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
1、“课标”分析
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3、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4、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 ( http: / / www.21cnjy.com )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新课导入:情境营造
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图》。
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有些却不存在呢?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感知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正确认识民族关系。通过图片对比,古今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惑,以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 设巧计,迁都洛阳
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98年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合作探究1】北魏一直定都平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
少数民族妇女身着汉族服装(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图片)
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方凳(图片)、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
问题: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材料二 ①《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②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③“芮芮(柔然)主发30万骑南侵,去平城700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纵猎而归。”——《南齐书》
问题:材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魏孝文帝四岁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位,掌权的是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对孝文帝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亲自督促他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同时指导他阅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和历史典籍。在冯太后的精心培养下,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汉族文化传统、习俗及其深邃丰富的内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问题: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方面讨论迁都洛阳的原因?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2】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孝文帝怎样达到迁都的目的?
阅读历史小故事:
孝文帝以南征为名,率领朝廷官员和20万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军南下。到洛阳后,因为秋雨连绵,道路泥泞,群臣不愿继续前进。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有些贵族说:“平城为都是祖上定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的,怎能随便迁往别处呢?我们久居平城,百姓安居乐业,迁都会引起大家的不安啊。”“陛下,迁都可是个不小的工程,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啊!从国家大计考虑,万万不可迁都啊! ”
大臣拓跋澄说:我认为迁都是明智之举。目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的统治重点在中原,我们的经济来源也在中原,迁都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我们要将眼光放远些,虽然目前要耗费一些人力、物力、财力,但一旦迁都成功,洛阳优越的自然条件将带给我们更多的财力和物力。不可只顾眼前安逸享受,不顾国家发展,安于现状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
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问题:①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
②通过这则故事,从中了解到孝文帝的什么个性品质?
【设计意图】模拟历史情景能使学生更加直 ( http: / / www.21cnjy.com )观的了解历史人物,感知孝文帝机智和果断的性格,为以后的改革做铺垫。理解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第二篇 移风俗,融合高潮
【合作探究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赖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贺楼 楼
问题:材料一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2.你认为孝文帝以汉语作为北魏唯一的语言有何目的呢?
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及目的。
合作交流: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
材料三 公元494年,孝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又谓陆睿曰:“……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朕亲政九年,对百官实行三载考绩,复兴礼乐,志在移风易俗,开导亿万百姓。朕为天子,何必要迁居中原!正是想让你们的子孙后代逐渐接受好的风俗、博见多闻。)
问题: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从而构建知识。学生出示史料,归纳改革措施,意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合作探究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洛阳是一座繁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城,城内有很大的市场,从四面来的商人汇集字这里,交流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物品,他们中有很多人说着夹杂鲜卑语的汉语,穿着和汉族一样的服饰,在洛阳城定居下来,从事着商品买卖的活动。他们一改往日不尊老、养老的陋习,老人得到了子女的照顾。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材料二 孝文帝改革以后,南朝官员陈庆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历史史实更能较深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篇 品人物 感悟历史
【合作交流】 我心目中的孝文帝
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通过本课对孝文帝的有关学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孝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相关链接】对改革鲜卑族的旧俗,孝文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仅要求严格,也能以身作则。有一次,他在洛阳街上见到有的妇女还穿着鲜卑服,接责备尚书元澄没有尽到职责。元澄说:“现在穿鲜卑服的人已经不多了。”孝文帝不满的说:“你是不是想让全城的人都还穿鲜卑服啊?”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臣李冲的女儿做皇妃,他的女儿也嫁给汉族地主。他又为几个弟弟娶汉族女子为妻。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正确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历史人物和他起到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远见的改革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顺应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放弃自己民族的旧俗,冲破重重阻碍,毅然改革,加快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进程,也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汉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鲜卑族就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他的改革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