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一、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衣、食、住、行
不同地方的人们为适应不同气候,制造了千姿百态的衣饰。
春装
夏装
衣
冬装
秋装
四季分明
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常穿兽皮缝制的衣服。
终年寒冷
阿拉伯男人的传统服装是白色的缠头巾和宽大的白色长袍。
终年炎热
青藏高原上日照强烈,即使在严冬,只要太阳一出来,气温就很快上升,气温日较差可达20℃,有“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之说。高原早晚很冷,藏民可以将双手藏在藏袍袖中,紧裹藏袍而御寒;而一到中午,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或脱下两只袖子系在腰间。
气温日变化大
俗话说:“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贵州人怕不辣”,他们喜食辣椒的习惯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这与当地潮湿的气候,而辣椒恰恰有祛风祛湿、散寒健胃等功效。
食
我国“南米北面”的生活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酥油茶、糌粑、青稞酒是藏族饮食中的三宝,藏民独特的饮食习惯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有什么密切关系?
青藏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的特点特别明显。热量水平低,不利于农牧业发展。
多数欧洲人爱吃牛肉、喝牛奶,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乳酪等。这种饮食习惯与当地气候有何关系?
欧洲主要位于中纬度大陆西岸的地理位置,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优质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多数欧洲人爱吃牛肉、喝牛奶,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乳酪等。
气候对民居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如朝向、间距、采光等。
住
人们通过调查发现,从大西洋沿岸到内陆,欧洲一些国家的民居其墙壁的厚度是有差异的。英国南部民居墙壁的平均厚度为23㎝,德国为38㎝,波兰为50㎝,俄罗斯则厚达63㎝。欧洲民居的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这是为什么呢?
提示:从伦敦到莫斯科,越向东,气候大陆性越强,冬季气温越低。
不同地方的人们为适应不同气候,建造的千姿百态的住所。
竹楼
冰屋
窑洞
四合院
不同地方的人们为适应不同气候,采用了千姿百态的交通方式。
行
沙漠之舟
南船
北马
雪橇
冬季,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们很容易患上感冒。一方面,冬季干燥的气候适宜细菌、病毒的滋生与传播;另一方面,冬季忽冷忽热的天气、室内外的巨大温差,使人体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请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所见所闻,谈谈气候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答:气候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心脏病。
湿度对人的影响:下雨天会使人情绪低落。
极冷、极热气候对心脏病人的影响:非常寒冷的天气会使人心血管系统负担过重。暑热使心脏跳动加剧,使人排汗增加,并使血压升高。
同时,极冷、极热的气候会使人的免疫系统负担过重,从而削弱人体的抵抗力。
气候对睡眠的影响:怕热的人在暑天是难以入睡的。
二、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瑞雪兆丰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了气候条件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实践证明,气候条件中的光、热、水、气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合作学习:
1.农业谚语是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经验概括,其呈现形式包括谚语、歌谣等。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农谚?说说气候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农业谚语:“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到霜降,种麦就慌张”。“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华北南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以北)。“雨打清时节,干到夏至节”。“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当时”。“清明要睛,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华北)。“六月不熟,五谷不结”(浙江)。
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业生产来说,这种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适合种植水稻、油菜等农作物。冬季的寒潮和偶尔的旱涝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
一旦气候发生异常,常常会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危害。
雪灾
干旱
水灾
龙卷风
2.山东的小明同学与海南的小丽同学在电话中约定:明年春天,互赠友谊之树,把各自家乡的果树移栽到对方的家乡。你认为这种做法可行吗?理由是什么?
在我国,苹果的生长期在4-10月,苹果生长期的适宜温度在12~18℃ 。一旦气温大于26℃的天数过长,苹果的品质就会变差,且不耐贮藏。红色苹果适宜着色的温度在10~20℃ ,如果昼夜温差小,夜间温度过高,苹果的色彩、光泽等就会大为逊色。
通常,香蕉生长期的适宜温度在20~35℃ 。香蕉植株水分含量高,叶片面积大,蒸发量大,所以需水量也大。
不行。
山东半岛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香蕉的生长。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喜高温和水分的香蕉生长,反而不利于温带的苹果树生长。
友情提示:
答案:
三、认识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在古代,我国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是由气候条件引起的。在如今的现代化交通时代,人们外出活动依然会受到气候的影响。
1.运用互联网,搜索“雨雪”“交通运输”两个关键词,说出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雨雪、低温等灾害性天气会给交通运输带来不利影响,容易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
2.你的家乡有哪些灾害性天气?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说出外出活动时如何避免灾害性天气的侵袭?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做到早知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预防。
答案不唯一,灾害性天气主要包含旱灾、涝灾、冰雹、寒潮、雪灾、台风等。根据家乡情况回答即可。
青藏铁路昆仑山口的冻土热棒区
青藏高原有世界上中低纬度
海拔最高、面积最广的多年冻土分
布区。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就像冰一
样冻结,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
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发胖”的
冻土顶得凸起;到了夏季,融化的
冻土体积缩小,路基和钢轨又会随
之凹陷下去。冻土的冻结和融化交
替出现,钢轨会出现波浪形高低起
伏,对铁路运输安全构成威胁。我
国铁路建设专家充分考虑了青藏高
原的气候特征,发明了针对高原冻土的铁路保护措施,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
热棒:5米埋入地下,地面露出2米,热量只能从地面下端向地面上端传输,反向不能传热,独特的冷却地温的作用使热棒堪称“魔棒”。
阅读
1.我国有些地区居民住房是竹木结构的“高脚楼”由此判断该地的气候特征( )
A.炎热干燥 B.寒冷干燥
C.炎热多雨 D.日照强烈
2.气候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运输业 D.旅游业
C
A
当堂训练
3.华北平原的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长江中下游平原以水稻为主,其根本原因是 ( )
A.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
B.水稻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小麦高,小麦对气温和水分的要求比水稻低
C.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比华北平原肥沃
D.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技术水平高,利于水稻生产
4.过去,寒冷的冬季,人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夏天才能吃到的蔬菜的原因 ( )
A.地形条件 B.气温条件
C.肥力条件 D.抗病条件
B
B
5.下列活动,对大气环境质量有良好影响的是 ( )
A.城市汽车增多 B.农村燃烧秸秆
C.绿化环境 D.烧煤取暖
6.下列气候灾害容易出现在长江中下游的是 ( )
A.雪灾 B.洪涝 C.沙尘暴 D.台风
7.假如韩国某经贸代表团于今年7月份赴东南亚采购货物,并观光考察。该代表团的随行物品中,最不需要的是( )
A.雨伞 B.御寒衣物 C.摄像机 D.地图
C
B
B
8.将下列各地的民居与影响其特点的气候类型用线连起来。
A.因纽特人住的冰屋 a.热带雨林气候
B.东南亚人住的高架屋 b.热带沙漠气候
C.西亚人住的墙厚、窗小的房子 c.寒带气候
D.我国南方人住的砖瓦斜顶屋 d.亚热带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