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历史中考模拟试卷(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河南历史中考模拟试卷(三)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3 03:28: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 年河南省中考
历史·模拟试卷(三)
满分 50分 考试时间 50分钟
选择题(共 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表示,黄帝有 25 个儿子,其中 14 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
二个姓,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据考证,黄帝族后
代占据 101个属地,有 510个氏。这反映了
A.天下姓氏,皆出黄帝 B.寻根问祖,老家河南
C.千枝一体,万派同源 D.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2.《史记·礼书》中写道:“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下面文物属于材料所述的礼器的是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B.二里头遗址出土铜鼎
C.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D.戴枷奴隶陶俑
3.《孟子·尽心下》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这体现了孟子主张
A.以礼治国 B.无为治国 C.以法治国 D.仁政治国
4.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时,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携带武器。而从
出土的东汉时期荆轲刺秦画像石来看,秦王左右配有武器(如图)。这表明
A.《史记》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B.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C.历史事实认定需综合多种证据
D.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
5.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筒车示意图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盛唐气象 B.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C.唐朝经济繁荣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下表内容反映出宋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
A.兼容并蓄、开放进取 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平民化、自由化
②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C.重文轻武严重
③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D.社会阶层固化
7.《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所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有 276家,与这些先
贤著作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本草纲目》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
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由此可知,李时珍在编
写《本草纲目》时注重
A.求真探索 B.传承创新 C.多疑善思 D.总结归纳
8.清朝君主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编纂图书文献,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
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这一做
法的目的是
A.保护珍贵书籍 B.弘扬儒家文化
C.防止武将跋扈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9.“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其实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
下去,但他们找不到办法使日本同意停战。”材料中的“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侵华战争
10.李大钊在《大哀篇》中写道:“革命以前,吾民之患在一专制君主;革命以
后,吾民之患在数十专制都督。昔则一国有一专制君主,今一省有一专制都督。”
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
11.阅读下面思维导图可知,遵义会议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D.取消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
12.右图所示照片拍摄于 1949年 5月 27日清晨,
照片说明了
A.解放上海的战斗非常激烈
B.解放军军纪严明
C.国民党军队飞扬跋扈
D.解放军得到上海民众热烈欢迎 解放上海的战士们露宿街头
13.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
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
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
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由此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A.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B.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C.目的是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重点在城市
14.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
开放四十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A.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B.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提高我国人民的民族自信 D.保障国家安全稳定
15.有史诗记载:“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
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来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A.古埃及的文学作品 B.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C.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古希腊的社会生活
16.《十二铜表法》的编订委员会由贵族和平民各五人组成,这很大程度上使得
法律的适用群体超越了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差异。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一定程度保护了平民权益 B.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C.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D.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17.“他在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过程中,始初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
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材料
A.否定了拿破仑的贡献 B.客观评价了拿破仑
C.突出了拿破仑的过失 D.夸大了拿破仑的个人作用
18.1919年,顾维钧在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要求和平会议将德国战前在山东
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益归还中国……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
去耶路撒冷一样。”这个会议签订了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
19.二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
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材
料旨在说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B.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增强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
20.这部作品既是作家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及其罪恶的否定,也是作家对理想生活
的探求。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A.牛顿 B.巴尔扎克 C.达尔文 D.托尔斯泰
非选择题(共 5小题,30分)
2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字义 所像之物 甲骨文 苏美尔楔形文字
山 山
水 水流
甲骨文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对照表 甲骨文与楔形文字
材料二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
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
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与楔形文字的相同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并对汉字的生命力
做简要评价。(2分)
(3)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请再举一例与以上文字同一时代的文字
类型。(1分)
22.(7 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强大……国内的不满情绪终于在
1911 年凝聚成了一场革命。皇帝不得不退位,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帝国宣告结
束,中国成了共和国。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国家。较温
和的“国民党”主张进行逐步改革,改善人民的生活。《新青年》派则认为这不
够迅速和不够广泛。他们从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在俄国革命以后。
1921年夏,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之一是毛泽东。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
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
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两个政治阵营都组建了自己的军队,相互进行
了多年的战争……在 1946 年爆发的内战中,共产党得到了千百万农民的支持,
战胜了国民党。1949 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摘编自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据材料,概括“1911 年凝聚成了一场革命”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国家”作出的尝试。(4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和成立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功经验。(2 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分)
2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艰难和复杂。从国内看,
由于长期的战争,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口众多、人均
资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在战争留下的废墟上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的困
境。同时国民党残余势力伺机破坏,匪患严重。有些地方还未得到解放,很多基
层还未建立政权。从国际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在政治
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想把刚刚成立的红色政权
扼杀在摇篮之中。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
材料二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
中共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
代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
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问题,指出这一时期在党领导下全
国人民完成了什么任务,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
践。(2 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根本保证。
(1分)
24.(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 14 世纪中叶到 17 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
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
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
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
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但丁(1265-1321) 伏尔泰(1694-1778) 马克思(1818-1883)
主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 “人们本质上是平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
要 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 的。” 起来!”
名 美德。”“走自己的
言 路,让别人说去吧!”
材料三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变革为思想解放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它们是相
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思想文化运动的特点。(2分)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据材料二,结合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史实,简述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化
的原因。(3分)
(3)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1分)
25.(6分)观察下面表格中世界现代史的大事,选择 2-3个事件,写一篇 80-120
字的小短文,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
条理清晰;语言通顺,表述完整)
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10年 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1991年 苏联解体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C【解题思路】由材料可以看出,黄帝的子孙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
体,C符合题意。
2 B【解题思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是一种饰品,排除 A;贾湖骨笛是目前世界上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笛子,排除 C;戴枷奴隶陶俑反映的是奴隶制度,排除 D。二
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故选 B。
3 D【解题思路】题干中的话的大意是: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一个国家的,有这
样的事;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天下的,这样的事不曾有过。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实行“仁政”。故选 D。
4 C【素养落地】本题主要考查认定历史事实的方法,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
料实证。
5 A【解题思路】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手工业及社会风气的开放,它
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盛唐气象。故选 A。
6 B【解题思路】①的意思是即使是种田郎,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阶层;
②体现出门第观念的弱化;③反映了宋词的大众化。故选 B。
7 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落地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有 276家”可知,李时珍在编
写《本草纲目》时注重传承;根据“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
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可知,李时珍注重创新。A、C、D
与材料不符,故选 B。
8 D【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提倡尊孔读经”“把……禁书……销毁”可知,
材料体现了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这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选 D。
9 B【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但他们找
不到办法使日本同意停战”可知,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爆发于 1894 年的甲
午中日战争,B符合题意。
10 B【解题思路】分析材料内容可知,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处于清政府的专制统
治下,故有“吾民之患在一专制君主”之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宣告了中国 2000 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中国很快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故“革命以后,吾民之患在数十专制都督”。故选 B。
11 A【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思维导图考查遵义会议,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
观念。
【解题思路】根据思维导图中“国民大革命失败……失利……严重受挫”“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建立”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 A。
12 B【解题思路】阅读图片可知,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宁可露宿街头,也绝不
打扰百姓。故选 B。
13 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落地历史学科核
心素养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
逾越的阶段”“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可以判断出,进行经济体制
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没有提及 A、C、D,排除。故选 B。
14 C【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我们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
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自
信。故选 C。
15 B【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婆罗门”“种姓混乱”可知,材料内容和古印度
的种姓制度有关,在这一制度中,婆罗门掌管祭祀。故选 B。
16 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十二铜表法》的编订委员会由贵族和平民各五
人组成”“超越了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差异”可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
保护了平民权益。故选 A。
17 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对拿破仑的评价,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
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始初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后来却
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可知,材料客观评价了拿破仑,B 符合题意。
18 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1919 年”“中国代表团要求和平会议将德国
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益归还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一会议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故选 A。
19 B【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二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可知,
材料旨在说明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 B。
20 D【解题思路】由材料中“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及其罪恶的否定”并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这部作品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故选 D。
21【参考答案】(1)相同点:都属于象形文字;书写载体都比较笨重。(2 分,符
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演变规律:由繁到简,越来越容易书写。(1分)汉字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
演变,生命力非常旺盛。(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古埃及象形文字。(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可知,甲骨文和楔形文字都
属于象形文字,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它们的书写载体都比较笨重。第(2)问第一
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材
料二中“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可知,汉字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
变,其生命力非常旺盛。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举例正确即可得。
22【参考答案】(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建立了
中华民国。(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国民党”派进行逐步改革,改善
人民生活,如革除社会陋习,提倡自由平等,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
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与共产党合作。《新青年》派成立了
中国共产党,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2分,“国民党”派、《新青年》派各答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
可)
(2)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创建人民军队;
走群众路线。(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皇帝不得不退位,世界上最古
老的君主帝国宣告结束,中国成了共和国”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较
温和的‘国民党’主张进行逐步改革,改善人民的生活”“《新青年》派……成
立了中国共产党”“在 1946年爆发的内战中,共产党得到了千百万农民的支持,
战胜了国民党。1949 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中“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
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两个政治阵营都组建了自己的军队”
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即可。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23【参考答案】(1)面临问题:经济凋敝,经济基础薄弱;国民党残余势力伺机
破坏,匪患严重;很多基层还未建立政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
国。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完成的任务:建立
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分)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经济特区;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
其他答案也可)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经济凋敝……经济基础薄
弱”“国民党残余势力伺机破坏,匪患严重”“很多基层还未建立政权”“以美
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
胁我们”概括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即可;第二小问,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政治
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党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和问题,综合分
析可知,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4【参考答案】(1)特点:局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借助古典文化;具有创新
性。(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原因:随着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想得
到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
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得到发展;工业革
命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3分)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使俄国十月革
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
解放斗争。(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力图恢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归纳答案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
材料二涉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
括即可。第(3)问,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符合题意即可。
25【参考范文】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
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
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
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 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
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等级建议】
一等 ①题目观点明确,短文紧扣历史发展的趋势。
(5-6分) ②史实运用正确。
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 ①题目观点较为明确,短文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2-4分) 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
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 ①题目观点不明确,短文不能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0-1分) ②史实运用不正确。
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约和华
约的成立使两极格局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河南省中考
历史·模拟试卷(三)
满分5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表示,黄帝有25个儿子,其中14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据考证,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这反映了
A.天下姓氏,皆出黄帝 B.寻根问祖,老家河南
C.千枝一体,万派同源 D.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2.《史记·礼书》中写道:“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下面文物属于材料所述的礼器的是
A.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B.二里头遗址出土铜鼎
C.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D.戴枷奴隶陶俑
3.《孟子·尽心下》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这体现了孟子主张
A.以礼治国 B.无为治国 C.以法治国 D.仁政治国
4.据《史记》记载,荆轲刺秦时,秦王左右的大臣依秦法均未携带武器。而从出土的东汉时期荆轲刺秦画像石来看,秦王左右配有武器(如图)。这表明
A.《史记》的记载都是真实的
B.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C.历史事实认定需综合多种证据
D.不同时期人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不一
5.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筒车示意图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A.盛唐气象 B.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C.唐朝经济繁荣 D.唐朝社会风气开放
6.下表内容反映出宋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
①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②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 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A.兼容并蓄、开放进取
B.平民化、自由化
C.重文轻武严重
D.社会阶层固化
7.《本草纲目》“书考八百家”,所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有276家,与这些先贤著作一脉相承。在此基础上,《本草纲目》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由此可知,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注重
A.求真探索 B.传承创新 C.多疑善思 D.总结归纳
8.清朝君主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编纂图书文献,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保护珍贵书籍 B.弘扬儒家文化
C.防止武将跋扈 D.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9.“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其实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但他们找不到办法使日本同意停战。”材料中的“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侵华战争
10.李大钊在《大哀篇》中写道:“革命以前,吾民之患在一专制君主;革命以后,吾民之患在数十专制都督。昔则一国有一专制君主,今一省有一专制都督。”材料中的“革命”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
11.阅读下面思维导图可知,遵义会议
A.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D.取消了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
12.右图所示照片拍摄于1949年5月27日清晨,
照片说明了
A.解放上海的战斗非常激烈
B.解放军军纪严明
C.国民党军队飞扬跋扈
D.解放军得到上海民众热烈欢迎 解放上海的战士们露宿街头
13.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由此可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A.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B.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C.目的是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D.重点在城市
14.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A.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B.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C.提高我国人民的民族自信 D.保障国家安全稳定
15.有史诗记载:“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来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A.古埃及的文学作品 B.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C.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古希腊的社会生活
16.《十二铜表法》的编订委员会由贵族和平民各五人组成,这很大程度上使得法律的适用群体超越了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差异。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
A.一定程度保护了平民权益 B.成为欧洲法学的渊源
C.消除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D.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
17.“他在把欧洲闹得天翻地覆的过程中,始初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材料
A.否定了拿破仑的贡献 B.客观评价了拿破仑
C.突出了拿破仑的过失 D.夸大了拿破仑的个人作用
18.1919年,顾维钧在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要求和平会议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益归还中国……中国不能放弃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这个会议签订了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
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
19.二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材料旨在说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 B.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增强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D.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
20.这部作品既是作家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及其罪恶的否定,也是作家对理想生活的探求。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A.牛顿 B.巴尔扎克 C.达尔文 D.托尔斯泰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字义 所像之物 甲骨文 苏美尔楔形文字
山 山
水 水流
甲骨文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对照表 甲骨文与楔形文字
材料二 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经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1)据材料一,指出甲骨文与楔形文字的相同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汉字的演变规律,并对汉字的生命力做简要评价。(2分)
(3)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请再举一例与以上文字同一时代的文字类型。(1分)
22.(7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强大……国内的不满情绪终于在1911年凝聚成了一场革命。皇帝不得不退位,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帝国宣告结束,中国成了共和国。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国家。较温和的“国民党”主张进行逐步改革,改善人民的生活。《新青年》派则认为这不够迅速和不够广泛。他们从马克思主义中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在俄国革命以后。1921年夏,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之一是毛泽东。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两个政治阵营都组建了自己的军队,相互进行了多年的战争……在1946年爆发的内战中,共产党得到了千百万农民的支持,战胜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摘编自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1)据材料,概括“1911年凝聚成了一场革命”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各种不同的派别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改造这个国家”作出的尝试。(4分)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功经验。(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1分)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艰难和复杂。从国内看,由于长期的战争,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经济基础薄弱,面临着在战争留下的废墟上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的困境。同时国民党残余势力伺机破坏,匪患严重。有些地方还未得到解放,很多基层还未建立政权。从国际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想把刚刚成立的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
材料二 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中共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问题,指出这一时期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完成了什么任务,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3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2分)
(3)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根本保证。(1分)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
人 物 但丁(1265-1321) 伏尔泰(1694-1778) 马克思(1818-1883)
主 要 名 言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生活,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材料三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社会变革为思想解放创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思想文化运动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结合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史实,简述思想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3分)
(3)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三中的观点。(1分)
25.(6分)观察下面表格中世界现代史的大事,选择2-3个事件,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表述完整)
世界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1947年 杜鲁门主义出台 1993年 欧洲联盟成立
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诞生
1955年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2010年 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1991年 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
1 C【解题思路】由材料可以看出,黄帝的子孙不断繁衍,逐渐形成华夏族的主体,C符合题意。
2 B【解题思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是一种饰品,排除A;贾湖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笛子,排除C;戴枷奴隶陶俑反映的是奴隶制度,排除D。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礼器。故选B。
3 D【解题思路】题干中的话的大意是: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一个国家的,有这样的事;不施行仁德却能得到天下的,这样的事不曾有过。由此可知,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故选D。
4 C【素养落地】本题主要考查认定历史事实的方法,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5 A【解题思路】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唐朝农业、手工业及社会风气的开放,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盛唐气象。故选A。
6 B【解题思路】①的意思是即使是种田郎,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阶层;②体现出门第观念的弱化;③反映了宋词的大众化。故选B。
7 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知识,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引用的各类书籍中医书有276家”可知,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注重传承;根据“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发展了‘命门三焦’学说,丰富了‘脾土为本’的理论”可知,李时珍注重创新。A、C、D与材料不符,故选B。
8 D【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提倡尊孔读经”“把……禁书……销毁”可知,材料体现了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这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选D。
9 B【解题思路】根据题干中“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但他们找不到办法使日本同意停战”可知,材料中的“战争”指的是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B符合题意。
10 B【解题思路】分析材料内容可知,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处于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下,故有“吾民之患在一专制君主”之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中国很快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故“革命以后,吾民之患在数十专制都督”。故选B。
11 A【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思维导图考查遵义会议,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根据思维导图中“国民大革命失败……失利……严重受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新中国建立”可知,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A。
12 B【解题思路】阅读图片可知,解放军战士纪律严明,宁可露宿街头,也绝不打扰百姓。故选B。
13 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可以判断出,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材料没有提及A、C、D,排除。故选B。
14 C【解题思路】根据材料可知,我们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增强我国人民的民族自信。故选C。
15 B【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婆罗门”“种姓混乱”可知,材料内容和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有关,在这一制度中,婆罗门掌管祭祀。故选B。
16 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十二铜表法》的编订委员会由贵族和平民各五人组成”“超越了贵族和平民的身份差异”可知,《十二铜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权益。故选A。
17 B【素养落地】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对拿破仑的评价,落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始初是旧制度的破坏者与各国人民的解放者,后来却蜕变为有无限征服野心的侵略者”可知,材料客观评价了拿破仑,B符合题意。
18 A【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中国代表团要求和平会议将德国战前在山东的租借地、铁路和其他一切权益归还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会议是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上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故选A。
19 B【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中“二战后,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这种意识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行动”可知,材料旨在说明亚非拉民族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故选B。
20 D【解题思路】由材料中“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及其罪恶的否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作品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故选D。
21【参考答案】(1)相同点:都属于象形文字;书写载体都比较笨重。(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演变规律:由繁到简,越来越容易书写。(1分)汉字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变,生命力非常旺盛。(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古埃及象形文字。(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内容可知,甲骨文和楔形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它们的书写载体都比较笨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由材料二中“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可知,汉字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演变,其生命力非常旺盛。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举例正确即可得。
22【参考答案】(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2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国民党”派进行逐步改革,改善人民生活,如革除社会陋习,提倡自由平等,奖励工商业发展,鼓励兴办实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始与共产党合作。《新青年》派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分,“国民党”派、《新青年》派各答一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创建人民军队;走群众路线。(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皇帝不得不退位,世界上最古老的君主帝国宣告结束,中国成了共和国”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较温和的‘国民党’主张进行逐步改革,改善人民的生活”“《新青年》派……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1946年爆发的内战中,共产党得到了千百万农民的支持,战胜了国民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中“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两个政治阵营都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即可。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
23【参考答案】(1)面临问题:经济凋敝,经济基础薄弱;国民党残余势力伺机破坏,匪患严重;很多基层还未建立政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
(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完成的任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分)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经济特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经济凋敝……经济基础薄弱”“国民党残余势力伺机破坏,匪患严重”“很多基层还未建立政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概括当时中国面临的问题即可;第二小问,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政治前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党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依据材料和问题,综合分析可知,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的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4【参考答案】(1)特点:局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借助古典文化;具有创新性。(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原因:随着租地农场、手工工场的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自然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的启蒙思想得到发展;工业革命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3分)
(3)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使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鼓舞了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题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归纳答案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材料二涉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等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说明,符合题意即可。
25【参考范文】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抗、冲突不断加剧,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之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苏联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受阻,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但成效不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欧盟的成立、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等,都推动着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等级建议】
一等 (5-6分) ①题目观点明确,短文紧扣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史实运用正确。 ③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二等 (2-4分) ①题目观点较为明确,短文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史实运用基本正确。 ③条理较为清晰,语句较为通顺,表述较为完整
三等 (0-1分) ①题目观点不明确,短文不能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史实运用不正确。 ③条理不清晰,语句不通顺,表述不完整
【解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使两极格局形成,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据此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