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深刻认识资产阶级共和制在中国的建立及其失败的原因,增强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比较不同时期中共共产党建立的不同政权模式,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根据地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3.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体会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家国情怀:认识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树立起制度自信,增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难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观察图片,上图分别是国民党和共产党成立的地点,在中国近代至当代这一过程中两个党派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阅读课本,学习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
②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③国旗:五色旗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五色旗图片
④纪年:采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⑤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③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尝试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北洋政府的旗帜
(1)背景:辛亥革命后,随着专制政权的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2)主要表现: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3)失败:宋教仁的当选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1913 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之后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此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就任大总统后,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这意味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多党竞争性民主尝试被袁世凯扼杀,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师】思考题:同学们思考民国初期的政党政治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老师总结。
(1)政治倾向分野明显。就其政治倾向而言,基本可归为两大类:同盟会类政党和非同盟会类政党。
(2)多为寿命短的泡沫政党。政党数目虽多,但真正有影响的不过十几个,且多半在“二次革命”后名存实亡。
(3)党的领袖和党员跨党派现象突出。跨党派现象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一人兼任多个政党的领袖,二是一人可以同时加入多个政党,成为多个党的党员。
(4)政党的政治纲领趋同明显。几乎所有的政党在其政治纲领中都公开宣称实行民主共和、实现民主统一,主张建立统一的有实力的政府。
(5)不具有政党政治的实质。政党政治的实质是各个政党通过平等、合法、有序、公平的竞争,参与并控制议会、组织政府、掌握国家政权的运作,而且在运作形式上也要体现出对选民选举意志的强有力尊重与维护。在袁世凯实际掌控国家政权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党政治还是议会政治都不过是袁世凯手中的政治玩偶,仅有政党政治形式,没有政党政治实质。
【师】1928年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但国民党的训政违背了孙中山先生主权在民的思想。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学习《训政纲领》的内容。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的统一至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
①《训政纲领》的内容:在训政时期,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五权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设。
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②“训政”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国民党一党专政。
(2)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之后):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外衣。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立
随着苏维埃政权陆续在各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大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下图是苏一大召开的会址——瑞金
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
颁布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
建立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政府主席:毛泽东
政权归属: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政权性质: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成立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抗日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立
(1)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2)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实行“三三制”原则。
①内容: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机构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人士各占1/3。
②意义:这原则巩固和护大了抗日民族统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对争取抗日故争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人民主专政国家政权提供了范例。
3.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1)解放战争开始后,各抗日根据地政权迅速转变为人民民主政权,参议会改为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的权力机关。
(2)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新中国诞生后,中央人民政府就是在华北人民政府的基础上成立起来的。
【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图展示了十九大隆重开幕的图片,让我们走进当代社会,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证国家的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正式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
(3)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恢复完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差额选举: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
2.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正式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标志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初步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据我国阶级状况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3)遭到破坏:“文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4)恢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人宪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辨析比较
比较项 人民大表大会制度 人民政协
性质 国家权力机关 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 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监督权 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 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产生与组织方式 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 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
4.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大会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深化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抗战前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共在其领导下的地区实行的是苏维埃制度.....苏维埃的全部权力“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抗日战争的新环境对共产党统治区的政权建设提出了要求....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正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一份文件所说:“统一战线模范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个阶级有利,对另一个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边区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民众可以直接选出从市乡道边区的各级参议会议员。各级参议会再选出同级政府......中国共产党试图将边区的民主建设当作一种示范,以推动它一直所呼吁的全国范围的民主进程......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王建朗、曾景忠《中国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战争》
材料二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总之:“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党管政府怎么管法,也需要总結经验。党政分开,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邓小平1986年6月28日讲话
材料四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依法治国,从制度上改变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约的状况,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温家宝在2011年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苏维埃政权和陕甘宁边区政权在性质上的主要区别,归纳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简要分析此时中国共产党推进民主建设的出发点。
2.材料二中毛泽东所设想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的政治实践中有何体现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共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和目标。
答案:
区别:①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政权;
②陕甘宁边区是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特点:广泛性;民主性(人民选举);平等性; 采取“三三制”原则(淡化阶级对立)。
出发点: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党加快国家民主建设的步伐。
体现: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
特点:与时俱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目标:①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最终实行政治民主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近代至当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首先国民党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最后国民党走上独裁统治的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必然是行不通的。在不同时期共产党也进行了制度探索,在根据地和解放区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巩固政权,最终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板书设计】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权的建立
抗日根据地人民政权得建立
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课后作业】
把同步练习做完,并记忆书中勾画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