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5单元(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5单元(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0 17:09:59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一 无端崖之辞哲思短章
世界以痛吻我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说这话的人是个被上帝亲吻过歌喉的伟大歌者,他以自己的灵魂歌唱。而拙于歌唱的我们,愿不愿意活在自己如歌的心情之中呢?——不因“痛吻”的狰狞而贬抑了整个世界;学会将那个精神的自我送到一个更高的楼台上去俯瞰今天那个被负面事件包围了的自我;不虐待自我,始终对自我保持深度好感;相信歌声的力量,相信明快的音符里住着主宰明天的神;试着教自己说,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够改变的,拿出胸怀去接受那不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区分这两者。
不仅仅是如歌的心情,我们甚至还可以奉上自己的“行为艺术”啊!永记儿时的一个夏天,我和妹妹外出突遇冰雹,我们慌忙学着别人的样子脱掉外衣,却不约而同地去对方头上遮挡……世界“痛吻”着太多的人,当你想到分担别人的痛苦的时候,你自己的痛苦就会神奇地减淡。
盼着自己能够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修身名句
 ?鲍鱼不与兰茞同笥而藏。
——《韩诗外传·卷九》
 赏读:兰茞,香草。笥,方形的竹器。咸鱼不能跟芳香的兰茞同放在一个竹器里。比喻贤良的人不会与不贤的人在一起。
 ? 宵行者能无为奸,而不能令狗无吠己。
——《战国策·韩策》
 赏读:在夜里行走的人能不干坏事,却不能让狗不对自己吠叫。这话说得好。试想一个人即使行端品正,也不能保证背后没人说你的坏话。所以,只管走你的路,让狗去吠吧!“恂”通“瞬”,“恂目”,眨眼,眼睛转动 “鬐”通“鳍”,鱼鳍 “已”通“以”,自 “趣”通“趋”,趋向,奔向 回头,回头看顾惜拜访考虑难道拉开弓延请伸长拉,扯序,文体的一种 任意用耳朵接受听信好像代词,你代词,此连词,至于偏颇琐屑的言论。 寓言人物的名字。 退却。 传说,道听途说。 被白色土 做成干肉 相差很远 使……觉悟
5.文言句式
①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________________
②措杯水其肘上________________
③故往贷粟于监河侯________________
④子何为者邪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省略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6.文白对照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七则选文,主要是通过寓言故事来反映庄子的思想态度。庄子笔下的寓言故事及寓言故事中奇丽诡谲的艺术形象,是其哲学思想的反映,同时也是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本课选文主要反映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表达了庄子对至高的人生境界和人生大气象的推崇与赞美,对荣华富贵、权势名利鄙弃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二则寓言故事中,前后两次射箭有何不同?它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重点突破【答案】射箭在古代司空见惯,然而列御寇善于射箭,把满满一杯水放在胳膊肘上,引弓连发数箭,箭箭中的,而滴水不洒,这已经让人惊愕了;但在“射之射”之上进一步翻出伯昏无人的“不射之射”,说他背对深渊,脚掌三分之二(也有人说是十分之二)悬空,面不改色心不跳,让列御寇汗流至踵,导致难中目标的结局。实际上这是“有心而射”和“无心而射”的区别。前者是为射而射,因善射而中的;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只有到达“至人”之境,才能出现“不射之射”即“无心而射”的状态。在写法上体现了以实衬虚,逐层深入的特点,用通俗的寓言揭示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超凡脱俗、万念成空,才能达到至高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公子钓鱼的故事有何现实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任公子钓鱼,真是不同凡响。他先做了巨大的鱼钩和巨大的黑色钓绳,拿来五十头阉割过的牛做钓饵。不仅如此,他还蹲在了会稽山上,把钓竿投向浩瀚的大海。不过,尽管他天天都在那里守候,一年下来,却没有钓上一条鱼。后来终于钓上一条惊天骇地的大鱼。任公子有大抱负、大才能,又耐得住寂寞,有恒心,有毅力,所以最终有大作为。我们应该像任公子一样,树立远大理想,持之以恒,争取获得最大的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析第六则寓言蕴涵的寓意。【答案】鲋鱼在车辙中只要借斗升之水即可活命,如果等庄子去游说吴越之王,开凿运河,把蜀江的水引过来,鲋鱼早就渴死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是人们的常识。这个故事揭露了监河侯假大方、真吝啬的伪善面目。讽刺了说大话、讲空话、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的惯用伎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则小故事突出的表现方法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答案】(1)善于借用寓言说理,创造出诸多奇特无比的形象。这些故事很少枯燥说教,而是借用生动活泼的寓言形式,让人在或开怀或沉思中感悟主旨,受到启迪。他把深刻的哲理形象地寄寓于虚妄的故事之中,在一种超现实的艺术氛围里巧妙地表现思想。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任公子钓鱼一事,可谓天外奇谈,匠石运斤成风,斫垩不伤,亦是无稽之谈。但这些丰富的想象却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的成功运用,让寓言故事生动形象,摇曳多姿。如将权迷心窍的惠子喻为得腐鼠而吓鹓的鸱,通俗易懂;将任公子垂钓与辁才讽说之徒急于钓到大鱼进行对比,说明强求必不得;能工巧匠并不稀奇,胆大如斗的人也不少见,但匠石运斤成风则是夸张,具有强烈的世俗化色彩。 文本审美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从“浑沌七窍”看庄子的无为
“浑沌七窍”选自《庄子·应帝王》。故事情节简单,叙说纯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浅显,但构思奇特,寓意很深。它首先虚构了三位神道,一南一北一中,居住三处,原无瓜蒂之亲,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儵、忽二帝各不串门,而不时相聚于浑沌帝所,当然是因为中央之帝所在距离适中,不必远涉,故颇合情理。
浑沌“待之甚善”,尽地主之谊,很有人情味。儵、忽因感恩而商议报答,其对话与心理也属常情。而对话中点明浑沌帝的生理特征——头部没有七窍,这一特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七窍,怎么“视听食息”?怎么视五色,听五音,食五味,吸空气?在好心人看来,那岂不悲哀?于是乃有为浑沌凿眼耳鼻口七窍之举。至此,除浑沌的模样匪夷所思外,故事描写虽然熨帖细腻,仍然较平淡,尚无惊人之笔;而出人意料的高潮,则在结尾。
以德报善,南、北二帝付诸行动,每天为中央之帝凿出一窍。按理说,七窍凿成,功德圆满,应该皆大欢喜。如果是如此结局,本篇将是味同嚼蜡的平庸之作。出乎意料的是,浑沌本来按其本性生活,活得好好的,却因为被凿出七窍而致死。主观上的感恩图报,变成了客观上的恩将仇报,这一结局令人目瞪口呆、啼笑皆非。这种反讽效果正体现了《庄子》寓言虚幻、夸诞、浪漫之奇。
本篇的寓言也因结局而显豁。唐成玄英疏云:“凿七窍以染尘,乘浑浊之至淳……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任情适性,一切矫情逆性之举,即使自以为充满善意,也会因违背自然而遗患无穷。这则离奇而悲惨的故事,表现了典型的道家思想。课件52张PPT。二 鹏之徙于南冥哲思短章
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东西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许增色,没有也无损本质;有一些东西则是不可或缺的,缺了就不复是生活。什么东西不可缺,谁说都不算数,生养人类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权威。例如,自然规定了生命离不开阳光和土地,因此,生活在高楼蔽天的城市迷宫里,不管室内设施多么豪华,肯定是生活质量的降低而非提高。
又例如,自然规定了人类必须繁衍,亲情是种族延续的纽带,因此,无论是为事业还是为享乐,独身、不育、有家不归都不是正常的生活状态。最基本的生活内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永恒核心。
现代人活得太热闹了,我总怀疑热闹的背后是空虚。当然,生活的形象是千姿百态的,混迹都市、追逐功名、叱咤风云也都是生活,不一定要隐居山林。但是,太热闹的生活始终有一个危险,就是被热闹所占有,渐渐误以为热闹就是生活,热闹之外别无生活,最后真的只剩下了热闹,没有了生活。修身名句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孟子·滕文公下》
 赏读:胁肩,耸起双肩做出恭谨的样子。谄笑,装出奉承的笑容。畦,田园中分成的小方块,古代称田五十亩为一畦,这里泛指田园。为了奉承人缩起肩膀装出笑脸,比夏天在田地里劳作还累。
 ?行洁者,入市而阖户;行浊者,阖户而入市。
——彭汝让《木几冗谈》
 赏读:行为高洁的人,进入闹市也如闭门在家;行为污浊的人,闭门在家心也如在闹市。“冥”通“溟”,海  “垂”通“陲”,边陲 “培”通 “凭”,依靠,凭借 “飡”通“餐”,吃; “反”通“返”,回来 “辩”通“辨”,区分,分别 “而”通“能”,能力 “辩”通“变”,变化 “息”通“熄”,熄灭 “藐”通“邈”,远 “狂”通“诳”,欺骗 “女”通“汝”,你 “旁礡”通“磅礴”,广大无边的,广被的 “蕲”通“祈”,祈求 “分分”通“纷纷” “龟”通“皲”,皮肤冻裂 “纟光”通“纩”,新丝绵絮 名字名声说出著名记载,记述志向,决心,意志标记气息,这里指风子女叹气停止尽,止穷尽,走到……尽头穷尽,完结不得志,不显贵困厄,处境艰难奋起,奋发。 饱的样子。 大的东西,大的作用。 努力。 草木。 田野上空蒸腾浮游的水汽。 筑巢 向南方飞 在其位而无所作为 有时 极点 硬度 发动战争 5.文言句式
①南冥者,天池也________________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_______________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_______________
④归休乎君________________
⑤剖之以为瓢________________
⑥彼且奚适也________________
⑦彼且恶乎待哉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主谓倒置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6.文白对照主旨归纳
本课选文先借“鹏之徙于南冥”的故事,将大鹏与蜩、学鸠、斥对比,然后由物及人讲述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从而从反面论述了世间万物均“有所待”、算不上逍遥的道理,为从正面表明自己的观点蓄势;接着,庄子从正面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无己”“无功”“无名”才能逍遥。
庄子认定的这种逍遥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它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其中所蕴含的一层层不断向更高的境界追求的思想,却是值得我们汲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重点突破【答案】庄子对他塑造的大鹏形象,原则上是否定的。因为,在庄子看来,大鹏的展翅翱翔,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因为它还要凭借海运风起。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作者在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逍遥游”?
【答案】对于“逍遥”二字的理解,以及《逍遥游》的思想主旨,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现在一般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从一切社会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精神上的,也是主观上的“绝对自由”。本篇所叙述的几个故事,如大鹏展翅南飞的故事,蜩与学鸠的故事,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等等,其实是说明他们的不逍遥,因为他们都有所“待”,即有所依赖。
在这些铺垫之下,庄子才提出他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是一种“无所待”的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这是一种摆脱了一切主、客观束缚的绝对的自由。显然,庄子所追求的这种逍遥或自由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庄子认为,人只能通过修养精神,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的心境,体会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才可以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何理解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 ?
【答案】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文本审美
《逍遥游》的艺术创造性
就艺术性而言,《逍遥游》很有创造性。
第一,表现在十分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来阐发哲理,使文章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并且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它的主旨虽然是在阐明哲学道理,却绝不只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而是编造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这篇文章就是由一连串寓言故事组成的。如以大鹏与学鸠的故事讲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以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讲圣人无名的道理等。《庄子·寓言》篇自称其书“寓言十九”,即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寓言。这样,就把哲学道理讲得意趣盎然,引人入胜。第二,文章结构十分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无所待”才是“逍遥游”,构成一条十分曲折,然而却又随时随处地贯穿全篇的主线。文章开头,作者先从反面入手,论证万物皆“有所待”。无论是写大鹏、蜩、学鸠、斥,还是写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都围绕这一个目的;为了说明万物皆“有所待”,用了大量神奇而富于变化的文笔作了多方的论证和铺垫。“小大之辩”一句,既否定了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又否定了目光短浅的斥,使文章从否定“有所待”过渡到论述“无所待”,最后导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全文先扬后抑,跌宕起伏,文笔曲折神奇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很能体现庄子散文“汪洋恣肆”的风格。
第三,文章极富想象力。一般的寓言虽然也属于创造,但大都接近于生活中习见的形态,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战国策》中的“画蛇添足”等,都使人感到是现实生活中可有的。即使是将动植物拟人化的寓言,如《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等,也不超出人们常识所能理解的范围。而《庄子》中的寓言不同,往往异想天开、神奇怪异,不是现实生活中与人们常识中所有之物。如鲲鹏、藐姑射山的神人,以及巨瓠、大椿等,无不带有浓厚的神话与幻想的色彩。
而鲲本为鱼类至小之物,文中却把它想象为身长几千里的大鱼,化而为鹏,就更庞然异常了。又如藐姑射山的神人,被想象为以风露为饮食,乘云驾龙,大水到天都淹不了他,使金石熔化的大旱,也热不着他。说他身上的尘垢秕糠就能熔铸出名教社会的最高理想人物尧、舜来。想象力之强,令人叹服。“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极富表现力,有很强的感染作用。第四,善于比喻和描写。本文中的比喻,常常是连绵不绝而又贴切有力。如大鹏需积厚风以行,以水之浮物为喻;指斥、学鸠不能理解鹏之高飞远行,以旅行备粮为喻。对事物的描写则形象鲜明突出,笔酣墨饱。如关于大鹏的描写,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都能以庞大神异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特点,加上哲学思想的深邃新异,构成其独特的风格。想象丰富,奇诡壮丽,笔势纵恣,变幻莫测,有一种雄奇浩瀚的壮美。读之摇人心目,开人心胸和视野,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课件37张PPT。三 东海之大乐哲思短章
忍受孤独
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想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自己待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待在一起是顶没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修身名句
 ?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资治通鉴·陈纪》
赏读:得到财物却丧失了行为准则,我不能干这样的事。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王充《论衡·别通篇》
赏读:品德不高尚的人,不会有远大的理想;才能不大的人,不能有广博的见识。“辩”通“辨”,分辨,辨别 “虚”通“墟”,处所,所居之地 “卒”通“萃”,聚集 “豪”通“毫”,动物长而细的毛 “汒”通“茫”,模糊不清 “机”通“几”,几案,小桌子 2.一词多义名词,俗语动词,谈论动词,知道 名词,智慧 名词,知识 动词,了解、懂得 名词,道理 副词,正 名词,方圆 名词,地方 名词,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名词,方法 副词,开始,起初 副词,才 中原地区。 大道理。 到达。 黄河。 懂得大道理。 看不起,轻视;轻视 以……为然;以……为可 为……感到惊异 使……穷尽 硬度;颜色 按时
5.文言句式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________________
②莫大于海________________
③闻道百________________
④以为莫己若者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6.文白对照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都运用了寓言说理的方法,且寄寓的主旨是一致的,都向我们阐明了为人要虚心,不能故步自封、骄傲自满,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气象、格局的道理。但两则选文的主旨也不完全相同,第二则选文除了讲明要虚心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外,还讲明了虚心学习的时候要看对象、要讲方法的道理。庄子警示人们,人自身可能有很多很多的局限,跳出这些局限,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永远不应该自满。重点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节第1则选文,主旨是说大小的相对性,启发人们超脱对自我的偏执;第2则选文,主旨是批评公孙龙那种自满于一时口舌之利、自恃见识最高远最通晓事理的人,说他们就好比是井底之蛙,说他们试图以明察和辩说来探求庄子,就好像是用竹管来窥视天之广、用锥子来测量地之深一样。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展示了一个奇特的艺术世界。河伯、海神若、坎井之蛙、东海之鳖作为寓言的主体形象,映衬着井鱼、夏虫、蝌蚪等小生物,传达着庄子对社会人生睿智而深刻的洞察,给读者一种鉴赏童话世界般的愉悦。
(2)两则寓言分别含有一组对比。河伯与海神若,坎井之蛙与东海之鳖。研读两则寓言故事,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3)运用了一些独具匠心的比喻。
(4)常常用很少的文字写出事物的情态。坎井之蛙听说了东海大乐“適適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写活了其情貌。
(5)想象丰富,气象壮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海神若体现了一种大的境界、气象和格局,体现了一种蕴蓄博大而不自满的精神。世间所有人,如果被空间、时间或者所受教育束缚,境界、气象、格局便始终不大。只有像海神若一样不断地超脱于空间、时间及所受教育的束缚,不自我夸耀,不自以为贤,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文本审美
夸饰惊人,意境开阔
庄子善用各种修辞方式,语言的运用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尤其善于夸张描写。写意则意象浑厚,绘景则瑰奇非凡,状物则活灵活现,画人则形神毕出。
《逍遥游》的意境辽远开阔是历代文人公认的。文章开头写那无风洪波百丈、溟溟无端崖的海中,鲲鹏遨游变化。当它化而为鸟腾空而飞之时,断绝云气,背负青天,垂阴布影,若天边弥漫之云。它向南海迁徙的时候,必奋鼓翅,击水三千,然后盘旋而上,高飞九万里,到达天池,才满志而息。“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正是化用了在十分开阔的意境中大鹏的形象,展示出无产阶级革命家,不恋蓬蒿、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魄。
《秋水》中写河水因百川之灌,泾流之大,两岸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其水势之大,足以使河伯欣然自喜。可是,当河伯洋洋自得东行至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不禁望洋兴叹了。行文至此,给人以一种大手巨笔、意境开阔之雄壮美,又予以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的回环美。《外物》写“任公子钓鱼”,写奇人巨物,大景怪声。精用排比,极富夸饰,使人读后惊叹不已:任公子用五十头牛做钓饵,坐在会稽山,把鱼竿伸到东海钓鱼。一年后,大鱼吞没了五十头牛和鱼钩,疼得它扬起头尾,展开鱼鳍,遂使白浪如山,洪波际日。其怪叫更是鬼哭狼嚎,惮赫千里。把鱼宰割晒成干肉,那么淛河以东、苍梧以北的人都能饱食此鱼。这瑰奇的描写,声形并茂,说明作者熟练地驾驭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具有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庄子描写险境,使人提心吊胆。人们熟悉的“运斤成风”的故事:“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徐无鬼》)如果说由于庄子生动的描绘,使人替郢人鼻子担心的话,那么《田子方》中伯昏无人的射箭更使人惊心动魄了。伯昏无人的射箭“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伯昏无人踏上高山危石,下临百丈深渊,背向深渊倒退着,有三分之二脚掌都垂在危石外。课件34张PPT。四 尊生哲思短章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不是随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生来应为高山,而非草芥。从今往后,我要竭尽全力成为群峰之巅,将我的潜能发挥到最大限度。我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了解自己以及手中的货物,这样才能成倍地增加销量。我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推销时用的语言,因为这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我绝不会忘记,许多成功的沟通,其实只有一套说辞,却能使他们无往不利。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对每次跌倒而立刻站起来,每次坠地反像皮球一样跳得更高的人,是无所谓失败的。
滴水足以穿石。每一天的努力,即使只是一个小动作,持之以恒,都将是明日成功的基础。所有的努力,所有一点一滴的耕耘,在时光的沙漏里消逝后,萃取而出的成果将是掷地有声、众人艳羡的“成功之果”。
人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不要留恋逝去的梦,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艰难前行的人生途中,就会充满希望和成功!
修身名句
?白杨性甚劲直,堪为屋材,折则折矣,终不曲挠。
——《齐民要术·卷五》
赏读:指白杨木受到外力作用,只会断折,不会弯曲变形。后用来比喻坚贞之士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会向恶势力委曲求全。这是成语“宁折不弯”的由来。
?百炼而南金不亏其真,危困而烈士不失其正。
——《抱朴子·博喻》
赏读:南金,华山的金石。亏,损失。真金百炼仍然是真金,刚烈之士在危困时也能保持正气。“邠”通“豳”,地名 “亡”通“忘”,忘记 “旁” 通“方”,将近,大约 “女”通“汝”,你 “剥”通“扑”,击打 “泄”通“抴”,拖,用力拉 副词,碰巧、恰好 动词,迎合、顺应 动词,往 副词,刚才 动词,出嫁 动词,交换 动词,修治 副词,将要 连词,况且、而且 副词,暂且、姑且 连词,尚且、还 副词,将近、几乎 名词,桌子 数词,多少 满足。 虽然这样。 到达。 穿 敬赠、供奉 成材 追逐利益 以……为杖 使……被杀
5.文言句式
①是不材之木也________________
②自掊击于世俗者也________________
③逍遥于天地之间________________
④吾何以天下为哉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判断句、被动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庄子的“尊生”思想。选文第一则阐释了“尊生”的一般意义,既要珍重自己的生命,也要珍重别人的生命。庄子及其后学拿天下和生命相比,以一种极端的形式来彰显生命的价值,主要是反对世人以养伤身,以利累形。选文第二则阐释了“尊生”更深刻的意义,即尊生意味着不能使生命沦落为工具。人既不能将自己变成某种工具,也不能将别人工具化,期望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庄子的这种思想,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的沉痛感悟,也大大张扬了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对人的大关怀。重点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庄子借此告诉世人,有道的人跟一般的人不同,他们把生命看得很重,即使你拿世人看得最重的天下来,他们也不会为此伤害生命。主张自己劳动,自给自足、逍遥自在地生活,尊重生命,不为世俗所累。庄子借舜让天下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1则选自《让王》,提出尊生的主旨,成为后文的总纲。前三段分别叙述了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善卷不受王位的故事,叙述虽有雷同但都简洁明了,突出了他们的共同选择和尊生思想。在前两段叙后跟议,画龙点睛,一语道破,更加突出了尊生重于得天下的道理。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形神兼备,是第一则选文的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最后一段也是先叙事再说理,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同时善卷“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太王“杖策而去”等细节描述,充分展示了人物的个性情态及理想追求,可谓妙笔。在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文字背后,处处透射着“尊生”的主旨,体现了文笔的娴熟,思想的博大,确为文之上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则寓言通过写匠石认为栎社树无所可用,而栎社树把“无所可用”当作“大用”不懈追求,鲜明地表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突出表达的是“涉乱世以自全”的人生处世哲学,即虚己顺物,以无用为用。同时,反对把他人工具化,具有不要把生命沦为工具的思想。实际上蕴含着“有才之患”和“无用之用”的鲜明对照。“匠石之齐”的故事有什么深刻寓意?请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木匠石关注的是树能不能成为有用之材,栎社树关注的是能不能存活下来,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待对方的态度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了。为什么木匠石和栎社树的认识会截然相反?请谈谈你的看法。文本审美
大辩无言
《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性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夜,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圣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种精彩的论辩在栎社树托梦与匠石中也可看到,我们不妨细细详察体会。
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课件44张PPT。五 恶乎往而不可哲思短章
感悟自信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虽然没花儿的艳丽、树的高大,但是你却点缀了绚丽多彩的大地。你以顽强的毅力,冲破顽石的束缚,进而勃发生机。
如果你是一条无名的小溪,虽然没海的浩瀚、大江的奔腾,但是你却汇成了浩浩荡荡的江河。虽然你走过的是崎岖坎坷的山道,却在勇往直前的路途中,冲向一个又一个绊脚石,滋润万物,显示着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当你面对失败而优柔寡断,当动摇自信而怨天尤人,当你错失机遇而自暴自弃的时候……你是否会思考:我的自信心呢?其实,自信心就在我们的心中!只要你拥有自信,只要你在不如意时想到自信,自信心就是一种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定会医治你内心的伤痛。无论你面前是铺满鲜花的幽径,还是荆棘丛生的山谷,你都应勇敢地走下去。要知道痛苦的进取同样会带来自信,只有信心百倍地去追求、去奋斗、去拼搏,才会抓住幸运的机遇,不会留下终身遗憾。
朋友,相信自己吧!没有你,世界也许不会改变什么,而有你,世界将会更加多姿多彩。就让昨天成为沉思的碑石,满怀信心地走完漫长的人生之旅吧!修身名句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庄子·逍遥游》
 赏读:鹪鹩在深广的林子里筑巢,也不过占其中的一根枝条;偃鼠到黄河里饮水,也只不过是灌满肚子。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真正的物质需要很有限,世界地广物饶,你生活的这几十年又能占得多少呢?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唐·李白《上李邕》
 赏读:大鹏鸟一日随风飞起,乘旋风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诗人以大鹏自比,自视甚高,夸张抒写,构成波澜壮阔的气势,烘托出诗人宏伟的豪情壮志。现在用来比喻抱负远大,待时机到来,将不断进取,施展才能。“翅”通“啻”,只,仅仅 “滑”通“汩”,乱 “齐”通“脐”,肚脐 “亡”通“无”,不 “县”通“悬”,悬挂 “佚”通“逸”,安逸 “取”通“娶” “规”通“窥”,窥察 “兑”通“悦”,愉悦 “郤”通“隙”,空闲的时间或地方 “时”通“是”,善,美 “时”通“伺”,守候 通“是”,善,美 通“伺”,守候 时运 季节 时俗 当时,那时 时常,按时 形体 外显 形状,形象 形成 通“无”,不 丢失 使……灭亡 逃跑的人 死亡 感觉到 意图 意料,预料 丑人。 把人造成。 若无其事。 妻子和儿女。 多少。 成年男子。 照着看 统治 做朋友 成了人 使……灭亡 完全 惭愧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通过寓言故事,借助奇特的想象,来告诉人们如何面对自己无可奈何的困境,包括病痛、死亡、长相丑陋……庄子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养,自解倒悬之苦,突出重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固然折射出灵魂的随遇而安,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在危难丛生的人世间,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发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重点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庄子的寓言故事人物描写鲜明独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①他们的形象奇特怪异。如写生病后的子舆,“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这些夸张的描写写出了子舆严重的病态,为写他的奇特的思想做了铺垫。本文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②他的均有奇特才能,高尚值行。庄子试图使世人在陷于绝境的时候,靠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再如写哀骀它丑得使天下人惊骇,但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是极生动、极有个性的人物,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深、极纯粹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论是写子舆的怪状,还是写哀骀它的丑相,作者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且还将子舆的怪状与子舆的态度,哀骀它的奇丑与别人对他的尊敬、拥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的巨大力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本文在刻画人物时,使用夸张、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采用问答式,将人物的思想状态显示出来,避免了直白的解说,既有生动性、趣味性,也有助于揭示中心思想。在人物的言谈中,其个性、其观点、其神态都能很形象地表现出来,成为庄子寓言的又一特色。在选文中,不管是子祀与子舆,还是子犁与子来,他们的对话有声有色,有理有据,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对话描写是选文的一大特色,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文本审美
奇人·怪人·至人
庄子笔下,描写了社会上许多大小人物,各色人等,尤其奇人怪人的形象,更能使人铭记在心,历历在目。但是,他笔下的奇人怪人,才智德行却超过常人,是道家所谓“至人”的化身。如《人间世》篇,写一个名叫支离疏的残疾丑人,其颐颊隐于脐间,肩高于顶,髺高指天,两腿挛缩几乎为臂,五脏在上。此人依靠缝衣洗浣糊口,鼓荚播精,可养活十人。国家征召武士,支离疏充数。可是,国家发给病员的粮饷,支离疏只领受三钟、十束薪。作者认为他是个有德行的残疾丑人,字里行间,都流出赞美之情。《德充符》篇则好像是一篇怪人奇人列传,竟然虚构六个残丑奇怪之人。其一,是鲁国的兀者(受刑断足之人)王骀,弟子甚多,与孔子相等。其奇怪之处是:“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生死不能与之变;天地覆坠,不能与之遗。孔子称其为“圣人”,拜他为师。其二,是兀者申屠嘉,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此人虽受刑断足,却能“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作者认为“惟有德者能之”。其三,是鲁国兀者叔山无趾,此人藐视孔子,认为孔子只知道追求奇诡幻怪而大出风头,不知“至人”(得道之人)却把他当作桎梏。老聃让叔山无趾劝说孔子,“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解其桎梏。叔山无趾认为无法解除孔子之桎梏。其四,是卫国奇丑之人哀骀它,其人虽奇丑无比,以丑骇天下,却能惹人爱戴:“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鲁国无宰,鲁哀公竟以国授之。其五,是汗跤离无口,无嘴唇,曲体跤行,其脰(颈)肩肩(细竦貌),丑陋不堪。说卫灵君,卫灵君悦之,视若全人。其六,是饔瓷大瘿,颈瘤之大,犹如饔盎,其脰肩肩,说齐桓公,齐桓公喜爱非常,视若全人。庄子笔下这六个“以丑骇天下”的丑人奇人,却都是得道的超人,都有非凡的才能,受到社会的特殊敬重和爱戴。显而易见,庄子在这些奇人丑人身上,寄寓了道家的理想,他们都是道家的化身。我们看了这些奇人怪人,真能新人耳目,长人识见。对于庄子塑造的这些奇人怪人,其旨意所在,古人早就有评价。宣颖说:“庄子雅尚德充,而特叙列残丑,以破夫规规者与!”说明庄子塑造残丑怪人,其目的是在破除陈腐的道德规范。其实,从艺术思想而言,庄子“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思想特色,在其塑造残丑怪人的形象上,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刘凤苞在评论《德充符》时说:“凭空撰出几个形体不全之人,如傀儡登场,怪状错落,几于以文为戏,却都说得高不可攀,见解全超乎形骸之外。”高度评价了庄子散文在塑造奇人怪人方面所取得的伟大艺术成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