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华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尾市华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2 21:13: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华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卷
一、选择题
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2. 秦始皇曾南巡至湘山祠时遭遇狂风而无法前行,随行博土提议祭祀湘君,秦始皇将湘山所有树木全部砍伐,以示轻蔑。汉武帝则相信“天子受命于天”,上天会降下灾异以警示天子。秦汉统治者思想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统治者人生经历的差异 B.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3. 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主要是由于( )
A. 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 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 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4. 墨子讲求“志功合一”,认为贤良之能和贤良之义是统一的,即称得上贤良的人必须兼具“德行厚”和“道术博”的品质。墨子的这一主张( )
A. 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 B. 批判了儒家虚伪的仁义说教
C. 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D. 寄托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5. 有学者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国仅仅是数城而已,是周王室抵御蛮夷的据点。到春秋末年,分封的诸侯王将长江黄河流域、河北、关中、山西、东夷地区的蛮夷政权几乎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这揭示出分封制( )
A. 保障了周王朝长期繁荣 B. 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
C. 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 D. 使周王有效地控制地方
6. 唐代颜真卿知抚州时,诗人杨志坚因屡试不第,其妻到州府请求离婚。颜真卿依《唐律》“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不为犯罪)”,笞(以细竹条打臀腿)其妻二十后任其改嫁,同时赠杨志坚财物若干并在军中给他安排工作。这反映了当时( )
A. 女性家庭地位低下 B. 民事审判不甚严格
C. 恩荫入仕颇为普遍 D. 社会氛围较为开放
7.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 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 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 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8. 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 B. 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 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 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9. 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全国重要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说明( )
A. 南方经济发展 B. 中央集权加强
C. 门第观念淡化 D. 社会阶层流动
10. 明熹宗时期,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极受宠信,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然而,崇祯帝即位后即逮捕法办,迫其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这反映出明朝( )
A. 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 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 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11.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 彰显人自我意识 B.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 重塑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12. 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
A. 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 B. 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
C. 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 D.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13. 近代民间《点石斋画报》因及时报道社会热点而受市场青睐。下图为该画报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版画,画中题记赞扬了李鸿章“大度包容”,并折服了西方列强。据此推知,当时( )
A. 清政府占据与日本谈判的先机 B. 国人注重国际舆论造势
C. 清政府美化自身形象愚弄百姓 D. 国人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14. 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 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B. 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 否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 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5. 下图分别是2008年和2022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提出的口号,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 心怀世界的大国担当 B. 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C. 和平共处的外交实践 D. 融入世界的积极姿态
16.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创作了《掷铁饼者》(见下图),塑造的人物从骨盆连接处的髋关节到胫骨、腓骨,再到脚踝,完美支撑了自己的形体。他的手腕、脚踝关节部分都表达了解剖级的精准结构。该雕塑( )
A. 蕴含着人文精神 B. 得益于科技作用 C. 彰显了民主优势 D. 抒发了浪漫情怀
17. 《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 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 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C. 是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的政治集团 D. 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18. 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推行改革,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日本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实现了日本的首次统一 B. 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 消除了武士集团的特权 D. 利于推动政权的封建化
19. 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
A. 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发展 B. 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 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20.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中国商品流入欧洲,像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成了西欧普通民众能够买得起的日常用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影响到欧洲民众的生活 B. 改变了欧洲的商业格局
C. 增加了欧洲商品的种类 D.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21. 《大国法则》指出:在新旧世界大交替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他是一个既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站在美洲立场,对哥伦布以负面评价为主 B. 站在欧洲立场,对哥伦布以正面评价为主
C. 站在全球视角,打破孤立建立全球性联系 D. 站在殖民立场,使欧洲建立大量殖民帝国
22.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 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 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 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23. 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如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使西班牙主宰了亚洲经济贸易 B. 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C. 使世界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 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24. 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的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
A. 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B. 推动了民族意识萌发
C. 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 D. 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25. 下列对两幅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
C. 摆脱宗教束缚,体现了以“人为中心
D. 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26. 在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当中,主权是人们在社会契约过程中以缔约行为形成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当这一共同体是主动时,就被称为主权者。在这一共同体当中,每个结合者集体地被称为“人民”。由此可知,卢梭( )
A. 反对君主制度 B. 重视人民公意 C. 强调人人平等 D. 主张间接民主
27. 有学者指出:“1688年革命是实用主义和人的理性的一次胜利,它的效果在于解决那些使先前的好几代人攘扰不安的争端问题。于是,建立起一种‘平衡’,使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1688年革命”( )
A. 暴力反对封建专制王权 B.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C. 助推新政治体制的形成 D. 保留了英国君主专制传统
28. 190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沃斯顿市遭到飓风及海啸的破坏,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州议会任命5名有能力的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立法与行政合为一体,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随后这个委员会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这一调整主要说明了( )
A. 制度革新提升治理水平 B. 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
C. 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 D. 市议会隶属于联邦州议会
29. 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以市民、工场主、工人、农民、流浪汉为题材的增多,反映王公贵族豪奢生活的题材减少。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这些变化说明( )
A. 工厂制度弊端显著 B. 思想变革影响艺术
C. 封建制度不可挽救 D. 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30.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作家柯南 道尔写就的一系列侦探小说的合集。小说中福尔摩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观察敏锐,甚至利用化学原理来验证犯罪行为。这一形象得到了同时期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 )
A. 小说逐渐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B. 城市化进程导致犯罪率提高
C. 工业革命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D. 科学理性观念获得民众认同
二、材料分析题
31. 商业是交通的先导,交通是商业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他们势必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葡萄牙。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转口贸易。他们用美洲的白银换取棉布,再用印度的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和奴隶,再用它们换胡椒。香料贸易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整理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等
材料二 长江的“营业额几乎是难以估计的,即以原棉一项而论,其数量便十分可观。湖南、湖北等的茶叶在供应市场时肯定还得顺长江而下,总量便估计有7万吨。”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上海在开埠初期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以后很快就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葡萄牙开辟的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并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香料贸易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所学,写出晚清时期列强在华攫取的交通领域的一项特权。根据材料二,简述上海“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冲击封建贵族统治的两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林雪原编著《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近代以来,无数中国的志士仁人为努力建设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抛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能死抱着老祖宗的遗产当现代的阿Q。继传统文化,既要在传承中创新,也要在创新中传承。
——摘编自王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当代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应持的科学态度。
华大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良渚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能直接佐证其“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  )
A. 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
B. 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
C. 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
D. 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的是墓葬的规模和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以及质量,少数墓葬有精美的玉器和陶器随葬反映出部落中少数特权阶层对财富的占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B项正确;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堆积反映出当时水稻的种植,排除A项;古城遗址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反映出当时住宅布局的特点,排除C项;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反映出该遗址存在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2. 秦始皇曾南巡至湘山祠时遭遇狂风而无法前行,随行博土提议祭祀湘君,秦始皇将湘山所有树木全部砍伐,以示轻蔑。汉武帝则相信“天子受命于天”,上天会降下灾异以警示天子。秦汉统治者思想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
A. 统治者人生经历的差异 B.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D.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秦始皇曾南巡至湘山祠时遭遇狂风而无法前行,随行博土提议祭祀湘君,秦始皇将湘山所有树木全部砍伐,以示轻蔑。汉武帝则相信‘天子受命于天’,上天会降下灾异以警示天子。”可知,秦始皇的做法反映了皇帝在神之上的想法,认为皇帝高于一切,这种想法容易引发暴政,汉代儒家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希望利用神秘主义来规劝皇帝,说明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C项正确;统治者人生经历的差异不是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秦汉时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无法构成差异,排除B项;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专制权力都十分强大,无从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主要是由于( )
A. 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 B. 生产技术水平的不同
C.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D. 历史发展程度的区别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土著性特点,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可知,仰韶文化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而河姆渡文化以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养蚕缫丝技术较为先进,这些差异说明这些土著性特点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C项正确;生活饮食习惯的迥异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各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代,其生产工具及生产技术大体相当,排除B项;材料中各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时代,历史发展程度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
4. 墨子讲求“志功合一”,认为贤良之能和贤良之义是统一的,即称得上贤良的人必须兼具“德行厚”和“道术博”的品质。墨子的这一主张( )
A. 继承了任人唯贤的政治传统 B. 批判了儒家虚伪的仁义说教
C. 体现了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 D. 寄托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认为贤良之能和贤良之义是统一的”“必须兼具‘德行厚’和‘道术博’的品质”可知,墨子讲求贤良的才士,具有敦厚的德行和广博的道术,即体现了其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C项正确;任人唯贤指任用官员只以德才优秀作为标准,“任人唯贤”出自《尚书》,与墨子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了墨子德才兼备的用人思想,没有涉及儒家仁义说教的评判,排除B项;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材料内容体现了用人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 有学者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初期,诸侯国仅仅是数城而已,是周王室抵御蛮夷的据点。到春秋末年,分封的诸侯王将长江黄河流域、河北、关中、山西、东夷地区的蛮夷政权几乎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这揭示出分封制( )
A. 保障了周王朝长期繁荣 B. 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力
C. 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 D. 使周王有效地控制地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分封的诸侯王将长江黄河流域、河北、关中、山西、东夷地区的蛮夷政权几乎消灭殆尽,中原文化传播到每一个地区”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分封制,将中原文化传播到了长江黄河流域、河北、关中、山西和东夷等地区,说明分封制的设立扩大了中原文明的影响力,B项正确;到周王朝中后期,周王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落,分封制并不能保障周王朝的长期繁荣,排除A项;中原文化的扩张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不是促使民族成分趋于单一,排除C项;分封制下,周王并不直接统治地方,“有效控制地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 唐代颜真卿知抚州时,诗人杨志坚因屡试不第,其妻到州府请求离婚。颜真卿依《唐律》“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不为犯罪)”,笞(以细竹条打臀腿)其妻二十后任其改嫁,同时赠杨志坚财物若干并在军中给他安排工作。这反映了当时( )
A. 女性家庭地位低下 B. 民事审判不甚严格
C. 恩荫入仕颇为普遍 D. 社会氛围较为开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当时妇女有离婚的自主权,且可以改嫁,并没有后世对女性严苛的人身束缚,官员对处境困顿的读书人不乏温情,这些都可以体现社会氛围较为开放,D项正确;材料中女性可以因自身对丈夫前途的不满而成功离婚,虽然要受笞刑(轻刑),但仍然是行使了自己的权利,不能视作地位低,排除A项;颜真卿是按照《唐律》的规定判案,是严格的,排除B项;杨志坚和颜真卿之间不属于亲属,不是恩荫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7. 科举制从隋朝创立,直至1905年废除,这期间统治者都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反映( )
A. 学优则仕的儒家文化利于巩固统治 B. 儒学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C. 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助推社会公平化 D. 科举制的推行使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从科举制创立到清朝废除科举制,儒家经典一直都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所以统治者重视儒家经典在选官中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儒家经典所体现的儒家强调的伦理纲常,有利于巩固统治,A项正确;儒学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的公平化,排除C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制的重要内容不能体现科举考试使得不具备贵族身份的人进入到官僚体系之中,推动了统治基础的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8. 在三国至隋朝的几百年的时间里,黄河保持着长期安流的局面,其中见于记载的河溢现象只有几次。如果要考察这一时期长期安流局面出现的原因,我们更应关注的因素是( )
A.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时局 B. 治理水患技术的进步
C. 政府对治理黄河水患的重视 D. 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三国至隋朝时期,黄河长期安流,河溢现象较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 因为此时北方政局动荡,严重影响了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而此时期北方农耕经济的衰退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改善,水土流失情况减轻,导致了河溢现象减少,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之后黄河河溢现象较三国至隋唐时期严重,说明三国至隋唐时期黄河安流的原因并非技术方面,排除B项;历代政府对黄河水患的治理都较为重视,排除C项;唐朝、宋朝的国家经济实力较三国至隋朝都较高,但黄河河溢现象却比三国至隋朝时期较多,排除D项。故选A项。
9. 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说明( )
A. 南方经济发展 B. 中央集权加强
C. 门第观念淡化 D. 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说明了南方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中央集权指的是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未涉及门第观念,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无法体现社会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明熹宗时期,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极受宠信,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然而,崇祯帝即位后即逮捕法办,迫其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这反映出明朝( )
A. 专制体制的稳定性 B. 皇权受到太监钳制
C. 内阁失去辅助功能 D. 中枢机构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权力的大小甚至生死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能够削弱专权太监的权力,稳定国家政局,A项正确;“崇祯帝即位后即逮捕法办,迫其自缢而亡,余党亦被肃清”说明太监的权力取决于皇帝的信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皇帝对太监权力的制约,无法体现内阁辅助功能的丧失,排除C项;明朝皇帝逮捕法办司礼秉笔太监魏忠贤,中枢机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D项。
11. 相较于程朱理学,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反对教条主义的束缚。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 彰显人的自我意识 B. 摆脱儒学思想束缚
C. 重塑社会等级观念 D. 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王阳明提出“良知”说”可知,王阳明不仅重视人的主观力量,“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成圣”论”,彰显人的自我意识,A项正确;心学属于儒学范畴,并未摆脱儒学思想束缚,排除B项;心学强调纲常伦理,主张维护社会等级观念,排除C项;心学认为“心”即“理”也,维护纲常伦理,强调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
A. 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 B. 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
C. 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 D.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乡村与城镇形成固定互补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项正确;由材料“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知,草市商业格局演变,但宋代以后城市经济职能未变,排除A项;由材料“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可知市镇空间相联系,不是独立,排除B项;明清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加强,C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3. 近代民间《点石斋画报》因及时报道社会热点而受市场青睐。下图为该画报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版画,画中题记赞扬了李鸿章“大度包容”,并折服了西方列强。据此推知,当时( )
A. 清政府占据与日本谈判的先机 B. 国人注重国际舆论造势
C. 清政府美化自身形象愚弄百姓 D. 国人认知水平亟待提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马关条约》是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当时国人却认为是中国外交取得了胜利,由此可知当时国人的认知水平还亟待提升,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清政府的相关行为和措施,无法体现占据先机,排除A项;国人的这一认识是存在问题的,并不能说明是注重国际舆论造势,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李鸿章,并不是在美化清政府,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
A. 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B. 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 否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 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其涉及到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海外侨胞的援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这反映出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进行了援助,但不是第二套邮票的主要内容,“强调”的表述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台儿庄大捷”是国民党领导的,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排除C项;根据第二套邮票内容,可以看出其涉及到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海外侨胞的援助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共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但未强调“中流砥柱”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
15. 下图分别是2008年和2022年我国举办奥运会提出的口号,这反映出当代中国( )
A. 心怀世界的大国担当 B. 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
C. 和平共处的外交实践 D. 融入世界的积极姿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的口号可以看出,中国从人类的共同发展,世界的共同进步出发,着眼于人类共同命运和梦想的努力,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从人类整体命运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的文化自信,排除B项;材料是中国2008年和2022年奥运会的口号,没有涉及外交实践,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要体现中国站在世界整体角度考虑问题,体现出中国的大国担当,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创作了《掷铁饼者》(见下图),塑造的人物从骨盆连接处的髋关节到胫骨、腓骨,再到脚踝,完美支撑了自己的形体。他的手腕、脚踝关节部分都表达了解剖级的精准结构。该雕塑( )
A. 蕴含着人文精神 B. 得益于科技作用 C. 彰显了民主优势 D. 抒发了浪漫情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塑造的人物从骨盆连接处的髋关节到胫骨、腓骨,再到脚踝,完美支撑了自己的形体。他的手腕、脚踝关节部分都表达了解剖级的精准结构”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掷铁饼者》凸显出了人的形体的健美和蕴含的力量以及运动竞技的精神力量等,传达着人文精神,A项正确;解剖学的历史确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只根据该材料和图片,只能得出外在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健美、力量、自信,也就是人文精神,不能得出创作者是基于常识,还是经验,还是科技作用等制作完成的该作品,排除B项;材料中不涉及古希腊国内外或古今对比,无法得出民主优势,排除C项;浪漫主义作品凸显的才是浪漫情怀,浪漫主义兴起于十九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A项。
17. 《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 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经济形态 B. 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C. 是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的政治集团 D. 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可知,庄园主在其庄园内,对所有人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经济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说明西欧庄园是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的政治集团,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西欧庄园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没有体现其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西欧庄园相对独立兼有自治特点,没有描述奴隶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庄园主拥有经济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不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政府推行改革,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日本政府的这些举措( )
A. 实现了日本的首次统一 B. 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 消除了武士集团的特权 D. 利于推动政权的封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7世纪中期的日本。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日本的改革涉及中央与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改革是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推动了日本的封建化,D项正确;日本首次实现统一约在3世纪左右,排除A项;B项“照搬”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此时日本还没有形成武士阶层,排除C项。故选D项。
19. 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因为( )
A. 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发展 B. 各大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状态
C.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 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所处的区域自然环境和历史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各地文明特点也不尽相同,导致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D项正确;农耕和畜牧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诞生的前提,不是呈现出多元格局的原因,排除A项;并不是所有的文明早期都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排除B项;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是导致古代文明呈现多元格局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20.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中国商品流入欧洲,像丝绸、茶叶、瓷器等都成了西欧普通民众能够买得起的日常用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影响到欧洲民众的生活 B. 改变了欧洲的商业格局
C. 增加了欧洲商品的种类 D. 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越来越多的物品开始大批流入西欧,使得普通民众也能购买,影响到了欧洲民众的生活,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改变欧洲的商业格局指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一带转移到大西洋一带,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欧洲商品种类的增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欧洲的价格革命使得的是随着白银的大量涌入,商品的价格迅速增长,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21. 《大国法则》指出:在新旧世界大交替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他是一个既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站在美洲立场,对哥伦布以负面评价为主 B. 站在欧洲立场,对哥伦布以正面评价为主
C. 站在全球视角,打破孤立建立全球性联系 D. 站在殖民立场,使欧洲建立大量殖民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哥伦布不愧为时代的弄潮儿。他是一个既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这是一个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可知,材料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这是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评价的,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站在美洲立场,应该从哥伦布到达美洲,进行殖民掠夺,给美洲人民带来灾难进行评价,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站在全球视角,应该从哥伦布到达美洲促进了世界各大洲的联系进行评价,这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使欧洲建立大量殖民帝国,排除D项。故选B项。
22. 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
A.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 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 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 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高产农作物传播,欧洲、亚洲、非洲的饮食结构发生一定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口增长加速,世界市场的雏形也开始出现,欧洲的商品种类和流通量成倍增长,材料也体现美洲人民接触中国的瓷器等产品,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传播和世界范围内商品的流动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物种的传播和商品的流动,没有涉及欧洲对亚洲、美洲的掠夺,排除B项;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材料不能得出这些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3. 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如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使西班牙主宰了亚洲经济贸易 B. 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C. 使世界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D. 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如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可知,西班牙开通的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即马尼拉大帆船,使世界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即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而非是西班牙主宰了亚洲经济贸易,排除A项;材料中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属于新航路开辟时期,此时的经济思想是“重商主义”,而非“自由贸易”,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即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未涉及“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24. 马丁 路德把《圣经》翻译为德文时,常为寻找一个含义清晰、读音顺口词汇走街串巷,也谨慎地从不同地区使用的德语中选用词汇。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这一现象( )
A. 为宗教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B. 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萌发
C. 促进了天主教思想的传播 D. 结束了德意志政治分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经由马丁 路德加工的德语,很快便流行全国,成为人们共同的书面语言”,可知宗教改革促进了德语在德国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语言,体现了民族意识的兴起,B项正确;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人文主义,排除A项;马丁 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代表的是资产阶级新教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1871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立,标志者德意志结束了中世纪以来的政治分裂,排除D项。故选B项。
25. 下列对两幅图片所反映历史信息之间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B. 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的思想解放
C. 摆脱宗教束缚,体现了以“人为中心
D. 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以理性主义为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图一描述的是佛罗伦萨城市经济的发展,图二描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作品,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结合所学可得出,西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兴起,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已经走向衰落,大西洋沿岸成为世界商贸中心,排除A项;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摆脱宗教束缚,排除C项;启蒙运动以理性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
26. 在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当中,主权是人们在社会契约过程中以缔约行为形成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当这一共同体是主动时,就被称为主权者。在这一共同体当中,每个结合者集体地被称为“人民”。由此可知,卢梭( )
A. 反对君主制度 B. 重视人民公意 C. 强调人人平等 D. 主张间接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权是人们在社会契约过程中以缔约行为形成的共同体,即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当这一共同体是主动时,就被称为主权者。在这一共同体当中,每个结合者集体地被称为‘人民’”可知,卢梭认为公意是人民的共同意志与公共利益的集合,人民主权应当是“公意”的运用与体现,所以要重视人民公意,B项正确;卢梭强调人民主权,重视人民公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强调民主权利不可分割,不可转移,没有强调人人平等,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主权是人们在社会契约过程中以缔约行为形成的共同体,并没有对如何实行民主做更多的描述,无法看出卢梭主张间接民主,排除D项。故选B项。
27. 有学者指出:“1688年革命是实用主义和人的理性的一次胜利,它的效果在于解决那些使先前的好几代人攘扰不安的争端问题。于是,建立起一种‘平衡’,使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1688年革命”( )
A. 暴力反对封建专制王权 B. 实现了议会对权力的控制
C. 助推新政治体制的形成 D. 保留了英国君主专制传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1688年革命的效果在于解决那些使先前的好几代人攘扰不安的争端问题,建立起一种"平衡",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平衡”指的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之间进行妥协,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这种新政体,C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是一次较为和平的宫廷政变,没有流血,故排除A项;《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使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光荣革命”最终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D项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8. 1900年9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沃斯顿市遭到飓风及海啸的破坏,市政议会在城市重建的任务面前束手无策。州议会任命5名有能力的企业家组成了一个委员会,该委员会将立法与行政合为一体,最终高效地完成了城市的重建工作,随后这个委员会作为一种城市管理制度固定下来。这一调整主要说明了( )
A. 制度革新提升治理水平 B. 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
C. 分权制衡体制弊端重重 D. 市议会隶属于联邦州议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市政议会无法完成灾后重建任务,于是设立新的拥有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委员会统筹工作,最终取得成功,这是通过制度革新来提升城市的治理水平,故选A项;资本主义体制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劳动制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新设立的委员会成功完成了重建工作,而不是批判之前的分权制衡体制存在重重弊端,排除C项;美国联邦体制下,市政议会、别议会、国会兼不存在隶属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9. 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以市民、工场主、工人、农民、流浪汉为题材的增多,反映王公贵族豪奢生活的题材减少。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这些变化说明( )
A. 工厂制度弊端显著 B. 思想变革影响艺术
C. 封建制度不可挽救 D. 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世纪上半期,欧洲喜歌剧有了较大变化,……这些喜歌剧题材变化还常常表现为歌颂中下层人民的热情、公正、智慧和力量。”及所学可知,18世纪上半期,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理性主义逐渐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体现了思想变革对艺术发展的影响,B项正确;“工厂制度弊端显著”不符合史实,此时工业革命还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封建制度的弊端,无法说明封建制度不可挽救,排除C项;自由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为主要标志,而且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是在19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30.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作家柯南 道尔写就的一系列侦探小说的合集。小说中福尔摩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观察敏锐,甚至利用化学原理来验证犯罪行为。这一形象得到了同时期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 )
A. 小说逐渐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B. 城市化进程导致犯罪率提高
C. 工业革命成果得到广泛应用 D. 科学理性观念获得民众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福尔摩斯“思维缜密、逻辑清晰……甚至利用化学原理来验证犯罪行为”体现了科学理性的观念,而福尔摩斯这一形象受到广大读者喜爱,体现的是科学理性观念获得民众认同,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一部小说受到欢迎,但不能得出小说是文学的主要形式,排除A项;材料中广大读者喜爱福尔摩斯是因为其“思维缜密、逻辑清晰、观察敏锐”的形象,且侦探小说受欢迎,不能与犯罪率提高建立直接因果关系,排除B项;工业革命的成果主要是机器的应用,材料中并未体现机器的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31. 商业是交通的先导,交通是商业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他们势必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葡萄牙。由于本国商品在亚洲没有销路,葡萄牙人不得不奔走于世界各地进行转口贸易。他们用美洲的白银换取棉布,再用印度的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和奴隶,再用它们换胡椒。香料贸易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整理自田汝英《葡萄牙与16世纪的亚欧香料贸易》等
材料二 长江的“营业额几乎是难以估计的,即以原棉一项而论,其数量便十分可观。湖南、湖北等的茶叶在供应市场时肯定还得顺长江而下,总量便估计有7万吨。”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上海在开埠初期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以后很快就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
——摘编自吴慧主编《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三 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自2013年习近平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葡萄牙开辟的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并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香料贸易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2)结合所学,写出晚清时期列强在华攫取的交通领域的一项特权。根据材料二,简述上海“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指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我国政府正以“一带一路”为重要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所学,从思想渊源和世界大势的角度,概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
【答案】(1)路线:从欧洲出发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和东方。
影响:促使香料在欧洲从奢侈品向大众化商品转变;密切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商品和人员的联系;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权:内河航行权或铁路修筑权。(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广阔的腹地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
(3)核心理念:共商、共建、共享。依据: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解析】
【小问1详解】
路线:根据材料“近代地理大发现的开启与欧洲人对胡椒的饥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让他们神魂颠倒的东方香料,他们势必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新贸易路线。率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葡萄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伽马从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和东方。
影响:根据材料“他们用美洲的白银换取棉布,再用印度的棉布交换非洲的金砂和奴隶,再用它们换胡椒。香料贸易使世界各地的商品和人员的流动、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促使香料在欧洲从奢侈品向大众化商品转变,密切了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商品和人员的联系,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小问2详解】
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列强在华攫取的交通领域的一项特权,包括内河航行权、铁路修筑权等。
原因:根据材料“随着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一批因工商业兴起的城市迅速壮大。”可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根据材料“上海在开埠初期仅是一个不大的城市,依靠长江流域广阔的腹地市场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上海开埠以后很快就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中心。”可知,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其有广阔的腹地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
【小问3详解】
核心理念:根据材料“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商、共建、共享。
依据:根据材料“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根据材料“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爆发了早期资产阶级冲击封建贵族统治的两大革命。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
——摘编自孟节省、林雪原编著《西方文化漫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也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近代以来,无数中国的志士仁人为努力建设中国的新文化而奋斗,特别是新文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不能抛弃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也不能死抱着老祖宗的遗产当现代的阿Q。继传统文化,既要在传承中创新,也要在创新中传承。
——摘编自王霁主编《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当代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应持的科学态度。
【答案】(1)持续时间长;覆盖地域广;涉及领域宽;文化巨人辈出;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思想主题;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科学。(任答4点)
(2)不同:持续时间短;局限于中国国内;与民族救亡相融合;批判传统文化,倡导外来文化(或开展文学革命);斗争方式较激进。(任答3点)
成因:晚清以后,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近代出现留学海外热潮,众多有识之士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依然黑暗,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任答3点)
(3)准确、完整认知;摈弃文化虚无主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或批判继承,传承创新)。(任答3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从14世纪到16世纪长达300余年的时间里”可以得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革命之一的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而后传播到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全欧洲”可以得出覆盖地域广;根据材料“文艺复兴不单单是文学艺术的复兴,而且是思想和科学的复兴”可以得出涉及领域宽;根据材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可以得出文化巨人辈出;根据所学可知文艺复兴的特点还有: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中心思想是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科学等等。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所学可知,与文艺复兴相比,从时间上看,新文化运动从1915年到1923年,持续时间短;从区域上看,局限于中国国内;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联系在一起,与民族救亡相融合;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批判传统文化,倡导外来文化(或开展文学革命);斗争方式较为激进。成因:结合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晚晴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紧,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大多数国民的思想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从经济上看,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壮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从思想上看,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播,民主共和逐渐深入人心;近代出现留学海外热潮,众多有识之士接受了西方文化熏陶。
【小问3详解】
态度:准确、完整认知;摈弃文化虚无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