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押题试卷(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押题试卷(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3 11:1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重庆市中考历史押题试卷(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农耕文明 B. 和谐秩序 C. 神话传说 D. 游牧文明
2. 石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汉朝时期得到发展。重庆就有多座汉代石阙,仔细观察如图,该石阙的名称是(  )
A. 盘溪无名阙
B. 忠县无名阙
C. 丁房阙
D. 乌杨阙
3. 在秦汉时期,巴郡的经济迅速发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粮食产量的增加,当时江州有“粮多”的说法
B. 传统的丹砂开采业有更大的发展,出现一名叫巴清的女工商业家
C. 当时人口稠密,仅在水上居住的船家就有五百来户
D. 使用了独有的桥形币
4. 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  )
A. 经济的繁荣 B. 政治的清明 C. 文学艺术的兴盛 D. 社会风气的开放
5. 作为小历史学家的你,如果想要研究唐朝时印度和中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 《史记》 B. 《论语》 C. 《西游记》 D. 《大唐西域记》
6. 仔细观察如图航海路线图,在这条航线上从事航海活动的航海家是(  )
A. 达 伽马 B. 麦哲伦 C. 哥伦布 D. 郑和
7.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部队工作经验,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其中三大纪律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由此可见工农红军与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是(  )
A. 代表工农利益 B. 战斗力强 C. 武器先进 D. 注重战术
8. 有学者认为,14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14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应该记入抗战的史册。据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历史研究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 B. 历史结论不能随历史研究的深入而改变
C. 历史研究要尊重历史客观真实 D. 历史结论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更加客观
9. 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抗日战争中的一切资源和力量大多依靠重庆这一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筹。材料说明(  )
A. 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的首都 B. 重庆成为日本空袭的主要目标
C. 重庆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D. 重庆人民千方百计保证抗战运输
10. 理清发展线索,提炼关键词,是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图“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标尺”,方框③对应的关键词是(  )

A. 井冈烽火 B. 当家作主 C. 开天辟地 D. 社会主义
11. 影响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各类因素中,地理环境对古文明的影响最为根本。下列古代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对应错误的是(  )
A. 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 B. 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
C. 黄河流域——中华文明 D. 地中海海域——古罗马文明
12. 揭示历史的内在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一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 “七一五”政变一一国民革命失败
C. 西安事变一一十年内战结束
D. 中共七大召开一一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3. 186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主题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1943年的《开罗宣言》明确要求:“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公开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以上材料说明的共同主题是(  )
A. 实现民族独立 B. 维护国家统一 C. 中美关系友好 D.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哪一事件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
A. 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B. 开罗会议的召开
C. 《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D. 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15.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北魏孝文帝让鲜卑族改汉姓,改穿汉服
B. 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D. 1949年,德国分裂为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国家大权)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遵循国家法令),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
——摘编自《韩非子》
材料二公元前 451年订立了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有了成文法以后使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们再也不可以随意地解释法律。同时还规定了平民大会作出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应。虽然这是贵族及奴隶主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而不得已作出的妥协。但法律将贵族和平民置于同等地位考虑,也限制了贵族在司法上的特殊地位。在一个奴隶制社会下是绝对超前的,《十二铜表法》是远超整个罗马时代的法律条文。……后世的立法、司法程序、法学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罗马民法大全》的影响,《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摘编自朱塞佩格罗索《罗马法史》
材料三 17世纪英国“国王”与“议会”关系示意图。
(1) 根据材料一,归纳韩非子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将韩非子的思想应用到全国的皇帝。并写出这位皇帝对我国历史的最大贡献。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十二铜表法》远超整个罗马时代法律条文的表现。并归纳《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史上里程碑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比较AB两图中国王和议会权力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
(4) 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的认识。
17. 科技推动人类进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科技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某校以“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铁器时代】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且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成为了科学复兴的工具。
——摘编自马克思《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作用》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著作名称。
【蒸汽时代】
材料二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摘编自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动力。
【电气时代】
材料三不过 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高昂的仪器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取代了孤独的发明家和阁楼作坊。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3) 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奠定理论基础的科技成就。
材料四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走进核时代的大门。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些科技成就,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袁隆平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国际水稻研究所长斯瓦米纳森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的称号。
——摘编自许晔《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其中你认为正确的,请填“正确”,不正确的,请填“错误”。
A.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______
B.袁隆平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______
【信息时代】
材料五 5G是一个革命,未来的网络一定是一个平台,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摘编自鲁勇《5G智联万物,数字慧通未来》
(5) 5G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哪一科技成就?综上所述,请谈谈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应注意的社会问题。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由青年学生率先在北京掀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运动。当运动蔓延到上海,工人阶级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运动进入高潮,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五四运动使人们认识到解决救中国的问题,需要理性思考,于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红军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草地,历时两年最终胜利会师,创造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一个醒目的转折点: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长征路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形成成熟而坚强的领导集体,是赢得胜利的根本。
——摘编自纪录片《光辉的历程》解说词
(1) 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的,请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未涉及”。
A.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工人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 ______
B.历时两年的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______
C.五四运动和长征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胜利,都对中共产生了重大影响。 ______
(2)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五四运动和长征是中国革命转折点的原因。
材料二 20世纪国家重大政策简表(部分)
时间 大事件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980年 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1984年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2年 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3) 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两个事例,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播种五谷、养蚕缫丝都属于农耕文明。中华文明诞生在大河流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因此A正确。和谐秩序在材料中没体现,因此B与题无关。神话传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方式之一,但不是文明内核,因此C错误。游牧文明以草原文明为主,与题意相反,因此D错误。
故选:A。
本题以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为切入点,考查炎帝、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炎帝、黄帝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及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重庆忠县无铭阙。重庆忠县无铭阙俗称宝塔子,原是墓前阙,位于重庆市忠县城北8千米处的涂井乡佑溪村,2003年已搬迁到忠县白公祠内。无铭阙始建于东汉,已有1800余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仅存的重檐式仿木结构石阙。无铭阙与丁房阙一样,同系三峡地区年代最早的建筑物。其独特的造型和石雕艺术,以及久远的建造年代,使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三峡地区极其珍贵的文物资源。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重庆忠县无名阙的相关史实。石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汉朝时期得到发展。重庆就有多座汉代石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忠县无名阙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郡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处于南方,多雨,在经济上,丹砂开采业有更大发展,柑橘种植业很发达;在文化上,民歌兴盛和修建石阙。ABC均符合秦汉时代巴郡经济文化发展。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巴郡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表现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汉时期巴郡的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表现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解析】唐代有男女同服之俗,男女同样参加骑马、打球、饮酒、舞蹈等活动。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材料直接反映出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5.【答案】D
【解析】唐太宗时派玄奘西游印度,研究佛经,回来后著有《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西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外交流,知道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归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
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唐朝中外交往的主要史实。
6.【答案】D
【解析】由图中“明朝、刘家港、西洋”结合所学,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
故选:D。
本题以航路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郑和下西洋。
本题以郑和下西洋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能力。
7.【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其中三大纪律内容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可知工农红军维护工农利益。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信息的解读能力,提取关键信息,灵活运用知识。
本题以“三大纪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国14年抗战史依据。抗日战争由8年改为14年,说明历史结论随历史研究的深入而改变,B项符合题意;“历史研究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历史研究要尊重历史客观真实、历史结论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更加客观”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等知识,重点掌握九一八事变以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抗日战争相关知识。
9.【答案】C
【解析】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迁往重庆,重庆是抗战时期中国的陪都,排除A项;
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这体现不出“重庆成为日本空袭的主要目标”,排除B项;
根据所学和材料“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可知,这显示出重庆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重庆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C项;
材料是强调重庆的历史地位,而不是强调重庆人民千方百计保证抗战运输,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以及作用等知识,注意题干材料的正确识读。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位以及作用等知识。
10.【答案】B
【解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实现了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与如图“中国近现代史发展历程年代标尺”方框③对应的关键词是当家作主。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两河流域产生的是古巴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B对应错误,符合题意;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黄河流域产生了中华文明,地中海海域产生了古罗马文明,ACD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古代大河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两河流域产生的是古巴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
12.【答案】B
【解析】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先后发动了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 一五反革命政变,这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国民大革命时期的重要事件.
13.【答案】B
【解析】据“1860年美国总统竞选的主题是‘联邦必须而且将会得到保留’可知,美国面临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是主要任务;据“日本所窃据的中国领土,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知,这些都与我国祖国统一问题有关。因而材料说明的共同主题是维护国家统一。
故选:B。
本题以题干三则材料信息为依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14.【答案】D
【解析】据题干关键信息“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国败局已定时,为了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建立联合国,雅尔塔会议协调了盟国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对建立联合国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实际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推动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雅尔塔会议。题干关键信息“对战后国际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最深远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事件以及影响。
15.【答案】C
【解析】史实即历史事实,结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ABD三项都属于史实,C项是有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结论。所以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史实和结论。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对这一会议所给出的历史结论。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判断史实和结论的方法。
16.【答案】【小题1】治国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或君主专制;以法治国。皇帝:秦始皇或嬴政。最大贡献: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小题2】表现:第一部成文法,使量刑有法可依;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权益。原因: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小题3】变化:议会权力重于国王。法律保障: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小题4】认识: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三则材料为背景依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权利法案》。
本题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权利法案》相关知识。
17.【答案】【小题1】错误
【小题2】正确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由材料“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并结合所学可知,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起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由材料“印刷术则成为了科学复兴的工具”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材料“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且建立了殖民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指南针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由材料“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投入使用,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
(3)由材料“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4)由材料“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走进核时代的大门。”可知,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表述错误。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走进核时代的大门;由材料“袁隆平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国际水稻研究所长斯瓦米纳森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的称号”可知,袁隆平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表述正确。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G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故答案为:
(1)原因:火药推动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名称:《天工开物》。
(2)作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传统的手工工场逐渐被大工厂替代;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新动力:蒸汽机。
(3)特点: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科技成就: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4)A.错误;B.正确。
(5)科技成就: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世界三大发明的意义、《天工开物》的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奠定理论基础的科技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就、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应注意的社会问题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世界三大发明的意义、《天工开物》的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为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奠定理论基础的科技成就、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科技成就、在科技发展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应注意的社会问题等知识。
18.【答案】【小题1】错误
【小题2】未涉及
【小题3】正确
【解析】(1)由材料“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由青年学生率先在北京掀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运动。”可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学生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工人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达的意思,填写错误;由材料“红军战强敌、跨激流、翻雪山草地,历时两年最终胜利会师,创造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可知,历时两年的长征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材料一未涉及;由材料“五四运动使人们认识到解决救中国的问题,需要理性思考,于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长征路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形成成熟而坚强的领导集体,是赢得胜利的根本”可知,五四运动和长征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胜利,都对中共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结论,填写正确。
(2)由材料“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可知,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由材料“长征是一个醒目的转折点: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可知,长征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3)由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从特区到开放14个沿海城市,可以提炼观点: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论述: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国家随后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先农村后城市、由沿海到内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由材料,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可以提炼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利于国家的发展。论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由材料,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可以提炼观点: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论述: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由此可见,经济政策的调整,应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A.错误;B.未涉及;C.正确。
(2)原因: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长征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3)观点1: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阐述: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局面逐渐形成,国家随后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先农村后城市、由沿海到内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观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利于国家的发展。
说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观点3:经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说明: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
由此可见,经济政策的调整,应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五四运动、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等知识。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