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生字“辩”,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辩、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4.能了解两个小孩儿各自的观点,并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重难点:
1.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读懂故事背后的道理。
2.能发现文中的“对比”“反问”的写法,并体会其对说理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辩”为眼 初识“辩日”
1.教学生字“辩”
(1)字义:是争论、辩论、争辩的意思;
(2)字的组成:两个辛字中间夹一个言字旁,争辩时要用语言;
(3)形近字:辨别的辨、辫子的辫、花瓣的瓣;
(4)书写:左边辛字的竖要变成撇。
2.理解课题
师: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呢?
(两小儿在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远近的问题。)
二、检查预习 了解“辩日”
1. 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 指导“为”的读音。
(“此不为”中的“为”读二声wéi,是“是”的意思;“孰为汝”中的“为”读四声wèi,通“谓”,是“说”的意思。同一个“为”字,意思变了,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复习巩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再次感受同一个“为”字,意思变了,读音也就不一样了。
激发兴趣:以后我们还会学到更多,等我们学《学弈》时,“为”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大家学会积累,也告诉我们在读古文时,一定要根据意思来正确选择。
3.齐读最后一段。(指导“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是智慧的意思。)
4.练习速读。
5.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有不理解的字词圈出来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同桌也解决不了,就提出来咱们全班交流。
6.教学“去”字的古今异义。“去人近”就是距离人近,离人近。
7.指名讲故事。
8.浏览全文,找出描写两小儿辩论过程的段落。(指导:关注“四个一儿曰”这样的提示语)。
三、探究“辩日” 感悟道理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默读二至五自然段,找出两小儿辩论的观点和理由,标注在书上。(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2.探讨两小儿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3.出示图片:认识古代的车盖和盘盂。感受小儿对生活的善于观察。
4.教学“汤”的古今异义。(出示图片)感受生活中对汤的古义的沿用,感受学习古文的乐趣。
5.小结:两小儿都是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交流:你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远大近小,远凉近热)
6.探讨:两小儿在说明理由的时候有什么相同之处?(都用了对比、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句式一样。)
7.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读中感受“辩斗”。
8.分析:两小儿理由的不同之处?(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视觉、触觉。)
师:两小儿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他们的观点都有事实和常理作支撑,所以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说服对方。
9.交流两小儿的品质。
(善于观察,独立思考,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大胆地提出疑问,追求真理)
四、拓展延伸 激发兴趣
师:真是两个能言善辩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正如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还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不能决,真是他不够聪明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到底两小儿孰是孰非呢?孔子不能决,我们能不能帮帮他们?(课件出示)快速读,明白了吗?你准备怎么让孔子和两小儿明白?对呀,写成他们的语言。课下完成好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 日中
近 大 远 小 视觉
远 凉 近 热 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