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教学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教学评估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06:03:18

文档简介

致远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教学评估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 积累与运用 (18分)
1.按要求填空。(10分)
(1)《阿房宫赋》一文,既注重铺叙,浓墨重彩,又力求笔法简练有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十二个字就勾勒出了秦灭六国和建造阿房宫的过程。
(2)《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 , ”。
(3)《阿房宫赋》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 , ”。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2.按要求选择。(4分)
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文学灌注了一种天下一统的宏伟气概。此后中国文学,不管什么题材,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隐含,李白就说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不仅如此, ① ,使中国文脉可以顺畅地流泻于九州大地。( )我在世界上各个古文明的废墟间考察时,总会一次次想到秦始皇。因为那些文明的割裂、分散, ② 。如果当年秦始皇不及时以强权统一文字,那么,中国文脉早就流逸不存了。
由于秦始皇既统一了中国又统一了文字,今后两千多年,只要是中国文人,不管生长在如何偏僻的角落,一旦为文便是家国天下;不管面对着多么繁密的方言壁障, ③ 。总之,统一中国和统一文字,为中国文脉提供了不可比拟的空间力量和技术力量。秦代匆匆,无心文事,却为中华文明的格局进行了重大奠基。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极大的空间使文脉顺畅,文脉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B.这种顺畅,尤其是在极大空间中的顺畅,又增添了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
C.中国文学对于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又使中国文脉能够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顺畅。
D.三山五岳、五湖四海的视野和责任,使中国文学在极大的空间内保持了文脉的流泻顺畅。
(2)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 ②都与文字的不统一有关 ③一旦落笔皆是汉字汉文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3.按要求选择。(4分)
(1)关于《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楼梦》中,晴雯性格温柔和顺,处事细心周到,人人称赞;袭人性情急躁直率,待人爱憎分明,受人怨谤。二人性格迥异,却都走向悲剧结局,令人唏噓。
B.黛玉是诗社中的佼佼者,“温柔敦厚”是姐妹们对其诗风的赞誉。
C.《红楼梦》中写史湘云有金麒麟、薛宝钗有金锁,是为了说明她们有显赫的家世,从而反衬出林黛玉出身的贫寒。
D.《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来自社会底层,农村生活孕育了她精于世故又朴实善良的复杂性格。
(2)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红楼梦》中长着“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是王熙凤,该人最擅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 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B.《红楼梦》中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精明的贾迎春、懦弱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取“原应叹息”之意。
C.《红楼梦》中表明贾府“排场费用,又不肯讲究省俭”的主要情节是“可卿丧仪”和“元春省亲”两件事。
D.“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首诗出自《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之手。
二、阅 读 (6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4-7题。(13分)
材料一: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在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行程中,时间也由客观的空间化派生出主观的情感化,即时间不只是供计算的钟表数字,而成为某种情感的强烈绵延。在情感中,空间化的时间停止了,时间成为超时间。与俄罗斯东正教圣像文化强调苦难即拯救,不是走向光明而是走入黑暗才永恒才得救,从而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残酷地折磨心灵相反,中国重视的似乎更在这心灵的超时间中得到“天乐”的永恒。在基督教,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上帝怀抱,那是既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在中国,空间化的时间终止在人的怀抱,那是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你看那宋元山水画,那就是这种心境、精神、“天乐”的物态化,显现的是一种情感的时间即超时间。中国画论之所以将“逸品”放在“神品”之上,正因为前者标志着这种超时间的人生境界,它不只是精神、意象、兴趣、道德,而是“逸”的韵味。那高山流水,茂林修竹,那茅屋半间,行人几个,它超脱可计量的空间化的具体时间,无需日影,没有晨昏,但又仍有四时景像,这景像体现着人际关怀,人间情爱。它指向的是一种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这才是“境(人生境界)生象(艺术图景)外”,“得其圜中”。
前人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以禅作诗,即落道理,不独非诗,并非禅矣”;陶潜、王维之所以比寒山、拾得①,比宋明理学家们的诗似乎更使人“闻道”“悟禅”,就因为“本体”已融化在此情感中,此诗此情即是真如。“以禅作诗”便是以一个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它与感情始终两橛。
一切均消逝而去,唯艺术长存。这正是因为艺术使人体验艺术中的时间,从而超时间,在此体验中,情感泯灭、消化了分、定、位、所(空间化的时间),既超越了此时此地即日常生活的时间,却又与此时此地的日常时间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人们在废墟、古城、图腾柱、峨特教堂、石窟佛像、青铜礼器……这些在当时有关宗教、道德、功利等时间的实用物前,所感受、领悟、体验的恰好是对人类总体存在的非实用非功利非道德的超时间的情感确认,常表现为对时间的无限感叹。这也就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本体”把握。一切情深意真的作品大都如此。“活”不只是“如何活”和“为什么活”,而是“活”在对人生、对历史、对自然宇宙(自己生存的环境)的情感的交会、沟通、融化、合一之中,人从而不再是与客体世界相对峙(认识)相作用(行动)的主体,而是泯灭了主客体之分的审美本体,或“天地境界”。人历史性地生活在与他人共在的空间化的时间中,却让这些空间化的时间经验进入艺术凝冻,它们便超时间而永恒常在,而使后来者的人性情感愈益丰足,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这就是变易中的不易。这“不易”便不在别处,就在这人生情感之中。
(摘编自李泽厚《世纪新梦》)
材料二:
任何艺术都是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是为着情感体验的。因此,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结论。
请大家注意这个定义的表述: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就是说,第一,艺术是形式。第二,艺术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是“有意味的形式”。第三,艺术形式的“意味”不是思维、意志,而是情感。艺术也不是思维的形式,而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说“艺术是有形式的情感”呢?因为对于艺术来说,形式比情感更为重要。这是艺术与科学、道德、宗教相区别的紧要之处。科学、道德、宗教,都是内容重于形式,艺术则是形式重于内容。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比如原始艺术,它们的内容哪里讲得清?还有李商隐的许多诗,那内容也是搞不清楚的。“诗家总爱西崑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就是说大家都喜欢李商隐的诗,只是看不懂。那你喜欢什么呢?还不就是形式?记得前面的课程中有同学问一个问题,他说,我什么愁什么恨都没有,我挺高兴的,可我还是觉得李煜“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诗写得好,我能欣赏。为什么呢?因为你欣赏的是形式啊!这和老外欣赏中国书法是一个道理。他哪认识这些字啊!还有把书法作品都挂倒了的。可他觉得这些龙飞凤舞的字实在是太好看了,就像京剧脸谱一样,“美极了,妙极了,简直OK顶呱呱”!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说艺术是一种无内容无意味无情感的“纯形式”。因为诗也好,书法也好,脸谱也好,其他什么艺术形式也好,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情感对象化的需要才产生的。因此,完整准确的表述只能是这样: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
(摘编自易中天《美学讲稿》)
【注】①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工具本体到心理本体的过程中,时间从客观到主观,不再是钟表数字,而成为情感的强烈绵延,成为情感世界中的超时间。
B.中国艺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不同于俄罗斯东正教的强调苦难即拯救,也不同于基督教的非理性又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C.既不要以禅作诗,也不要为诗而诗,而要将“本体”融化于情感表现中,否则就是以玄虚的“本体”硬加在所谓“现象”之上。
D.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这一概念特别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性,而对艺术的内容,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则明显不重视。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山水画侧重“真”和“实”,提倡写实风格,展现凝重恬静自然之美,有着既融化理性又不排除日常感性的情感体验。
B.北宋画家黄休复论画有四格说,在他看来,四格中“画之逸格,最难其俦”,这体现的正是中国画论“逸品”至上的思想。
C.参观云冈石窟,心中涌起对华夏文明融会异族文明的博大、对古人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的叹赏,这便是超时间的情感体验。
D.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以黄色为主色,黄灿的底色将瓶中的向日葵表现得动人心弦,正是这一形式让作品有了长存的生命力。
6.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古人论诗的句子,与“超时间”观相合的一项是( )(3分)
A.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清·赵翼《论诗五首其二》)
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句其四》)
C.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
D.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7.材料一、材料二中都提到宗教、道德,请简析其各自的论证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3分)
相连的血脉
⑴刚看见秦皇陵,便有压迫感迎面而来,密集而凝重。延伸开阔的骊山,说不上崇峻,只有单调的平坦,线条由地面向上伸展直至交汇形成一个平稳的三角形,色彩似乎只是造物主随意地一挥画笔,苍翠的绿,简明而无须多加着色,粗线条的勾勒给了我最沉重的压迫。
⑵我第一次那么真实地感觉到他的存在,千古一帝。一直以来,他只在人们口中,只在字里行间,只在历史中,只在想象中。
⑶雄才大略,残暴不仁,有形的词已无法形容无形的他。两千多年前,他屹立西面,遥望东方。十年后,东方、西方只有一个名字——秦。
⑷那天,走进幽暗而深邃的秦地陵宫,压迫感沉沉地笼罩着我。穿过地宫门,在大殿上我看到了他,冷冷的龙袍内那平常的身躯。一张陌生而淡漠的脸,微张的双唇,似乎在用熟悉的语言向我诉说……
⑸在赵国为质时,他会哭;看着母亲受辱时,他会哭;看着西方,想念那没有呆过一天的国度时,他会哭。后来他回到秦国,看着宫廷里的斗争,看着吕不韦的笑,赵姬的妖媚,嬴异人的无助,一切都在告诉他,决不能哭,哭只会让他比活在赵国时更惨。
⑹我聆听,他平静地说着,没有暴戾,没有怒吼,没有命令,只是轻叙家常,细说往事。他说他恨,他恨他为什么一出生便为质赵国,童年的记忆只有冷眼和嘲辱;他恨他为什么有那么多父亲,母亲多爱他,他就有多恨母亲。所有暗中批评他的儒生他恨,一切想冒充他亲人的人他恨,于是,在“焚书坑儒”之后,在杀死两个异父弟之后他对自己说:我恨。
⑺随后他笑道:六国只是苟延残喘,天下人应是我的俘虏。天下人太容易被欺骗了,不过改名皇帝,不过自称为朕,不过下一道名为诏书的文件,不过建一座禁宫,不过封禅了泰山,我便可以废先王之道,除井田之制,赋敛无度……
⑻他又一笑,轻问:阿房宫安好?长城有没有继续修?我的儿孙们把国家经营得如何,已经几世了?我的朝臣和子民们都还好吗?
⑼我只能轻叹:阿房宫早已成为灰烬,长城如今只是象征,至于你的儿孙与朝臣随着大秦帝国已烟消云散,无影无踪了。两千年后我只有在这能见到秦,帝国只是陪葬。
⑽中国人就这样鄙视他。
⑾他愕然。灭六国,统天下,战匈奴……他细数当年功业,却又一边摇头,都已经成空,不禁黯然神伤,原来天下人从我这里什么也没得到,我岂不辜负了天下人?
⑿但中国各民族的第一次紧密相连,却是因为你。秦帝国建立不久便灰飞烟灭,中国人却明白了自己的名字该怎么写。你的后代历尽劫波,匈奴走后,边患依然,但纵使五胡的铁蹄汹涌,也踏不乱唐诗的音韵;金人的弯刀残酷,也割不裂中华文字的笔画;蒙古的铁鞭虽长,也笞不伤文言的句式,满汉一家,汉字同源,都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文字,中华子孙相认的符号,从你开始。
⒀中国人就这样仰望你。
⒁他摇了摇头,喟然长叹。吐不出的认错,我明白是千古一帝的尊严。这时的他摘下了高贵的冠冕,神圣的龙袍再也藏不住的老态,就是一个寂寞了千年的老人。老人的目光不再尖锐,眉须不再冷峻,声音不再低沉,表情不再冷酷。而眉宇间的孤独却掩盖不了。
⒂可无论如何,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这已经够了,因今天的我还认识当年的你,还能够沟通无碍,细数当年。这在血与火中锤炼出来根植于血脉内的符号,多少年来都没有褪色,无论爱与恨,我们只认得方块字。一切本该多么完美,如果你不恨!
⒃此时,一股热流袭涌全身,暖暖的,我不再有压迫感。从他的雄心壮志到因恨而暴再到千年后的喟然长叹,一切都那么真实,甚至有几分熟悉和亲切,他是如此近距离的向我倾诉,我是如此近距离的感知了他。秦始皇的含义,这一刻,重新诠释。
⒄走出地宫,我回头仰望秦皇陵,道了一句:中华民族至今安好。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一项是( )(3分)
A.第(5)(6)段,秦皇由哭到恨、由软弱变坚强而“平静”下来。
B.第(4)段,写秦皇因身处地宫被人遗忘而“孤独”。
C.作者通过对秦皇的描写,为我们刻画出一个让人可亲可敬的普通老人形象。
D.第(9)设末句“帝国县是陪葬”是指秦皇本想存统千秋万代的秦帝国是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反成为留存千万年秦地宫的殉葬品。
9.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1段,极尽描写骊山的开阔及粗线条,强化骊山及秦皇宫陵给我的压迫感,景情融合。
B.第(2)段,用几乎相同意义的排比句强化秦皇由一个虚拟的存在“真实”出现在“我”眼前,显示了赋体的特质和情韵。
C.本文用语言简意丰。例第(7)段,秦皇不多的叙述中,浓缩了他在位时几乎所有的政事,一方面表达出秦皇作为帝王的伟大,一方面表现秦皇的残暴。
D.第(2)段,以气势酣畅的排比句表达对秦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美,音韵优美,感染力强。
10.本文采用了虚拟人物对话的行文结构形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4分)
11.本文语言上具有“赋”的特点,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赏析。(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12—18题。(18分)
材料一: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苏洵《六国论》)
材料二: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①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②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六国论》)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③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材料四:
古风 其三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氏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注]①摈:隔开。②疆埸:边界。③槁项黄馘:瘦长的脖子,饥黄的面孔。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B.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C.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D.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B.豪杰,亦作“豪桀”,豪迈杰出,指才能、才智出众的人,后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C.布褐,即粗麻等编织的粗布褐衣,长度一般不超过膝盖,多为王公贵族所穿,文中指贵族身份。
D.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神山,与方丈、瀛洲并称为“三山”(三座神山)。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文在严谨的议论中插入了“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等生动描述,并引用“抱薪救火”的形象比喻,增添了鲜明的情感色彩。
B.苏辙文明确指出了六国的决策者只想自我保全而“背盟败约”,以至于“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状况,最终相继灭亡。
C.苏轼文连用三个问句,强调了秦始皇若能善待“智、勇、辩、力”等“民之秀异者”“使不失职”,秦的覆灭可能就不会如此的迅速。
D.相比苏洵和苏轼,苏洵的《六国论》最为有名,可见不论是文章的立意、语言风格,还是论辩气势,其受李白《古风》的影响最大。
15.下列对材料四《古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四句极力渲染始皇灭六国平天下的威风,“扫”字张扬赫赫声威,“虎视”更显咄咄逼人,天下混乱如“浮云”,一人“决”,诸侯“尽”归。
B.始皇大命天与,宏图“大略”驾御群雄,“收兵”铸金人,刻石颂功德,“骋望”彰显志盈意满,歌颂至此臻极,然物极必反,为后面转折蓄势。
C.“刑徒七十万”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茫然使心哀”则表现了始皇期望长生派人寻求不死药的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
D.长鲸鬐鬣张开遮蔽青天,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将海猎写得惊心动魄,临了笔力陡转,不见“楼船几时回”却是“金棺葬寒灰”,令人狂喜不已。
16.请概括材料一、材料二以及材料三论述的观点有什么不同?(3分)
17.这首《古风》有借古讽今之意,请概括李白对唐玄宗的规讽主要有哪些内容?(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 18—21题。(18分)
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句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逸乐,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
苏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海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句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律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④,子复雠,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选自《东坡志林论古》)
【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②句践:越国国君勾践。公元前494年,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夫差即位。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之后勾践遭遇兵败,退守会稽。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蠡知相其君而已 相:仔细看
B.吾与其富贵而诎于人 诎:同“屈”,屈服
C.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肆:延伸,扩张
D.即欲以律天下土 律:使……效法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不可与共逸乐 紫青缭白,外与天际
B.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为人臣交浅者言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D.如宫之奇、泄冶乃可耳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驳斥了扬雄对范蠡、文种、伍子胥三人的评价,认为扬雄之见鄙陋无知,不值得辩论,但是不忍心这人被诬陷,所以写文驳斥。
B.鲁仲连对平原君的千金封赏分文未取,认为真正的士所崇尚的是替人排忧解难但不求索取的精神,相比之下,作者认为范蠡的道不足。
C.作者认为“三谏而去”的古语并非适用于每个人臣,要看人臣与国家的关系,伍子胥是吴国宗臣,与吴国休戚相关,所以“百谏不听,继之以死”是可以的。
D.本文是一篇史论,主要运用了史实对比的论证方法:将范蠡与鲁仲连进行对比,将宫之奇、泄冶、孔子与伍子胥进行对比,充分地驳斥了扬雄的说法。
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屡 散 而 复 积 此 何 为 者 哉 岂 非 才 有 余 而 道 不 足 故 功 成 名 遂 身 退 而 心 终 不 能 自 放 者 乎
2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句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写 作(70分)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
1.(1) 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钉头磷磷,多于在廋之粟粒(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1)B (2)A
(1)D (2)C
4.B
5.D.“正是这一形式让作品有了长存的生命力”错。原文说“艺术的内容是可能被湮灭、被遗忘的,但只要其形式还有生命力,则艺术品长存”,选项把条件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
6.A
7.①材料一,运用举例论证手法,阐发艺术给人以超时间的体验的看法。②材料二,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阐述艺术的形式重于内容的观点。
8.D
9.C
10.借助于秦皇与“我”的对话,展现了秦朝历史和秦皇的内心世界以及“我”对秦皇看法的变化,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便于表达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
11.(角度一)行文铺叙排比(1分)。例第⑿段,以气势酣畅的排比句表达对秦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美,音韵优美,感染力强(2分)。
(角度二)体物写景,铺陈张扬。例第⑴段,极尽描写骊山的开阔及粗线条,强化骊山及秦皇宫陵给我的压迫感,景情融合。
(角度三)同义叠句,文词华美。例第⑵段,用几乎相同意义的排比句强化秦皇由一个虚拟的存在“真实”出现在“我”眼前,显示了赋体的特质和情韵。
(角度四)句式整散结合。例第⑿段,用整散句表达对秦皇统一文字使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赞美,具有参差之音韵美。
(角度五)多种表达方式综合、得体的运用。例第⒁段,描述秦皇失落之神态,评述他由帝王而凡人给“我”的真切感受。
(指出语言特点1分,引文分析正确2分)
12.A
13.C
14.D
15.D
16.材料一阐述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材料二阐述的观点是六国团结一致就能不至于覆灭;材料三阐述的观点是为国者要重视养士和用士。
17.①不要大兴土木致使百姓苦不堪言;②不要迷信方士妄求长生;③不要骄侈无度,要励精图治。
18.C(肆:放纵,任意行事)
19.A(A与:介词,跟、和B以:率领;介词,凭C者定语后置标志:表示停断 D乃: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20.D(鲁仲连与范蠡对比不是用来驳斥扬雄的)
21.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
22.句践(兵败)被围困在会檜稽,才能重用文种、范蠡两人,如果(两人)在(句践)作战之前就极力劝谏句践并为这事而死,那么扬雄又会拿伍子胥的过错去怪罪他们。(困、乃、先战、强谏、死、罪)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