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B A项“……是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的关键”错误。由原文“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可知,不是“关键”,应是“条件或基础”。 C项“……不仅可以促进多元文明互鉴,还能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错误,不合文意。由原文是“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还能沟通中外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互鉴,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可知,原文说的是“不仅可以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还能沟通中外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D项“中西方古典戏剧……”错误,扩大范围。由原文“古希腊悲剧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神话题材,建立起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作家往往用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悲剧主题往往建立在人类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之中”可知,应是“古希腊悲剧”。故选B。(3分)
2. C C项“以古希腊和中国为代表的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同’大于‘异’”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它们的共生和异质提供了人类戏剧内涵的丰富性,在悲剧的表现形态上体现出差异”可知,原文只是说“在悲剧的表现形态上体现出差异”,并没有说“‘同’大于‘异’”。故选C。(3分)
3. B B项不属于“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而属于“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挑战”。故选B。(3分)
4 ①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建立在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上;②《窦娥冤(节选)》中,窦娥临刑时三桩誓愿的六月飞雪和血溅白练已经实现了,这样的结局抚慰人心,这种独特的悲剧性震撼人心;③主人公窦娥是平民百姓,但是窦娥的悲剧一样能激发人的怜悯之心,《窦娥冤(节选)》用一种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描述窦娥生活的无奈。(共5分)
①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的内涵和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②材料二侧重阐述古希腊戏剧和中国古典戏曲的共生和异质提供了人类戏剧内涵的丰富性,在悲剧的表现形态上体现出差异。(每点2分,共4分。)
6.[答案] B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妻子”理解有误,根据原文第3段“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可知,这种想法是一年多前的想法,而不是此刻的想法。故选 B。(3分)
7.[答案] C
本题考查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分析有误,小说中“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等体现了林冲放弃刺杀王伦的真实想法,让林冲停下杀手的是林冲对自我、对梁山泊的反思。故选 C。(3分)
8. ①以林冲的心理活动为线索,有利于串联起林冲一生的遭遇,使人物形象更完整;②以第三人称叙述,叙述角度灵活自由,使情节完整真实;③重写经典,将林冲内心的思想矛盾更尖锐地展示出来,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性,使主题更突出。(6分)
9.①身份:“林教头”是朝廷罪囚,“豹子头林冲”是梁山好汉。②性格:“林教头”安分守己,忍辱负重;“豹子头林冲”情绪激烈,具有反抗意识。③处事方式:“林教头”遇事随遇而安,一忍再忍,“豹子头林冲”则是开始时冲动暴躁,后来冷静反思,忍而不发。(6分)
10.C (根据文意,“杀人者”是主语,“死’是谓语,“杀人者死”意为“杀人的人判处死刑”,语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D两项;“秦法”是“除去”的宾语,“诸吏”与“人”共为下句的主语,故应在“秦法”后断开,排除 A。故选 C。原文加上标点为: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3分)
11.C(“文中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解说有误。文中的“关中”是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地区。故选 C。)(3分)
12.A(“秦王子婴降低身份驾着白车白马前往迎战”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可知,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并非前往迎战,而是去投降。故选A。)(3分)
13(1)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或”“固”“宽容”各1分,句意1分。)(4分)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高兴,争相带着牛羊、美酒等食物慰劳士兵。沛公又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耗费百姓的财物。”(“献飨”“让”“费人”各1分,句意1分。)(4分)
(3)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话,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4分)
道理:为政者须善用人才。(1分)意图:说明自己取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的更为重要的原因,(1分)同时表明自己的谦虚和对辅佐自己得天下的人才的感激之情。(1分) (3分)
【参考译文】
汉元年(前206)十月,沛公的军队在各路诸侯中最先到达霸上。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绳系着脖子,封好皇帝的御玺和符节,在轵道旁投降。将领们有的说应该杀掉秦王。沛公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于是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就向西进入咸阳。(沛公)想留在秦宫中休息,樊哙、张良劝阻,这才下令把秦宫中的贵重宝器、财物和库府都封好,然后退回来驻扎在霸上。沛公召来各县的父老和有才德有名望的人,对他们说:“父老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批评朝政得失的要灭族,相聚谈话的要处以死刑。我和诸侯们约定,谁首先进入关中就在这里称王,所以我应当在关中称王。现在我和父老们约定,法律只有三条:杀人的人判处死刑,伤人者和偷盗者依法治罪。其余的全部废除秦朝的法律。所有官吏和百姓都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我之所以到这里来,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再说,我之所以把军队撤回霸上,是想等着各路诸侯到来共同制定一个规约。”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到各县镇乡村去巡视,向民众讲明情况。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相带着牛羊、美酒等食物慰劳士兵。沛公又推让不肯接受,说:“仓库里的粮食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耗费百姓的财物。”人们又更加高兴,唯恐沛公不在关中做秦王。汉五年(公元前 202),高祖和诸侯军队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15.D D项“之”的用法为“放在主谓之间,不译。”其它项中“之”均为代词。(3分)
16. C C项中“如”应解释为“或者 ” (3分)
17. C C项为状语后置,其它句子是宾语前置 (3分)
18. B B项为名词作状语,A 名词作动词 C形容词作动词 D 形容词作名词(3分)
19. C 当做边邑(3分)
20.(6分)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D D项和原文都是特殊含义(比喻义), A项是引用,
B项是突出强调, C项是讽刺和否定。(3分)
22.(6分) ①先简单了解一下空调制冷的原理
②温度也就慢慢降下来了
③于是空调就“中暑”了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的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很多青年可能都有“拖延症”,是“口头积极者”。所谓“口头积极”,当然相对的就是“行动懒散”。“口头积极”说明我们有向好的想法,而最终阻碍我们进步的就是行动上的执行力。这恐怕也是导致我们平庸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段引导我们结合自身经验进一步体会“拖延症”的表现和弊端:不能严格执行计划,懒得动手,总是往后拖,最后导致自己被各种负面情绪吞没。
由此,我们对“拖延症”有了初步的认识。因为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过,因此写起来有话可说。但是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拖延症”肤浅的认识,我们应该深入思考,阐述对“拖延症”的认识。“认识”可以从拖延症的原因、实质、危害等方面探究;“思考”则是要阐明对拖延症的态度及摆脱的方法;“认识与思考”均要与中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此文适合写成层进式议论文,按照列举现象,阐释原因、实质,分析危害,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几个层面去论述。列举现象时可以结合自身经历,也可以概述大多数人的共同表现。阐释原因、实质,这部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如有人是因为追求完美而久久不动手,有人是因为自制力太差,有人则是因为不自信或者太懒;分析实质部分,如果能给出科学解释是最好,但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了解“拖延症”发生的机制也可以。但最后的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如通过细分计划,从简单的做起;或者降低对这件事期望值,不要过分追求完美;还有无论怎样要养成先动手的习惯;当然有必要时也可以通过“打卡”,外界监督等方式逼迫自己改掉拖延的习惯。
立意:
1.拒绝拖延症,提高行动力。
2.找准自身定位,针对治疗拖延。
3.治疗拖延症需内促外督。
4.拖延就是一场和自己的战争。永年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城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城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广泛的国际传播效应。《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智能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深刻改变着21世纪人们的生存方式,也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与挑战。
第一,戏剧舞台层面,早期的多媒体技术将舞台、布景、音效、灯光、影像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极大丰富了舞台的视、听觉元素。21世纪数字技术的渗透对舞台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人工智能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与此相应,智能技术与剧场艺术的交叉研究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第二,观演关系层面,科技不断革新表演手段与观看形式,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剧场改变了舞台的演出空间,逆转了表演与观看的主次关系,颠覆了传统的剧场观念。互联网中涌现的网络虚拟剧场的实践热潮,更是将表演与观看的互动关系推向数字化、虚拟化方向,网络观演引发了关于何为“戏剧”等核心问题的探讨,戏剧表演的新技术体验与传统剧场的生命力如何延续等问题不断被抛出,中外戏剧经典面临挑战。
第三,资源共享与全球传播层面,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有利于形成中外戏剧的大数据信息,如挪威易卜生中心的“易卜生全球舞台数据库”,其利弊同时存在:全球用户可分享资源,但网络资源善用者和不善用者的数字鸿沟日益明显。同时,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戏剧数字空间,既拯救了一些剧场,又在全球网络社区形成了戏剧全球传播的新路径。
21世纪的戏剧跨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戏剧的数字人文现象和全球传播路径和方法,揭示其内在规律,更需要加强中外戏剧经典在舞台艺术、虚拟空间和大众媒体文化等多层面的交流互通。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召唤深藏于其中的文化记忆,还能沟通中外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互鉴,可谓价值重大,意义深远。
(摘编自陈戌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
材料二:
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是这些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和综合运用,是人类共通的精神和艺术现象。但由于文化的不同,人类的戏剧在形成之初就分成两大类型:其代表是西方文明所孕育的古希腊戏剧和东方文明所孕育的中国古典戏曲。它们的共生和异质提供了人类戏剧内涵的丰富性,在悲剧的表现形态上体现出差异。
古希腊戏剧的诞生,最初萌芽于酒神祭祀,在形成之初就明确地分为悲剧和喜剧。其产生不可避免的带有希腊城邦文化的特色,印上了海洋文明的烙印。古希腊悲剧有一个共同特征:通过神话题材,建立起丰富的主题,包括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等。作家往往用命运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和解决的矛盾和困难,悲剧主题往往建立在人类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之中。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类无论怎样努力也逃离不了命运的安排,即便如俄狄浦斯一样努力地去摆脱命运,最终还是会失败。
中国古典戏曲所蕴含的悲剧性却刚好相反,大多是社会悲剧。中国古典戏曲作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悲剧主题也往往建立在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上。并且人们往往认为虽然道路曲折,但是前途依旧光明。所以中国人总想要一个心灵的安慰,给悲剧一个抚慰人心的结局,这种独特的悲剧性依然震撼人心。
唐岫敏在《悲剧与现代社会》一文中说,悲剧的主人公从出身高贵的英雄变为平民百姓,但是其使人恐惧、激发人怜悯之心的本质没有变,社会人生本身就具有悲剧性,中国的戏剧往往用一种凄婉悲凉的意境来描述生活的无奈。这也往往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它不像西方传统悲剧那样很生硬地把现实呈现在舞台上,证明命运的不可逆转。
希腊的人们面对的是海洋,他们是要靠征服海洋来获得自身的生存及发展的,而中国古人主要面对的是土地,是要靠征服土地来获得自身的发展的。土地和海洋相比更具有可征服性,即便会遇到自然灾害,但是我们可以运用人类的智慧总结经验,建设基础设施来减弱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打击,面对自然环境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能力来征服它的,所以在中国古人的笔下命运就不再是矛盾的集中点。
(摘编自《上海戏剧·中西方古典戏剧的区别和联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考察一国的戏剧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是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关键。
B.最具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如《赵氏孤儿》。
C.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多元文明互鉴,还能召唤深藏其中的文化记忆。
D.因人们认知的局限,中西古典戏剧的悲剧主题往往建立在人类自由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能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的戏剧应该具有跨文化、跨国族、跨地域的特点。
B.新媒体打开了戏剧数字空间,既拯救了一些剧场,又形成了戏剧全球传播的新路径。
C.戏剧是人类共通的艺术,以古希腊和中国为代表的中西方古典悲剧的“同”大于“异”。
D.中国古典戏曲作家的立场和出发点是现实生活和其中的人,中国古典悲剧有自身特点。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数字技术、VR技术、新媒体等给戏剧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带来新的契机”的一项是()(3分)
A.多媒体技术将舞台、音效、灯光等不同形式灵活切换和组合,丰富了舞台的视听元素。
B.数字技术的运用能使全球用户分享资源,但网络资源善用者和不善用者的数字鸿沟明显。
C.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式剧场改变了舞台的演出空间,逆转了表演与观看的主次关系。
D.在人工智能等科技植入与应用剧场后,人机互动的舞台创造力和表现力有了更多可能性。
4.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关汉卿《窦娥冤(节选)》的悲剧性。(5分)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外戏剧,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只在林冲心窝里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便只能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候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情放在心上颠来倒去估量着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的光亮,使他对于人,我,此世界,此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候,简捷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蔌簌作响。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了脚步,抬头看,半轮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波皮涎着半边脸笑人。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蒙眬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是那王伦!顶了江湖上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小喽啰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林冲眼瞅着不说话。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踌躇: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热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天说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 又走回卧房去。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做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鸣咽发响。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他处于是否递交“投名状”的矛盾中,这是造成林冲与王伦矛盾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小说要表现的主要矛盾。
B.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勾起了豹子头林冲的无限遐想,他想起了幼年生活、父亲劳苦、拜师学武等画面,此刻他跟杨志一样,他也顾念着家人,也期待能做个官封荫妻子。
C.林冲早年的“边”理想是美好的,“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胡儿'扫过”,边塞激昂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D.文末是典型的环境描写,从“清脆的画角声”体现梁山泊有士卒的现实,从“寒洌的晨气”表现季节的特征,从“呜咽发响”表现林冲沉重的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林冲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根据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心理活动展开叙述,属于有限视角叙事,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的想法。
B.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画线部分语句,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后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C.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其中遇到梁山泊喽啰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喽啰的问话引起了林冲的回忆,使他暂缓行动,重新思考对王伦的看法。最终林冲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D.小说具有意识流特点,描写了林冲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了林冲内心被压抑的农民阶级的觉醒意识,同时也使其对自身以及所处社会环境有了深刻的思考。
8.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9.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B.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C.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D.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符:古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调遣兵将的凭证,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以便验证真伪。
B.弃市:古代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即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示众。
C.关中:古地名。文中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大致与战国末年秦国的疆域相当。
D.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尊称,文中即此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沛公的军队比其他诸侯的军队先行抵达霸上,秦王子婴降低身份驾着白车白马前往迎战。
B.沛公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后西人咸阳,因樊哙、张良的劝谏,他并未停留在秦宫中休息。
C.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
D.高起王陵的回答具有辩证思维:高祖虽然傲慢且喜欢侮辱人,但是能与人同享利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4分)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4分)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14.文末高祖说的那番话,揭示出怎样的道理?高祖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3分)
(二)完成下面的课内文言文练习。(本题共5小题,15分)
15.下列选项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3分)
A.由也为之
C.善刀而藏之
B.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D.臣之壮也
16.对下列各句中“如”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沛公起如厕
C.宗庙之事,如会同
D.如土委地
如:假如
如:到往
如:至于
如:好像
17.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沛公安在
C.风乎舞雩
B.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D.夫晋,何厌之有
1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族庖月更刀
A.晋军函陵
C素善留侯张良
B.间至军中
D.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人如恐不胜
B.齐国虽褊小
C.越国以鄙远
D.进乎技矣
胜:尽
褊:狭小
鄙:边邑
进:超过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 ”两句写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以太山与河海为喻,引出“ , ”表明领导者只有广纳贤才,才能彰明美好的德行。
(3)以动衬静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常用创作手法,如“ , ”就使用了这一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有没有想过,当空调热到一定程度,也会“中署”停机。要解释这个现象, ① 。
空调是靠液态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里气化吸热降温的。当然,我们不可能靠一罐一罐往空调蒸发器里灌液态制冷剂来降温,因此还需要压缩机、冷凝器,将从蒸发器里出来的气态制冷剂进行加压、冷却,使其重新液化进入蒸发器······这样周而复始,制冷剂就循环起来了,② 。
不过,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冷凝器的工作就是给被压缩机处理后的高压气态制冷剂降温,让它们重新变回液体。这个过程需要放出大量的热,因此需要一个强力的风扇让空气流过冷凝器来散热。除了制冷剂放热,压缩机、风扇工作时,机器本身也会产生热量。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散热效果变差,就会导致空调过热,进而可能造成器件故障、损坏,甚至起火。
因此,空调都有过热保护装置,如果空调温度过高,就会自动关机。③ 。
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引号用法相同的句子是(3分)
A.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手法自古流传。
B.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的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垒”太难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830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6.1%的受访青年坦言自己是“口头积极者”,78.1%的受访青年表示周围“口头积极者”多,其中21.7%直言非常多。
估计不少人会对以下情形很熟悉:早早定了复习计划,但不到考前最后一晚就复习不下去。布置了作业,虽然自我祷告了几百遍“早点动手”,但多数是踩着最后的截止日期匆忙提交······等一会儿、拖一下,之后随着时间的累积,不断发酵的内疚、自责、挫败、愤懑等情绪将自己包围继而吞没其中。
作为中学生的你或许也有类似的经历与感受,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拖延症”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