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
教学内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揣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俗风情,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一起去看看吧。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散文,作者是老舍,了解老舍吗?(课件出示作家)
老舍,生于1899年的北京,之后25年一直在北京成长生活。1924年赴英任伦敦大学讲师,1930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五十年代初老舍回到北京,《北京的春节》写于1951年的前夕。
二、预习检查
预习课文了吧,我要考考你们,看看这些词你能读准确吗?
认读词语:
(1)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一擦黑儿 摆摊儿
读读这几个词,发现了什么?这几个词都带儿化,这是老北京口语表达的一大特点。
知道什么是“杂拌儿”吗?(出图片配课文句子)什么是“一擦黑儿”?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的意思
再读这些词,体会“京味儿”语言有什么特点?
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质朴真实,读来倍感亲切
(2)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 悬灯结彩 鞭炮不绝 火炽美丽
每一个词都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读读这几个词,
读完这组词,你们感觉老北京过春节有那些特点?
热闹喜庆红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通过预习,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按时间顺序
老师教过,到时间顺序的文章要找“关键的时间词”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关注文中和时间相关的句子,勾画出相关时间词。
边汇报边画时间轴
(课件出示:腊八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发现了吗?有的写得是一天,有的写得是一段,其实在这几个时间点之外,文中还隐藏了它们之间的时间段,你发现了吗?
比如: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为什么找的这么快?都在文章每一段的开头
师总结:读这样的长文章,善于像这样关注文章的关键句,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就能很快发现文章的行文脉络和表达顺序。
课文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老北京春节习俗的。
2.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到正月十九结束,长达四十天,有的写得是一天,有的写得是一段,作者是平铺笔墨写得吗?迅速浏览课文,哪些天写得详细,哪些天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过渡:作者是如何把详细部分写具体的?我们先一起走进“腊八”这部分。
四、精读理解,体会作者抓特色民俗活动详细描写的方法
1、学习“腊八”部分
⑴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作者重点写了这一天的哪些民俗活动?它们具体有怎样的特点?勾画出相关语句。
⑵交流:
①腊八这天作者描写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这是腊八节的特色食物。
②它们具有哪些特点呢?(出示句子)
从“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句中的省略号及“小型农业展览会”我们可以看出腊八粥食材丰富,香甜美味。
尤其是“小型农业展览会”这句更是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腊八粥食材丰富的特点。
吃过腊八粥吗?说说你的感觉?
1951年人们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不像现在,看着自己一年的劳动成果都在这一碗粥里,有什么感觉?
幸福满足自豪读出这种感觉
腊八蒜又有什么特点?
从“色如翡翠,色味双美”看出腊八蒜色美、味美,蒜不辣,醋不酸,蒜和醋的味道互相浸入彼此之中,更加美味合口。
喜欢吃腊八蒜吗?为什么?
作者写的仅仅是一碗粥,几瓣腊八蒜吗?
作者写的是老百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幸福感觉,是家家熬腊八粥、吃饺子的热闹气氛,是浓浓的家乡味道,所以呀,老百姓才会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从而成为一种民俗习惯。
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感受老舍的语言文字的魅力。
⑶小结:作者重点描写了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并抓住腊八粥食材丰富,腊八蒜色味双美这样的特点展开叙述,使得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加突出,将腊八节的风俗展现在读者面前。
2、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描述其他日子的习俗的。
请大家小组“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部分内容,边读边勾画出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习俗?并反复读读,想想作者是如何写出习俗特点的,做好批注。(课件出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