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课外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课外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10:18:34

文档简介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课外练习
令 【知识梳理】
文言文现象梳理
令 【活学活用】
例题一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 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 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 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 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吾)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①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 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 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②晨起,即科头③。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 帙④,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 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窥 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 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 “ 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 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 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 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⑤,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 漫⑥睡地上矣。
(郑日奎《醉书斋记》,有删改) 【注】①泊如:淡泊无欲望。②甫:才、刚。③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④帙(zhì):
原意是包书的套子、因谓一套书为一帙。⑤漏:古代计时器、此指时间。午:午夜,半夜。
③烂漫:坦率自然貌。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烨然若神人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D.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故:故意
左右:旁边
间:间隙、空隙
)(3 分)
A.当余之从师也
B.于堂左洁一室, 为书斋
C.假诸人而后见也
D.以中有足乐者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中轩敞者为舱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 分)
A. 【甲】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 习,有所成就。
B. 【乙】文通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把书斋主人陶醉于书的痴态、狂态、废寝忘食乃 至忘乎所以的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
C. 【甲】文多用对比手法,不仅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这样的正 比,而且也有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这样的反比。
D. 【乙】文通过描绘书斋朴素雅洁,藏书丰富的环境特点和家中妻子、仆人的言行,从侧 面烘托了主人潜心读书的形象。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梁启超说: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 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那么 作为中学生的你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呢?请联系【甲】【乙】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二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 尽鬻① 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 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 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 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 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 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 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积三十年不辍 辍:收拾
B.众人异之 异:认为……奇怪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D.凡有欲染皂者
假:借
皂:黑色
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述而》)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三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 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 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 砺② 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 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 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 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 , 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轨贤? ”岑文本曰:“亮才兼将 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 lì ):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 失、错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彰:揭示
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 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尝问群臣: “征与诸葛亮孰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四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 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 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 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 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
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
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 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 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
④文帝:指魏文帝。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诧异
B.道遇叛敌 道:在路上
C.与盟而送之 盟:盟誓,结盟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义:坚守道义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C.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D.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或谓诩曰: “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五
(一)
余幼闻先公仆射① 言:立己以孝悌为基,勤俭为法。……夫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 勤俭以成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取材于《新唐书 ·柳玭传》)
(二)
范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 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于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 皆能道其名字。
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其子忠宣 ②公拜相后,尝留晁美 叔③ 同匕④ 箸,美叔退谓人曰:“丞相变家风矣。”问之,对日: “盐豉⑤ 若棋子,而上有肉两 簇,岂非变家风乎 ”人莫不大笑。
范正平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学问,操行甚于贫儒。与外氏子弟,结课⑥ 于觉林寺, 去城二十里。 忠宣公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其为忠宣公之子。
(取材于《宋史》《曲洧旧闻》 ) (注)①先公仆射:柳玭(pín)的父亲曾官居检校尚书左仆射。②忠宣:范纯仁的谥号。③ 晁美叔:时任秘书 少监。 ④匕,古代一种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⑤盐豉(ch ǐ):一种豆子 做的食品。⑥结课:考核政绩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余幼闻先公仆射言 闻:听到,听见
B.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妻子:妻子儿女
C.美叔退谓人曰 谓:对...说
D.去城二十里 去:到……去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成立之难如升天 辍耕之垄上
B.以母在时方贫
C.其子忠宣公拜相后
D.操行甚于贫儒
以天下之所顺
既出,得其船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B.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C.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D.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柳玭父亲的“勤俭为法”、范仲淹的“清苦俭约”都体现了他们对节俭家风的重视。 B.范仲淹乐善好施,在乡里设置义庄,来接济供养族人,士人也多出自他的门下。 C.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留客吃饭,盐豉上有肉,众人认为他改变了其父节俭的家风。 D.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不因家族显贵而自骄,学习勤奋刻苦,品行节操值得称道。
5.借助文言知识资料卡,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忠宣公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其为忠宣公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知识资料卡 当:①适应,与之相称。②面对,向。③抵挡,挡住。④掌管,担当。
例题六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 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 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 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 ”对曰: “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 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 ,发甲卒为穿圹④ ,老弱负土,齐、 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 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 ,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 · 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 (kuàng):摭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B.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刺:当面讽刺
C. 发甲卒为穿圹 甲卒:士兵
D.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属:通“嘱”,交付
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 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 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 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讲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课外练习
令 【知识梳理】
文言现象梳理
一、通假字(主要考察课本中课下注解)
二、古今异义(主要考察课本中课下注解)
三、一词多义(注意考察“之”“而”等字的用法)
之 ①代词:代指人/事/物/理
②动词:去/往/到(如:辍耕之陇上) 助词③结构助词“的”
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⑤音节助词/补足音节,不译(如:久之)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
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而 ①表转折(但、却)
②表顺承/承接(然后、不译)
③表并列(和,又,不译)
④表修饰(着,不译)
⑤表递进(而且)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2.名词作状语
3.形容词作动词 4.形容词作名词
5.动词作名词 6.使动用法(翻译成“使什么东西怎么样”就是使动) 7.意动用法(翻译成“以之为”“把……当作……”“认为”
“对……感到”就是意动)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于”……) 2.判断句(翻译后含有判断动词“是”的句子) 3.被动句(翻译后含有“被……”的句子)
4.倒装句(①主谓倒装 ②宾语前置 ③定语后置 ④状语后置)
令 【活学活用】
例题一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 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 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 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 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 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 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 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 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吾)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①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 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 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②晨起,即科头③。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 帙④,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 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窥 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
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 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 “ 日午矣,可以饭乎? ”余 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 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 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⑤,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 漫⑥睡地上矣。
(郑日奎《醉书斋记》,有删改) 【注】①泊如:淡泊无欲望。②甫:才、刚。③科头:不戴帽子、光着头。④帙(zhì):
原意是包书的套子、因谓一套书为一帙。⑤漏:古代计时器、此指时间。午:午夜,半夜。
③烂漫:坦率自然貌。
翻译:
【甲】
见九下部编版课本: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摆放了 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竿。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 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 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 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 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来, 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 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 乱跑。家人看见这些情景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 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 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 “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 饭了吗? ”我答应了。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 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 变了,也不察觉。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 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 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
1.下列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烨然若神人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D.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3 分)
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
故:故意
左右:旁边
间:间隙、空隙
【解析】
1B .有误,“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为“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故” 意为“特意”,所以选项错误。
【答案】
故选B。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当余之从师也 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
B.于堂左洁一室, 为书斋
C.假诸人而后见也
D.以中有足乐者
【解析】
2D 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
A.之: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这; B.为:作为/是;
C.而:顺承关系/修饰关系; D.以:同为“因为”;
【答案】
故选D。
中轩敞者为舱
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呵责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 【甲】文作者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旨在勉励马生刻苦学 习,有所成就。
B. 【乙】文通篇极力渲染一个“醉”字,把书斋主人陶醉于书的痴态、狂态、废寝忘食乃 至忘乎所以的情状刻画得惟妙惟肖。
C. 【甲】文多用对比手法,不仅有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这样的正 比,而且也有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这样的反比。
D. 【乙】文通过描绘书斋朴素雅洁,藏书丰富的环境特点和家中妻子、仆人的言行,从侧
面烘托了主人潜心读书的形象。
【解析】 3C .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太学生”是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作者求学是 艰辛的,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应该是反比,而不是正比;同样作者和马生同为刻苦 学习之人,由“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可知如此,所以是想类似的情况,应该为正比, 而非反比。所以选项错误。
【答案】
故选C。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①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②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
5.梁启超说: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 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作为一个社会人,角色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那么 作为中学生的你应尽的责任是什么呢?请联系【甲】【乙】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的职责是好好学习,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挫折,都不能将
学习放下,应该向宋濂学习,遇到任何艰苦的环境仍然可以坚持学习;也要像乙文的作者 那样读书时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热爱读书。
例题二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 尽鬻① 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 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 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 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 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
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遨之。既至,则对设长案, 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 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选自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译文:
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常待在一个小阁楼上,闭门不做其他的事,坚持三十年不停止。 有一个别墅,价值三百万,全卖了来买纸。他的书法笔迹高简,有晋宋人的风格味道。原 来的房子在甜水巷,一天忽然舍弃离开,租小房子在水柜街,和染工成为邻居。众人对此 非常惊异,有人问他原因。友正回答说:“我想要借白色的绢学习书法罢了。”和染工约定: 凡事有想要染黑色的,先借给他,布帛二丈酬谢二百金。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个二丈,笔没 有停过。有人把纸赠给他,不问多少,到手就写,到写完才停止。
向来和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友正就准备饭菜邀请他。已经到了, 就相对着摆设了长桌子,上面分别放上好笔、好墨、纸三百列,却把佳肴放在边上。苏子 瞻看到,大笑。就坐,二人每喝过一轮酒,就展开纸挥舞着笔。一两个小僮磨墨,几乎不 能供应。喝酒结束,纸也写完了,都自己认为平日的书法比不上。
友正不曾出仕做官。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
成就的人少。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积三十年不辍
B.众人异之
C.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D.凡有欲染皂者
【解析】
1.
)(2 分)
辍:收拾
异:认为……奇怪
假:借
皂:黑色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积三十年不辍:坚持三十年不停止。辍:停止。故A错误,选A。 【答案】
1.A
2.下列句中,加点“于”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赁小屋于水柜街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B.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解析】
2.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于,在。
A.对于;
B.比;
C.对,向;
D.在;
故选D。
【答案】
2.D
(《论语 ·述而》)
(《鱼我所欲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解析】
3.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译,根据分句意思断句。有以纸馈之者(有人把纸 赠给他) /不问多寡(不问多少) /入手即书(拿到手就写),故选A。
【答案】
3.A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解析】
4.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可知,友正要 的绢是白色的绢,是染工打算染成黑色的绢,友正在染工打算染成黑色的白绢上练习书法, 故B错误,选B。
【答案】
4.B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5.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其,代词,他。性,性格。直,正 直。恐,恐怕,担心。为,被。故,所以。
【答案】 5.他的性子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
例题三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 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 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 砺② 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 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 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 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 , 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轨贤? ”岑文本曰:“亮才兼将 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金:金属。②砺( lì ):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 失、错误。
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
学贯古今。
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只凭原 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 “您不见金属在矿山有何珍贵, 把它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才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金属,把您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 您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这样辞官呢?”
当时上书言事者多,有的不切实际, 太宗厌烦,想予以驳斥,魏徵说:“古时设立谤木, 想了解自己的过错。密封的上书,就是谤木制度的遗意吧!陛下想知得失,应当任其所言。 说得对,对朝廷有益;不对,也无损于政局。”太宗高兴了,对上书言事者全都加以抚慰而 后送走。
(皇帝)宴请群臣时,太宗说: “贞观之前,随我平定天下,辗转奔波,是房玄龄的功 劳。贞观以后,进献忠告,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求长久利益,仅魏徵而已。即使是古代 的名臣,也比不过他们!”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俩。太宗曾问群臣说: “魏徵与诸葛 亮哪个贤能?”岑文本说: “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徵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说: “魏徵履 行仁义,以辅佐本人,想使本人达到尧、舜地步,虽是诸葛亮也比不过他。”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
【解析】
)(2 分)
狱:案件
谤:诽谤
彰:揭示
弼:辅佐
1.B. 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 【答案】
1.B
谤:立木以示纳谏,称“谤木”。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解析】
2.A项和例句“以”的用法一致,解释为“按照”。B.因为。C.拿、把。D. 连词,表修饰。
【答案】
2.A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解析】
3.例句“封事,谤木之遗也”是判断句。 B句也是判断句。 A. 宾语前置。 C. 介宾短语后 置。 D.省略句。
【答案】
3.B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魏征因多病辞职,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 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解析】
4.由原文内容:岑文本说: “诸葛亮兼有将相之才,魏征不能和他相比。”可知D项错误。 【答案】
4.D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尝问群臣: “征与诸葛亮孰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 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词语:锻:锻造。宝:把 …… 当做宝贝。
尝:曾经。
【答案】
5.(1)(金属)经过冶炼锻造成为武器(器具、工具),人们就把它们当宝贝一样看待。
(2)皇上曾经询问所有大臣: “魏征和诸葛亮比,哪个更贤能?”
例题四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 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 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 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 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 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 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 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 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
④文帝:指魏文帝。
译文: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只有汉阳人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 说贾诩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特才能。贾诩因为生病辞去了官职,在路上遇到了叛变的敌 人,和他同行的数十个人都被抓了起来。贾诩说: “我是段公的外孙,你们别杀我,我家 一定会出重金来赎我。 ”当时的太尉段颖,过去长期担任守卫边防的将领,威名震动西部 边疆,所以贾诩假借他来恐吓敌人,叛变的敌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 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颖的外孙,他的灵活应变把事情办成功,都像是这种情形。
后来李傕等人和贾诩商议,打算将天子安置在军营中,贾诩说:“不可以,挟持天子, 不符合道义。 ”李傕不听,有人对贾诩说“这里不可以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 呢? ”贾诩说:“我得到国家的恩惠,从道义讲,我不可背弃天子。要离开,您就离开吧, 我不可以走啊。 ”
天子已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司徒赵温被李傕 厌恶,李傕想要杀了他。贾诩对李傕说: “这是天子的大臣,你怎么能杀害他呢? ”李傕 才停止。文帝即位后,任命贾诩为太尉。贾诩七十七岁时,去世,谥号称肃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诧异
B.道遇叛敌 道:在路上
C.与盟而送之
D.吾受国恩,义不可背
盟:盟誓,结盟
义:坚守道义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具体含义的理解,其中A项“唯汉阳阎忠异之”,翻译过来的意思是 “只有汉阳的阎忠认为他不同寻常”,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因此选A。
【答案】
1.A
2.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何陋之有《陋室铭》)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解析】 2.考查对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翻译过来是说李傕想要 迎接天子把他放在军营里,这里的“之”是代词,代指汉献帝刘协。选项A “而两狼之并驱 如故”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选项B“览物之情”的“之”是结构助词,的; 选项C“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选项D“策之不以其道”的“之”是代词, 代指马。因此,例句和选项D同为代词,应该选D。
【答案】
2.D
3.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中轩敞者为舱 C.山峦为晴雪所洗
D.甚矣,汝之不惠
(《核舟记》)
(《满井游记》)
(《愚公移山》)
【解析】 3.考查文言文的四种基本句式: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和倒装句。例句“司徒赵温为傕
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司徒公赵温被李傕所嫌弃,是一个被动句。而选项A “太丘舍去,去
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 “太丘舍去,去后(友人)乃至”,“乃至”前面省略了友人。选项 B “中轩敞者为舱”是一个判断句,有判断词“为”。选项C “山峦为晴雪所洗”意思是山峰 被融化的雪水冲洗过,是一个被动句。选项D “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倒装句。因此,只
有选项C和例句同为被动句,因此选C。
【答案】
3.C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解析】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选项B中说贾诩是段颖的外孙,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而第 一段中最后一句说, “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说明贾诩并不是段颖的外孙,这只不 过是情急之下哄骗敌人的托词,因此选项B错误。
【答案】
4.B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或谓诩曰: “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 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 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 (1)句“或、胡、去”。(2)句 “既、东、师”。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 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 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答案】
5.(1)有人对贾诩说: “这个地方不可长久地待下去,您为什么不离开呢? ”(2)天子已 经向东而去,可是李傕率军追赶攻打,天子的军队就大败了。
例题五
(一)
余幼闻先公仆射① 言:立己以孝悌为基,勤俭为法。……夫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 勤俭以成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取材于《新唐书 ·柳玭传》)
(二)
范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 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于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 皆能道其名字。
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其子忠宣 ②公拜相后,尝留晁美 叔③ 同匕④ 箸,美叔退谓人曰:“丞相变家风矣。”问之,对日: “盐豉⑤ 若棋子,而上有肉两 簇,岂非变家风乎 ”人莫不大笑。
范正平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学问,操行甚于贫儒。与外氏子弟,结课⑥ 于觉林寺, 去城二十里。 忠宣公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其为忠宣公之子。
(取材于《宋史》《曲洧旧闻》 ) (注)①先公仆射:柳玭(pín)的父亲曾官居检校尚书左仆射。②忠宣:范纯仁的谥号。③ 晁美叔:时任秘书 少监。 ④匕,古代一种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⑤盐豉(ch ǐ):一种豆子 做的食品。⑥结课:考核政绩功。
参考译文
(一)
我小时候听我的父亲说:要成才应该以孝顺为根本,把勤俭作为准则。……那些名门 望族,没有不是因为祖父辈忠厚、孝顺、勤劳、节俭而兴旺的,没有不是因为后世子孙的 顽劣、任性、奢侈、高傲而衰败的。兴旺的困难就像登天,衰败的容易就像燃烧羽毛。
(二)
范仲淹内刚外柔,性情极孝,因母亲在世时家中贫穷,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 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却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 义庄,以赡养族人,博爱乐于善行,士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即使是里巷百姓,也都能说 出他的名字。
范家自从文正公范仲淹显贵,就以清苦俭约著称于世,后代子孙都保持遵守他的家法。 他的儿子纯仁任宰相后,曾经留晁美叔一块儿吃饭。美叔回来告诉人说: “丞相的家风改 变了!”有人问怎么回事。美叔回答说: “盐豉棋子上有肉末,这难道不是改了家风吗? ” 听的人都大笑起来。
范子夷是忠宣公的儿子。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品德和操行比一般清贫的读书人要好得 多。与外姓氏的年轻人,一起到觉林寺学习,距离城里二十里地。忠宣公掌握国政时,他 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上学,没人知道他父亲在京城做大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余幼闻先公仆射言
B.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C.美叔退谓人曰
D.去城二十里
闻:听到,听见
妻子:妻子儿女
谓:对...说
去:到……去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 推断词语意思。
D项解释错误。“去城二十里”句意为:距离城里二十里地。去:距离。故选D。
【答案】
1.D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成立之难如升天 辍耕之垄上
B.以母在时方贫 以天下之所顺
C.其子忠宣公拜相后
D.操行甚于贫儒
【解析】
2.
既出,得其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 推断词语意思。
A.助词,的/动词,到;
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
C.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D.介词,比/介词,对于;
故选C。
【答案】
2.C
3.下列各项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B.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C.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D.范氏自文正公/贵以清苦俭约著于世/子孙皆守其家法也
【解析】
3.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 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根据句意“范家自从文正公范仲淹显贵,就以清苦俭约著称于世,后代子孙都保持遵守他 的家法”,结合“范氏自文正公贵”主谓结构,应在“贵”后停顿;结合“以清苦俭约著于 世”主谓结构和后面“子孙皆守其家法也”主语的转换,应在“世”后停顿。
【答案】
3.A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柳玭父亲的“勤俭为法”、范仲淹的“清苦俭约”都体现了他们对节俭家风的重视。 B.范仲淹乐善好施,在乡里设置义庄,来接济供养族人,士人也多出自他的门下。 C.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留客吃饭,盐豉上有肉,众人认为他改变了其父节俭的家风。 D.范仲淹的孙子范正平不因家族显贵而自骄,学习勤奋刻苦,品行节操值得称道。
【解析】
4.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项“众人认为他改变了其父节俭的家风”理解错误。从“对曰: ‘盐豉若棋子,而上有肉 两簇,岂非变家风乎 ’人莫不大笑”可知,晁美叔怀疑范家的家风变了,遭到众人的耻笑。 故选C。
【答案】
4.C
5.借助文言知识资料卡,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忠宣公当国时,以败扇障日,徒步往来,人往往不知其为忠宣公之子。
文言知识资料卡 当:①适应,与之相称。②面对,向。③抵挡,挡住。④掌管,担当。
【解析】
5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 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当:掌管,担当。以:用。败:破旧。障:遮挡。为:是。之:的。
【答案】 5.忠宣公掌握国政时,他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阳,每天往返步行上学,没人知道他父亲在京 城做大官。
例题六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 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 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① 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 罪致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盂曰:“马者王之所爱也,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 ”对曰: “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 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③ ,发甲卒为穿圹④ ,老弱负土,齐、 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大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 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⑤ ,令“葬之于人腹肠”。
(选自《史记 · 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①棺椁(guǒ):套棺。②文梓:有纹理的梓树。③题凑:指护棺的木块。④穿圹 (kuàng):摭墓穴,挖坟坑。⑤太官:主管宫中膳食的官员。
译文
(甲)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 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 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
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 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 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 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并能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下达, 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 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 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乙)
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 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楚庄王派群臣给马 办丧事,要用棺槨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 以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 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 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 的礼仪来埋葬它。”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 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调集大批士兵给 它挖掘墓穴,让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使 节在后面守卫,建一座庙宇,享用太牢的祭祀,再划出万户的地方给他作奉邑。诸侯们听 到这个消息,全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 步吗?”于是庄王就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下令“请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 肠里”。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1. B
A. 王之蔽甚矣
B.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C. 发甲卒为穿圹
D. 王乃使以马属太官
蔽:所受的蒙蔽
刺:当面讽刺
甲卒:士兵
属:通“嘱”,交付
【1 题详解】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 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B 项有误,“面刺”的意思是“当面指责”,“刺” 是“斥责、指责”的意思。
【答案】
2. 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B.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C.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D.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 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 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 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应选 A。
【答案】
. A
3.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忌讽谏齐王时,采用类比方式说理,层层推进,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B. 齐王真诚采纳邹忌的谏言,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最终实现齐国大治。
C. 楚王宠爱马,让他的爱马在吃、穿、住等方面过着优裕的生活,最终导致马肥胖而死。
D. 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优孟冒死直言,以退为进,消除楚王排斥心理,成功说服楚王。
【题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D.“楚王欲以人君礼葬马”和“冒死直言” 有误,楚庄王想“以棺椁大夫礼葬之”,群臣直言进谏遭到严词拒绝,优孟以反语讽谏, 言辞诙谐幽默,说是以大夫之礼葬马不够隆重,应以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使庄王认识到 自己的错误,收回成命。故选 D。
【答案】
D
4.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 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 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句(1)重点字词意思:谤讥,公
开议论指责;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句(2) 重点字意思:闻, 听说;皆,都;贱,认为……轻贱;贵,认为……贵重。
【答案】 (1)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
(2)诸侯们听到这个消息,都知道大王是很看重马而很轻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