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和政权的建立。
2、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的基本史实,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3、分析澶渊之盟对民族和平与发展起到的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4、通过宋与辽和西夏的和战,认识到各民族在更大范围的交融,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自学导航
1、了解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兴起和发展,知道契丹政权和西夏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2、掌握辽宋战争及澶渊之盟、宋夏和战的内容及影响。
3、认识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对民族间和平与发展所起的作用,培养辩证地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内蒙古、辽宁一带的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与中原汉族人民的密切交往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并开始定居生活,日益发展强大起来。
916年,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1.契丹族——兴起与建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治国措施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契丹文铜镜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契丹文字
北宋初期,在今宁夏、甘肃一带生活着以游牧为主的党项族(羌族的一支)。1038年,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因夏位于宋的西北,历史上称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2.党项族——兴起与建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元昊仿效唐朝制度,订立官制、军事和法律,并鼓励开荒耕种,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2.党项族——治国措施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西夏贡米
西夏“兽面瓦当”
西夏货币
合作研究: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起并逐渐强大有哪些相同点?
1.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
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2.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建立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都城:汴京
北
宋
耶律德光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相关史事
相关史事
相关史事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战(辽太宗):
2.和(宋太祖):
3.战(宋太宗):
4.战(宋真宗):
5.和(宋真宗):
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辽与北宋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北宋对辽发动了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防御。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真宗亲征,取得胜利。
澶州之战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盟约史称“澶渊之盟”。
思考: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观点一:我认为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是好事。
观点二:我认为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对宋朝的百姓也很不利。
你支持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元昊先辈因利益需要与各王朝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冲突。其父德明时期,鉴于长期对宋作战,消耗巨大,且为了向西发展,与宋议和,受宋册封,宋以其为定难军节度使,封西平王,辽则封其为夏国王。
元昊即位后,在处理与辽和北宋的关
系上呈现出越来越强硬的自主倾向。
尤其是向宋要求“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被拒后,宋夏关系破裂,元昊不断对宋发动战争,多数以宋的失败而告终。
打不赢,是战?是和?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辽宋之间进入了一个很长的相对稳定时期,经济上,双方在边境陆续开放了雄州、霸州等四处榷场,互通有无。政治上,双方使节往来不断,呈现出:“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的局面。
宋夏和议后,重开保安军和高平寨榷场,恢复民间商贩往来。在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宋夏人民和和睦相处,共同建设和开发边疆地区。
材料一 康定元年(1040年)春正月,元昊寇延州……五月元昊陷塞门砦……九月元昊寇三川砦……又围师子、定川堡……
——脱脱《宋史》
1.特点:
材料二 ……达成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予西夏“岁赐”。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战 和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材料一 元昊虽然多次取胜,但死伤一半人马,众人困乏难以征集,财力不足,国中流传“十不如”的歌谣,表示怨恨。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宋史》
西夏虽然获胜但损失惨重,百姓希望和平;而北宋在屡战屡败的形势下,愿意与西夏和解。
原因:
北宋与西夏为什么会和议呢?
想一想
材料二 官私庐舍(房屋)被西夏军队焚毁,人民和牲畜被西夏军队屠掠的,不计其数。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庆历和议(宋夏和议):
时间:
双方:
内容:
作用:
1044年
北宋与西夏
元昊向北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带来了长期和平的局面,宋夏边界贸易兴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民族的交融。
庆历和议
夏取消帝号,向北宋称臣。
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恢复榷场
如何正确看待北宋与辽和西夏的和战关系?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环境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和战关系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北宋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榷场
知识拓展
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榷场形制想象图
拓展延伸:民族交流和融合的五种方式
(1)民族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
(2)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
(4)友好往来(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3)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5)并立对峙(辽、西夏与北宋;金、蒙古与南宋)
西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元昊,兴庆府)
辽(契丹)
(10世纪初,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北宋
(960,汉族,赵匡胤,开封)
共同开发西北、北方
战→和
战--------------->和
(澶渊之盟)
课堂总结
当堂训练
1.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这样写
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
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 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
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B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
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岁币
②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3.如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兴盛
C.民族矛盾的缓和 D.民族文化的交融
D
4.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
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分化事权,相互牵制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D.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D
5.虞云国所著的《细说宋朝》分析辽国兴起原因,认为“敬塘献土”事件是决定性的,“直接导致了宋朝在宋辽对峙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敬塘献土”是指后唐大将石敬塘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称子,并晋献哪一片地区的事件?( )
A.河间地区 B.虞舜十二州 C.河套地区 D.幽云十六州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