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必修1)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一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必修1)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一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0 15:17:36

文档简介

课件40张PPT。第1课 沁园春 长沙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诗林漫步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赏析】 毛泽东与陆游都写梅花,但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毛泽东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与群芳相比,梅花是最得风气之先的,因而也引人注目,可她无意计较得失,也不追逐名利,更不愿出人头地、独占春色,这是胸襟坦荡者的豁达大度,是无私奉献者的真实写照。作者从梅花的特性中发掘出了这种高贵的品质。全词格调明朗轻快,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梅花鲜明生动的品性。名句背诵
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4.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泽东《清平乐·会昌》)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七律·送瘟神》)
6.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7.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七律·冬云》) 语林撷英
寥廓·辽阔
两个词语都有“广阔”之意,但使用对象不同。寥廓:指天空等高远空旷。辽阔:指地域广阔、空间宽广。
例句:①往远处看,在光的指引下,大地苍茫,没有尽头,越来越辽阔。
②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苍茫·苍莽
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例句:①隆隆的火车声在耳边不停歇,窗外的灯火渐渐远去,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
②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像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卡片摘录
一、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和书法家。他的代表词作有《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他的词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高度结合,多表现革命生活中的大事,从中折射出昂扬的斗志、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二、背景探寻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湖南军阀赵恒惕通缉毛泽东,当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心中思考着国共合作后领导权的斗争问题,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qìn jú ɡě qiú xié jìnɡ chóu chì màn zhēnɡ rónɡ chànɡ liáo kuò chónɡ zhònɡ cénɡ zēnɡ kān kàn jǐn jìn jìn jìnɡ dù duó橘 谲 寥 廖 惆 稠 谩 漫 三、词语集释
(1)漫江:满江。
(2)百舸:许多船。舸,大船。
(3)寥廓:指宇宙的广阔。
(4)苍茫:旷远迷茫。
(5)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课文指同学。
(6)峥嵘:高峻;形容才气、品格等超越寻常,不平凡。课文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7)岁月稠:日子很多。稠,多。
(8)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9)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10)挥斥方遒:奔放有力。四、文体知识
(1)词,是我国传统____________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兴于____________,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也称作“乐府”“________________”,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诗歌 宋 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风格。代表词人分别是苏轼、辛弃疾、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 婉约派 一、课文主旨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二、结构图示三、疑难解说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诗与前边写秋景有什么关系?由赞美秋景到提出问题,其中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面对秋景和苍茫的大地,诗人却把“景”抛开,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自是不同凡响。这是由自然过渡到人事,诗人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进入深沉的思考,提出主宰大地的是谁的问题。自然界的万物尚且显示自己的生命力而“竞自由”,何况我们是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呢?主宰大地,就是拼搏进取,就是进行革命斗争。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者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2.诗人的自我形象是怎样得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阕,诗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几个动词来表现的。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高大鲜明的形象。“看”字领起所写的景物,正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诗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一“问”,则表明诗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至此,一个勇于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词的下阕,诗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以“忆”字总起,点明下阕都是“忆往昔”的内容,1913—1920年,毛泽东先后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组织,并领导一批青年同学和湖南人民对封建军阀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诗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诗人自己,而诗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诗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诗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现,展示了一代革命家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3.“自古逢秋悲寂寥”,文学作品中的秋景不少是萧条、肃杀的。请你举出一些悲秋的诗句,然后思考一下本词描写的秋景具有怎样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学作品中的秋景很少有朝气昂扬的,像“秋风秋雨愁煞人”“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等等,都有凄凉、萧条之意。而青年毛泽东眼中的秋,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以力量的美。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的、美好的、充满生机的。虽然从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惆怅、沉重的心情,但他笔下却没有一般旧体诗词中的肃杀和伤感。这与“风急天高猿啸哀”“枯藤老树昏鸦”等在意境上是不同的。四、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上阕写景抒情,以“独立”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动着词人激荡的思潮,为下文“怅”“问”“忆”蓄势。接着用一“看”字承首句“立”,总领以下七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奠定了全词壮怀激越的感情基调。下阕叙事,是上阕感情的发展与延续,用“百侣”呼应“独立”,再用“忆”字统领以下几句,追叙当年词人就学期间的战斗生活,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出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末三句更进一层,展现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只有我们革命者,才是主宰天下的主人。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2.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上阕使用的意象有多种,相应的句子有“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等,词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寒秋严霜下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意境高远,引人深思。3.用词精当,写景传神。
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意象群“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数量、范围、程度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词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碧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事物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翔”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雄姿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一“击”一“翔”,充盈着剧变之动、拼搏之力,炫目的秋色也化静为动,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4.对比手法,增强效果。
词中含有多组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含的对比。课文内容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点 拨
在描摹着色上,只选取“红”“碧”两种颜色,极富生命力,勃发着生命的光彩。红枫碧水,交相辉映,鲜艳夺目。秋色之壮,叹为观止。思 考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角度1:把握青春时光,追求远大理想。
【写作示例】
青春,是三月争奇斗艳的花朵,是七月缤纷的太阳雨,是十月灼人的红叶,青春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但是,朋友啊!时间老人却把它作了最精确的均分,给每个人的仅有一份,不论贵贱尊卑,智愚富贫,你一生只能拥有一次,因而才有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百年容易过,青春不再来”的忠告;才有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慨叹;才有了“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劝勉。年轻的朋友啊,即使你百般不如意,万事不顺心,你可以有一千种理由苦闷、埋怨,却不能有一种理由放弃理想和追求。珍惜吧!只要牢牢把握美丽的青春,希望、阳光属于你,这个世界属于你!角度2:通过对比增强表达效果。
【写作示例】
万千棵树上闪着红亮的灯光,晶莹耀眼;千家万户门前,红灯高照,灿若晨星;贵家公子驾着宝马雕车,一路香风四溢;娓娓引人的“凤箫”声,明晰夺目的“玉壶”灯,彻夜不熄的鱼形和龙形灯,街道热闹非凡;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首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游女们,像阵香风,带着盈盈的笑语,缕缕幽香,飘然而去了……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幽独地立在灯火深处。课件47张PPT。第2课 诗两首
雨巷丁香心彷徨 康桥波光水招摇诗林漫步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也是徐志摩抒情诗中的“绝唱”。诗人在短短的五行诗中,表现出对日本女郎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并塑造了一位性情温柔、形态可爱的日本女郎的艺术形象。这首诗十分微妙而逼真地勾勒出送别者——日本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短短五句,既有语言又有动作,更有缠绵的情意,真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充分显示了诗人绘态传神的艺术功力。名句背诵
1.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戴望舒
2.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戴望舒
3.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徐志摩
4.由于我们过于习惯在别人面前戴面具,因此最后导致在自己面前伪装自己。——徐志摩5.友情是愉快,是爱,是不再畏虑,是不再受孤寂的侵凌。——徐志摩
6.智慧是地狱里的花朵,能进地狱更能出地狱的人才能采得着。——徐志摩
7.人生就是一次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徐志摩语林撷英
寂寥·寂寞
“寂寥”和“寂寞”都含有“静”的意思,但二者描写的对象不同。寂寥:寂静、空旷,多指环境。寂寞:①孤单冷清,多指人的感受。②清静;寂静。
例句:①人情似乎近了,寒冷似乎远了,雪一连飘了几天,让喜庆的天空不再寂寥。
②整个晚上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家里,真是寂寞难熬。彷徨·彳亍
两词都有“徘徊不前”的意思,但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例句:①由于中国几十年出不了一个文化大师的失落与彷徨,国人的自我成名焦虑需要终于在“文化呕像”上找到了归属,并一致在“文化垃圾”上找到了宣泄的快感。
②当日落西山、残阳如血时,我们一起彳亍于古渡口岸,静静地陶醉在安仁古镇的怀抱里,听河水低吟浅唱,看云卷云舒,任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我们全身。卡片摘录
一、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8年成为《现代》杂志的撰稿人之一,并逐渐成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早期诗歌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意象朦胧、含蓄,感伤气息较重。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字句清新、音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富于变化。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徐志摩追求个性解放,生活理想是:爱、自由、美。二、背景探寻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时期,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表现。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再别康桥》的写作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此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pánɡ huánɡ chēnɡ chì chù chóu chànɡ tuí pǐ liáo yànɡ sù shēnɡ xiāo zǎo suì ɡāo xìnɡ bān lán diàn hànɡ xiànɡ sè shǎi sǎn sàn qiāo qiǎo ní nì zǎi zài 悠 攸 畔 衅 篙 槁 稿 蒿 忧 犹 优 尤 婉 惋 宛 蜿 三、词语集释
(1)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2)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一个方向去。
(3)惆怅:伤感,失意。
(4)颓圮:坍塌,破败。
(5)太息:叹息。
(6)寂寥:寂静,空旷。(7)凄清:①清冷。②凄凉。文中是凄凉之意。
(8)哀怨:悲伤而含怨恨。
(9)艳影:鲜明美丽的形影。
(10)青荇:绿色的水草。荇,多年生草本植物。
(11)漫溯:缓缓地顺着水流寻找。
(12)招摇: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目。文中指逍遥之意,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四、文体知识
(1)新诗是__________________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新诗”打破了________严格的形式上的束缚,大多不讲究格律,不讲究押韵,创造了许多新的样式,语言上运用________。“五四”新文化运动近体诗现代白话(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________、闻一多。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自由散漫,而努力地去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效的是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他创立了________、________和绘画美的新格律的理论,对新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志摩建筑美音乐美一、课文主旨
《雨巷》
诗歌写诗人彷徨在江南雨巷,渴望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姑娘梦幻般地出现,却又梦幻般地消逝。希望幻灭,诗人仍然独行在悠长的雨巷里。诗人借雨巷、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等主要意象,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表现了诗人热切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再别康桥》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把自己对康桥时代的回忆和即将离别时的情绪都融合进了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和、细腻却又淡淡哀愁、失落的意境。二、结构图示三、疑难解说
1.诗歌崇尚意象美,而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和意象的表达上。意象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意象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雨巷》中有两个意象非常美:一是雨巷。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把它“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着什么?二是丁香。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花常见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柔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美丽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姑娘一样,稍纵即逝,不可把握,给人暂时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恋和无限的惆怅。2.叶圣陶盛赞《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雨巷》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有的一句一行,有的一句排成几行,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而首尾两节,除“逢着”换“飘过”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全诗每节第3、6行押韵,一韵到底,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3.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再别康桥》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选取了许多自然景物,请找出本文的意象,并简要说出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营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如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4.徐志摩的诗歌受英国浪漫主义的影响很深,注重意境的创造和音律和谐,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如何理解《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的视觉以无限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四、写作特色
《雨巷》
1.运用象征手法,朦胧、含蓄。
象征就是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寄托于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用可感性强、富于多重意义的外在形象,暗示出生活的某种哲理或诗人的某种独特的感受。《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所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2.富于音乐性。
音乐性是诗歌语言的一种审美特性。诗歌同音乐可谓最亲近的姊妹艺术,诗的可诵性、可歌性,都要求具有音乐性。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叠词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再别康桥》
1.结构匀称,音韵和谐。
此诗四行一节,第1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音节上也轻盈柔美,“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2.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作者以“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对象,在“轻轻”“悄悄”中营造了寂然无声的环境,并以“云彩”“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意象勾画离别图景,充分表现出此诗清新、飘逸、优美之意境。色彩绚丽的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中的倒影,康河水底招摇的水草,榆阴下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富有动感。课文内容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发散迁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点 拨
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可见他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的宁静,打破这种美,故“轻轻的”告别。思 考
(1)第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2)第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角度1:用散文笔法写写对戴望舒《雨巷》的感受。
【写作示例】
下雨的时候,雨丝浸润着古巷,笼罩着古巷,仿佛在小心翼翼地为一个婴儿洗浴。瓦片上的青苔,含苞的花朵都在欣喜地啜饮天降的甘霖。雨天人们是不怎么出门的,泡一壶清茶坐在藤椅上,翻翻古老的线装书,吟着《雨巷》,也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雨中嬉戏,清脆的笑声如挂在檐角的风铃,美妙悦耳,丁香般的姑娘,举着油纸伞消失在巷口,留下背影让人遐想。这里的一切都如一首婉约的诗,一花一木都充满了灵气,营造着诗意的氛围。诗意地生活在这古巷里,听邻家女孩的浅吟低唱,听燕子交颈的呢喃。看庭前的花开花落,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到黄昏,在夕阳下漫步,只叹“夕阳无限好”,不管近不近黄昏。角度2: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精神家园。
【写作示例】
进入“书香”的大门,已是几年以前的事了。我放弃了不少玩耍的时间,选择了读书。我一直恋恋不舍的是黛玉的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我难以忘却苔丝的温柔与三毛的细腻;我也对《家》《春》《秋》的结局难以释怀……当我与母亲去秦淮河时,我仿佛看见了朱自清笔下那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那积淀六朝历史的沉沉的绿,是六朝金粉所凝的吗?我常想,那剑桥大学的康河柔波的映衬下,是否还有一位诗人吟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撒哈拉大沙漠中,是否还有一个坚强女人在竭力地描绘着她的“梦中小屋”……课件42张PPT。第3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诗林漫步

艾 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赏析】 1939年的秋天,诗人艾青到湖南新宁县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新宁县是一派田园风光,似乎离抗日烽火很远,似乎听不见中华民族的勇士们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枪炮声和呐喊声。但诗人的心并没有沉醉在这一派田园风光里,他的心伸出了无数的触角,时刻感受着民族存亡大搏斗的脉搏。他的心不能平静,他的诗在关怀着天下兴亡的大事。
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但实际是写一种社会的、人民的生存景观。更确切地说,诗人是在写当时中华民族的一种生存状态和精神。名句背诵
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2.哀念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3.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谁氏子》)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6.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7.老母一百年,常念八十儿。(《劝孝歌》)语林撷英
凌侮·欺负
两词都有欺辱的意思。凌侮:欺侮,侮辱。常用于书面语。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范围比“凌侮”大。
例句:①一个国家只有国富民强,拥有强大的国力,才有能力抗御外敌的侵扰和凌侮,捍卫国家的主权不被侵犯。
②家长们对孩子的告状很为难:关心,怕孩子养成动不动就告状的习惯;不去理会,又怕孩子真的遇到了问题,受了欺负。娇美·姣美
两词都有美丽、美好的意思。娇美:形容女子、小孩、花朵等柔嫩、美丽可爱。姣美:形容相貌美丽。
例句:①晚会现场,身着白衣的谭君子平静地讲述着父亲的为人,清秀姣美的脸上没有悲痛欲绝,甚至还带着一丝浅浅的笑容,似乎正沉浸在与父亲相处的欢乐时光中。
②花是暗香,不是很刺鼻的香,而且花朵不是很娇美、很大,但是一片开起来很灿烂。卡片摘录
一、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他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被捕入狱,《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在狱中。其诗发表后引起轰动,艾青一举成名。代表作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向太阳》《火把》等。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艾青在诗歌园地辛勤耕耘六十年,为新诗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他的诗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85年,艾青荣获法国艺术最高勋章。艾青在国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二、背景探寻
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的。1932年他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篇。yā bō lún niǔ xiè dùn jī wǔ zhòu mǔ yán qī jí chě qiā chèn fǔ diāo jiànɡ yàn xí pào páo fēi fěi bì bei mái mán ní nì bó pō tái tāi 苔 笞 碾 辗 堰 揠 偃 忸 钮 纽 煌 皇 遑 徨 伦 沦 纶 纶 三、词语集释
(1)瓦菲: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2)典押:一方把土地或房屋等物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3)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4)天伦叙乐:家庭骨肉团聚的欢乐。
(5)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6)悉索:象声词,细微的声响。
(7)冬米:即糯米,也叫江米。
(8)麦糟:麦子酿酒后剩下的残渣,可作猪食用。
(9)凌侮:欺侮,侮辱。
(10)漂泊:①随波浮动或停泊。②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一、课文主旨
作者通过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二、结构图示三、疑难解说
1.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四节一口气用八个排比句“在你……之后”,这八个排比句其实就是八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再如诗的第八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可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伟大、无私的保姆——母亲,才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唱出爱的赞歌。所以,没有细节描写,就不会有如此的感染力,诗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2.诗人是如何刻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过对她的动作描写来刻画,包括她的几乎无休止的劳动,如第四节中的八个“在你……之后”句式以及第七节中的六个“她含着笑……”句式等等,这些描写既突出了她的勤劳,更突出了她对乳儿的爱,因为她在完成奴隶一样的繁重的劳动后,使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而她“含着笑”去从事繁杂的劳动,也表明她的勤劳,更可以看出,她活着,不是为了她自己,而是为了她的一家,也为了她深爱的乳儿。她含笑劳作,正是她那爱人胜过爱己的宽厚品格的写照,也包含着她对苦难中的卑微生活感到满足的心理特征:她没有任何奢望,只求能养活自己及家人,只求能有活干,至于劳累、辛苦、疲惫等等,她毫无怨言。这些都突出了她的善良,也表达了诗人对她的同情。
(2)表情描写,如当诗人被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时,诗人写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还有她的六个“含着笑”,这些都刻画出了大堰河无私善良的形象,也反映出了她对乳儿博大的爱。(3)心理描写,这些描写真实可信,同样表达出了大堰河对乳儿真正的慈母般的质朴的、发自内心的爱,如第八节写大堰河的一个梦:“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可以说,大堰河已经把乳儿看成自己真正的儿子了。(4)除了以上的正面描写,诗人还从侧面对大堰河的形象进行了烘托,如诗人回到“自己”的家后,吃、穿、住、用都有了极大的变化,两者优劣真有天壤之别,但诗人却写道:“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诗人通过自己对“生我父母”的陌生,侧面烘托出了“养我的保姆”的伟大。
大堰河形象不仅是勤劳、善良、质朴,更有悲剧成分,作者写她的悲剧命运手法更是高人一筹:她不知道自己身后的凄凉!在另一世界里,她不知丈夫死了,儿子们死的死、亡的亡,剩下的卑微地活着。3.“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一句连用两个“乌黑”,这样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堰河家“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与后文“生我的父母家”的“红漆雕花的家具”“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她家的极度贫穷,而这样贫穷的农妇却给乳儿带来了无尽的温暖,更显出她的伟大。4.大堰河关于她乳儿成婚、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的梦为什么不能对人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堰河这个美好的梦想不能对人说,说明了尽管大堰河深深地爱着她的乳儿,但她内心仍有一层自卑:乳儿毕竟是地主家的少爷呀!这个少年成婚之日,在彩堂上接受跪拜的应是他的“生母”。这“不能对人说”表明了大堰河深爱乳儿却又处处维护着乳儿的尊严。放弃,也是一种爱护。5.灵魂有没有颜色?如果没有,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写着一首赞美诗呈给大堰河“紫色”的灵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灵魂本来是抽象的,当然更谈不上有“颜色”,但诗人赞美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是很得当的。因为这是诗人对大堰河灵魂的主观感受,用“紫色”修饰“灵魂”,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增加了诗意;二是写出了大堰河灵魂的美丽与高贵,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激与歌颂。四、写作特色
1.叙事、抒情完美结合。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如第4节中,诗人叙述了大堰河繁重的家务劳动,回忆了和大堰河共同度过的贫苦但温暖的生活,抒发了他对大堰河的挚爱。2.借助细节描写抒发感情。
诗人捕捉和表现细节的能力是超群的。这首诗几乎处处有着准确而生动的细节。如第4节,诗人一连用了八个细节,铺叙大堰河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写出她关心、照料、爱抚乳儿,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善良。又如第8节,诗人通过下面四个细节——年节切冬米的糖、贴乳儿的画、逢人夸乳儿、梦里盼乳儿幸福,真切地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感情,反映出她丰富的内心世界。3.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1)对比手法。
诗中多处用了对比手法,如第4节中对大堰河家中贫困生活的描写和“我”亲生父母家中富贵、优裕生活的描写形成对比。但“我”在大堰河家中却生活得温暖,在自己家中却感到陌生,对比中写出“我”对大堰河的爱和深沉的留恋。后文又把大堰河生前的勤劳与付出和死后家人的凄苦形成对比,批判了黑暗社会的不公。(2)反复、排比手法。
这两个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如第4节的一组排比句,一方面具体地叙述了大堰河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繁重劳动,歌颂了她任劳任怨的品格,另一方面又表明她在劳动的同时,无微不至地关爱着乳儿,歌颂了她美好的心灵。这样,虽然用墨很省,但内涵丰富,形象丰满。(3)呼告手法。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呼告手法,这是诗人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的标志,不如此直露地表白,便不能表达他的深情。诗中还有多处用到了这个手法。课文内容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发散迁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点 拨
“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长了青苔的石椅”这些意象构成了凄凉、衰败、荒寂的意境。由狱中看到雪,联想到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勾起对乳母的怀念。思 考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答案】(1)暮春 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角度1:母爱是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感。
【写作示例】
母亲的爱像一条长河,它恬静,泛着微微的涟漪;它清澈,看得见河底的块块卵石;它轻柔,如春风缓缓地送我们前行。
傅雷说过:“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直觉的感情。”在生活当中,有一股力量始终驱使着我们,使我们勇于奋斗拼搏,那份力量就来自伟大的母爱!罗曼·罗兰曾说:“母亲是一条绵长的河流,她不会干涸,顺着母亲河往前走,沿途有美丽的景致,更有鞭策我上进的动力源头。”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是漂泊四方的游子,走得太累,可以伏在河滩边眯会儿眼,但总忘不了那背后的一双始终盯着我们的母亲的眼睛,在醒来后我们会加快脚步继续赶路。角度2:感谢善良而朴素的农民。
【写作示例】
大堰河,养育了诗人艾青;农民,养育了全社会。种地的农民,创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财富;城里的农民工则在最艰苦但又不可或缺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一样的贫穷,生命卑微如野草;他们一样的善良,胸襟宽广如大地。没有他们,社会将不再完整,文明也将消失部分的光彩。艾青怀着感激的心情,对自己的保姆大堰河发出了深情热烈的赞美,我们也应该发自肺腑地对农民——社会的母亲,献上我们真诚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