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三 植物的生活 习题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生物复习专题三 植物的生活 习题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13 10:0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专题过关卷·稳保基础得分
专题三 植物的生活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把几粒大豆种子播种在土里,过段时间后,种子都没有萌发。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
A. 缺少光照
B. 缺少水分
C. 温度不适宜
D. 种子的胚被破坏
A
2. 我们食用的绿豆芽白嫩部分主要是由种子的哪个结构发育而来的?( C )
A. 胚芽
B. 种皮
C. 胚轴
D. 子叶
C
3. 题3图是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甲为双子叶植物
B. 乙为单子叶植物
C. 甲和乙的营养物质都储存在②中
D. ②③④⑤共同构成新植物的幼体
D
4. 在玉米籽粒的纵剖面上滴加一滴碘液,会变蓝的部分是( B )
A. 种皮
B. 胚乳
C. 胚轴
D. 胚芽
B
5. 大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题5图表示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下列有关的分析,正确的是( B )
A. 结构①②是由种子的胚芽发育来的
B. 种子中发育成③的结构最先突破种皮
C. 种子萌发的(一)阶段,有机物逐渐增多
D. 只要外界条件适宜,豆瓣也能萌发成幼苗
B
【题5解析】结构①是茎和叶,由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来,结构②是子叶,A错误;结构③是根,由种子萌发中最先突破种皮的胚根发育而成,B正确;由于种子在萌发的(一)阶段没有长出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需要不断消耗有机物,故此阶段的有机物是不断减少的,C错误;种子萌发除了需要适宜的外界条件,还需要适宜的自身条件,如胚必须是结构完整的并有活性,而豆瓣只是胚的子叶,胚的结构不完整,因此,不能萌发成幼苗,D错误。
6. 温度过高时,生菜种子会进入热休眠状态,科研人员做了相应的研究,结果如题6图所示。下列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 实验变量是发芽率
B. 15 ℃时发芽率最高
C. 35 ℃时进入热休眠的种子最多
D. 生菜的种植受地域限制
A
【题6解析】由图可以推测温度对生菜种子萌发的影响,故实验变量是温度,A错误。
7. 沙漠中的植物“骆驼刺”,根可以扎入沙土十几米深。它的根能长那么长是因为( D )
A. 根冠部分的细胞不断增多
B. 分生区细胞的生长和伸长区细胞的分裂
C. 成熟区细胞不断分裂
D. 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生长
D
8. 荔枝红茶是由细嫩芽叶炒制而成的。荔枝红茶树的叶是由叶芽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成的?( B )
A. 芽原基
B. 幼叶
C. 芽轴
D. 以上均不正确
B
9. 在缺乏磷的土壤中,植物常会在靠近土壤表层长出大量平行的侧根。有些植物的侧根短而密集,其形状如毛刷(如题9-3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 植物生长需要含磷的无机盐
B. 与题9-1图相比,题9-2图中的土壤可能更缺乏磷
C. 根的不同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D. 毛刷状结构可增大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C
10. 某荧光剂的水溶液能发出蓝色荧光。将带叶柄的芹菜插入该荧光剂的水溶液中。几小时后在暗处观察,发出蓝色荧光的部位集中在( A )
A. 叶柄的导管和叶片的叶脉
B. 叶柄的表面和叶片的表皮
C. 叶柄的筛管和叶片的气孔
D. 叶柄的基部和叶片的边缘
A
11. 神舟十四号“太空出差三人组”在太空的六个月里,一直有苹果相伴。下列关于苹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苹果的种子属于器官
B. 雌蕊的子房发育成苹果的种子
C. 雌蕊的子房中只含有1个胚珠
D. 受精是指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A
12. 一株芒果树上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花:一种是具有雄蕊和雌蕊的两性花(如题12图所示),另一种是只具有雄蕊的雄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 ①②属于雄蕊,③④属于雌蕊
B. 经过传粉和受精,④发育成果实
C. 提高雄花的比例,就可以提高芒果的产量
D. 芒果种子外面包裹的果皮,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C
【题12解析】受精完成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形成果实,所以提高具有雌蕊的花的比例,可以提高产量。
13. 下列有关题13图的叶片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
A. ①和④属于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B. ②属于营养组织,能进行光合作用
C. ③属于输导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D. ⑤为气孔,由一对保卫细胞构成
A
14. 扶桑花,又名中国蔷薇,花大色艳,四季常开,主供园林景观用。下列有关扶桑花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气孔是扶桑花蒸腾失水的“门户”,气体交换的“窗口”
B. 扶桑花色艳丽,是由其细胞的液泡中所含色素决定的
C. 蒸腾作用能促进扶桑花对水和有机物的吸收与运输
D. 移栽扶桑花前先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
C
15. 马水桔皮薄、甜度高,是广东的四大名桔之一。马水桔植株吸收的水主要用途是( A )
A. 蒸腾作用
B. 碳—氧平衡
C. 光合作用
D. 呼吸作用
A
16. 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这说明叶绿素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B )
A. 水分
B. 光照
C. 土壤
D. 空气
B
【题16解析】叶绿素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见光,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不能够接收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这种现象说明叶绿素只在光下才能形成。
17. 将一棵1.5千克的树苗在肥沃的土壤中培育两年,两年后连根挖出,脱水后称重达12.5千克,其增加的10余千克最主要来源于( C )
A. 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盐
B.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无机盐
C.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
D. 土壤中的水和大气中的无机盐
C
【题17解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18. 题18图是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三个实验装置。下列有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D )
A. 实验①的结果能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 实验②为了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C. 实验①和②都用检验淀粉来证明是否发生光合作用
D. 实验③的试管中收集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D
19. “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表现了农作物即将丰收的情景。下列措施中, 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是( B )
A. 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B. 增加氧气密度
C. 合理密植
D. 间作套种
B
【题19解析】增加氧气浓度,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的有机物增多,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B符合题意。
20. 砂生槐是西藏高原生态恢复的理想树种。为初步筛选适合西藏某地区栽培的品种,研究人员测定了4个砂生槐品种幼苗的二氧化碳(CO2)吸收速率,结果如题20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
A. 丁品种砂生槐适合选为该地区栽培品种
B. 4种幼苗应在相同光照强度下进行检测
C. 砂生槐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D. 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可反映光合作用速率
A
21. 秋天刚收获的橘子味道酸甜可口,但储存到第二年时,味道就会减淡。其主要原因是( C )
A. 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氧气
B. 光合作用消耗大量水分
C. 呼吸作用消耗大量有机物
D. 光合作用消耗大量二氧化碳
C
22. 题22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物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 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只在夜晚进行
B. b点时,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最多
C. bc段,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一直在减少
D. c点以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D
【题22解析】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一般在白天进行;呼吸作用一直都在进行,A错误;bc段,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但制造的有机物始终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故有机物一直在积累,所以c点是经过一天的光合作用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最多的,B、C错误;c点以后,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含量减少,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D正确。
23. 呼吸作用原理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下列实例与其他三项原理不.同.的是( B )
A. 增大昼夜温差
B. 适时松土
C. 粮食晒干保存
D. 充氮保鲜水果
B
24. 题24图表示绿色植物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这两个目标起主要作用的是( A )
A. ①
B. ②
C. ③
D. ①和②
A
25. 题25图的实验装置可以验证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下列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 装置甲是为了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B. 若装置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C. 若装置乙中换成煮熟的种子,则装置丙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
D. 该实验只有在黑暗条件下进行,装置丙中澄清石灰水才会变浑浊
D
【题25解析】装置甲中浓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保证进入乙中的气体没有二氧化碳,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装置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B正确;若装置乙中换成煮熟的种子,由于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则装置丙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C正确;萌发的种子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在黑暗或明亮的条件下进行,装置丙中澄清石灰水都会变浑浊,D错误。
26. 我国各省区每年按一定计划进行“退耕还林”。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C )
A. 保护农业生产
B. 促进经济发展
C. 改善生态环境
D. 发展旅游事业
C
27. 秦岭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每天能吸收150~400千克的二氧化碳,释放60~800 千克的氧气。由此可知,植物能( B )
A. 降低环境温度
B. 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C. 制造有机物
D. 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B
28. “苹果柿”味道甜脆,“野生柿”果实涩硬,以“苹果柿”为接穗,“野生柿”为砧木进行嫁接。下列有关“苹果柿”嫁接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 有利于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
B. 获得的果实为“苹果柿”
C. 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
D. 结出的柿子味道涩硬
D
29. 下列是生物实验小组的同学进行的“扦插月季”时对扦插枝条的处理,其中容易成活的处理操作是( A )
A
【题29解析】扦插时,茎段上方的切口方向是水平的,以减少伤口水分的蒸发;下方的切口方向是斜向的,以利于增加吸水的面积。保留上面部分叶片,可降低蒸腾作用,以减少水分散失,利于成活。
30. 铁棍山药是焦作温县的特产,其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主要用茎繁殖。下列对这种繁殖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属于有性生殖
B. 具有双亲遗传的特性
C. 能保持母体的遗传特性
D.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C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 植物根尖的成熟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其部分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体结构层次中,根属于  器官  。根尖的成熟区是由  分生  组织经过细胞  分化  形成的。
(2)研究人员得到了基因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甲和乙。题31-1图是基因未改变的拟南芥(野生型)及两种突变体的根毛数量情况,推测三者中  突变体甲(2分)  吸收水分与无机盐的能力最强。
器官 
分生 
分化 
突变体甲(2分) 
(3)研究发现,生长在缺磷环境中的拟南芥根毛数量是磷充足时的3倍以上,说明缺磷条件会  促进  根毛的形成。
(4)综上所述,根毛数量这一性状是  基因和环境(2分)  共同作用的结果。
促进 
基因和环境(2分) 
(5)某同学给植物施肥时,发现出现了植物萎蔫的“烧苗”现象,这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  液泡  (填细胞结构)大量失水造成的。
(6)题31-2图是某同学探究“根的哪一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初始示意图,几天后观察到的情况应该是题31-3图中的  C  (填字母)。
C 
液泡 
32. 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室里。我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此次研究设计、组装出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代谢途径,跨越了自然途径数亿年的进化。这一突破为淀粉的车间生产打开了一扇窗口。
(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主要是  叶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叶绿体  ,所需条件是  光  。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水分通过根尖的  成熟区  吸收,并通过  导管  运输到所需部位,制造的有机物经  筛管  运输到植物体各处,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构建植物体。
叶 
叶绿体 
光 
成熟区 
导管 

管 
(3)资料中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解决了人类的粮食问题,而在传统的光合作用实验中,人们为了检验光合作用产物的存在,首先要用  酒精  对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4)通过资料分析,如果淀粉可以人工合成,不再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那么人类生命活动  是  (填“是”或“否”)还需要依赖植物,原因是绿色植物还为人类提供必需的  氧气  ,维持生物圈中的  碳—氧  平衡。
酒精 
是 
氧气 
碳—氧 
33. 植物的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为了探究不同海拔对珙桐叶片的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的影响,科学家在海拔1 300 m~1 900 m范围内共设7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选取3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树高和胸径基本相同的珙桐样木,测定叶片比叶面积和气孔密度,测定结果分别绘制成题33-1图和题33-2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变量是  海拔高度  。每个采样点选取3株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树高和胸径基本相同的珙桐样本的目的是  控制单一变量  。统计时应计算检测数据的  平均值  。
海拔高度 

制单一变量 
平均值 
(2)题33-1图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珙桐的比叶面积呈  下降  趋势,这对于珙桐体内营养物质的储存  不利  (填“有利”或“不利”)。
下降 

利 
(3)题33-2图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珙桐叶片的气孔密度呈  先增加后降低  趋势。在低海拔地区,随着海拔升高,光照强度增大,珙桐气孔密度逐渐升高,对珙桐的  光合  作用产生积极影响;在高海拔地区,土壤湿度降低,气孔密度呈下降趋势,以降低植物的  蒸腾  作用,减少水分散失。
先增加后降低 
光合 
蒸腾 
(4)以上实验表明在海拔  1 500~1 700(2分)  m的范围内,珙桐气孔密度最大,比叶面积适中,适应性较好。
1 500~1 700(2分) 
34. 太空植物栽培技术是未来长期太空载人活动、深空探测等必不可少的一项技术。例如把生菜种子放在特定的装置中,经过播种,铺保鲜膜、浇水、注入空气,就能长成生菜,并且每天还需要光照至少14个小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航天员播种的生菜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还未长出幼苗前增加最多的物质是  水  ;在栽培的装置里铺上一层保鲜膜,主要作用是  减少水分的散失  。
(2)航天员每天需要给生菜浇水,还会定期为栽培的基质(土壤的替代品)注射空气,这可以促进植物根部的  呼吸  作用。
水 
减少水分的散失 
呼吸 
(3)栽培的基质(土壤的替代品)和地球的土壤是不一样的,用的是一种吸水性非常好,水分在其中传导均匀的矿物质,这种栽培基质能为生菜的生长提供  水和无机盐  ,其在植物体内运输的动力来自  蒸腾作用  。
水和无机盐 
蒸腾作用 
(4)太空中栽种的生菜在光的照射下,制造的  有机物  可以在航天员食用后为其提供能量,同时航天员进行呼吸时产生的  二氧化碳  也是其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
有机物 
二氧化碳 
(5)题34图是生菜植株从第一天6时到第二天18时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趋势。曲线  BC  (用字母表示)段的变化表明植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图中曲线表明最终生菜植株生长了,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2分)  。
BC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
用消耗的有机物(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