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第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通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关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被评价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红楼梦》,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崤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而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风光绮丽的苏公堤。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B.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红楼梦》被评价为“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D.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2分)
A.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B.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笔墨祭(节选)
余秋雨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当代书法家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古代书法家。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古代书法家的队伍很大,层次很多,就我见闻所及,当代一些书法高手完全有资格与古代的许多书法家一比高低。但是,一个无法比拟的先决条件是,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成为社会惯常,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而当代书法终究是一条刻意维修的幽径,关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
在这一点上有点像写古诗。五四以降,能把古诗写得足以与古人比肩的大有人在,但不管如何提倡张扬,唐诗宋词的时代已绝对不可能复现。诗人自己可以写得非常得心应手(如柳亚子、郁达夫他们),但社会接纳这些诗作却并不那么热情和从容了。久而久之,敏感的诗人也会因寂寞而陷入某种不自然。他们的艺术人格,或许就会因社会的这种选择而悄悄地重新调整。这里遇到的,首先不是技能技巧的问题。
我非常喜欢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几个传本法帖,大多是生活便条。只是为了一件琐事,提笔信手涂了几句,完全不是为了让人珍藏和悬挂。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字写便条实在太奢侈了,而在他们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便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一支毛笔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殊的职业和手艺,而是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我相信,后代习摹二王而惟妙惟肖的人不少,但谁也不能把写这些便条的随意性学到家。
在富丽的大观园中筑一个稻香村未免失之矫揉,农舍野趣只在最平易的乡村里。时装表演可以引出阵阵惊叹,但最使人舒心畅意的,莫过于街市间无数服饰的整体鲜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们之间。在毛笔文化鼎盛的古代,文人们的衣衫步履、谈吐行止、居室布置、交际往来,都与书法构成和谐,他们的生命行为,整个儿散发着墨香。
相传汉代书法家师宜官喜欢喝酒,却又常常窘于酒资,他的办法是边喝边在酒店墙壁上写字,一时观者云集,纷纷投钱。你看,他轻轻发出了一个生命的信号,就立即有那么多的感应者。这与今天在书法展览会上让人赞叹,完全是另一回事了。整个社会对书法的感应是那样敏锐和热烈,对善书者又是如此尊敬和崇尚。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伤痕斑斑,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师宜官的学生梁鹤在书法上超越了老师,结果成了当时的政治权势者争夺的人物。他曾投于刘表门下,曹操破荆州后还特意寻访他,既为他的字,也为他的人。在当时,字和人的关系难分难舍。曹操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运筹帷幄之余悉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艺术相依相傍。
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
古代文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
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传说有人磨墨写字,日复一日,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千了;有人写毕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最令人惊异的是,隋唐时的书法家智永,写坏的笔头竟积了满满五大簏子,这种簏子每只可容一百多斤的重量,笔头很轻,但五簏子加在一起,也总该有一二百斤吧。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了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他就摘芭蕉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的。这种记载,即便打下几成折扣,仍然是十分惊人的。如果仅仅为了练字谋生,完全犯不着如此。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样的诗句,展现的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
“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道地的中国传统文人。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柳亚子、郁达夫们的古诗足以比肩古人,但时过境迁,社会接纳他们已不那么热情从容。
B.古代文人将艺术融于生活细节,具有独特雅趣,今人刻意追求反失去“随意性”的气韵。
C.只要营造与古代相类似的社会气氛和人文审美趋向,今人书法追上古人成就便指日可待。
D.作者认为在富丽的大观园里矫揉造作地筑一个稻香村,破坏了大观园的整体审美风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毛笔为抒情象征载体,表达作者对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气质无法融入历史变迁的洪流、最终被时代肢解的复杂情感。
B.文章以汉代书法家师宜官为例,说明古代文人的书法与人们日常饮食起居相生相依,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细节成为社会惯常。
C.结尾引用诗句“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营造出了古人沉浸于书法艺术创作,墨汁飘香、砚台生光的艺术情境。
D.文章视野开阔,语言优雅大气,有理性思考和终极追问色彩,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
8.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当代书法“美则美矣,却未免失去了整体上的社会性诚恳”?(4分)
9.在作者看来,古代文人书法队伍大、层次多、成就高,原因何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
(一)文言文知识(本题共8小题,16分)
10.下列语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②威信敌国③召有司案图④诏书切峻,责臣逋慢⑤当敛裳宵逝⑥拜送书于庭⑦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⑧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⑨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⑩虽趣舍万殊
A.①③④⑥⑦ B.①②⑤⑥⑨ C.②③⑥⑨⑩ D.②③⑦⑧⑩
11.下列语句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卑贱之人)
问征夫以前路(行人)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扬言)
臣之辛苦(走投无路,处境艰难)
C.孤苦零丁,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不抑耗其实而已(这实际情况)
D.或取诸怀抱(心怀)
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空的)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而卒以祸②亦遂增胜③垣墙周庭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⑤事不目见耳闻⑥乐琴书以消忧⑦凡在故老⑧非有能早而蕃之也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⑩映带左右 善万物之得时 非有能硕茂之也 旦视而暮抚 且庸人尚羞之
A.①③⑩/②⑦/④⑤⑨ /⑥ /⑧ /
B.①③⑩/②④⑦/⑤⑨ /⑥ /⑧ /
C.①③⑨⑩/②⑦/④⑤ /⑥⑧ /
D.①③⑨⑩/②④⑦/⑤ /⑥/⑧ /
13.下列各组句子句式类型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③则告诉不许④此世所以不传也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⑥慈父见背⑦其制稍异于前⑧既自以心为形役⑨求人可使报秦者⑩窃以为其人勇士 不能喻之于怀 古之人不余欺也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农人告余以春及
A.①⑥/②④⑩/③⑧/⑤⑨ /⑦ /
B.①⑥/②⑩/③④⑧/⑤⑨/⑦ /
C.①⑥ /②⑧⑩/③⑨/④⑦ /⑤
D.①⑥ /②④⑩/③⑧ /⑤⑨/⑦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病且怠”与“余久卧病无聊”中“病”字含义不同。
“感吾生之行休”与“安能行叹复坐愁”中“行”字含义不同。
B.“帝乡不可期”与“终期于尽”中“期”含义不同。
“吾妻来归”与“归去来兮”中“归”的含义相同。
C.“深愧平生之志”与“余既为此志”中的“志”含义相同。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与“决负约不偿城”中“负”的含义不同。
D.“吾家读书久不效”与“他植者虽窥伺效慕”中“效”的含义不同。
“祖母刘悯臣孤弱”与“怀良辰以孤往”中“孤”的含义相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交付)②早织而缕(线)③郦元以为下临深潭(靠近)④臣等不肖(不成才)
⑤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⑥迨诸父异爨(等候)⑦但以刘日薄西山(只是)⑧以当南日(对着)⑨见长人者好烦其令(统治、治理)⑩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恰好)
A.①④⑥⑦⑩ B.①③④⑥⑨ C.②③⑦⑨⑩ D.②⑤⑦⑧⑨
1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及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余扃牖而居 风飘飘而吹衣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B.则与我业者其亦有类乎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C.因事顺心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笑谓迈曰
D.能以足音辨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娘以指叩门扉日
17.下列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郦道元,北魏时期官员、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B.西汉末年的蒋诩,他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三径”成为隐士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帝乡等。
C.辞,赋的一种。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氛,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自由,又比散文整齐。《归去来兮辞》是此类文体中的杰出作品。
D.王羲之,又称王右军,因其官至右军将军。古时以官职称呼其人是一种习惯,例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鲍照被称为鲍参军,王维被称为王右丞等。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8~22题。
陶征士诔(节选)
颜延之
有晋征士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每见其默。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①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②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陶渊明传(节选)
萧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患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
苏辙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注]①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②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被官府征为守令,捧檄而喜;及母死,去官归家,屡辞征召。
1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来书写晓谕或呈报的文书。
B.“每酒适”中的“适”与《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中的“适”含义不同。
C.追和,根据古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被称为和诗。
D.“以遗后之君子”中的“遗”与《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中的“遗”含义相同。
20.对上面三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三则材料出自三位不同时代的作者之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
B.《陶征士诔(节选)》概括了陶渊明做官的原因、辞官的理由及辞官之后的生活,字里行间寄托了作者的悲悼之情。
C.《陶渊明传(节选)》记载陶渊明虽不懂音律,却存有一张无弦琴,客观地反映出陶渊明的附庸风雅。
D.《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选)》从苏轼给苏辙的信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在出仕和归隐之间的矛盾、愧疚的复杂情感。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
(2)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22.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人具有怎样的特点?(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3~24题。
金陵还家作①
归有光
自从出门日,预言相见期。
西风扬子渡,犹嫌归棹迟。
于今对寒月,芭蕉露漓漓②。
一儿县城西,一女松江湄。
心情两萦系,有如蛛网丝。
[注]①此诗是作者落第归家时所作。②漓漓:水滴下地的样子。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为了功名,诗人外出远行,但心中不舍,出门前就与家人预先约定了回家日期。
B.强劲的西风,使归船受到阻碍,诗人嫌它迟缓,急于回到家中的心情可见一斑。
C.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一双儿女不尽的牵挂之情,就像蛛网丝一样,缠绕万端。
D.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自然,无意雕饰,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情愫,感人肺腑。
24.“芭蕉露滴漓”一句,尽显凄凉。试做简要赏析。(4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20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20分)
(1)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 ”两句说明自己缺少亲人、童仆的帮助,不得不事必躬亲。
(2)《陈情表》中“ , ”两句写出了李密孤单无依,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安慰的境况。
(3)李密在《陈情表》中写自己虽然想为国效力,但是祖母病情日渐加重的句子是
“ , ”。
(4)《项脊轩志》中,写作者在修葺之后的项脊轩中独自静默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声音的句子是
“ , ”。
(5)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
(6)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 , ”。
(7)《兰亭集序》中交代集会地点的句子是“ ”,表明集会地点周围有高峻的山峰的句子是“ ”。
(8)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进行批评的句子是
“ , ”。
(9)《兰亭集序》中能纵展眼力,开畅胸怀,极视听乐趣的前提的句子是“ , ”。
(1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两句写作者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1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
“ , ”。
(1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作者登上高地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
(13)《种树郭素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经验时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14)“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杜甫咏竹,表达了顺应竹子天性成长的愿望。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 , ”的做法与之相似。
(15)《种树郭橐驼传》中善用对比手法,如郭橐驼种树的结果“ ”和别人种树结果“ ”对比之鲜明。
(16)《石钟山记》中作者写浅薄的人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做法是“ , ”。
(17)《石钟山记》中,苏轼寻访石钟山,写得有声有色,夜色中的声音更能引人注意,其中写栖鹘叫声的句子是“ , ”。
(18)《石钟山记》中除却郦道元“言之不详”的原因外,石钟山得名缘由没能流传下来,还因为 ”和“ ”。
(19)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当中以“ , ”起兴,从日常平凡的生活现象引发自身的感慨。
(20)杜甫《客至》“ , ”两句,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这两句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题。(4分)
《功勋》不仅是一组赞美诗,还是一道思考题。在这部作品里,故事基本上都发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是新中国创基立业、爬坡过坎的时期。剧中的主人公大多处在物质条件短缺的条件下,与艰难困苦如影随形。可以说,《功勋》弘扬的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穷且益整的精神底蕴。穷且益坚不易,达而益坚更难。今天,在新中国经过70多年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之时,在国家实力和物质条件强大充裕的条件下,我们如何保持坚毅的进取精神,如何创造新的功勋,这或许是《功勋》带领我们在缅怀英雄前贤功绩之后,留下的思考。
犹记得,电视剧《功勋》开播于中秋佳节之后、第八个烈士纪念日和国庆七十二周年之前。在它所讲述的八章人物传记故事里,有离合、有悲欢、有家园、有河山,有风华正茂,有老而弥坚。“保卫千千万万个二妞”语出,触及到“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与美好,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语出,它就涉及到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课题,语出“没有国哪有家”,融及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与壮烈。
《功勋》的片头题记写到“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英雄,未必就一定有“人长久”,但是如果没有英雄,就只剩下了“但愿”。
(节选自赵彤《为新中国英雄立传,给中华儿女明德》)
26.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对称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乌私情,愿乞终养。
---晋·李密《陈情表》
(2)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3)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史铁生
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很多矛盾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反映不同的人生志趣,体现不同的人生境界,决定不同的人生方向。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则,阐释你对材料中涉及的矛盾关系的看法,做出你的选择。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哈尔滨市第九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A
2.A
3.C
4.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首先提出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每点2分)
5.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做铺垫。(每点2分)
6.C
7.B
8.①这句话是与古代书法比较而言,古代书法是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为背景的,艺术已然融入生活的点滴成为社会惯常,因而产生得特别自然、随顺、诚恳。②当代书法个体技能技巧再高,失去了将书法融入日常、尊崇书法文化的社会背景,个体书法创作为艺术而艺术、刻意为之,终究难以形成社会整体文化人格气韵。(每点2分)
9.①从社会层面来看,古代文人书法有着“极其广阔的社会必需性”背景,生活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古代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对笔墨文化包容、欣赏甚至推崇。②从个人层面来看,古代文人个体也有意识地自觉追求,修炼自己的生命形象,展现生命的喜悦,使书法成为点化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每点3分,概括1分,分析2分)
10.C。
11.D。
12.B。
13.D。
14.A。
15.D。
16.A。
17.B。
18.B、G、M、Q、U
19.A
20.C
21(1)这大概就是所谓国家的爵位不足为贵,家人乐而忘贫吗?
(2)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
22.①孝顺父母;(1分)②天真直率;(1分)③文采斐然;(1分)④性情刚烈,不合世俗。(1分)(答出三点满分。)
23.B
24.①寒月当空,芭蕉叶上结满了露水,泠泠滑落。②“漓漓”可以让人联想泪落的样子,渲染忧伤之重;“露漓漓”暗示夜已深,又以动衬静,以夜深难眠体现诗人寂寞孤独。③此句融情于景,以景衬情.尽显凄凉。(答出任意两点满分。一点2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4)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5)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6)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7)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
(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10)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1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1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13)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1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5)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1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7)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18)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9)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20)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6..从“保卫千千万万个二妞”语出,它就触及到了“但愿人长久”的柔情与美好;从“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语出,它就涉及到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课题;从“没有国哪有家”语出,它就融及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与壮烈。(结构2分,内容2分)
27.作文
参考高考评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