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江中考冲刺——尖子生提优练习9
一、选择题
1.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模型,展示了地球的内部结构,①表示地核
B.图乙是某原子结构模型,中央是原子核,核外是运动的电子
C.图丙是条形磁铁磁感线模型,磁感线疏密程度表示磁场强弱,越密磁场越强
D.图丁是人的呼吸运动模型,此时图中模拟呼气过程,气球相当于肺
2.向一定质量的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不饱和的滤液和滤渣,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固体质量为b克(b>0)。下列分析有错误的是( )
①若0<b<a,滤液中一定没有Fe(NO3)2
②若b=a,滤液中一定有Mg(NO3)2、Zn(NO3)2和Fe(NO3)2,可能有Cu(NO3)2
③若b>a,向滤渣中加稀盐酸,不可能有气泡产生
④若b>a,且忽略过滤操作中溶液损失,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如图所示,甲、乙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物块,其密度为ρ甲=0.8×103kg/m3,ρ乙=0.4×103kg/m3,甲、乙均由弹簧竖直向下拉住浸没在水中静止,则( )
A.甲、乙所受浮力之比为2∶1
B.甲、乙所受浮力之比为1∶1
C.甲、乙所受弹簧拉力之比为1∶6
D.甲、乙所受弹簧拉力之比为1∶3
4.下列现象与科学知识相对应的是( )
A.呆小症——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B.感染新冠后人持续高烧不退——产热大于散热
C.同学们听到上课铃声就进入教室——非条件反射
D.人醉酒后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酒精麻痹了人的小脑
5.如图是小科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设计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四种电路,其中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 )
A. B.
C. D.
6.每个人都是自己身体的第一责任人,下列有关身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化病属于生活方式病,而艾滋病属于遗传病,高血压属于传染病
B.免疫对人体总体是有益的,但免疫功能过强会引起过敏反应
C.癌细胞由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的,能够不断分化
D.饮酒过量的人会出现步态不稳,这主要是酒精麻痹了大脑
7.某溶液M可能含有盐酸、硫酸、氯化钠、硝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组成,向一定质量的溶液M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M中一定不含有硫酸,可能含有氯化钠
B.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34.2g
C.到达b点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可能含有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
D.从图象分析,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后开始生成沉淀,11.6g沉淀全部是氢氧化镁
8.小吴同学为探究力之间的关系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阶段1:将弹簧测力计下端吊着的铝块逐渐浸入台秤上盛有水的烧杯中,直至刚没入水中(不接触容器,无水溢出);阶段2:往水中加入大量硝酸钾(水不溢出,还未溶解);阶段3:硝酸钾慢慢溶解,最终仍有固体剩余;阶段4:环境温度明显降低。在该过程中,下列有关弹簧测力计和台秤示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阶段1: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不变
B.阶段2: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台秤示数也不变
C.阶段3: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台秤示数不变
D.阶段4: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台秤示数减小
9.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烧瓶中所用试剂可能是( )
甲 乙
A 稀硫酸和铜片 水和 CO2
B 双氧水和MnO2 NaOH溶液和CO2
C 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NaOH溶液和SO2
D H2O和NH3 硝酸银溶液和HCl
A.A B.B C.C D.D
10.下图是拟南芥及其分类地位图示和二歧式检索表,下列关于拟南芥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无种子植物 B.有种子,但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C.处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的 R 位置 D.与银杏的共同特征多于与水稻的共同特征
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有竖直放置的平面镜MN,在平面镜前45cm处有一与平面镜平行放置的平板ab,在ab靠镜面的一侧有一点光源S,现要在离平面镜5cm的PQ虚线上的某一处放一平行于平面镜的挡光板,使反射光不能照射ab板上的AB部分,已知,,则挡光板的最小宽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12.请仔细观察图甲和图乙,据图回答问题。
(1)在甲图E处上标注箭头来表示地球自转方向______。
(2)在甲图上绘出地球公转到图乙②位置时的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______。
(3)当地球公转到②时,A、B、C和D四点中白昼最长的是______。
13.为探究不溶性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请回答:
(1)X的组成元素为H、O和________(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写出X隔绝空气加强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人体每时每刻必须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这一过程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的。图(一)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二)为人体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的A指的是_____,图(二)所示曲线中的_____段表示人体吸气过程,请结合图(一)、图(二)完整叙述人体的吸气过程:_____等呼吸肌收缩,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_____,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于是外界气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2)图(三)中1代表的物质是_____。
三、探究题
15.胡杨的叶形随着树龄增长,自下而上会逐渐出现条形叶、卵形叶和锯齿叶。为探究叶形对胡杨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简要步骤如下:
①将胡杨树进行暗处理;②让胡杨树光照4小时;③分别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脱色处理后滴上碘液。实验结果:三片叶片都变蓝,且蓝色深浅程度为锯齿叶>卵形叶>条形叶。
(1)将胡杨树先进行暗处理可以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其原理是______。
(2)如图所示为脱色环节,则对该环节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甲烧杯中装有水,乙烧杯中装有酒精
B.该环节结束后叶片变成黄白色
C.用水浴脱色主要是为了减少酒精蒸发
D.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绿素
E.持续加热,小烧杯中的液体温度将达到100℃
(3)小明认为研究小组的方案中有不合理之处,请指出______。
(4)老师提示,光照强度对实验结果也会有影响,于是兴趣小组又测得不同光照强度下胡杨不同叶形叶片的光合速率,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在N点的光照强度下,条形叶的光合作用速率______锯齿叶中光合作用速率(选填“等于”、“大于”或“小于”)。
16.Mg与NH4Cl溶液反应,除生成一种盐外,还有气泡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假设与猜想】气体可能是HCl,NH3,H2中的一种或几种。
【查阅资料】
① NH3+HCl=NH4Cl
② NH3+H2SO4= (NH4)2SO4
③NH3+CuO3Cu+N2+3H2O
【实验探究】
(1)为确定是否含有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_______________溶液中,无沉淀产生,则该气体中无HCl。
(2)为了探究其他气体是否存在,又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①A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NH3;
②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H2; ③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Mg与NH4Cl溶液反应生成盐,NH3和H2。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综合以上信息和实验结论,有同学认为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请评价这种说法是否合理______(填“是”或“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科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隐含着科学道理,学习科学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
【生活发现】
①自行车在烈日下暴晒,车胎容易发生爆炸;
②压缩一段封闭在注射器内的空气,发现越压缩越费力。
【提出问题】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建立假设】
假设一: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可能与气体的温度有关;
假设二: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可能与气体的______有关;
(2)【实验检验】为验证假设一,进行如下操作:
步骤一:取一根长度约为1米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在室温(20℃)下用水银密封一段空气柱,将玻璃管竖直固定,并在玻璃管上标出水银柱下表面的位置,如图所示;
步骤二:将空气柱浸入50℃的水中,待水银柱不再上升后,往玻璃管内注入水银,直到______为止;
步骤三:将空气柱浸入80℃的水中,重复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格:
气体的温度/℃ 20 40 60 80 …
气体的压强/Pa 1.0×105 1.03×105 1.07×105 1.1×105 …
请你对上表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结论:
(3)【得出结论】______。
(4)【评价交流】科学猜想往往需要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请为猜想“气体产生的压强还可能与气体的什么有关”,列举一种事实作为依据:______。
四、简答题
18.血液循环系统是人体中重要的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血液循环加剧了,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流动的共同规律是________
A.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B.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2)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各不相同,若用 B 型血清检查,只有丙、丁的血液可凝集,经交叉配血试验,丁只能接受甲的血。试推断乙的血型是_______。
(3)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冠状动脉是为心脏细胞供血的血管医学实践发现,冠状动脉阻塞后,即使经过抢救恢复供血,心梗区的损伤也不能明显改善,甚至会进一步加重。为了探究其原因,研究者用小白鼠做了如下实验。
处理组别 冠状动脉的分支处理情况 3 小时后心肌细胞死亡率 3 小时后心肌细胞线粒体破裂率
A 结扎 45 分钟后未恢复供血 58.2% 2.8%
B 结扎 45 分钟后恢复供血 41.8% 35.3%
注:A.结扎是人为捆扎血管,模拟血管堵塞。B.线粒体是是细胞中制造能量的结构,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该实验结果提示人们,心梗区的损伤不能明显改善,甚至会进一步加重的原因是________。
19.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将一定量的稀硫酸加入盛有少量氧化铜的烧杯中,观察到黑色粉末全部溶解,他们取124.5g该反应后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120g氢氧化钠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及产生沉淀的质量,测量数据如表所示。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氢化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20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g 144.5 164.5 179.6 189.8 200 22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m n 9.8 0
请回答:
(1)上述表格中产生沉淀的质量n=________。
(2)求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
(3)写出124.5g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________(填化学式),并计算每种溶质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0.下表为某电烤箱铭牌,如图虚线框内所示是其内部简化电路图,R1和R2均为电热丝。
求:(1)电烤箱在高温档工作10分钟所消耗的电能。________
(2)电路中R2的阻值。________
(3)若在电路中加一个“限高温开关”,当电烤箱超过一定温度时能自动断开电路。该开关最好安装在A、B、C中的________点处。
试卷第10页,共10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A.地核位于地球中心,整个地球的模型象卷心菜一样,一层一层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的构成中,质量较小的电子绕质量较大的核高速旋转,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磁感线从N极出来,回到S极,磁感线疏密表示了磁场强弱。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横膈肌向下运动,胸腔气压减小,外部通过气管进入肺部,应该是吸气过程,不是呼气过程。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B
【详解】向一定质量的Mg(NO3)2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a克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硝酸镁不反应;首先发生的是: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锌反应完后,铁才会反应,铁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
①若0<b<a,可能只发生了硝酸铜与锌的反应,也可能两个反应都发生了,溶液中可能有硝酸亚铁,故①错误;
②若b=a,则两个反应都发生了,硝酸铜不确定是否反应完,故②正确;
③若b>a,则两个反应都发生了,滤渣中一定没有锌,不确定是否还有铁,向滤渣中加稀盐酸,不确定有没有气泡产生,故③错误;
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溶质减少的质量,若b>a,则滤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原混合溶液溶质的质量,故④正确。
故选B。
3.C
【详解】AB.已知,则
,
由得
则,浮力,则
即
甲、乙所受浮力之比为,故选项AB错误;
CD.因为
即
同理
即
甲受重力、浮力、弹簧的拉力处于平衡状态
甲受重力、浮力、拉力处于平衡状态
则
故选项C正确,D错误。
故选C。
4.D
【分析】(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2)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3)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详解】A.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A错误。
B.感染新冠后人持续高烧时已经超过了正常体温,可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失调,此时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错误。
C.同学们听到预备铃声后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高级神经活动,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D.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酒后出现“走路不稳”现象,说明酒精使小脑麻痹,D正确。
故选D。
5.C
【详解】A.S1、S2闭合,S3断开时,电流表把灯泡短路,灯泡不发光;S2断开,S1、S3闭合时,电流表把电阻短路;S1、闭合,S2、S3都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均无示数.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A不符合题意;
B.S1、S2闭合S3断开,电压表测电灯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正极、下端为负极;S1、S3闭合S2断开,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负极,下端为正极;电压表的两次接线方法相反,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方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测量,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B不符合题意;
C.闭合S1,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的两端电压,移动滑片使灯泡两端的电压为U0;保持滑片位置不动,把开关拨到1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和电阻串联后的两端电压U;则小灯泡的电流为
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是
该电路能测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C符合题意;
D.闭合S1,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流表把灯泡和电阻短路,电流表测量滑动电阻的电流;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流表把小灯泡短路,测量的是通过电阻的电流,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B
【分析】人体的免疫功能:(1)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特别提醒:过敏反应: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在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某些食物、药物)的刺激下,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2)免疫功能的双重性:人体通过免疫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维持人体的健康,这是对人体有利的,但是免疫的有些功能有时对人体是不利的。如对人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使移植的器官难以存活;抵抗抗原的功能过强,可使人体产生过敏反应等。
【详解】A.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以及在染色体水平上看不见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先天性隐性遗传病;艾滋病是由艾滋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高血压不属于传染病,导致高血压的因素,除了遗传和先天性因素外,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A错误。
B.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总体上对人体是有益的。但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自身稳定的免疫功能过强容易得类风湿性疾病,B正确。
C.癌细胞的特点是只分裂不分,会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C错误。
D.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饮酒过量的人会出现步态不稳,这主要是酒精麻痹了小脑,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一接触就会生成生成硫酸钡沉淀,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才会生成沉淀,说明M中一定不含硫酸,一定含有盐酸、硝酸镁,可能含有氯化钠,所以
A、溶液M中一定不含有硫酸,可能含有氯化钠,故A正确。
B、设与硝酸镁反应的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
x=34.2g
氢氧化钡既要与稀盐酸反应,也要与硝酸镁反应,所以到达b点时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大于34.2g,故B正确。
C、盐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氢氧化钡和硝酸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硝酸钡,所以到达b点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一定含有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故C错误。
D、从图象分析,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钡后开始生成沉淀,11.6g沉淀全部是氢氧化镁,故D正确。
故选C。
8.D
【分析】在分析弹簧测力计示数的时候,需要将铝块作为对象进行合理分析。
在分析台秤示数到的时候,需要将烧杯、水溶液、铝块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合理分析。
浮力的大小根据阿基米德公式进行计算,因为在三个阶段当中水溶液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硝酸钾在水当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当温度较高时候,溶解度大,温度低时溶解度小。当溶液稳定的时候,若溶液底部有溶质析出或者未溶解的时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在当前条件下,也是该溶质在溶液当中质量百分数最大到时候,相对的溶液密度也是最大到时候。
【详解】选项A错误,阶段1中对铝块来说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和弹力
由此得到G铝=F弹+F浮,F弹=G铝-F浮,F弹=G铝-ρ液gV排。
在铝块逐渐进入水中的时候,V排逐渐增大,F浮逐渐增大,所以弹簧秤的示数F弹逐渐减小。
对烧杯整体系统来说,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台秤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弹簧秤竖直向上的弹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台秤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就是台秤受到的压力。
由此得到G烧杯系统=G烧杯+G水溶液+G铝块,G烧杯系统= F弹+F支,F支=G烧杯系统- F弹,
在铝块逐渐进入水中的时候F弹逐渐减小,所以F支逐渐增大。
选项B错误,阶段2往水中加入大量硝酸钾,但是还未开始溶解,铝块受力情况和阶段1一样。此时,F弹=G铝-ρ液gV排中,数据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F弹不变。
对烧杯整体系统来说,受力情况和阶段1一样,
但是此时G烧杯系统=G烧杯+G水溶液+G铝块+ G硝酸钾,根据F支=G烧杯系统- F弹,G烧杯系统增大,所以F支增大。
选项C错误,阶段3硝酸钾在溶解过程中,水溶液的密度会逐渐增大,最后仍有固体剩余,既硝酸钾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铝块的受力情况和阶段1一样。
此时F弹=G铝-ρ液gV排,ρ液逐渐增大,F浮逐渐增大,所以弹簧秤的示数F弹逐渐减小。
对烧杯整体系统来说,受力情况和阶段1一样,F支=G烧杯系统- F弹。
此时F弹逐渐减小,所以F支逐渐增大。
选项D正确,阶段4环境温度明显降低此时,硝酸钾在阶段3的时候已经是饱和状态了,温度降低了后,硝酸钾的溶解度会降低,部分硝酸钾会析出,此时溶液密度降低,铝块的受力情况和阶段1一样。
此时F弹=G铝-ρ液gV排,ρ液减小,F浮减小,所以弹簧秤的示数F弹增大。
对烧杯整体系统来说,受力情况和阶段1一样。
此时F支=G烧杯系统- F弹,F弹增大,所以F支减小。
所以正确答案选择D
【点睛】本题关键要合理的选择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对于组合物体来说,需要进行必要的整体和隔离分析。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晓温度能影响溶解度,会判断溶液饱和情况。
9.BC
【详解】A、甲中稀硫酸和铜片不反应,所以容器内压强不变,气球不变化;乙中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使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错误;
B、甲中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迅速反应生成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乙中二氧化碳极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导致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正确;
C、甲中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容器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乙中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导致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正确;
D、甲中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不会胀大;乙中硝酸银和HC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导致容器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错误。
故选BC。
10.C
【分析】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拟南芥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属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结合拟南芥的分类信息进行解答。
【详解】从图中可知,拟南芥属于被子植物,因此,拟南芥用种子繁殖,属于种子植物,A错误;拟南芥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B错误;拟南芥属于双子叶植物,叶脉倒卵形,因此处在上述二歧式检索表中的R位置,C正确;拟南芥和水稻都属于被子植物,银杏属于裸子植物,因此与水稻共同点多,D错误。
【点睛】关键是熟记生物的分类单位等级,解答时可以从分类单位以及分类等级方面来切入。
11.15cm
【分析】作点光源S的像点,连接、分别交MN于C、D,交PQ于F、H,再连接SC、SD,分别交PQ于E、G,如下图所示,使反射光不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
【详解】
①认为只要把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的反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FH,根据,则有
解得FH=25cm。
②认为只要把与能照到ab板上的AB部分的反射光相对应的入射光遮挡住就行,即挡光板的最小宽度为图中的线段EG,根据,则有
,
解得EG=20cm。
③认为挡光板的最小宽度应该取以上两种想法的公共部分,即图中的线段FG,再根据,则有
解得EF=5cm,则有
12. C
【详解】(1)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故为:;
(2)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照的一侧为昼半球,照不到的为夜半球,故为;
(3)②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C点位于北极圈,北极圈出现极昼,昼长为24小时。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3. Cu、S Cu3(OH)4SO4或2Cu(OH)2 CuSO4
【详解】(1)X经过隔绝空气加热分解为水和固体,固体在水中溶解生成溶液1和黑色固体,该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溶液和蓝色沉淀,沉淀为氢氧化铜沉淀,加热分解生成氧化铜,说明X中含铜元素,溶液和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溶液中含SO42-,说明X中含S元素,黑色固体均为CuO,质量分 别为1.60g、0.80g,则含有Cu2+物质的量== 0.03mol,
含SO42-物质的量=
氢元素物质的量=
含氧元素物质的量=
电荷守恒得到含OH-物质的量=0.04mol,
则X的化学式为:Cu3(OH)4SO4或2Cu(OH)2 CuSO4。
(2)X受热分解生成水、氧化铜、硫酸铜,化学方程式为:。
14. 膈肌 b﹣c 肋间肌、膈肌 扩张 二氧化碳
【分析】图(一)是呼吸系统的组成图,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图(二)为人体在呼吸时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三)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1)图(一)为呼吸系统模式图,图中A是膈肌,把胸腔和腹腔隔开,膈肌的收缩舒张,引起胸廓上下径的增大或缩小。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骨间的肌肉收缩时,肋骨向上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气压降低,低于外界气压,于是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相反呼气与之过程大致相反。图(二)中a-b、c-d廓容积缩小,代表呼气过程;b-c段气胸廓容积扩大,代表吸气过程。
(2)图(三)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1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血液中的1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肺泡中的2氧气扩散到血液,因此血液流经肺泡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增加,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5. 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淀粉) ACE 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数量太少 等于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1)植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淀粉)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将胡杨树先进行暗处理,目的是让植物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防止影响实验。其原理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原来的有机物(淀粉),保证原来的淀粉都是实验过程中叶片制造的。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A.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所以甲烧杯中装有酒精,乙烧杯中装有水,A错误。
BD.酒精能够溶解叶绿素,所以该环节结束后叶片变成黄白色,BD正确。
C.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C错误。
E.酒精的沸点是78℃,达到沸点持续吸热就会从液体变成气体,E错误。
故选ACE。
(3)分别摘取三种叶形的叶片各1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
(4)观图可知,在N点的光照强度下,条形叶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锯齿叶中光合作用速率,因为在N点时条形叶和锯齿叶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吸收量相等。
16. 硝酸银 溶液变成红色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干燥 Mg +2NH4Cl =MgCl2+ H2↑+ NH3↑ 是 HCl与NH3不能共存
【详解】[实验探究]
(1)为了确定是否含有HCl,将气体通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中,无沉淀生成,则该气体中无HCl.
故填:硝酸银.
(2)①A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色,证明有NH3;
②B中玻璃管内观察到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出现水珠,证明有H2;
③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故填:溶液变红色;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玻璃管内壁出现水珠;吸收水蒸气和氨气.
[实验结论]
Mg与NH4Cl溶液反应生成MgCl2、NH3和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NH4Cl═MgCl2+2NH3↑+H2↑.
[试验反思]
因为氨气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所以不需要单独检验HCl,就能证明HCl不存在.
故填:是.
17. 体积或密度 水银柱下表面到达标记处为止 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其压强越大 还可能与气体的质量有关,如:篮球内气体充的越多,越难被压缩
【详解】(1)[1] 假设二:一定质量的气体产生的压强可能与气体的体积(或密度)有关。
(2)[2]要探究气压与温度的关系,即需要选用相同质量的气体,改变温度,观察气体压强的变化,由于气体压强的大小不好比较,所以我们可以把比较气体的压强转化成比较水银柱的高度,故如下:步骤二:将空气柱浸入50℃的水中,待水银柱不再上升后,往玻璃管内注入水银,直到水银柱下表面到达标记处为止;
(3)[3]将空气柱浸入80℃的水中,重复实验,空气柱的温度越高,上方的水银柱也越长,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越高,其压强越大;
(4)[4]气体产生的压强还可能与气体的质量有关,如:越接近地球表面,空气的越稠密,相同体积空气质量越大,气压越大;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相同体积的空气质量越小,气压越小;篮球内气体充的越多,越难被压缩;轮胎内气体充的越多越难充气等。
18. D B 型 恢复供血后,线粒体破裂率较高,导致细胞的 呼吸 作用无法正常进行,供能不足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1)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图中看出,血液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流动的共同规律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故选D。
(2)人类的红细胞含有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人类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做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按照红细胞所含 A、B凝集原的不同,把人类血液分为四型:A型血红细胞上含A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凝集素;B型血红细胞上含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凝集素;O型血红细胞上则没有A、B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及抗B凝集素;AB型血红细胞上含A、B两种凝集原,血清中则不含抗A及抗B凝集素。A凝集原和抗A凝集素、B凝集原和抗B凝集素互相反应,能使红细胞发生凝集,利用标准的抗A、抗B凝集素或标准的A、B凝集原可进行血型鉴定。题干中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各不相同,若用B型血清(含抗A凝集素)检查,只有丙、丁的血液与B型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说明丙和丁可能是A型和AB型(均含A凝集原);甲、乙可能是B型和O型。
(3)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结扎45分钟后未恢复供血,3小时后心肌细胞死亡率较高;结扎45分钟后恢复供血,心肌细胞线粒体破裂率较高。因此给心梗患者恢复供血前,应采取必要措施以降低心肌细胞线粒体破裂率,从而保证恢复供血后细胞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该实验结果提示人们,心梗区的损伤不能明显改善,甚至会进一步加重的原因是恢复供血后,线粒体破裂率较高,导致细胞的 呼吸 作用无法正常进行,供能不足。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利用血液循环模式图来分析解答。
19. 9.8g 解:由图可知,第4、5次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均为9.8g,即20g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沉淀的质量为9.8g
设生成9.8g沉淀需要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
x=8g
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40%
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解: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164.5g+20g 179.6g+9.8g+9.8g=24.5g
设生成24.5g氢氧化铜沉淀时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 x=40g
= y=20g
与稀硫酸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20g×5×40% 20g=20g
设溶液中硫酸的质量为z
=
z=24.5g
答:124.5g反应后溶液中含有H2SO424.5g,含有CuSO440g。
【详解】(1)由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第4次加入20g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质量=179.6g+20g 189.8g=9.8g,即n=9.8g,故填9.8g。
(2)见答案。
(3)见答案。
20. 6.6×105J 66Ω B
【分析】(1)已知电烤箱在高温档工作时的功率和时间,可求得工作15分钟所消耗的电能;
(2)由图可知,开关接1时,电阻R1与R2串联,开关接2时,电阻R1接入电路,可知,开关接2时电烤箱处于高温挡,接1时处于低温档。
(3)火线和零线,火线和地线之间的电压都是220V,限高温开关,一定把开关接在火线上,在温度过高时,切断火线。
【详解】(1)根据功与功率的关系可得
W=Pt=1100W×10×60s=6.6×105J
(2)高温档时
低温档时
R2=R总-R1=110Ω-44Ω=66Ω
(3)“限高温开关”,当电烤箱通过一定温度时能自动断开电路,接在火线上,在温度过高时,切断火线,所以开关接在B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