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目录
CONTENTS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时期——开创了世袭制
夏朝统治范围示意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思 考:两段材料反映了领袖产生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禅 让 制
王位世袭制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2、商朝时期——实行内外服制度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即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或部落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分封的类型:
同姓亲族(主体);
异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周人(都城在镐京)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怀抱殷宋(宋国为殷族遗民之国) ——钱 穆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由此判断,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出发点(目的)是什么?
直接:对殷商遗民的防范,对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根本:进行有效统治,强化王权,巩固西周统治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左传·昭公七年》
以血缘关系为主,层层分封
权利和义务: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
1、概念:在古籍中多称“封建(封邦建国)之制”
2、分封对象:同姓亲族;异姓(功臣、旧贵族、姻亲)
3、目的:拱卫王室
4、实质:一种等级制度
5、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权利——封国统治权,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6、评价:①通过分封制使西周贵族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统治区域,开发边远地区,也使周的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促进了文化整合,促进了民族融合③但是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周王权利的集中,是导致诸侯分裂格局混战的重要根源
7、原则: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国与家结合;
大宗与小宗既具有相对性;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经济的发展(表现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宗法血缘关系瓦解,兼并战争频繁,统一趋势出现
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景象(法家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5、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产生
(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概念解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1、秦朝时期
(一)皇帝制度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资治通鉴·秦纪二》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1、秦朝时期
(二)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袭;家国一体色彩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1、秦朝时期
(三)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
(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2、汉朝时期
(一)西汉——中朝
中外朝制度的设立,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2、汉朝时期
(二)东汉——新的行政中枢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①标志着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阶段。②提高了工作效率。③分化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减少了个人决策的失误。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4、两宋时期——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多设机构,分化事权,相权再度被削弱,皇权再次加强。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5、元朝时期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吏
户
工
刑
礼
兵
中书令一员……以太子兼之……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百官志》
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6、明朝时期
(一)废除宰相(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6、明朝时期
(二)内阁制度(明成祖)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明神宗实录》载叶向高奏疏
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
秦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体制
7、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
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郡县制
表现: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打破了贵族世卿世禄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王国和侯国,威胁中央);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实行州、县、郡三级制
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朝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道由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节度使形成割据势力
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管理
宋
元
明清
改道为路,形成了路、府、县三级制
设置行中书省(后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形成多级行政体制。)
明初废除行省(地方权力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割)。后设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清继明制,巡抚变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唐
两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元例外)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