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2023年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练习(二)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秀洲模拟)冬天,家用汽车前挡风玻璃结冰会影响出行,可通过开启车辆暖风系统除冰。除冰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
2.(2023·秀洲模拟)仪器和工具能扩大人们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下列实验中能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是( )
A.观察酒精和水分子间的空隙 B.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
C.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 D.观察小麦幼根的外形
3.(2023·秀洲模拟)物质发生变化常伴随着出现气体、颜色改变等现象发生,下列现象是由于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阳光下的金鱼藻叶表面产生气泡
B.手握试管一会儿后导管口产生气泡
C.切开的苹果暴露在空气中变红色
D.浸过氯化钴溶液的蓝色试纸遇水变色
4.(2023·秀洲模拟)近期在广东丹霞山发现了新物种一丹霞鸭拓草,其茎直立或斜生,叶两面具有柔毛,花瓣颜色为蓝色。丹霞鸭拓草属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5.(2023·秀洲模拟)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或过程,以下有关水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吸水:外界→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
B.植物体散失水:土壤→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叶外
C.人体对水利用:食物→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D.地球上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输送→径流→降水→陆地
6.(2023·秀洲模拟)2023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碇步桥》灵感源自我省泰顺碇(dig)步桥。碇步桥是由高低不同的石磴(deng)铺设而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方便人们行走,石磴最大间距不宜超过5厘米
B.人在石磴上行走时石磴对后脚的摩擦力方向向后
C.同一位置高、低石磴在水中倒影到水面距离相等
D.人站在石磴上看到水中的鹅卵石比真实的位置浅
7.(2023·秀洲模拟)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B、C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H
A B
C
A.原子序数A>C
B.B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B2-
C.氧元素与C位于同一周期
D.B,C两种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8.(2023·秀洲模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做了如下图中甲、乙、丙三次实验(斜面光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时斜面的倾角必须控制相同
B.实验需要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就越慢
D.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9.(2023·秀洲模拟)概念图可以较直观地体现概念之间的包含、并列和交叉等关系。下列概念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2023·秀洲模拟)小嘉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来验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其中不能作为支持证据的是( )
A.中间喷水,纸船相互靠拢
B.向下吹气,乒乓球不掉落
C.水平吹气,水从玻璃管上端喷出后
D.锥形瓶受热冷却鸡蛋被“吞”入
11.(2023·秀洲模拟)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的称为“液体阳光”。甲醇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醇属于碱类物质
B.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4
C.乙在反应中体现氧化性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12.(2023·秀洲模拟)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结论
A 地球有卫星;木星有卫星;…… 行星都有卫星
B 氢气能燃烧;甲烷气体能燃烧;…… 所有气体都能燃烧
C 金属铜能导电;金属银能导电;…… 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D 植物由细胞构成;动物由细胞构成;……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A.A B.B C.C D.D
13.(2023·秀洲模拟)科学课上,老师利用塑料管和塑料丝演示了“静电章鱼”实验,如图,整个塑料丝彼此张开,看似章鱼。同学们讨论形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应使用不同材质的毛巾分别摩擦塑料管和塑料丝
B.实验中塑料丝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彼此分开
C.“章鱼”在空中静止是因受到重力和浮力相互平衡
D.要使“章鱼”上升,则要增大塑料管与它之间的距离
14.(2023·秀洲模拟)模型能够直观反映化学变化的结果。将一定质量的镁条放入某一溶液(含Zn2+和Fe2+量相同),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相关离子数量关系不可能成立的是( )
A. B.
C. D.
15.(2023·秀洲模拟)如图是太阳直射点变化的模型,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
B.当直射点在①时,嘉兴当天是冬至日
C.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两次太阳直射
D.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二、填空题(本题有8小题,20空格,每空格2分,共40分)
16.(2023·秀洲模拟)部分城市道路安装了一种“按钮式红绿灯”,如图。当路上车辆不多时,行人通过触摸按钮使正对车辆的红灯亮起,此时行人可安全通过。这个按钮相当于电路元件 ;红灯和绿灯的连接方式是 。
17.(2023·秀洲模拟) 如图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关系图,请回答:
(1)①是 ,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其结构特点是 。
18.(2023·秀洲模拟)小嘉在整理科学知识时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和不同。
(1)气、氘、氚原子(图1)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 ”不同,故互为同位素原子。
(2)硫(图2)和铁丝(图3)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都装有水,但水的作用不同。铁丝与氧气反应时,集气瓶底部少量水的作用是 。
(3)镁条与盐酸反应(图4)、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图5)都有气体生成,但后者为 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故沾有水的玻璃片最终能被黏在烧杯底部。
19.(2023·秀洲模拟)《齐民要术》中记载:“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嫁枣”是通过用斧背捶打树干以促进开花和结果的措施,此为树皮环割技术的雏形。其原理是:用斧背轻轻地敲击树干,使茎的 (填写结构名称)受轻伤,减少 向下运输,有利于开花结果。
20.(2023·秀洲模拟)健走是一种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运动方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好的运动。
(1)如图甲是健走者手机记录的信息,配速8'20"是指每千米平均用时8分20秒,则该健走者通过的距离是 米;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21.(2023·秀洲模拟)正确地解释现象和推理论证是一种基本科学素养。
(1)研究人员发现有八百多种开花植物在夏日晴朗的白天会出现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即在中午某段时间其光合作用强度比较低甚至处于停止状态。研究发现这些植物多起源于温度较高的陆地环境,其它种类植物没有“午休现象”。这是因为植物进化的过程中会发生 ,其中光合作用会出现“午休现象”的植物适应了温度较高的陆地环境而存活下来,并通过遗传将“午休现象”传递给下一代。
(2)“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2)食用后易造成严重的中毒事件。小嘉基于生活事实推断亚硝酸钠中有毒的是NO2ˉ,他可依据的事实是 。
22.(2023·秀洲模拟)图甲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可绕ON自由转动的光屏。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用光滑的塑料板做光屏E、F,实验效果不如粗糙的硬纸板理想,原因是硬纸板上易发生 反射。
(2)如图乙,当纸板E固定后,红色激光笔贴着纸板E沿AO入射,发现无论如何转动屏F都无法完整地呈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 。
(3)如图丙,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
23.(2023·秀洲模拟)春节期间热映的《流浪地球2》讲述了科学家们发现多年以后太阳正急速衰老、持续膨胀,会爆发“氦闪”,数百年内将吞噬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
(1)“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继续公转,则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将 (选填“变短”、“不变”或“变长”)
(2)爆发“氨闪”是由于若干年后,太阳核心的氢己耗尽,留下富含氨的核心,氦发生核 (选填“聚变”或“裂变”)成碳,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当前状态下持续数百万年所释放的能量。
24.(2023·秀洲模拟)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该液体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或稀硫酸。小嘉、小禾两位同学分别对未知液体取样,再各自分别加入少量的固体X、Y,观察到相同现象可得出不同结论。
(1)小嘉取样,加固体X后,若判断未知液体为过氧化氢溶液,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相关的反应: 。
(2)小禾取样,加固体Y后,若判断未知液体为稀硫酸,请写出一种他可能加入的物质的化学式: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13空格,第25、26小题每空3分,第27、28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25.(2023·秀洲模拟)为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学们用同种材料做的3条电阻丝a、b、c进行实验,其中a、b长度相同,b、c粗细相同,如图甲所示。连接电路,分别接通a、b、C,灯泡3次亮度见表乙所示。
(1)小嘉根据表乙的实验现象,可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
(2)小禾想利用这套实验器材对电热与电阻的关系进行探究。考虑到没有计时工具,他用小木棍蘸取等量蜡烛油分别粘放在a、b、c电阻丝的中点处,然后让a、b、c同时通电,如图丙。小禾是根据 来比较电阻丝产热量的大小关系。
(3)小禾结合实验现象和小嘉实验得到的a、b、c电阻大小关系,推测出: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大的电阻丝产生的电热越少,发现该结论与已学的焦耳定律矛盾,原因是 。
26.(2023·秀洲模拟)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
材料一: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1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解释】波义耳实验中,煅烧后固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
【证据】兴趣小组决定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果
如下表所示,如果出现 关系(用字母表示,假定气体密度为ρg/cm3)则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克) 反应结束冷却后议管的总质量(克) 反应后量筒内气体体积(毫升)
a b c
【交流】为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实验时加入试管中的药品氧化汞不能太多,理由
是 。
27.(2023·秀洲模拟)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小嘉和小禾为验证该说法,准备好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内含胃蛋白酶)待用。已知乳白色蛋白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该物质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后,蛋白液会变澄清。小嘉和小禾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根据两人设计的方案分析,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
(2)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的目的是 。
(3)小嘉和小禾设计的方案中,你认为谁的更为合理?为什么?
(4)若实验证实了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确实会降低,预期的现象是 。
28.(2023·秀洲模拟)如图甲,小嘉匀速拉升木块时,发现无论往哪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在不计摩擦和绳重时,F与G的大小都相等。小嘉对此很好奇,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探究。
【问题】F与G的大小为什么总是相等?
【探究】
(1)老师先给小嘉提供了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并告知OB与OA的长度相等,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此时F1 G(选填“>”、“=”或“<”)
(2)接着,老师提供了模型丙(已知每根棒大小、长度相等,材质均匀,不计转动时的摩擦),引导小嘉在C点用弹簧测力计沿F2的方向拉模型匀速转动,记录测力计的示数;为了获得更多数据,小嘉接下来的操作是 。
【分析】小嘉根据数量关系 ,进一步推理,得出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变形的等臂杠杆。
四、解答题(本题有6小题,第29小题6分,第30、32小题各7分,第31小题5分,第33小题8分,第34小题10分,共43分)
29.(2023·秀洲模拟)人体具有完普而精确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1)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人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会 ,从而使人体血糖恢复到正常值。
(2)上述胰岛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还需要与 调节的相互配合。
(3)免疫调节是人体应对环境中各种病原体和体内异常细胞、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是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的病症有____。
A.过敏反应 B.色盲 C.艾滋病 D.呆小症
30.(2023·秀洲模拟)每当清明时节,嘉兴人将艾草汁添加到糯米粉中制作“青团”。艾草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0O),侧柏莲酮芳香油是一种淡黄色液体,具有香脂香气,所以“青团”具有独特风味。
(1)今年清明节为4月5日(农历润二月十五),请用简图表示当晚日、月、地的相对位置关系。 。
(2)艾草具有香脂香气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的。
(3)计算73克侧柏莲酮芳香油中碳元素的质量。
31.(2023·秀洲模拟)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运输船行业的迅猛发展。2023年2月8日,由我国建造的7000车位汽车滚装船(如图甲)正式交付日本,该船相关参数见表乙。
表乙
总长(米) 199.90
型宽(米) 38
汽车甲板层数(层) 12
可容车辆(辆) 7000
总吨位(吨) 72000
(1)该船满载时的排水量达到了72000吨,请计算此时船受到的浮力大小。
(2)假定每辆汽车质量均为1.5吨,7000辆小汽车全部装上船后,则滚装船排开水的体积增加了多少?(已知ρ河水=1.0×103kg/m3)
(3)该船满载后从扬州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驶向日本海域的过程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将____。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大,后不变 C.先变小,后不变
32.(2023·秀洲模拟)某校九年级开展了“制作生态瓶”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小嘉同学在一玻璃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后,放入若干株健壮的水草、10颗健康的活螺蛳和5条小金鱼及其他一些水生动物,再放入少量砂石以及装饰物等,进行密封处理后,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
(1)该生态瓶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该生态瓶密封后,除阳光、热能外,任何物质都无法进入,瓶内这些动植物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是怎样获得的?
(3)需要对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评价,请你拟定一条你认为最重要的指标: 。
33.(2023·秀洲模拟)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净的木头烧成灰(主要成分K2CO3),在其灰汁中加入石灰乳 [由Ca(OH)2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即可得到氢氧化钾溶液,大致流程如下。
科学兴趣小组模拟上述流程,在实验室中制备氢氧化钾固体。
(1)“操作I”的名称是 。
(2)在恒温蒸发溶剂获取氢氧化钾固体时,下列科学量一定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氢氧化钾的溶解度
(3)将138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钾溶液与12克石灰乳混合,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计算所得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4.(2023·秀洲模拟)自2023年1月1日起,非标电动自行车已经不能上道路行驶。下图是某一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数据。
整车 整车质量 40千克
最高车速 25千米/时
蓄电池 电压 48伏
容量 12安·时
电动机 额定电压 48伏
额定功率 240瓦
(1)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规范事关财产和生命安全。常见的陋习就是充电时间过长,因为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使电池内部的电压增加,导致温度升高,易引发安全事故。
(2)一位质量为50千克的人骑此车时,如果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1米2,则此时整车对地面压强为多大?
(3)若蓄电池储存能量的80%用于电动自行车行驶克服阻力做功。电动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平均阻力为40N,则该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满一次电后最多能连续电动行驶多远?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开启车辆暖风除冰的过程,其实就是冰吸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发生熔化现象。
故选A。
2.【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
【解答】A. 观察酒精和水分子间的空隙 ,用放大镜无法观察到分子,A错误;
B. 用放大镜无法直接观察到植物细胞,需要用显微镜,所以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是错误的;
C.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所以C错误;
D. 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小麦幼根的外形,使观察的更加仔细,D正确;
故答案为:D.
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阳光下的金鱼藻叶表面产生气泡,即金鱼藻利用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手握试管一会儿后导管口产生气泡,是因为试管内气体吸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气体从烧杯中溢出,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切开的苹果暴露在空气中变红色,就苹果被氧化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浸过氯化钴溶液的蓝色试纸遇水变色,即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 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丹霞鸭拓草有蓝色的花,所以属于绿色开花植物与,所有的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故答案为:A.
5.【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泌尿系统;水循环
【解析】【分析】 从植物表面蒸发的大部分水分,是流经植物体内服的水分。这些水分由根毛吸收,通过维管组织到达叶子或其它器官,经过气孔或角质层从植物体散逸到周围空气中。这种经过植物体的水分蒸发过程,叫做植物蒸腾。
【解答】A. 植物细胞吸水:外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A错误;
B. 植物的叶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的水分由叶子的气孔处散失出去,所以植物体散失水:土壤→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叶外 ,B正确;
C. 人体对水利用: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体外,C错误;
D. 地球上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陆地,D错误;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根据人的正常步幅分析;
(2)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判断;
(4)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分析。
【解答】A.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步幅大约在50cm左右,因此石磴的最大间距应该在50cm左右,故A错误;
B.行走时,人的脚掌对地面施加向后的作用力,则地面对脚掌施加向前的作用力,即摩擦力向前,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位置高的石磴到水面的距离大,则它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大,故C错误;
D.水中的鹅卵石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我们沿折射光线反向看去时,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鹅卵石的虚像,即变浅了,故D正确。
故选D。
7.【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分析,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A、元素周期表中是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不符合题意;
B、 B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B2+ ,不符合题意;
C、氧元素位于第二周期,C位于第四周期 ,不符合题意;
D、 B,C两种元素在同一族,对应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过程的认识判断。
【解答】A.在实验中,斜面都是光滑的,则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只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只需控制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相同,无需控制斜面的倾角相同,故A错误;
B.在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长,则说明速度减小的越慢,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越小,故B错误;
C.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的越慢,即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慢,故C正确;
D.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常见物质的分类;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机械能包含了势能和动能;势能包含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净物是指只有一种物质;酸属于纯净物,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也是非金属的化合物;果实分为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地壳变动有火山和地震等形式;
【解答】A.机械能包含了势能和动能;势能包含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所以A正确;
B.果实分为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果实是花中的子房发育来的,所以B错误;
C.纯净物是指只有一种物质;酸属于纯净物,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也是非金属的化合物;所以纯净物包含了酸和非金属氧化物,但是非金属氧化物和酸没有共同点,他们是并列关系,所以C错误;
D.地壳变动有火山和地震,地震不包含火山,他们是两种独立的地壳变动情况;
故答案为:A.
10.【答案】D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就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A.向两只小船的中间喷水,则中间水流速度大而压强小,于是周围对船产生朝向中间的压力,则纸船相互靠拢,故A不合题意;
B.向下吹气时,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而压强大,于是乒乓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托力而不下落,故B不合题意;
C.当水平吹气时,立着的玻璃管上方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于是大气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玻璃管而喷出,故C不合题意;
D.锥形瓶冷却后,里面的空气体积缩小而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鸡蛋被压入瓶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甲醇为含碳化合物分析;
B、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C、根据氧气的氧化性分析;
D、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A、甲醇属于有机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B、 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4=3:1,不符合题意;
C、 乙为氧气,在反应中体现氧化性 ,符合题意;
D、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解答】A.根据地球有卫星,木星有卫星,不能得出行星都有卫星的结论,例如金星和水星是没有卫星的,A错误;
B. 氢气能燃烧;甲烷气体能燃烧;不能得出所有气体都能燃烧的结论,因为氧气、氮气的哪个气体不能燃烧,B错误;
C. 金属铜能导电;金属银能导电;推测出所有金属都能导电是正确的,金属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C正确;
D. 植物由细胞构成;动物由细胞构成; 不能推出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为有些生物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C.
13.【答案】B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1)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得到电子带正电,失去电子带负电;
(2)根据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判断;
(3)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4)根据电磁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塑料丝在空中悬浮时,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排斥力相互平衡,故C错误;
根据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可知,实验中塑料丝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彼此分开,故B正确;
摩擦塑料管和塑料丝带同种电荷,因此它们应该与材质相同的毛巾摩擦,故A错误;
电磁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则要使“章鱼”上升,需要增大排斥力,即缩小塑料管和它之间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活动性顺序镁>锌>铁,镁先与亚铁离子反应,再与锌离子反应分析。
【解答】 将一定质量的镁条放入某一溶液(含Zn2+和Fe2+量相同) ,镁离子可与锌离子和亚铁离子反应,形成Mg2+,且先与亚铁离子反应,然后再与锌离子反应。
A、反应时可能锌离子数目小于亚铁离子,不符合题意;
B、离子个数可能镁离子与锌离子相同,不符合题意;
C、不会出现锌离子小于亚铁离子,符合题意;
D、可以镁离子大于锌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等;①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地区昼长夜短,且昼最长且夜最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昼短于夜;
【解答】A.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A错误;
B. 当直射点在①时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嘉兴当天是夏至日,B错误;
C. 嘉兴地区在北纬23.5°以北,所以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太阳直射的次数是0次,C错误;
D. 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开关;并联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
【解析】【分析】(1)在电路中,电源提供电能,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输送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
(2)用电器相互影响为串联,不相互影响为并联。
【解答】(1)行人触摸按钮时电路接通红灯亮起,则按钮控制电路通断,相当于开关;
(2)红灯亮时,绿灯不亮;红灯坏了,绿灯照常工作,则二者不相互影响,为并联。
17.【答案】(1)心脏
(2)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 按血管的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支,口径渐细,管壁渐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间。毛细血管再汇合,逐级形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 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与静脉通过心脏连通,全身血管构成封闭式管道。人体内血管分布常具有对称性,并与机能相适应,大的血管走向多与身体长轴平行,并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膜包裹成血管神经束。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由心室射出的血液,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返回心房。血管在运输血液、分配血液和物质交换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了血管、心脏和血液;①是心脏,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②是毛细血管,其结构特点是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故答案为:(1)心脏(2) 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8.【答案】(1)中子数
(2)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3)吸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同位素;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
(2)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设计思想解答;
(3)熔化时吸收热量,凝固时放出热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氕、氘、氚原子(图1)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故互为同位素原子。
(2)铁丝与氧气反应时,集气瓶底部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3)沾有水的玻璃片能粘在烧杯底部,说明水发生了凝固,即向外放热了,那么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时需要吸热。
19.【答案】韧皮部;有机物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韧皮部中有筛管,负责运输自上而下的运输有机物;木质部中的导管负责自下而上的运输水和无机盐;
【解答】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内树皮中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下向运输,所以用斧背轻轻地敲击树干,使茎的韧皮部受轻伤,减少有机物向下运输,有利于开花结果。
故答案为:韧皮部;有机物;
20.【答案】(1)3500
(2)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出速度,再根据s=vt计算通过的距离;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健步走的速度:;
健步走的时间t=29min10s=1750s;
则健步者通过的距离:s'=vt’=2m/s×1750s=3500m。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的。
21.【答案】(1)变异
(2)食盐、苏打等都含钠离子,却没有毒性。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外界因素如光照、水源等造成的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的。
【解答】(1)生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异,适合环境的变异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因为植物进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其中光合作用会出现“午休现象”的植物适应了温度较高的陆地环境而存活下来,并通过遗传将“午休现象”传递给下一代。
(2)生活的事实中食盐、苏打等都含钠离子,却没有毒性。所以他推测亚硝酸钠中有毒的是NO2ˉ;
故答案为:(1)变异(2) 食盐、苏打等都含钠离子,却没有毒性。
22.【答案】(1)漫
(2)纸板E与镜面不垂直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线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朝向四面八方;光线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集中在某个范围。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平面与镜面垂直。如果纸板不与镜面垂直,那么反射光线就不能呈现在纸板上。
(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解答】(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用光滑的塑料板做光屏E、F,实验效果不如粗糙的硬纸板理想,原因是硬纸板上易发生漫反射。
(2)如图乙,当纸板E固定后,红色激光笔贴着纸板E沿AO入射,发现无论如何转动屏F都无法完整地呈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纸板E与镜面不垂直。
(3)如图丙,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3.【答案】(1)变长
(2)聚变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氢核聚变,氢弹也是核聚变的原理;原子弹和核电站是重核裂变的原理;以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公转。
【解答】(1)以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公转,所以 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继续公转,则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将变长;
(2)氢发生的是核聚变,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当前状态下持续数百万年所释放的能量。
故答案为:(1)变长(2)聚变
24.【答案】(1)2H2O22H2O+O2↑
(2)Zn、Na2CO3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
(2)根据活性金属与碳酸盐反应产生气体分析。
【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液体为稀硫酸,则加入固体Y后产生气泡,则固体Y可能是活动金属或碳酸盐。
故答案为:(1) 2H2O22H2O+O2↑ ;(2) Zn、Na2CO3等合理即可 。
25.【答案】(1)导体长度、粗细
(2)木棍掉落的先后顺序
(3)没有控制电流大小相同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电阻的影响因素有长度,粗细,材料和温度等,长度越长,越细,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材料不同,电阻不同;焦耳定律是定量说明传导电流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定律。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Q=I Rt;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W=Pt;Q=UIt;Q=(U /R)t。
【解答】(1)电阻的影响因素有长度,粗细,材料和温度等,长度越长,越细,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小嘉根据表乙的实验现象,可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长度、粗细;
(2)焦耳定律是定量说明传导电流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定律。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Q=I Rt;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W=Pt;Q=UIt;Q=(U /R)t。小禾是根据木棍掉落的先后顺序来比较电阻丝产热量的大小关系。
(3)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大的电阻丝产生的电热越少,发现该结论与已学的焦耳定律矛盾,原因是没有控制电流大小相同。
故答案为:(1) 导体长度、粗细 (2) 木棍掉落的先后顺序 (3) 没有控制电流大小相同
26.【答案】金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增加了氧元素质量;a=b+ρc;防止生成的氧气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导致收集氧气体积误差较大。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分析。
【解答】 【解释】波义耳实验中, 金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增加了氧元素质量 ,所以煅烧后固体质量增加;
【证据】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则 a=b+ρc 时,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生成的氧气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导致收集氧气体积误差较大 ,所以为使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实验时加入试管中的药品氧化汞不能太多。
故答案为:金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增加了氧元素质量 ; a=b+ρc ; 防止生成的氧气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导致收集氧气体积误差较大 。
27.【答案】(1)温度
(2)模拟人体胃的酸性环境
(3)小禾同学;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可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分解,影响实验现象。
(4)8分钟后37℃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解答】(1)从实验设计中可以看出实验研究的变量是温度;
(2)人体的胃液的pH值为2左右,所以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人体胃的酸性环境;
(3)我认为小禾同学的方案更加合理;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可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分解,影响实验现象。
(4)如果8分钟后37℃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则实验证实了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确实会降低,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故答案为:(1)温度(2) 模拟人体胃的酸性环境 (3) 小禾同学;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可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分解,影响实验现象。 (4) 8分钟后37℃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
28.【答案】(1)=
(2)用弹簧测力计在D处沿F3的方向拉绳子使棋型匀速转动,记录测力计示数;再用同样的方法在E处拉绳子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3=F2=F1=G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
(2)根据丙图,采用相同的方法在不同位置施加拉力,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即可。等臂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物体的重力和右端的拉力都竖直向下,则OA为阻力臂,OB为动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G×OA=F1×OB。因为OA=OB,所以F1=G。
29.【答案】(1)增加分泌胰岛素
(2)神经
(3)A;C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免疫失调有很多方面,免疫是机体的一种排斥反应,受到很多基因、蛋白质以及细胞的作用。免疫失调会引起许多疾病,包括变态反应(过敏、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免疫病、细胞毒型免疫病)、免疫缺陷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等。免疫就是我们身体对于进入我们机体的外来物质进行杀灭的过程,正是有了免疫系统,我们才能在整天和病毒打交道时而一般不得病。免疫失调病很多,比如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红斑狼疮等基本都是免疫过强造成的。像艾滋病发病原理是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细胞,从而使人体免疫缺失。
【解答】 (1)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所以当人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会增加分泌胰岛素,从而使人体血糖恢复到正常值。
(2)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激素和神经的共同调节下完成的,所以上述胰岛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还需要与神经调节的相互配合。
(3) 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的病症有 A和C;B是由于基因导致的,D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故答案为:(1) 增加分泌胰岛素 (2) 神经 (3) A C
30.【答案】(1)
(2)基因
(3)
答:73克侧柏莲酮芳香油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0克。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月相
【解析】【分析】满月出现在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丢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某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某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解答】(1) 农历润二月十五出现的月相是满月,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丢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所以位置关系是:
(2)基因控制物体的性状,所以艾草具有香脂香气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3)
故答案为:(1)(2) 基因 (3)
答:73克侧柏莲酮芳香油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0克。
31.【答案】(1)因为漂浮,所以F浮=G=mg=7.2×10kg×10N/kg=7.2×108N
(2)
(3)C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计算;
(2)装车前后,船始终漂浮,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因此浮力的增大量等于重力的增加量,也就是小汽车的重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计算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加量。
(3)根据浮沉条件确定浮力的变化,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排开水的体积变化。
【解答】(3)该船满载后从扬州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驶向日本海域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自身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而水的密度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船排开水的体积变小,然后保持不变,故选C。
32.【答案】(1)生态系统
(2)
评分标准
水平 回答
高水平回答 要点1:能找出生态瓶中三种生物成分
要点2:能结合具体的生物进行分析
要点3:能正确分析出三种生物成分具体如何实现物质利用、转化与循环
示例:水草等作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金鱼、螺蛳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机物和贮撒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呼圾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瓶内的分解者将代谢废物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无机物供水草再利用。
中水平回答 3个要点中答对2个要点
示例:草等作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金鱼、螺蛳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机物和贮藏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
低水平回答 3个要点只答对1个要点
示例:水草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错误回答或 没有回答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作用混淆。
示例:金鱼、螺蛳合成有机物。
回答与情境无关或其他错误或没有回答
(3)金鱼、螺蛳存活的时间长短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也越好;
【解答】(1)生态瓶中既有生物因素又有非生命因素,所以属于生态系统;
(2) 瓶内的这些动植物是通过如下的途径维持平衡:水草等作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金鱼、螺蛳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机物和贮撒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呼圾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瓶内的分解者将代谢废物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无机物供水草再利用。
(3)我认为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越久,那么该生态瓶就越完善,功能越健全,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指标是 金鱼、螺蛳存活的时间长短 ;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2)
33.【答案】(1)过滤
(2)D
(3)解:设生成的氢氧化钾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钙质量为y。
K2CO3+Ca(OH)2= CaCO3↓+ 2KOH
138 100 112
138克×10% y x
解得:y=10克 x=11.2克
KOH%=11.2克/(138克+12克-10克)×100%=8%
答:所得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蒸发溶剂析出晶体时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改变,溶解度不变分析;
(3)根据反应碳酸钾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质量,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溶液质量,由此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操作I”为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名称是过滤。
(2) 在恒温蒸发溶剂获取氢氧化钾固体时, 溶质质量会随析出而减小,A错误;溶液质量因溶剂的减少一定减少,B错误;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若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然后不变,C错误;温度未变,氢氧化钾的溶解度不变,D正确;
故答案为:(1)过滤;(2)D;(3)8%。
34.【答案】(1)化学能和热能
(2)解:F=G=mg=90kg×10N/kg=900N
答:此时整车对地面压强为9×104Pa。
(3)解:W=W总×η=48伏×12安×3600秒×80%=1658880J
答:该电动自行车最多能连续电动行驶4.1472×104米。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2)将车和人的质量相加得到总质量,再根据F=G总=m总g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力,最后根据公式计算车对地面的压强。
(3)首先根据W总=UIt计算出充满电时电池的能量,再根据W=W总η计算转化成的机械功,最后根据公式计算行驶的路程。
【解答】(1)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规范事关财产和生命安全。常见的陋习就是充电时间过长,因为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热能,使电池内部的电压增加,导致温度升高,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2023年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适应性练习(二)试题卷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秀洲模拟)冬天,家用汽车前挡风玻璃结冰会影响出行,可通过开启车辆暖风系统除冰。除冰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凝固 D.凝华
【答案】A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解答】开启车辆暖风除冰的过程,其实就是冰吸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即发生熔化现象。
故选A。
2.(2023·秀洲模拟)仪器和工具能扩大人们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下列实验中能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的是( )
A.观察酒精和水分子间的空隙 B.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
C.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 D.观察小麦幼根的外形
【答案】D
【知识点】用心观察与拓展观察力
【解析】【分析】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
【解答】A. 观察酒精和水分子间的空隙 ,用放大镜无法观察到分子,A错误;
B. 用放大镜无法直接观察到植物细胞,需要用显微镜,所以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是错误的;
C. 用低倍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情况,所以C错误;
D. 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小麦幼根的外形,使观察的更加仔细,D正确;
故答案为:D.
3.(2023·秀洲模拟)物质发生变化常伴随着出现气体、颜色改变等现象发生,下列现象是由于物理变化引起的是( )
A.阳光下的金鱼藻叶表面产生气泡
B.手握试管一会儿后导管口产生气泡
C.切开的苹果暴露在空气中变红色
D.浸过氯化钴溶液的蓝色试纸遇水变色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解答】A.阳光下的金鱼藻叶表面产生气泡,即金鱼藻利用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发生化学变化,故A不合题意;
B.手握试管一会儿后导管口产生气泡,是因为试管内气体吸热后体积膨胀,压强增大,于是气体从烧杯中溢出,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
C.切开的苹果暴露在空气中变红色,就苹果被氧化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C不合题意;
D.浸过氯化钴溶液的蓝色试纸遇水变色,即生成了新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4.(2023·秀洲模拟)近期在广东丹霞山发现了新物种一丹霞鸭拓草,其茎直立或斜生,叶两面具有柔毛,花瓣颜色为蓝色。丹霞鸭拓草属于(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 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丹霞鸭拓草有蓝色的花,所以属于绿色开花植物与,所有的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故答案为:A.
5.(2023·秀洲模拟)流程图可用来表示连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活动或过程,以下有关水的流程图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吸水:外界→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液泡
B.植物体散失水:土壤→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叶外
C.人体对水利用:食物→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D.地球上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输送→径流→降水→陆地
【答案】B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泌尿系统;水循环
【解析】【分析】 从植物表面蒸发的大部分水分,是流经植物体内服的水分。这些水分由根毛吸收,通过维管组织到达叶子或其它器官,经过气孔或角质层从植物体散逸到周围空气中。这种经过植物体的水分蒸发过程,叫做植物蒸腾。
【解答】A. 植物细胞吸水:外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A错误;
B. 植物的叶通过蒸腾作用将体内的水分由叶子的气孔处散失出去,所以植物体散失水:土壤→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中导管→叶外 ,B正确;
C. 人体对水利用: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体外,C错误;
D. 地球上水循环:海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陆地,D错误;
故答案为:B.
6.(2023·秀洲模拟)2023年央视春晚舞蹈节目《碇步桥》灵感源自我省泰顺碇(dig)步桥。碇步桥是由高低不同的石磴(deng)铺设而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方便人们行走,石磴最大间距不宜超过5厘米
B.人在石磴上行走时石磴对后脚的摩擦力方向向后
C.同一位置高、低石磴在水中倒影到水面距离相等
D.人站在石磴上看到水中的鹅卵石比真实的位置浅
【答案】D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根据人的正常步幅分析;
(2)根据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分析;
(3)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判断;
(4)根据光的折射现象分析。
【解答】A.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步幅大约在50cm左右,因此石磴的最大间距应该在50cm左右,故A错误;
B.行走时,人的脚掌对地面施加向后的作用力,则地面对脚掌施加向前的作用力,即摩擦力向前,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可知,位置高的石磴到水面的距离大,则它在水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大,故C错误;
D.水中的鹅卵石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我们沿折射光线反向看去时,会看到成在实际位置上方鹅卵石的虚像,即变浅了,故D正确。
故选D。
7.(2023·秀洲模拟)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B、C分别代表不同的元素。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H
A B
C
A.原子序数A>C
B.B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B2-
C.氧元素与C位于同一周期
D.B,C两种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D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排列规律分析,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同一族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解答】A、元素周期表中是按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不符合题意;
B、 B的离子符号可表示为B2+ ,不符合题意;
C、氧元素位于第二周期,C位于第四周期 ,不符合题意;
D、 B,C两种元素在同一族,对应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3·秀洲模拟)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时候,做了如下图中甲、乙、丙三次实验(斜面光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次实验时斜面的倾角必须控制相同
B.实验需要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C.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就越慢
D.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牛顿第一定律
【解析】【分析】根据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过程的认识判断。
【解答】A.在实验中,斜面都是光滑的,则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只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只需控制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相同,无需控制斜面的倾角相同,故A错误;
B.在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越长,则说明速度减小的越慢,阻力对运动的影响越小,故B错误;
C.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它的速度减小的越慢,即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慢,故C正确;
D.运动的小车最终停下来是因为小车受到的摩擦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C。
9.(2023·秀洲模拟)概念图可以较直观地体现概念之间的包含、并列和交叉等关系。下列概念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常见物质的分类;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地震
【解析】【分析】机械能包含了势能和动能;势能包含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净物是指只有一种物质;酸属于纯净物,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也是非金属的化合物;果实分为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地壳变动有火山和地震等形式;
【解答】A.机械能包含了势能和动能;势能包含了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所以A正确;
B.果实分为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果实是花中的子房发育来的,所以B错误;
C.纯净物是指只有一种物质;酸属于纯净物,是指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氢离子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另一种也是非金属的化合物;所以纯净物包含了酸和非金属氧化物,但是非金属氧化物和酸没有共同点,他们是并列关系,所以C错误;
D.地壳变动有火山和地震,地震不包含火山,他们是两种独立的地壳变动情况;
故答案为:A.
10.(2023·秀洲模拟)小嘉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来验证“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其中不能作为支持证据的是( )
A.中间喷水,纸船相互靠拢
B.向下吹气,乒乓球不掉落
C.水平吹气,水从玻璃管上端喷出后
D.锥形瓶受热冷却鸡蛋被“吞”入
【答案】D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流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这就是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据此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A.向两只小船的中间喷水,则中间水流速度大而压强小,于是周围对船产生朝向中间的压力,则纸船相互靠拢,故A不合题意;
B.向下吹气时,乒乓球上方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下方空气流速小而压强大,于是乒乓球受到空气向上的托力而不下落,故B不合题意;
C.当水平吹气时,立着的玻璃管上方空气流速大而压强小,于是大气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玻璃管而喷出,故C不合题意;
D.锥形瓶冷却后,里面的空气体积缩小而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强的作用下,鸡蛋被压入瓶中,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1.(2023·秀洲模拟)甲醇(CH3OH)等液体燃料被形象的称为“液体阳光”。甲醇燃烧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醇属于碱类物质
B.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4
C.乙在反应中体现氧化性
D.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
【答案】C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甲醇为含碳化合物分析;
B、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C、根据氧气的氧化性分析;
D、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分析。
【解答】A、甲醇属于有机化合物 ,不符合题意;
B、 甲醇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12:4=3:1,不符合题意;
C、 乙为氧气,在反应中体现氧化性 ,符合题意;
D、由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生成的丙与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1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023·秀洲模拟)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科学方法。下列归纳所得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结论
A 地球有卫星;木星有卫星;…… 行星都有卫星
B 氢气能燃烧;甲烷气体能燃烧;…… 所有气体都能燃烧
C 金属铜能导电;金属银能导电;…… 所有金属都能导电
D 植物由细胞构成;动物由细胞构成;…… 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细胞的结构;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及其卫星
【解析】【分析】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解答】A.根据地球有卫星,木星有卫星,不能得出行星都有卫星的结论,例如金星和水星是没有卫星的,A错误;
B. 氢气能燃烧;甲烷气体能燃烧;不能得出所有气体都能燃烧的结论,因为氧气、氮气的哪个气体不能燃烧,B错误;
C. 金属铜能导电;金属银能导电;推测出所有金属都能导电是正确的,金属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C正确;
D. 植物由细胞构成;动物由细胞构成; 不能推出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为有些生物是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D错误;
故答案为:C.
13.(2023·秀洲模拟)科学课上,老师利用塑料管和塑料丝演示了“静电章鱼”实验,如图,整个塑料丝彼此张开,看似章鱼。同学们讨论形成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
A.应使用不同材质的毛巾分别摩擦塑料管和塑料丝
B.实验中塑料丝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彼此分开
C.“章鱼”在空中静止是因受到重力和浮力相互平衡
D.要使“章鱼”上升,则要增大塑料管与它之间的距离
【答案】B
【知识点】平衡力的辨别;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解析】【分析】(1)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荷的转移,得到电子带正电,失去电子带负电;
(2)根据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判断;
(3)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4)根据电磁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当塑料丝在空中悬浮时,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排斥力相互平衡,故C错误;
根据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可知,实验中塑料丝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彼此分开,故B正确;
摩擦塑料管和塑料丝带同种电荷,因此它们应该与材质相同的毛巾摩擦,故A错误;
电磁力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则要使“章鱼”上升,需要增大排斥力,即缩小塑料管和它之间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B。
14.(2023·秀洲模拟)模型能够直观反映化学变化的结果。将一定质量的镁条放入某一溶液(含Zn2+和Fe2+量相同),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相关离子数量关系不可能成立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活动性顺序镁>锌>铁,镁先与亚铁离子反应,再与锌离子反应分析。
【解答】 将一定质量的镁条放入某一溶液(含Zn2+和Fe2+量相同) ,镁离子可与锌离子和亚铁离子反应,形成Mg2+,且先与亚铁离子反应,然后再与锌离子反应。
A、反应时可能锌离子数目小于亚铁离子,不符合题意;
B、离子个数可能镁离子与锌离子相同,不符合题意;
C、不会出现锌离子小于亚铁离子,符合题意;
D、可以镁离子大于锌离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3·秀洲模拟)如图是太阳直射点变化的模型,其中a、b、c分别表示三条纬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
B.当直射点在①时,嘉兴当天是冬至日
C.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两次太阳直射
D.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昼夜长短变化;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解析】【分析】地球绕日公转引起的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等;①是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地区昼长夜短,且昼最长且夜最短;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昼短于夜;
【解答】A.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A错误;
B. 当直射点在①时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时,嘉兴当天是夏至日,B错误;
C. 嘉兴地区在北纬23.5°以北,所以一年中嘉兴地区会出现太阳直射的次数是0次,C错误;
D. 春分、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本题有8小题,20空格,每空格2分,共40分)
16.(2023·秀洲模拟)部分城市道路安装了一种“按钮式红绿灯”,如图。当路上车辆不多时,行人通过触摸按钮使正对车辆的红灯亮起,此时行人可安全通过。这个按钮相当于电路元件 ;红灯和绿灯的连接方式是 。
【答案】开关;并联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
【解析】【分析】(1)在电路中,电源提供电能,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输送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
(2)用电器相互影响为串联,不相互影响为并联。
【解答】(1)行人触摸按钮时电路接通红灯亮起,则按钮控制电路通断,相当于开关;
(2)红灯亮时,绿灯不亮;红灯坏了,绿灯照常工作,则二者不相互影响,为并联。
17.(2023·秀洲模拟) 如图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关系图,请回答:
(1)①是 ,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②是物质交换的场所,其结构特点是 。
【答案】(1)心脏
(2)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知识点】心脏和血管;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 按血管的构造功能不同,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动脉起自心脏,不断分支,口径渐细,管壁渐薄,最后分成大量的毛细血管,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细胞间。毛细血管再汇合,逐级形成静脉,最后返回心脏。 动脉和静脉是输送血液的管道,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动脉与静脉通过心脏连通,全身血管构成封闭式管道。人体内血管分布常具有对称性,并与机能相适应,大的血管走向多与身体长轴平行,并与神经一起被结缔组织膜包裹成血管神经束。 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血管分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大类。由心室射出的血液,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返回心房。血管在运输血液、分配血液和物质交换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解答】(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了血管、心脏和血液;①是心脏,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2)血管有三种,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②是毛细血管,其结构特点是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故答案为:(1)心脏(2) 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8.(2023·秀洲模拟)小嘉在整理科学知识时发现其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和不同。
(1)气、氘、氚原子(图1)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 ”不同,故互为同位素原子。
(2)硫(图2)和铁丝(图3)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中都装有水,但水的作用不同。铁丝与氧气反应时,集气瓶底部少量水的作用是 。
(3)镁条与盐酸反应(图4)、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图5)都有气体生成,但后者为 反应(选填“吸热”或“放热”),故沾有水的玻璃片最终能被黏在烧杯底部。
【答案】(1)中子数
(2)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3)吸热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同位素;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1)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成为同位素原子;
(2)根据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设计思想解答;
(3)熔化时吸收热量,凝固时放出热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氕、氘、氚原子(图1)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故互为同位素原子。
(2)铁丝与氧气反应时,集气瓶底部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生成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3)沾有水的玻璃片能粘在烧杯底部,说明水发生了凝固,即向外放热了,那么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时需要吸热。
19.(2023·秀洲模拟)《齐民要术》中记载:“反斧斑驳椎之,名曰嫁枣”。“嫁枣”是通过用斧背捶打树干以促进开花和结果的措施,此为树皮环割技术的雏形。其原理是:用斧背轻轻地敲击树干,使茎的 (填写结构名称)受轻伤,减少 向下运输,有利于开花结果。
【答案】韧皮部;有机物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韧皮部中有筛管,负责运输自上而下的运输有机物;木质部中的导管负责自下而上的运输水和无机盐;
【解答】植物的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内树皮中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下向运输,所以用斧背轻轻地敲击树干,使茎的韧皮部受轻伤,减少有机物向下运输,有利于开花结果。
故答案为:韧皮部;有机物;
20.(2023·秀洲模拟)健走是一种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的运动方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最好的运动。
(1)如图甲是健走者手机记录的信息,配速8'20"是指每千米平均用时8分20秒,则该健走者通过的距离是 米;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答案】(1)3500
(2)静止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计算出速度,再根据s=vt计算通过的距离;
(2)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健步走的速度:;
健步走的时间t=29min10s=1750s;
则健步者通过的距离:s'=vt’=2m/s×1750s=3500m。
(2)如乙图,健走时,若以右手为参照物,手机的位置保持不变,是静止的。
21.(2023·秀洲模拟)正确地解释现象和推理论证是一种基本科学素养。
(1)研究人员发现有八百多种开花植物在夏日晴朗的白天会出现光合作用的“午休现象”即在中午某段时间其光合作用强度比较低甚至处于停止状态。研究发现这些植物多起源于温度较高的陆地环境,其它种类植物没有“午休现象”。这是因为植物进化的过程中会发生 ,其中光合作用会出现“午休现象”的植物适应了温度较高的陆地环境而存活下来,并通过遗传将“午休现象”传递给下一代。
(2)“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化学式为NaNO2)食用后易造成严重的中毒事件。小嘉基于生活事实推断亚硝酸钠中有毒的是NO2ˉ,他可依据的事实是 。
【答案】(1)变异
(2)食盐、苏打等都含钠离子,却没有毒性。
【知识点】遗传和变异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生物体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是生物的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有些是可遗传的,有些是不可遗传的。可遗传的变异是指生物体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包括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外界因素如光照、水源等造成的变异,不会遗传给后代的。
【解答】(1)生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异,适合环境的变异被保留下来了。所以这是因为植物进化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异,其中光合作用会出现“午休现象”的植物适应了温度较高的陆地环境而存活下来,并通过遗传将“午休现象”传递给下一代。
(2)生活的事实中食盐、苏打等都含钠离子,却没有毒性。所以他推测亚硝酸钠中有毒的是NO2ˉ;
故答案为:(1)变异(2) 食盐、苏打等都含钠离子,却没有毒性。
22.(2023·秀洲模拟)图甲是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可绕ON自由转动的光屏。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用光滑的塑料板做光屏E、F,实验效果不如粗糙的硬纸板理想,原因是硬纸板上易发生 反射。
(2)如图乙,当纸板E固定后,红色激光笔贴着纸板E沿AO入射,发现无论如何转动屏F都无法完整地呈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 。
(3)如图丙,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 。
【答案】(1)漫
(2)纸板E与镜面不垂直
(3)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1)光线在粗糙不平的表面上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朝向四面八方;光线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上发生镜面反射,反射光集中在某个范围。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平面与镜面垂直。如果纸板不与镜面垂直,那么反射光线就不能呈现在纸板上。
(3)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解答。
【解答】(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用光滑的塑料板做光屏E、F,实验效果不如粗糙的硬纸板理想,原因是硬纸板上易发生漫反射。
(2)如图乙,当纸板E固定后,红色激光笔贴着纸板E沿AO入射,发现无论如何转动屏F都无法完整地呈现反射光线,原因可能是纸板E与镜面不垂直。
(3)如图丙,若让另一束光线沿BO方向射向平面镜,反射光线将沿OA方向射出,该实验现象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3.(2023·秀洲模拟)春节期间热映的《流浪地球2》讲述了科学家们发现多年以后太阳正急速衰老、持续膨胀,会爆发“氦闪”,数百年内将吞噬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
(1)“流浪地球”的第一步就是让地球停止自转。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继续公转,则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将 (选填“变短”、“不变”或“变长”)
(2)爆发“氨闪”是由于若干年后,太阳核心的氢己耗尽,留下富含氨的核心,氦发生核 (选填“聚变”或“裂变”)成碳,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当前状态下持续数百万年所释放的能量。
【答案】(1)变长
(2)聚变
【知识点】核裂变与核聚变;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解析】【分析】氢核聚变,氢弹也是核聚变的原理;原子弹和核电站是重核裂变的原理;以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公转。
【解答】(1)以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转自转;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转公转,所以 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继续公转,则地球上昼夜交替周期将变长;
(2)氢发生的是核聚变,释放出相当于太阳在当前状态下持续数百万年所释放的能量。
故答案为:(1)变长(2)聚变
24.(2023·秀洲模拟)实验室中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液体,如图所示。这瓶无色液体是什么呢?实验员老师告诉大家,该液体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或稀硫酸。小嘉、小禾两位同学分别对未知液体取样,再各自分别加入少量的固体X、Y,观察到相同现象可得出不同结论。
(1)小嘉取样,加固体X后,若判断未知液体为过氧化氢溶液,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出相关的反应: 。
(2)小禾取样,加固体Y后,若判断未知液体为稀硫酸,请写出一种他可能加入的物质的化学式: 。
【答案】(1)2H2O22H2O+O2↑
(2)Zn、Na2CO3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
(2)根据活性金属与碳酸盐反应产生气体分析。
【解答】(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
(2)液体为稀硫酸,则加入固体Y后产生气泡,则固体Y可能是活动金属或碳酸盐。
故答案为:(1) 2H2O22H2O+O2↑ ;(2) Zn、Na2CO3等合理即可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题13空格,第25、26小题每空3分,第27、28小题每空2分,共32分
25.(2023·秀洲模拟)为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同学们用同种材料做的3条电阻丝a、b、c进行实验,其中a、b长度相同,b、c粗细相同,如图甲所示。连接电路,分别接通a、b、C,灯泡3次亮度见表乙所示。
(1)小嘉根据表乙的实验现象,可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
(2)小禾想利用这套实验器材对电热与电阻的关系进行探究。考虑到没有计时工具,他用小木棍蘸取等量蜡烛油分别粘放在a、b、c电阻丝的中点处,然后让a、b、c同时通电,如图丙。小禾是根据 来比较电阻丝产热量的大小关系。
(3)小禾结合实验现象和小嘉实验得到的a、b、c电阻大小关系,推测出: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大的电阻丝产生的电热越少,发现该结论与已学的焦耳定律矛盾,原因是 。
【答案】(1)导体长度、粗细
(2)木棍掉落的先后顺序
(3)没有控制电流大小相同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电阻的影响因素有长度,粗细,材料和温度等,长度越长,越细,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材料不同,电阻不同;焦耳定律是定量说明传导电流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定律。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Q=I Rt;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W=Pt;Q=UIt;Q=(U /R)t。
【解答】(1)电阻的影响因素有长度,粗细,材料和温度等,长度越长,越细,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小嘉根据表乙的实验现象,可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导体长度、粗细;
(2)焦耳定律是定量说明传导电流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的定律。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焦耳定律数学表达式:Q=I Rt;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Q=W=Pt;Q=UIt;Q=(U /R)t。小禾是根据木棍掉落的先后顺序来比较电阻丝产热量的大小关系。
(3)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大的电阻丝产生的电热越少,发现该结论与已学的焦耳定律矛盾,原因是没有控制电流大小相同。
故答案为:(1) 导体长度、粗细 (2) 木棍掉落的先后顺序 (3) 没有控制电流大小相同
26.(2023·秀洲模拟)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凝聚了不少科学家的心血。
材料一: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某金属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煅烧,煅烧后立即打开容器进行称量,结果发现煅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材料二:171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在密封容器中氧化汞分解前的质量和分解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之间的关系,证实了质量守恒定律。
【解释】波义耳实验中,煅烧后固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 。
【证据】兴趣小组决定用如图所示装置模拟拉瓦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结果
如下表所示,如果出现 关系(用字母表示,假定气体密度为ρg/cm3)则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装有氧化汞试管的总质量(克) 反应结束冷却后议管的总质量(克) 反应后量筒内气体体积(毫升)
a b c
【交流】为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实验时加入试管中的药品氧化汞不能太多,理由
是 。
【答案】金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增加了氧元素质量;a=b+ρc;防止生成的氧气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导致收集氧气体积误差较大。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分析。
【解答】 【解释】波义耳实验中, 金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增加了氧元素质量 ,所以煅烧后固体质量增加;
【证据】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质量总和相等,则 a=b+ρc 时,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交流】生成的氧气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导致收集氧气体积误差较大 ,所以为使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实验时加入试管中的药品氧化汞不能太多。
故答案为:金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增加了氧元素质量 ; a=b+ρc ; 防止生成的氧气体积超过量筒的量程,导致收集氧气体积误差较大 。
27.(2023·秀洲模拟)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会降低,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小嘉和小禾为验证该说法,准备好乳白色蛋白液和“胃蛋白液”(内含胃蛋白酶)待用。已知乳白色蛋白液中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该物质被“胃蛋白液”催化分解为可溶性的氨基酸后,蛋白液会变澄清。小嘉和小禾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根据两人设计的方案分析,实验研究的变量是 。
(2)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的目的是 。
(3)小嘉和小禾设计的方案中,你认为谁的更为合理?为什么?
(4)若实验证实了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确实会降低,预期的现象是 。
【答案】(1)温度
(2)模拟人体胃的酸性环境
(3)小禾同学;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可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分解,影响实验现象。
(4)8分钟后37℃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
【知识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酶及其催化作用;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解析】【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底物具有高度特异性和高度催化效能的蛋白质或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解答】(1)从实验设计中可以看出实验研究的变量是温度;
(2)人体的胃液的pH值为2左右,所以实验中滴加1滴稀盐酸的目的是模拟人体胃的酸性环境;
(3)我认为小禾同学的方案更加合理;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可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分解,影响实验现象。
(4)如果8分钟后37℃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则实验证实了人在发烧时身体中酶的活性确实会降低,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故答案为:(1)温度(2) 模拟人体胃的酸性环境 (3) 小禾同学;因为酶具有高效性,这样可避免乳白色蛋白液在胃蛋白液温度改变前被催化分解,影响实验现象。 (4) 8分钟后37℃下的蛋白液变澄清,其他温度下的蛋白液没有变澄清。
28.(2023·秀洲模拟)如图甲,小嘉匀速拉升木块时,发现无论往哪个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在不计摩擦和绳重时,F与G的大小都相等。小嘉对此很好奇,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了探究。
【问题】F与G的大小为什么总是相等?
【探究】
(1)老师先给小嘉提供了图乙装置进行实验,并告知OB与OA的长度相等,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此时F1 G(选填“>”、“=”或“<”)
(2)接着,老师提供了模型丙(已知每根棒大小、长度相等,材质均匀,不计转动时的摩擦),引导小嘉在C点用弹簧测力计沿F2的方向拉模型匀速转动,记录测力计的示数;为了获得更多数据,小嘉接下来的操作是 。
【分析】小嘉根据数量关系 ,进一步推理,得出定滑轮在使用时相当于一个变形的等臂杠杆。
【答案】(1)=
(2)用弹簧测力计在D处沿F3的方向拉绳子使棋型匀速转动,记录测力计示数;再用同样的方法在E处拉绳子并记录测力计示数。;F3=F2=F1=G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1)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解答;
(2)根据丙图,采用相同的方法在不同位置施加拉力,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即可。等臂杠杆不省力不费力,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物体的重力和右端的拉力都竖直向下,则OA为阻力臂,OB为动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到:G×OA=F1×OB。因为OA=OB,所以F1=G。
四、解答题(本题有6小题,第29小题6分,第30、32小题各7分,第31小题5分,第33小题8分,第34小题10分,共43分)
29.(2023·秀洲模拟)人体具有完普而精确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
(1)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人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会 ,从而使人体血糖恢复到正常值。
(2)上述胰岛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还需要与 调节的相互配合。
(3)免疫调节是人体应对环境中各种病原体和体内异常细胞、维持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是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的病症有____。
A.过敏反应 B.色盲 C.艾滋病 D.呆小症
【答案】(1)增加分泌胰岛素
(2)神经
(3)A;C
【知识点】胰岛素与血糖含量;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人工免疫及免疫失调
【解析】【分析】免疫失调有很多方面,免疫是机体的一种排斥反应,受到很多基因、蛋白质以及细胞的作用。免疫失调会引起许多疾病,包括变态反应(过敏、免疫复合物型、迟发型免疫病、细胞毒型免疫病)、免疫缺陷以及免疫系统受损等。免疫就是我们身体对于进入我们机体的外来物质进行杀灭的过程,正是有了免疫系统,我们才能在整天和病毒打交道时而一般不得病。免疫失调病很多,比如过敏、类风湿性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红斑狼疮等基本都是免疫过强造成的。像艾滋病发病原理是艾滋病病毒破坏免疫细胞,从而使人体免疫缺失。
【解答】 (1)胰岛素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所以当人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会增加分泌胰岛素,从而使人体血糖恢复到正常值。
(2)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激素和神经的共同调节下完成的,所以上述胰岛调节血糖的过程中还需要与神经调节的相互配合。
(3) 由于免疫功能失调导致的病症有 A和C;B是由于基因导致的,D是由于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
故答案为:(1) 增加分泌胰岛素 (2) 神经 (3) A C
30.(2023·秀洲模拟)每当清明时节,嘉兴人将艾草汁添加到糯米粉中制作“青团”。艾草含有侧柏莲酮芳香油(C10H10O),侧柏莲酮芳香油是一种淡黄色液体,具有香脂香气,所以“青团”具有独特风味。
(1)今年清明节为4月5日(农历润二月十五),请用简图表示当晚日、月、地的相对位置关系。 。
(2)艾草具有香脂香气这一性状是由 决定的。
(3)计算73克侧柏莲酮芳香油中碳元素的质量。
【答案】(1)
(2)基因
(3)
答:73克侧柏莲酮芳香油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0克。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月相
【解析】【分析】满月出现在每个月的农历十五,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丢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某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某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解答】(1) 农历润二月十五出现的月相是满月,此时日地月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地丢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所以位置关系是:
(2)基因控制物体的性状,所以艾草具有香脂香气这一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3)
故答案为:(1)(2) 基因 (3)
答:73克侧柏莲酮芳香油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0克。
31.(2023·秀洲模拟)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我国运输船行业的迅猛发展。2023年2月8日,由我国建造的7000车位汽车滚装船(如图甲)正式交付日本,该船相关参数见表乙。
表乙
总长(米) 199.90
型宽(米) 38
汽车甲板层数(层) 12
可容车辆(辆) 7000
总吨位(吨) 72000
(1)该船满载时的排水量达到了72000吨,请计算此时船受到的浮力大小。
(2)假定每辆汽车质量均为1.5吨,7000辆小汽车全部装上船后,则滚装船排开水的体积增加了多少?(已知ρ河水=1.0×103kg/m3)
(3)该船满载后从扬州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驶向日本海域的过程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将____。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大,后不变 C.先变小,后不变
【答案】(1)因为漂浮,所以F浮=G=mg=7.2×10kg×10N/kg=7.2×108N
(2)
(3)C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计算;
(2)装车前后,船始终漂浮,则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重力,因此浮力的增大量等于重力的增加量,也就是小汽车的重力,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计算排开水的体积的增加量。
(3)根据浮沉条件确定浮力的变化,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分析排开水的体积变化。
【解答】(3)该船满载后从扬州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驶向日本海域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始终等于自身重力,即浮力保持不变。而水的密度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可知,船排开水的体积变小,然后保持不变,故选C。
32.(2023·秀洲模拟)某校九年级开展了“制作生态瓶”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小嘉同学在一玻璃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后,放入若干株健壮的水草、10颗健康的活螺蛳和5条小金鱼及其他一些水生动物,再放入少量砂石以及装饰物等,进行密封处理后,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进行观察记录。
(1)该生态瓶构成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2)该生态瓶密封后,除阳光、热能外,任何物质都无法进入,瓶内这些动植物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是怎样获得的?
(3)需要对制作的“生态瓶”进行评价,请你拟定一条你认为最重要的指标: 。
【答案】(1)生态系统
(2)
评分标准
水平 回答
高水平回答 要点1:能找出生态瓶中三种生物成分
要点2:能结合具体的生物进行分析
要点3:能正确分析出三种生物成分具体如何实现物质利用、转化与循环
示例:水草等作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金鱼、螺蛳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机物和贮撒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呼圾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瓶内的分解者将代谢废物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无机物供水草再利用。
中水平回答 3个要点中答对2个要点
示例:草等作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金鱼、螺蛳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机物和贮藏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
低水平回答 3个要点只答对1个要点
示例:水草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
错误回答或 没有回答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作用混淆。
示例:金鱼、螺蛳合成有机物。
回答与情境无关或其他错误或没有回答
(3)金鱼、螺蛳存活的时间长短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动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是指某一区域内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总和;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物种的种类越多,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好,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也越好;
【解答】(1)生态瓶中既有生物因素又有非生命因素,所以属于生态系统;
(2) 瓶内的这些动植物是通过如下的途径维持平衡:水草等作为生产者,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金鱼、螺蛳等利用水草合成的有机物和贮撒的能量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呼圾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水草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瓶内的分解者将代谢废物分解为较为简单的无机物供水草再利用。
(3)我认为生态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越久,那么该生态瓶就越完善,功能越健全,所以我认为重要的指标是 金鱼、螺蛳存活的时间长短 ;
故答案为:(1)生态系统(2)
33.(2023·秀洲模拟)早在战国时期,《周礼·考工记》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大意是:先将干净的木头烧成灰(主要成分K2CO3),在其灰汁中加入石灰乳 [由Ca(OH)2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即可得到氢氧化钾溶液,大致流程如下。
科学兴趣小组模拟上述流程,在实验室中制备氢氧化钾固体。
(1)“操作I”的名称是 。
(2)在恒温蒸发溶剂获取氢氧化钾固体时,下列科学量一定不变的是( )
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氢氧化钾的溶解度
(3)将138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碳酸钾溶液与12克石灰乳混合,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计算所得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过滤
(2)D
(3)解:设生成的氢氧化钾的质量为x,生成碳酸钙质量为y。
K2CO3+Ca(OH)2= CaCO3↓+ 2KOH
138 100 112
138克×10% y x
解得:y=10克 x=11.2克
KOH%=11.2克/(138克+12克-10克)×100%=8%
答:所得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结晶的概念与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2)根据蒸发溶剂析出晶体时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改变,溶解度不变分析;
(3)根据反应碳酸钾的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出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钾质量,再由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溶液质量,由此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操作I”为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名称是过滤。
(2) 在恒温蒸发溶剂获取氢氧化钾固体时, 溶质质量会随析出而减小,A错误;溶液质量因溶剂的减少一定减少,B错误;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若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不变,若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然后不变,C错误;温度未变,氢氧化钾的溶解度不变,D正确;
故答案为:(1)过滤;(2)D;(3)8%。
34.(2023·秀洲模拟)自2023年1月1日起,非标电动自行车已经不能上道路行驶。下图是某一电动自行车的相关数据。
整车 整车质量 40千克
最高车速 25千米/时
蓄电池 电压 48伏
容量 12安·时
电动机 额定电压 48伏
额定功率 240瓦
(1)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规范事关财产和生命安全。常见的陋习就是充电时间过长,因为充电时电能转化为 ,使电池内部的电压增加,导致温度升高,易引发安全事故。
(2)一位质量为50千克的人骑此车时,如果车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1米2,则此时整车对地面压强为多大?
(3)若蓄电池储存能量的80%用于电动自行车行驶克服阻力做功。电动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时受到的平均阻力为40N,则该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充满一次电后最多能连续电动行驶多远?
【答案】(1)化学能和热能
(2)解:F=G=mg=90kg×10N/kg=900N
答:此时整车对地面压强为9×104Pa。
(3)解:W=W总×η=48伏×12安×3600秒×80%=1658880J
答:该电动自行车最多能连续电动行驶4.1472×104米。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1)根据能量转化的知识解答;
(2)将车和人的质量相加得到总质量,再根据F=G总=m总g计算出车对地面的压力,最后根据公式计算车对地面的压强。
(3)首先根据W总=UIt计算出充满电时电池的能量,再根据W=W总η计算转化成的机械功,最后根据公式计算行驶的路程。
【解答】(1)电动自行车的充电规范事关财产和生命安全。常见的陋习就是充电时间过长,因为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和热能,使电池内部的电压增加,导致温度升高,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