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孤雁》《鹧鸪》课后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蝉》《孤雁》《鹧鸪》课后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1 06:5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课后作业
一、《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练习
1、《蝉》中写蝉的形状和生活习性的句子是 , 。诗中的三、四句从表达方式上来说是 句,其作用是 。
2、诗中的蝉具有的品格,第三句中的“高”字有两层含义(1) (2) 3、和虞世南(清华人语)写蝉不同,骆宾王的 ,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的,
4、杜甫的《孤雁》中显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心情的诗句 。杜甫借孤雁寄托自己离乱漂泊中失群的痛苦心情的句子是,《孤雁》中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自己爱憎感情的诗句是。
5、郑谷的《鹧鸪》中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的诗句是 , 。
6、《鹧鸪》诗中以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动人,并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声之悲的诗句是。
7、《孤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8、《孤雁》中"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析。
9、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的啼声哀怨凄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答案:
1、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议论。借蝉抒怀: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2、清廉 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 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3、本以高难饱,徒劳费恨声。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4、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5、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6、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7、答:表现了诗人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8、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
9、抒发了游子的乡愁旅思。“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
二、 阅读虞世南的《蝉》,完成1~3题。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 等三个方向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一、 1.形状、习性、声音 2.托物言志 3.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籍,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阅读理解
(一)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对于“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一句,下列理解正确的有( )
A.该句集中体现诗人对孤雁同情。
B.该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C.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该句运用了联想。
2.怎样理解“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两句?孤雁真的看到了雁群、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然是在写孤雁,为什么全诗最后两句会出现野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B.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C.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D.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句刻画了鹧鸪声声哀鸣之景。
B.“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是律诗的颈联。
C.这首诗主要是写游子他乡看到一个感人的场面,而引起了无限的惆怅。
D.诗中鹧鸪就是游子的化身,这里运用了象征的修辞手法。
3.试分析本诗的写作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蝉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3)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
诵读欣赏
灯蛾
咏蛾
物性自有僻,
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
不向暗中生。
1、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
2、对“灯蛾扑火”这一习性,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
(同一事物的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
3、“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
●研究性学习●请在古诗当中找一首描写小动物的诗歌,默写下来,试着分析其中小动物的形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