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6.2为了忘却的记念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2 20:3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教学目标
一、分析文中三个典故的作用。
二、理解柔石的“迂”。
三、深入领会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
四、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
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
一、守夜人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10年之久,他一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本朋友。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鲁迅与左联领导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因而有人认为他是自由作家。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郭沫若、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柔石、白莽、萧军、中国第一位女文学家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 1933年,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凭吊柔石、胡也频等被国民党捕杀的五位“左联”成员。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他的死讯引起全中国的注意,在上海上万民众自发为他一个文艺界人士举行前所未有的隆重的葬礼,民众代表在其灵柩上覆盖写有“民族魂”的白旗,轰动一时。
晚年在上海的鲁迅
写作背景
1930年3月,“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
注音
竦身(sǒng) 罗曼谛克(dì) 拓荒(tuò) 尽量(jǐnliàng, jìnliàng)
偈子(jì) 涅槃(niè pán) 解往(jiè) 提纲挈领(qiè)
大王( dài) 刊载(zǎi) 惴惴(zhuì) 什物(shí)
着落(zhuó) 吮吸(shǔn) 信札(zhá) 赎罪(shú)
二、整体感知
速读原文整体把握
课文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1.默读第一部分,思考:在鲁迅笔下白莽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记念其人
追求光明、富有才华、勤勤恳恳、率真坦诚、积极乐观、执着坚定、勇敢无畏、不屈不挠、敢于追求真理和自由、大胆反抗的进步文学青年形象
热情的诗人、勇敢的战士
2.读第二部分,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
①“迂”
②“硬气”
相关文段:
(1)看他旧作品,都很有悲观的气息,但实际上并不然,他相信人们是好的。我有时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他就前额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罢?……”
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账。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但是,他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
(2)然而柔石自己没有钱,他借了二百多块钱来做印本。除买纸之外,大部分的稿子和杂务都是归他做,如跑印刷局,制图,校字之类。……不过朝华社不久就倒闭了……他于是一面将自己所应得的朝华社的残书送到明日书店和光华书局去,希望还能够收回几文钱,一面就拚命的译书,准备还借款。
(3)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有一回,曾经明白的告诉我,此后应该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他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他说的并不是空话,真也在从新学起来了。
(4)“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周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
柔石形象
柔石的“迂”有多重含义。概括地说,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在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迂”,又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
柔石形象
迂,指柔石的拘泥守旧,天真单纯、不切实际、不知变通、执拗、至死不渝。然而,在这背后,反映出的却是柔石善良与纯真、勤勉与憨厚、执着与坚定的美好品质。
硬气,则指柔石勇于承担、刚毅坚强的性格,指他勇敢无畏、宁死不屈之气节。
至是(成祖)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孝孺之死,宗族亲友前后坐诛者数百人。其门下士有以身殉者,卢原质、郑公智、林嘉猷,皆宁海人。”
(《明史·方孝孺传》)
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方孝孺:硬气——宁折不弯,舍生取义;迂——固执,不适应实际。
柔 石:硬气——为信仰而坚持不懈;迂——书生气,缺乏经验。
通过类比让人们更加了解柔石的精神品质。
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指封建伦理道德,新道德,指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自由等新的道德观。“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可见其“迂”,不计个人得失,天真而又善良,执着而又坚定;“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可见其“硬气”,敢于承担,勇往直前,不畏牺牲。“迂”与“硬气”交织在一起,是鲁迅对柔石本人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鲁迅对柔石之欣赏与赞佩之情。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这段文字详细记叙了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是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根据语境和背景)
四、黑暗现实
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为什么?
不敢载是进步报刊的态度;不愿载是中立报刊的态度;不屑载是反动报刊的态度;隐约其辞是“左联”领导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社会背景)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相似点:
岳飞、柔石,都是被人谋杀的;
秦桧、国民党反动派,都是残害无辜;
高僧、作者:都是因他人之事受牵连。
不同之处:
高僧坐化,消极反抗;
作者逃走,出于对敌人的深刻认识,不坐等送死,走, 是为了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五、鲁迅情感
这个典故旨在揭露白色恐怕的世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是奴隶们的苦海。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槃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他有自己的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第五部分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于是将这译出,还译他(爱罗先珂君)的童话,还译他的剧本《桃色的云》。其实,我当时的意思,不过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恶和愤怒而已。(《坟·杂忆》)
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而尤其注重于短篇,特别是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因为所求的作品是叫喊和反抗,势必至于倾向了东欧。(《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
理解鲁迅的七律《悼柔石》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旧中国的“长夜”画
满腔愤怒地揭露和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对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革命同志的沉痛哀悼之情,作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对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革命者的崇敬、缅怀和悼念,把文章作为匕首与敌人顽强奋斗的习惯。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分析划线句含义。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运用比喻,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运用比喻形象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运用反问对黑暗社会进行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的斗争精神。(本体转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运用象征手法,写出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黑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漫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本意转化)
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领悟鲁迅思想的博大精深。
鲁迅不是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当作一个孤立的事件来写的。他把这个事件放在广阔的时空背景前面去评述。
在鲁迅笔下,有一条纵深的历史长河。在这条历史长河里,流淌着被压迫者的鲜血。一部历史,就是人吃人的历史。方孝孺被诛十族;嵇康、吕安被杀,向子期连多说几句话的自由都没有;奴隶们幻想脱离苦海,唯一的好方法只有“坐化”;最近的三十年来,许多青年的血,更是层层淤积。鲁迅看透了压迫者,他们是吃人的猛虎。
在鲁迅笔下,有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在这幅社会画卷上,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和黑暗。 豪绅横行乡间,气焰盛极。殖民者跋扈租界,中外杀人者相互勾结。人心险恶,骗人、卖友、吮血,什么鬼蜮伎俩都有,军阀混战,社会一片黑暗。
黑格尔:“密涅瓦的猫头鹰,只有在黄昏的时候才起飞。”
“密涅瓦”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身上的猫头鹰是智慧和理性的象征。黑格尔借这个譬喻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只能在黄昏降临时悄然起飞。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哗众取宠。
“忘却”和“记念”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1)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2)“忘却”,将悲哀摆脱 ; “记念”,记住愤怒,不忘先烈,更好地战斗。二者联结起来,有三层含义:
烈士往事历历在目,鲜血如在眼前,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为了忘却”正说明难以忘却。
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是化悲痛为力量,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继续战斗。
记住烈士生前事迹,让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后人永远记念他们。
五、标题含义
比较《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
相同点:
1、都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沉痛悼念之情。
2、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
3、都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七、比较阅读
(1)所记念的人不同:
《记》文:刘和珍等爱国青年;
《为》文:柔石等“左联”五位烈士;
(2)背景不同:
《记》文:背景是1926年的“三 一八”惨案;
《为》文:背景是1931年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文化“围剿”;
(3)作者感彩不同:
《记》文充满激愤。
《为》文充满激愤的同时增加了冷静的思考。
(4)作者主张不同
《记》文对刘和珍等人的斗争方式持不赞成态度。
《为》文对五烈士的斗争方式持赞成态度。
【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忘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纪念,他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今欣逢盛世,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所有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爱国者。我们还不应该忘记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特别是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的丑行,时时引起我们对那段血腥历史的回忆。历史不能忘却,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勤奋学习,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