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7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2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件(共7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20:2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1.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既然是“记念”,为什么
说是“为了忘却的”?
【分析探究】文章开头,作者说:“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
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
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
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
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处作者又说:“夜正长,路
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对照这两处不难看出,文中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将由战友牺牲而带来的无比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而对于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于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作者却是永远不会忘却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2.怎样理解第2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
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
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探究】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杂志对
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不敢”,说明内心同
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所以“不敢
载”;“不愿”,即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故
“不愿”载;“不屑”,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
牺牲不值一提,所以“不屑载”,显然,这是站在反动立
场上。而《文艺新闻》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尽管当时
的社会不允许这样做,但它还是大胆地采用巧妙的斗争策略,“隐约其辞”地把反动派秘密杀人的事捅了一个洞。总之,这句话把当时报刊革命的、进步的、中间的和反动的种种政治态度明确而形象地反映了出来,其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揭露了它不仅残暴地杀害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而且极力封锁杀人事实的黑暗统治。
3.怎样理解柔石的“迂”?为什么在纪念文章里说他“迂”?
【分析探究】柔石的“迂”指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还缺乏清醒的深刻的认识,因而不免碰钉子;二是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女性在一起不自然,难为情,连一同走路都不敢,后来就是敢了,还要拉开距离。柔石的“迂”,固然说明他对时代对社会缺乏洞察力,单纯稚嫩。但是“迂”得可爱,至少说明他自己心好,身居十里洋场,品行依然十分端正。
写柔石这样的“迂”,鲁迅的笔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鲁迅是要告诉世人:柔石的心太好了!他太善良,太忠厚,太老实了!同时暗示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完全正义的。国民党政府杀害这样的青年,只能说明它的反动残暴。
4.怎样理解文中的三个典故?
【分析探究】三个典故的运用,有着深刻的内蕴,对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中心题旨,起了极好的作用。
方孝孺为姓朱的争位而丢掉性命,连累亲友宗族,实在很“迂”。但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敬仰和赞颂,正是在这点上,鲁迅用来与柔石的精神作比。同时这一典故还以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青年的罪行。
“高僧坐化”的典故暗示国民党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没有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鲁迅在这里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体现了顽强的“韧”的精神。
鲁迅用《思旧赋》的典故,将当时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揭露蒋介石统治和司马昭以屠杀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没有言论自由,“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稍有不慎,即招杀身之祸。
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一、课堂探究
1.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与五烈士哪些事情?
【我的观点】从鲁迅想摆脱悲哀,将五位青年作家忘却写
起,以林莽的《白莽印象记》为因由,先写自己与殷夫
(白莽)的相识与交往,接着重点写柔石。鲁迅是把柔石
视为亲密的朋友的——“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
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顺便谈到对冯铿女士的
印象,然后写他们的被捕和自己的避难,写柔石在狱中的情况,直至最后遭枪决。写到这里,鲁迅的悲愤的感情到了极致,写下了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并交代了当时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来表示对柔石的纪念,顺便说明自己同李伟森、胡也频的关系。末尾,鲁迅虽以沉重压抑的文字来抒写自己的哀思,却有慷慨激昂之势,能引发读者生出悲而壮的美感来。
2.本文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议论起什么作用? 请举例说明。
【我的观点】比如第二部分在叙述“我的决不邀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惟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在叙述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评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在叙述了柔石在朝华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
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3.本文是如何表现强烈的抒彩的?
【我的观点】这篇文章是具有浓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诗式的杂文,文中的记叙和议论常与抒情结合,处处凝集着强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纪念性更强,更能打动人心。如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会见,在朴素的记叙文字中,却处处流露出他们彼此间的信赖和关怀。而在忆及对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时,又通过痛感“明珠投暗”“岂不冤枉”的简短议论,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的憎恶之情。又如第四部分在记叙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难,他身上中了十弹之后的两段文字更是充溢着作者满腔悲愤之情,特别是那首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二、每课一得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纪念性文章,文中涉及五人,又多是一些片段的回忆,但读起来却感人至深,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这除了结构上的缜密严谨之外,在写法上,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要写好真挚的感情,就必须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抒情,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议论,或使所抒之情得到升华,或紧扣题旨,深化中心,或卒章显志,给人警示。记叙,则是抒发情感、展现题旨的依托,要合理安排记叙的顺序。抒情、议论只有与记叙完美结合,所抒之情才会感人。记叙是基础,议论是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的。记叙是“画龙”,议论则是“点睛”,二者相互为用。
如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选用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可爱”之处,作者在叙述每一件生动感人的事例之后,不失时机,以抒情的笔调,议论战友,一唱三叹,既承上启下,又点明主旨。
请你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一段赞美
老师的话。350字左右。
答案(示例):每当放学后,经过老师的窗前,总会看到
老师们仍然在那些电灯的陪伴下认真地批改作业、备课,
为了使我们可以理解得更透彻,学得更扎实,老师甚至不
惜花费很长时间去做很多的模型。作业本上的每一个对勾
以及每一个红叉都凝聚着老师的汗水。当我们有不懂的难
题时,老师总会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师恩重如山”“滴
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同学们,不要等到事业有成,就在今天,就在师生相处的日日夜夜,我们就要把诚挚的谢意和美好的祝福献给恩师,使我们的恩师时时感受到莘莘学子的爱的热流!
他们呕心沥血,他们甘为人梯,他们清贫一生为的是什么?为的是给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老师们是不起眼的蜡烛,在关键时刻默默奉献的蜡烛,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
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鲁迅评价柔石“颇有点迂”,这一态度是褒还是贬?
【观点交流】观点一:是褒。柔石的“迂”表现了他的善良、纯洁、坚强、耿直、忠诚的品质。鲁迅先生说柔石“迂”是运用反语,来反照国民党反动派的凶狠残暴的罪行。因此说鲁迅对柔石是采取似贬实褒的态度。
观点二:是贬。“迂”就是“迂腐”,“迂腐”自然是贬义的,鲁迅对柔石的缺点采取了批判态度,并以此告诫后人,吸取教训,改进对敌斗争的方法,争取革命胜利。
观点三:既褒又贬。柔石的“迂”表现为对旧社会的黑暗、反动统治的残酷了解不深,反映了他还不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革命者。在这一点上,鲁迅持批判态度。
柔石的“迂”还反映了他不同流合污,保持了纯真、善良的赤子之心。在这一点上,鲁迅持赞扬态度。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憎(zēnɡ) 捕房(pǔ)
邀请(yāo) 竦身一摇(sǒnɡ)
B.淤积(yū) 下载(zǎi)
戳穿(chuō) 挈妇将雏(qiè)
C.校勘(jiào) 拓片(tà)
信札(zhá) 惴惴不安(zhuì)
D.累及(léi) 赎出(shú)
客栈(zhàn) 罗曼谛克(dì)
















【解析】选C。A项,“捕”应读bǔ;B项,“载”应读zài;D项,“累”应读lěi。
2.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那两本书,原是极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诗集,据德文译者说,这是他________起来的,虽在匈牙利本国,也还没有这么完全的本子。
②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________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③________莫测的国际金融环境,导致金价走势依然扑朔迷离,难以形成单边上扬之势。
A.搜集 简洁 变幻 B.搜集 简捷 变换
C.收集 简洁 变换 D.收集 简捷 变幻
【解析】选A。搜集: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使聚集在一起。根据原文中对“两本书”的描写可知用“搜集”更为恰当。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简便快捷,常用来形容行动、做法。根据语境可知应用“简洁”。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根据“环境”和后面的“扑朔迷离”可知应用“变幻”。
【方法技巧】
抓住相异语素辨析近义词
抓住相异语素,分析意义差异。近义词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意义相近,部分语素相同;意义相近,语素完全不同。近几年高考题所选择的近义词大多是第一种类型。如“出身”与“出生”。“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如“出身于干部家庭”。“出生”指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侧重于自然属性,如“出生于20世纪初”。同样如“窜改”与“篡改”、“化装”与“化妆”、“度过”与“渡过”、“品位”与“品味”等等,都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不过在我是一种宝贝,因为这是三十年前,正当我热爱彼
得斐的时候,特地托丸善书店从德国去买来的……后来大抵
带在身边,只是时过境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
B.这回便决计送给这也如我的那时一样,热爱彼得斐的诗的
青年,算是给它寻得了一个好着落。所以还煞有介事,托柔
石亲自送去的。
C.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
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D.这次开会,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发言、提建议,只有他一无
所有,自始至终保持沉默。
















【解析】选C。A项,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这里强调的是主观因素,应用“情随事迁”。B项,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此处应用“郑重其事”。D项,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不能用来形容没有意见建议。
4.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果然译了几首,自己拿来了,我们就谈得比第一回多一些。
B.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
C.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
D.柔石、白莽、胡也频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害之后,鲁迅曾在愤怒和悲痛的情绪中写了一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发表在当年四月出版的《前哨》月刊《纪念战死者专号》上。
【解析】选B。成分残缺,应在“私事”后面加上“的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他的家乡,……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回答5~8题。
5.见到柔石,作者为什么有时会忽而想到方孝孺?文章写方孝孺对于写柔石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柔石和方孝孺都是浙江台州宁海人(老乡),两个人都“硬气”,都颇有点“迂”(性格相似)。写方孝孺是为了衬托柔石,方孝孺最终为了一个封建帝王而惨遭杀害,被灭十族;而柔石是为了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就义,从这一点讲,柔石要远远地胜过方孝孺,他更值得人们歌颂和纪念。
6.柔石的“硬气”和“迂”在选文中表现在何处?
答:“硬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迂”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硬气”表现在)没有钱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做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
(“迂”表现在)始终相信人们是好的(或:始终不肯接受我的“人心惟危”说)。
7.选文刻画柔石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柔石怎样的性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此类题型,一般需结合原文信息和所学语文知识进行解答。答题要点包括三个方面:①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文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②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③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结合具体语句将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
答案:运用了白描手法。选择了在特定的环境中柔石的特点或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运用了诸如“皱着眉头”“惊疑地圆睁”“叹息”等词语,不但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柔石的“迂”的一面,而且也表现了柔石单纯、善良的性格。
白描手法
1.所谓“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2.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需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不仅如此,运用白描手法还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
8.结合全文,请你谈一下柔石的哪些性格特点呈现出了跨越时空的美丽,这些性格特点对你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第一问的角度有:(1)心地善良,待人忠厚;(2)始终保持着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3)忠诚于自己的同志和战友。第二问回答时注意结合时代、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答案:略。
9.“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这句话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鲁迅先生逝世时,作者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我决不忘记先生”,决心要像鲁迅先生一样用笔作战,可是自己在以后的岁月中,并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这句话中包含了作者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10.文中说:“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因为作家创作必须在作品中“讲真话”,而“讲真话”并不是每个作家在每个时间都能做到的事情。
11.作者在文中说“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从文中看,作者对自己作了哪些解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十年浩劫中,鲁迅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2)“四人帮”(姚文元)大施淫威的时候,自己不敢进行反抗;(3)被“造反派”当成“牛”,自己也以“牛”自居,对在“牛棚”里写“检查”、写“交代”混日子心安理得。
12.结合全文看,鲁迅先生在哪些方面让我们无限怀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握,把问题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归纳总结。
答案:(1)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2)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3)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4)把心交给读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讲真话”,给人们带路;(5)爱护但是从不迁就青年。
四、语言表达
13.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文学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命家的鲁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典型的仿写题。解答此题,要从句子结构和修辞及语境三个方面来考虑。例句中运用比喻“鲁迅是灯塔”,同时“灯塔”与“灯光”还有领属关系,仿写时应注意逻辑关系。
参考答案: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 是寒光闪闪的一柄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14.近日有报道说,人教版语文教材要大幅缩减鲁迅作品。此言一出,舆论一片哗然。语文教材缩减鲁迅作品,你是赞同呢,还是反对呢?请你作出你的选择并至少写出两条理由。(100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赞同。(1)语文教材对鲁迅选择性的阅读与强暴式的主题阐释,显然无助于下一代对鲁迅的准确认识。
(2)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
示例二:反对。(1)鲁迅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极大的影响。
(2)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该进行深刻的思索。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