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17.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17.鱼我所欲也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10: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二部分

阅读
强化训练
5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类型一 课标篇目分册训练与课内外比较阅读
17.鱼我所欲也
17.鱼我所欲也 (未考)(《孟子》)
一、 词语解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   ),舍(   )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九年级
.
类型一 课标篇目分册训练与课内外比较阅读
得到
同时
放弃
选取,选择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    )也。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
. .
胜过、超过
所以
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介词,通过这样
. .
. .

因此,由此可见
. .
不仅,不只是
. .
丧失
.
.
.
.
.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   )之,行道之人弗(   )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
. .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踩踏
优厚的俸禄
. .
同“辨”,辨别
益处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接受
停止
本性。指人的羞恶廉耻之心
. .
.
.
.
.
.
.
.
.
.
二、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亦我所欲 / 夕日欲颓
B.故不为苟得也 /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故患有所不辟也 / 生于忧患
D.此之谓失其本心 / 太守谓谁
.
.
.
.
.
.
.
.
C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死亦我所恶 / 货恶其弃于地也
B.万钟于我何加焉 / 弗敢加也
C.是亦不可以已乎 / 待君久不至,已去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斯是陋室
.
.
.
.
.
.
.
.
A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四、简答题
1.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教材思考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本心”,在第1段称“是心”,第2段称“本心”。“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2.请说说本文比喻论证方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心论点的确立,即基于一个精彩的比喻论证: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而喻言(鱼,熊掌)与正言(我所欲也)交错迭出,更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
3.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肯领取美国救援的面粉。舍生取义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舍生”更多的是说我们面对人生抉择时,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取义”也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只有让舍生取义的精神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五、综合分析选择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用拟人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反面加以阐明。
B.本文使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C.文章多次使用对比的手法,如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向与今对比等。
D.作者认为有些人丧失了“羞恶之心”是为物欲所蔽,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 . .
A
六、(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乙】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丙】文天祥传
文天祥字宋瑞,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帝亲拔为第一。
德佑初,江上报急。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寻除①右丞相,如②军中请和,与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至潮阳,见弘范,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 (选自《宋史》,有删减)
【注释】①除:授职。②如:到,往。
1.阅读【甲】【乙】诗文,用诗中词语填空。
《过零丁洋》中,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看作是【甲】文“舍生取义”的具体写照。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出语自然,信手拈来,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
借景抒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形象生动流露出作者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3.对【丙】文中画线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至潮阳,见弘范,不拜。理解: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他拒不叩拜。表现文天祥坚决不向敌人屈服、投降的凛然正气。
B.南乡拜而死。理解:朝南方跪拜而死。文天祥在临行前“南乡拜”的行为表现了他向神灵祈求的虔诚举止。
B
4.揣摩元世祖与文天祥的对话,完成(1)(2)题。
“汝何愿?”
“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1)朗读元世祖问话,你觉得适合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适合用自信的语气。文天祥在南宋位高权重,生命尊贵。元世祖认为他死到临头会因贪生怕死而卑躬屈膝。
示例二:适合用无奈的语气。元世祖了解到文天祥自被捕三年后,从无屈服过,也死了劝降的心,问他“有什么愿望”,也只是走过场而已,认定不会有任何转机的。
(2)借助【甲】【乙】诗文,谈谈文天祥以“愿赐之一死足矣”回答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舍生取义,表示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文天祥用语言和行动来践行“舍生取义”的壮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舍生取义的豪言壮语。被抓后宁死不屈,临行前从容南拜,表现诗人慷慨报国、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是舍生取义的实际行动。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