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最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②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③介绍天干地支表及十二生肖,教会学生换算农历与公历、干支纪年与生肖的方法。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使学生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教学要点〗
1.重点 光武中兴
2.难点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教学建议〗
1.光武中兴
①向学生指出: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历代史书党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②介绍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
③有关光武中兴的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总结课文小字,将光武中兴的内容与王莽的统治进行对比,还可适当穿插《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对光武帝重视教育也可作一定评论。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④为使学生对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减史料,在课外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⑤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以此突出“兴武中兴”的结果与作用。
⑥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2.东汉衰败
①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及小字分析东汉衰败的原因,即年幼的皇帝被各种势力左右、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农民起义爆发等,并指出具体表现,诸如官僚、地方兼并土地、官僚宗族世代把持政权,左右选官舆论、大地主拥徒附和私人武装家兵等等,指出这是东汉末年形成割据势力的原因,更是三国分立的历史根源。
②关于天干地支及十二生肖的内容,应作一定的解释与说明,并教会学生换算方式。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第11课 统一国家的巩固。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汉朝的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12课 东汉的强盛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21·世纪*教育网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把内容归纳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中兴”是指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我们在学习这段历史时,要注意把它与“文景之治”联系起来,比较他们的异同。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东汉(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洛阳、东汉。提醒学生注意:汉武帝是西汉的刘彻、汉光武帝是东汉的刘秀)
②光武中兴
⑴背景 (光武初年,满目疮痍 chuāngyí创伤,也比喻遭受灾祸后凋敝的景象。杜甫《北征》: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要求学生注意西汉初年与东汉初年的情况相似之处)
⑵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提醒学生其与西汉初年“休养生息”政策、“居马上得天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的相似)
⑶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把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的政策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
⑷影响(光武帝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30年间,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中兴”: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③东汉衰败
⑴东汉时期,与中央政权离心离德的地方割据势力主要指的是哪些人?(官僚、大地主)
⑵官僚、大地主为什么能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占有田庄、左右选官、私人武装)
⑶田庄的私人武装称为什么?(部曲、家兵)
△处理问题
①“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②想像汉人的日常生活(参照课文中的插图)
③纪年法的换算
〔课堂小结〕(约3分钟)
本课我们学习了东汉的历史,“光武中兴”是本课的重点,我们要抓住它的两大特征:以柔术治天下和文治。这一西汉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有许多相同之处。本课的学习要与前面对西汉的学习进行对照,西汉与东汉,这两个王朝,我们有时统称为汉朝,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
《板书设计》 第12课 东汉的盛衰
1、 光武中兴
1、 “柔术”→奴婢、捐税、节俭、吏治
2、 文治 →图书馆、太学、郡国学
2、 衰败 中央政权 → 弱
地方割据 → 强 官僚、大地主
兼并土地、把持政权、左右选官、占有田庄、私人武装21cnjy.com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1.东汉建都于: ( )
A.咸阳 B.长安 C.洛阳 D.开封
2.史称公元25年刘秀所建政权为“东汉”的原因是: ( )
A.因其统治区域相对于前朝而言在东方
B.因刘秀起兵于东方
C.因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和生机
D.因刘秀政权的都城在前朝都城的东面
3.在重视教育方面,两汉统治者都有非常举措,其中在洛阳建立多个皇家图书馆并扩大太学规模、在地方兴办郡国学的皇帝是: ( )
A.刘邦 B.刘恒 C.刘彻 D.刘秀
4.据专家考证,十二生肖之说起源于: ( )
A、商朝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5.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中不包括: ( )
A.地方官员任免不受中央控制 B.官僚地主疯狂兼并土地
C.官僚宗族世代把持中央政权 D.大地主拥有私人武装
活动探究
6.如果你是汉朝时的学生,你可能上的学校有哪些?21·cn·jy·com
开阔视野
汉代的地方官学
汉代郡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又有文学官、文学博士、文学祭酒、文学掾、文学掾史等称谓。文学是地方学术官,职责与中央政府中的博士类似,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后,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等。郡国学的学生称“文学弟子”、“学官弟子”、“校官弟子”、“郡学生”等,多为当地官吏的子弟,也有一些平民子弟。
郡国学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汉代的地方官学在培养基层官吏队伍、促进地方文化发展、推广礼教等方面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1教育网
答案
1.C 2.D 3.D 4.D 5.A 6.可能在最高太学读书,也可能在地方郡国学读书,还可以在私学读书等。www.21-cn-jy.com
《学情分析》:本课介绍的汉光武帝刘 ( http: / / www.21cnjy.com )秀(东汉开国君主)学生在影视中非常熟悉的历史内容。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比较熟悉,但相当一大部分同学还不能分清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的界限,把影视的人物与真实的人物混淆,所以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1·c·n·j·y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小字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介绍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大介绍课文小字部分,让学生懂得,王莽改制是一场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
有关光武中兴的内容,可让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总结课文小字,将光武中兴的内容与王莽的统治进行对比,还可适当穿插《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同时,对光武帝重视教育也可作一定评论。关于“中兴”一词可稍作解释:由衰弱转入重新兴盛。
使学生对光武帝其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可指导学生收集更多的相减史料,在课外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