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提纲.docx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提纲.docx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3 10:0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建立过程:
1、背景:6世纪,阿拉伯半岛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多神崇拜。 7世纪初,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发展使各氏族部落形成统一的民族力量。
2、半岛统一和帝国建立:
(1)统一: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建立以麦地那为中心的第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政权建,势力0范围逐渐扩大,到穆罕默德去世,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3)建立:到8世纪中期起,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4)灭亡: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二)统治(鼎盛时期):
1、政治领域:政教合一、专制统治
(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先知的继承人”)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
(2)官僚机构辅助: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和财政部(负责收支)。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征: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2、经济领域:(国内)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对外贸易)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城市)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3、阿拉伯文化
(1)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课堂探究】阿拉伯文化
1、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⑤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
2、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3、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伊斯兰教:其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
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 创立者:穆罕默德。
经典:《古兰经》
穆斯林:(顺从者)信仰安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
哈里发:穆罕默德的继承人。
阿拉伯帝国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作用?
①阿拉伯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凸显了其在沟通世界贸易中的桥梁作用。
②阿拉伯商人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开辟和疏通了海陆贸易,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区域内推动商品交流和贸易往来。
(1)对世界: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2)对西方: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 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把东方的技术发明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欧社会的转型。
(3)对阿拉伯: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4)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299—1923年)——阿拉伯政治体制的延续者
(一)兴衰:
1、起源:奥斯曼帝国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因创立者为奥斯曼一世而得名;1290年奥斯曼一世(1258-1326年)继其父担任部落首领。1299年,土耳其趁塞尔柱罗姆苏丹国分裂,正式宣布独立。
2、扩张:①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②14世纪中期,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③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定位帝国首都
3、建立: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4、灭亡:19世纪初帝国趋于没落。“一战”中败于协约国,奥斯曼帝国因而分裂。1922年凯末尔击退欧洲势力。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奥斯曼帝国灭亡。
【思考】为什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游牧民族能够战胜具有千年历史的拜占庭帝国,并在16世纪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地理位置:东西方文明交汇处
◎经济上:延续贸易中转站地位,控制东西方商路。 (后世影响:其对旧商路的垄断及征收重税的政策,是西欧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动力。)
◎文化上,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东西文明得以统合。
(二)统治:继承了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1、政治(阿拉伯政体的继承者)
(1)中央: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政教合一(信仰伊斯兰教)的军事封建帝国,最高统治者苏丹(君主专制),集宗教、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还是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地方:总督或州长掌管地方事务。
(3)阶层: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东西方商路的阻断者)
(1)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对外贸易: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引发了西方的新航路开辟)
(三)影响:(补充)
①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
②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③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
④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南亚次大陆)
(一)笈多帝国(公元320年到540年):中古印度黄金时期
1、笈多帝国的统治:
(1)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政局稳定,经济繁荣;
(2)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2、印度教的兴起: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德里苏丹国(1206-1526):印度历史的新变化
(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3)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
(二)中古时期的日本(东亚)
1、秦汉之际:中国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传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6-7世纪:
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中国隋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化改新是在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变革运动。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的先例;它维护了主权,防止了社会的分裂;
3、幕府统治时代(1192—1867)
(1)背景:
①政治:10世纪,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③社会: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3)特征:
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③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3)结束: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1603年—1868年)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影响:
1、积极:维护日本稳定,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
2、消极:退缩保守,自居被动局面,成为西方人入侵的对象。
(三)朝鲜
1.统一与建国:7 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制度与文化:10 世纪初,高丽王朝模仿唐朝,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14 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3.抗击日本侵略:16 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4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