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有这样一个文人,他才气纵横,诗、词、文俱佳,身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名传千古;他也是政治家,怀揣强国之梦,书写了北宋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亮丽风景。
有这样一座古城,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先后定都于此。
金
陵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古都一向都是文人墨客们的垂青之地,它们凝聚着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的丰富内涵。古都如星璀璨,散落在中华大地。而登临怀古之诗,也不知凡几,照耀着文学的世界。今天我们将走进王安石写的《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
金陵怀古
1.了解王安石及本词的创作背景。
2.掌握借景抒情、用典和借古讽今等艺术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一、知人论世
1.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
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诗中名句
第3页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介绍作者
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今南京),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介绍作者
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
创作背景
桂
枝
香
金
陵
怀
古
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
词的题目。
金陵:今南京,六朝古都。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
题材:咏史怀古诗。
知识拓展
了解“咏史怀古诗”
①诗词形式:标题中一般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②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③结构内容: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对比 烘托 用典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手法
感慨国运衰微 昔盛今衰 盛衰无常
抒发个人感慨 : 壮志难酬 报国无门 爱国情怀
揭露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情感
听文正音
登高望远,金陵晚秋,雄伟壮丽
上阕
登高望远,金陵晚秋,雄伟壮丽
下阕
主要内容
金陵之景
怀古之情
上片:写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登高远眺
时令:
地点:
人物:
方式:
晚秋
故国高处
自己
登临
把全词置于一个凭栏远眺的角度,一片秋色肃杀的气氛之中,气势已是不凡。
第10页
以“悲情”为基调
知识补充
①时空
②感官
③动静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写景手法
1、修辞
2、时空:时间+空间
3、感官:味、嗅、视、听、触
4、动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5、色彩:明丽、绚烂、暗淡…
6、虚实
7、点面
8、白描
9、正侧
温故知新
贰
品金陵景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化用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用典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比喻。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把翠峰比作“箭头”,突出翠峰起伏绵延的特点。
用典。“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体现了长江江水清澈、环境静谧的特点。
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运用了何种手法?
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 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箭头一样突出、峭拔。
远眺之静景
贰
品金陵景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往来如梭,西风乍起处,近旁江岸酒楼处斜插的旗,迎风飘扬。(动态)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湘夫人》:“桂棹兮兰桨。”
此处“帆”与“棹”,皆代指船。
“残阳”点出登高时间,乃黄昏时分。
借代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彩舟:画船、兰舟,装饰华丽的船
2、星河:天河,这里指长江。
3、画图难足:总括上阙金陵美景。
写景手法:高低、色彩、动静
层次
分明
浓淡搭配、互相映衬
富有生机
船与酒反映出北宋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繁荣,金陵自六朝起已是长江航运交通的重要枢纽。北宋饮酒成风,皇帝为增加财政收入,获取酒税,鼓励人们饮酒取乐。《清明上河图》中就有 28 艘船,大小用途各不相同。
宋代无柱拱桥与商船
清明上河图局部
比喻。“似”“如”运用比喻,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用典。借用了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澄江静如练”;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
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
色彩鲜明。云烟稀淡,彩舟徐行,江水波光粼粼,白鹭翔舞,丹青妙笔也很难描画这壮美的风光。
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秀丽山川、壮美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上阙写景手法总结
上片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手法),选取了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意象(景象),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壮丽又略带萧瑟的场景(景象),表达了自身对金陵景象的喜爱之情。
上阙小结
思考: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登高望远,金陵晚秋,雄伟壮丽
怀古抒情,借六朝旧事告诫世人
悟情
问题探讨
如果全词作者情感的落脚点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用哪个字?为什么?
叹
因何而“叹”?
“叹”些什么 ?
▲王安石
登临所见的金陵景象。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用典
“门外楼头”,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的例子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杜牧《台城曲》
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使得竞逐繁华的国家相继灭亡
下阙——悟情
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南朝陈亡国惨剧。韩擒虎,隋朝名将,原名擒豹,因十三岁时生擒一只猛虎,由此改名。韩擒虎相貌威武,智勇双全,史书记载突厥使臣们一见韩擒虎,浑身发抖、不敢直视。在魏征主持编撰的《隋书》中,韩擒虎死后做了阎罗王。
深入探究
当他带兵攻至金陵朱雀门外时,陈后主尚与其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寻欢作乐。见大势已去,陈后主带着张贵妃、孔贵嫔两人躲于宫中一口枯井中。后因一士兵口渴被捉住,押至韩擒虎帐前,陈亡于隋。
深入探究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空叹朝代的兴亡,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变法),很难从六朝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教训。
下阙——悟情
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空叹历代荣辱。
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下阙——悟情
借景抒情,以大自然的”不变“反衬人事匆促变迁,表达物是人非的悲叹。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用典: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
至今、时时:这两个副词,强调“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
《后庭》:
用典: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
历史教训:统治者们如果繁华竞逐,就必然导致“悲恨相续”。自己的不满之情在景物描写中不自觉的流露出来。
下阕——悟情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呢?
1.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灭亡的史实,告诫当权统治者要居安思危,切勿重蹈覆辙。
2.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和焦急心情。(忧国忧民)
借
古
讽
今
下阙小结
这首词的下阕怀古抒情,运用典故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败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借古讽今。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对北宋王朝的前途更是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用典
借古讽今
本词手法总结:
(也是怀古咏史类诗词常用的手法)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情志
景 人 事 情
结构内容:
景 人 事 情
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 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 星河鹭起 韩擒虎 陈后主 张丽华 韩擒虎攻入金陵,俘获陈后主和张丽华
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忧与关怀
时时犹唱《后庭花》
商女
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全词总结
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①借景抒情。彩色缤纷的画船,江中洲上的白鹭,借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的金陵美景,抒发了对金陵美景的喜爱之情。
②虚实结合。实写:金陵美景;虚写:“念往昔”想象六朝往事
③用典。“门外楼头”“后庭遗曲”表达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灭亡的慨叹,及对北宋的统治者依旧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之情。
④借古讽今。借六朝灭亡的悲剧,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六朝灭亡的覆辙,要奋起变革,有所作为。
咏史怀古诗特点总结
1.怀古实为伤时
2.多将当时的国家身世写入
3.片多为写景,下片多为抒情议论
4.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
5.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
鉴赏写景词句的步骤:
首先弄清写什么,即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其次分析如何写,即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描写了......., 运用……手法, 通过 ……景物(意象),描绘了……画面(营造了……意境),表现了/表达了……情感/主旨
衔接高考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情景式默写
情景式默写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旧事随流水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
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
2.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