将②与③从其混合液中分离出来,故C不符合题意;
D.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所以醇分子之间、醇分子与水分子之间均能形成氢键,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D中氢键主要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和熔沸点,分子间的氢键可以增大物质的溶解性和熔沸点,分子内氢键可以降低物质的溶解性和熔沸点。
13.【答案】C
【解析】【解答】A.由高聚物结构简式可知聚维酮的单体是 ,只有一种,故A不符合题意;
B.氢键不是化学键,故B不符合题意;
C.高聚物可与HI3形成氢键,则也可与水形成氢键,可溶于水,故C符合题意;
D.由于每个高聚物分子中的聚合度不同,所以聚维酮碘是混合物,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聚合物的结构式找出链节,即可找出单体就一种
B.根据结构式得知,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氢键、但是氢键不是键
C.水分子的氢原子和羰基中的氧原子形成氢键
D.是混合物,因为m和n的数值不同
14.【答案】A
【解析】【解答】A、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是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A符合题意;
B、同位素之间的转变只有中子的转移或得失,因此同位素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分子间的作用力影响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而热稳定性是化学性质,因此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的热稳定性无关,C不符合题意;
D、H2O中心原子O有2个σ键和2个孤电子对,因此水的空间构型为V型,NH3中心原子N为3个σ键和1个孤电子对,NH3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有离子键;
B.同位素的转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C.分子间作用力不影响物质的稳定性;
D.水分子的空间构型为V型;
15.【答案】D
【解析】【解答】A.③煤的气化过程中有新物质H2和CO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不符合题意;
B.④H2和D2是单质,而不是原子,因此不属于同位素,B不符合题意;
C.②HCl溶于水的过程中,HCl电离产生H+和Cl-,共价键被破坏,C不符合题意;
D.CH3COONa和KNO3为可溶性盐,属于强电解质,CH3COO-在水中易水解,水解促进水的电离,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若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则为物理变化;
B.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
C.结合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分析;
D.结合水电离的影响因素和强电解质的类型分析;
16.【答案】(1)对氨基苯甲醛形成分子间氢键,邻氨基苯甲醛形成的氢键以分子内氢键为主,故对氨基苯甲醛的熔点比较高
(2)往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NaClO+CO2+H2O=NaHCO3+HClO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说明氢键存在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对氨基苯甲醛存在分子间氢键,邻氨基苯甲醛存在分子内氢键,因此对氨基苯甲醛的熔点比邻氨基苯甲醛高;故答案为:对氨基苯甲醛形成分子间氢键,邻氨基苯甲醛形成的氢键以分子内氢键为主,故对氨基苯甲醛的熔点比较高。
(2)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和次氯酸钠反应生成次氯酸,次氯酸钠和碳酸氢根不反应,因此往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NaClO+CO2+H2O=NaHCO3+HClO;故答案为:往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CO2,NaClO+CO2+H2O=NaHCO3+HClO。
【分析】(1)分子内氢键的物质的熔点低于分子间形成氢键物质的沸点
(2)比较 HClO、H2CO3和HCO 酸性强弱可以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次氯酸钠溶液中得到的产物
17.【答案】(1)N>O>C
(2)N>C>Si
(3)4
(4)7;①③④;平面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1)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N元素2p能级为半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故第一电离能:N>O>C,
故答案为:N>O>C;(2)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减小,故电负性:N>C>Si,
故答案为:N>C>Si;(3)HF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HF与水分子之间形成2种氢键(H﹣F…H﹣O、H﹣O…H﹣F),氟化氢水溶液中存在的氢键有4种氢键,
故答案为:4;(4)N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4s2,原子有7种能量不同的电子;CH2=CH2、 、HCHO中碳原子均形成3个σ键、没有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目为3,碳原子采取sp2杂化,HCHO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而HC≡CH中碳原子均形成2个σ键、没有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目为2,碳原子采取sp杂化,
故答案为:7;①③④;平面三角形.
【分析】(1)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N元素2p能级为半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的;(2)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同主族自上而下电负性减小;(3)HF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HF与水分子之间形成2种氢键;(4)Ni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84s2,CH2=CH2、 、HCHO中碳原子均形成3个σ键、没有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目为3,而HC≡CH中碳原子均形成2个σ键、没有孤对电子,杂化轨道数目为2.
18.【答案】(1)H2O、Ne、CH4、NH3
(2)CH4、CO2
(3)CH4;正四面体形
(4)NH3;氢键
【解析】【解答】(1)含有10个电子的分子有H2O、Ne、CH4、NH3。
(2)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有CH4、CO2。
(3)分子中不含孤对电子的分子(稀有气体除外)有CH4 ,它的立体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4)极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碱性的物质的分子是NH3 ,由于它的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所以NH极易溶于水。
【分析】(1)分子的电子总数等于原子的电子之和;
(2)极性键指的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共价键;
(3)甲烷中的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无故对电子,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
(4)氨气溶于水后会生成氨水,氨水是弱碱性;氨气分子间会形成氢键,会加大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19.【答案】(1)1s22s22p4或[He]2s22p4;2
(2)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中作定向移动
(3)sp2;两者均为分子晶体,后者能形成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点更高
(4)Zn+4NH3+2H2O=[Zn(NH3)4]2++2OH-+H2↑
(5)电负性O>N,O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更强,Zn和O更易形成离子键
(6) cdhi; bcek
【解析】【解答】(1)O为8号元素,基态O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或[He]2s22p4,其2p轨道有2个未成对电子,即O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
(2)金属键是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中可作定向移动,导致Cu、Zn等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3)根据结构式可知,N原子均形成双键,故N原子的杂化方式均为sp2,邻苯二甲酸酐和邻苯二甲酰亚胺均为分子晶体,邻苯二甲酰亚胺能形成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因此邻苯二甲酰亚胺的熔点更高;
(4)Zn能溶于氨水,生成以氨为配体,配位数为4的配离子,则该配离子为[Zn(NH3)4]2+,从而可知金属Zn与氨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Zn+4NH3+2H2O=[Zn(NH3)4]2++2OH-+H2↑;
(5)由于电负性O>N,O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更强,Zn和O更易形成离子键,因此Zn-N键中离子键成分的百分数小于Zn-O键;
(6)根据晶胞示意图,一个晶胞中8个O原子位于晶胞的顶点,1个O原子位于晶胞体内,4个Zn原子位于晶胞的棱上,1个Zn原子位于晶胞体内,棱上的3个Zn原子和体内的Zn原子、O原子形成四面体结构,则于其相邻的晶胞与该晶胞共用bc和cd,则相邻的两个晶胞的底面为 cdhi和 bcek。
【分析】(1)O为8号元素,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或[He]2s22p4,含有2个未成对电子;
(2)金属键是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3)酞菁分子中N元素均形式双键;邻苯二甲酰亚胺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4)Zn能溶于氨水,生成以氨为配体,配位数为4的配离子,该配离子为 [Zn(NH3)4]2+ ;
(5)电负性O>N,O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更强;
(6)根据晶胞的空间结构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