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13:54:05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150 分钟,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2022 湖南高一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 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 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 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 影响了几代人, 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 但 仍未彻底消失。现实原因有很多, 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 挤压了戏 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 当代, 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 越是传统的, 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 就是 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 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 不 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 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 的年轻观众, 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 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 创造多种 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 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 而不是 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 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 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 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 旧厌新”。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 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 《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 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 还要有现代美, 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性情的 艺术欣赏中, 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 这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
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 )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 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 并在作家 作品中形成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 全媒体是技术, 是背景, 是视角, 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 但它不是内 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 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 这是 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 脑,透过屏幕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 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这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 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 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 给我们带来 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2001 年 5 月 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 气当中,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 21 世纪已经过去的这 20 年中, 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 2015 年在 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 流行音乐, 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 甚至是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 说唱艺术, 构成了今天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 现在的百老汇, 最好的剧 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 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 而这些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 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 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 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 比如昆 曲、梨园戏等。因此, 在全媒体时代, 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 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 回归就是创新, 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 的支撑, 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 义, 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 传 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 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 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 统、向内心的回归, 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性, 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 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更多 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 多创造机会, 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 就能够拉近二者 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 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 代间的代际感。
D.在全媒体时代, 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 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 也可以呈现
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 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 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 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历来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但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 这说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 应归 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百老汇最好的剧场和音乐剧演员, 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 这一点和 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 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 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 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 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 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 1995 年, 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 《曹操与杨修》在北京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
的轰动效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 分)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6 分)
(2022 山东高一月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廷见元帝[注]
曹 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 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
萧 育 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 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 (垂下眼)
元 帝 平身。
王昭君 谢天子。
萧 育 (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 帝 (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 育 (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 (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 帝 (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 (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 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 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 帝 哦?
王昭君 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
元 帝 什么?
王昭君 (从容地) 《长相知》。
王 龙 (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 帝 (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 (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 育 (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料。
元 帝 (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
苦伶仃 (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 龙 (抗议地)陛下!
元 帝 (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
王昭君 (唱)上邪! /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 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
元 帝 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 谢陛下。 (站起)
元 帝 (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 (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 帝 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 龙 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 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 帝 好,你说。
王昭君 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 帝 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 (立起来, 意态自若, 侃侃然)陛下, 礼发于诚, 声发于心, 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 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 汉、匈一家, 情同兄弟, 弟兄之间, 不都要 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 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
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 帝 (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 (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
元 帝 (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 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 帝 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 帝 (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 (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 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 帝 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 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
黄 门 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 帝 萧卿代读。
萧 育 (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 然袭击, 放兵抢劫汉朝商队, 将货物一扫而空, 又乘风纵火, 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 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 帝 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 (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 敦 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 帝 (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 (离座)陛下!
元 帝 (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 (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元 帝 (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 (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 帝 (忽然, 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 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 不就 是这样吗? (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 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料, 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 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 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 趁你在长安, 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 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 帝 (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 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 育 (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 (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 育 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 “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 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 出 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 王昭君毫不畏惧, 从容自若, 最终打动元帝, 得以在朝堂上演 唱《长相知》。
B. 《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 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 象征汉、匈长久友 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 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 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 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 单于表面平
静,内心复杂。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的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的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8.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4 分)
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2022重庆高一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 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 问曰:“大王来何操 (1)”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张良曰: “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2)沛
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 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0.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C.乃令张良留谢
D.张良入谢
12.下列对上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 邦不足为患。
B.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因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精心策划的阴谋 破产而气急败坏。
C.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
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D.张良与范增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项羽和刘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来何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2022 湖南十四校高一联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 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注】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
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
【注】 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5.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 空灵洒脱, 以虚带实, 奠定全曲的情感 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 因为在离人 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 充实一、二句的内涵。 “阁着”两字写出离 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 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 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 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 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16.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关汉卿《 滚绣球 》一段 中作者借窦娥之 口直斥“ 天地 ”( 统治者) 的句子是 :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3) 陆 游 在 《 卜 算 子 · 咏 梅 》 中 写 梅 花 即 使 遭 遇 摧 折 也 坚 持 自 己 操 守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 11 分)
(原创新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 “干一行专一行”的 ____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________ ,“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 中, 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托起一流的产业, 做出一流的 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 99%到 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 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 事业因实干而兴旺。 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 最终要落实 于奋发进取的干劲。 “十三五”时期, 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 从港珠澳大桥飞架 三地到京张高铁________ ……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 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 刻 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做出一流的 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B.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做出一流的 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C.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托起一流的 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D.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托起一流的 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画中要有戏, 百观才不腻。 ”伴随着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 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 因一个独立剧 目叫作“出”,故这类年画可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
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 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 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 故事年画, 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 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 勾画脸谱, 动作举止 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和具一样简 单, 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 如此等等, 刻意减少画面背景, 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 要属天津杨柳 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 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 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 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21.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李华同学想创建一个“戏出年画”的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 列出该词条的要点,三条即可。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 20 个字。 (6 分)
22.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连贯;③不超过 100 个字。 (5 分)
霸王别姬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时代和社会是出题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答卷人。有人说,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一事只怀一 颗心;有人说,多样的人生会更精彩;也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也是经历过多样人生后 的一种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生涯规划论坛, 请结合上述材料, 联系现实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综合测试
(150 分钟,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2022 湖南高一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现在一些年轻人, 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 有历史原因, 也有现实原因。 近百年来, 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 影响了几代人, 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 但 仍未彻底消失。现实原因有很多, 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 挤压了戏 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 当代, 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 越是传统的, 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 就是 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 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 不 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
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 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 的年轻观众, 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 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 创造多种 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 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 而不是 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 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
同时, 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 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 旧厌新”。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 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 《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 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 还要有现代美, 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
一要美,有戏曲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性情的 艺术欣赏中, 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 这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
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
(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 )
材料二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 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 并在作家 作品中形成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在艺术回归的时代, 全媒体是技术, 是背景, 是视角, 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 但它不是内 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 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 这是 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 脑,透过屏幕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 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这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 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 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 给我们带来 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 2001 年 5 月 18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 气当中,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 21 世纪已经过去的这 20 年中, 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 2015 年在 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 流行音乐, 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 甚至是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 说唱艺术, 构成了今天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 现在的百老汇, 最好的剧 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 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 而这些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 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
正像在中国一样, 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 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 比如昆 曲、梨园戏等。因此, 在全媒体时代, 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 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 回归就是创新, 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 的支撑, 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 义, 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 传 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 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 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 统、向内心的回归, 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性, 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 力的传承。
(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更多 追求时尚文娱。
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 多创造机会, 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 就能够拉近二者 之间的距离。
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 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 代间的代际感。
D.在全媒体时代, 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 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 也可以呈现 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
答案 D
解析 A 项, “主要原因”说法错误, 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原因有很多, 其中之一是外 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另外,“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于文无据。 B 项, “只要……就能够……”说法绝对, 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务之急, 是要充分发挥国家 的政策利好……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C 项,强加因果,材料二第
一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代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 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 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 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
B.梨园戏历来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但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 这说明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 应归 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
D.现在百老汇最好的剧场和音乐剧演员, 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 这一点和 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
答案 D
解析 D 项, “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 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 展也已逾百年, 现在的百老汇……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 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 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
梨园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 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
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方面是相同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河南豫剧院普及全民美育“DOU 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 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
B.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 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 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
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 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D. 1995 年, 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 《曹操与杨修》在北京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 的轰动效果。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一主要探讨的是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之间的关系, 其中心论点是“越是传统的, 就 越是时尚的”。B 项中的新创排的地方戏曲“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C 项中的“青春版”《牡 丹亭》“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和 D 项中的《曹操与杨修》“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 剧目 ”取得轰动效果都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而 A 项论证的是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来传承传
统戏曲艺术,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4 分)
答案 ①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 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的事例加以佐证;②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 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③最后得出结论: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 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的美好未来。
解析 材料一共五段。第一段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原因。第二段提出“越 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的中心论点,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 第三至五段,作者对戏曲艺术应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 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第四段阐述的是“古典 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第五段得出结论,即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人,也赢
得更美好的未来。根据上述分析,分点阐述论证思路即可。
5.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 (6 分)
答案 ①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②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使戏曲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③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
解析 关于“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这一问题, 两则材料均有相关表述。其中 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 创造多种机会, 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 触”,可从中总结出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材料一第四段提到“古 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可以“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进行“新创造”和“现代处理”, 可从中总结出要将传统戏曲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使戏曲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材料二第四 段指出“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展示个别性的传统”“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 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可从中总结出要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据此 组织语言并分条概括即可。
(2022 山东高一月考)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廷见元帝[注]
曹 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 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
萧 育 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 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 (垂下眼)
元 帝 平身。
王昭君 谢天子。
萧 育 (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 帝 (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 育 (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 (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 帝 (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 (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 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 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 帝 哦?
王昭君 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
元 帝 什么?
王昭君 (从容地) 《长相知》。
王 龙 (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 帝 (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 (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 育 (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料。
元 帝 (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
苦伶仃 (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 龙 (抗议地)陛下!
元 帝 (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
王昭君 (唱)上邪! /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 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
元 帝 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 谢陛下。 (站起)
元 帝 (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 (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 帝 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 龙 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 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 帝 好,你说。
王昭君 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 帝 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 (立起来, 意态自若, 侃侃然)陛下, 礼发于诚, 声发于心, 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 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 汉、匈一家, 情同兄弟, 弟兄之间, 不都要 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
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
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 帝 (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 (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
元 帝 (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 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 帝 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 帝 (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 (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 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 帝 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 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
黄 门 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 帝 萧卿代读。
萧 育 (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 然袭击, 放兵抢劫汉朝商队, 将货物一扫而空, 又乘风纵火, 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 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 帝 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 (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 敦 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 帝 (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 (离座)陛下!
元 帝 (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 (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元 帝 (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 (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 帝 (忽然, 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 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 不就 是这样吗? (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 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料, 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
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 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 趁你在长安, 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 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 帝 (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
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 育 (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 (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 育 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 “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 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 出 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 王昭君毫不畏惧, 从容自若, 最终打动元帝, 得以在朝堂上演 唱《长相知》。
B. 《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 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 象征汉、匈长久友 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 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 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 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 单于表面平 静,内心复杂。
答案 D
解析 D 项, 由“(大惊失色)温敦, 这是怎么回事? ”“(离座)陛下! ”“(猜不出元帝是什么 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等可知, “单于表面平静”理解有误。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开头的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的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答案 C
解析 C 项,由“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可知,作者对
苦伶仃说出胡、汉百姓心声的事情一笔带过,并未“极尽渲染”。
8.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4 分)
答案 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 《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②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 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 朝堂上爆发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结合元帝等人与王昭君关于为何献唱 《长相知》的对话可知, 作者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结合元帝与单于得知 匈奴侵边后的对话以及元帝与单于的不同表现可知,作者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 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
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 分)
答案 ①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②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③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 意;④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由“王昭君丰容靓饰, 光彩照人, 顾影徘徊, 惊 动左右”可知, 昭君丰容靓饰, 相貌光彩照人。由“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 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 ”
可知,昭君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由“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 相知, 长不断, 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 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 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可知, 昭君见识高远, 旧曲翻 出新意。由“王昭君 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王昭君 (从容地)《长相知》”“王 昭君 (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王昭君 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王昭君 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等
可知,昭君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2022重庆高一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樊哙曰: “大行 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
问曰:“大王来何操 (1)”曰: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张良曰: “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2)沛 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沛公谓张良曰: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 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 “沛公安在 ”良曰: “闻大王有意督 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 “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0.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 A
【解析】 注意“人方为”“我为”的句式对应。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 )
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C.乃令张良留谢
D.张良入谢
【答案】 B
【解析】选 B。B 项与例句中的“谢”均为“道歉”意。 A 项,谢:感谢;C、D 项, 谢:辞谢。
12.下列对上述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 邦不足为患。
B.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因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精心策划的阴谋 破产而气急败坏。
C.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 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D.张良与范增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项羽和刘邦。
【答案】 B
【解析】选 B。“因自己的过失”不正确,应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王来何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王来时拿了什么礼物
(2)在这时候,项王军队驻扎在鸿门,沛公军队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四十里。
(3)刘邦禁不起多喝酒,不能告辞。
14.在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杀掉刘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项羽自信又自负,根本没有把刘邦看作对手,认为刘邦不足为患,什么时候消灭他都 很容易。 (2)项羽重义气,把“义”作为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项伯所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确实打动了他;而刘邦亲自登门谢罪,维护了他的尊严,杀之不武。 (3)项羽优柔寡断。范增的建议他觉得有道理,刘邦的谢罪又使他动了恻隐之心,拿不定主意。 (4)项羽自封为诸侯盟主,为未来着想,杀了刘邦,难免会引起诸侯震恐,担心天下纷纷反楚,出 来更多的“刘邦”,给自己带来灾祸。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2022 湖南十四校高一联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 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 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注】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
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
【注】 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5.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 空灵洒脱, 以虚带实, 奠定全曲的情感 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 因为在离人 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 充实一、二句的内涵。 “阁着”两字写出离 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 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 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 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 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答案 B
解析 B 项, “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理感受。
16.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6 分)
答案 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形象。短短的嘱咐几番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息” 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解析 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 下去了。毕竟,她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让所爱的人在离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 她显得很爽朗, 很自然, 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而写她强颜欢笑, 更能深一步揭示
她内心的痛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关汉卿《 滚绣球 》一段 中作者借窦娥之 口直斥“ 天地 ”( 统治者) 的句子是 :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天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3) 陆 游 在 《 卜 算 子 · 咏 梅 》 中 写 梅 花 即 使 遭 遇 摧 折 也 坚 持 自 己 操 守 的 句 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 11 分)
(原创新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 “干一行专一行”的 ____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________ ,“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当 中, 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托起一流的产业, 做出一流的 产品。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 99%到 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 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
鲜花因汗水而绽放, 事业因实干而兴旺。 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 最终要落实 于奋发进取的干劲。 “十三五”时期, 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 从港珠澳大桥飞架 三地到京张高铁________ …… 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 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 刻 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3 分)
答案 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 风驰电掣
解析 “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好。前者强调“坚持”,后者强调“要求极高”。结合语境“专 一行”可知,此处强调“要求高”,应使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 马虎, 形容办事认真。此处“偏毫厘不敢安”说的是认真细致, 应使用“一丝不苟”。“风驰电
掣”,形容速度飞快。此处是形容京张高铁的速度,应使用 “风驰电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做出一流的 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B.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做出一流的 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
C.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托起一流的 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D.全国劳动模范当中, 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重要代表, 他们以一流的技艺, 托起一流的 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
答案 A
解析 画波浪线句存在两处语病:第一处语病, “实现……精神”搭配不当,应是“践行…… 精神”,排除 B 项;第二处语病, “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不当,应先“做
出一流的产品”,再“托起一流的产业”,排除 C 、D 两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 分)
答案 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事业”, 以“汗水”来比“实干”,以 “鲜花绽放”来比“事业兴旺”,这是“比”。
效果:生动形象地表现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
解析 就画横线句来看,“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先说汗水浇灌让鲜花绽 放, 以之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一内容, 有比也有兴。 “鲜花”“汗水”都是喻体,“事业”“实 干”都是本体,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事业的兴旺”比作
“鲜花的绽放”,生动形象地表现实干之于事业的意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画中要有戏, 百观才不腻。 ”伴随着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 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 因一个独立剧
目叫作“出”,故这类年画可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 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 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 上,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 故事年画, 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 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 勾画脸谱, 动作举止 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和具一样简 单, 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 如此等等, 刻意减少画面背景, 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 要属天津杨柳
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 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 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 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 更可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21.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李华同学想创建一个“戏出年画”的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 列出该词条的要点,三条即可。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 20 个字。 (6 分)
答案 ①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②以戏曲剧目为创作题材;③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 节;④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⑤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种。 (任选三点即可) 解析 解读题干, 创建词条, 实际上是要求筛选语段信息。该段文字介绍的是中国传统年画中 的“戏出年画”,文段共有七句话:第一、二句话介绍什么是“戏出年画”,第三句话是说戏出 年画表现的内容, 第四句话是说戏出年画的创作者及创作特点, 第五句话是说戏出年画的两种 形式, 第六句话举例说明戏出年画的内容丰富, 第七句话是说戏出年画的艺术形式与价值。根 据上述分析, 可以概括出“中国传统年画的一种”“创作题材是戏曲剧目”“两种形式”“戏 曲与版画相结合”等词条要点。
22.请运用文段中的有效信息点评下面这幅年画。要求:①观点明确;②语言连贯;③不超过 100
个字。 (5 分)
霸王别姬
答案 ①这是根据戏曲《霸王别姬》创作的戏出年画。②画面淡化背景, 仅借两侧士兵交代故 事发生的背景。③突出对人物表情、动作的刻画, 项羽眼望虞姬执其手显示不舍, 虞姬高扬右 手暗示离别。
解析 该题易犯忽略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而泛泛而谈的错误。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有效信 息, 戏出年画“以戏曲剧目为题材”“刻意减少画面背景, 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然后 依据上述分析中的信息要点, 对照年画进行点评。年画题材“霸王别姬”与材料中的“以戏曲 剧目为题材”相照应。背景没有山水,也没有道具,可以说是淡化了创作背景,以手举令旗、 单膝屈地飞报军情的士兵和旁边手提长枪的副将作为背景, 与“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相应。项
羽握着虞姬的手腕,注视着虞姬,显示出一种难以割舍之情;而虞姬一只手高扬,则表现一种
离别之意,与“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相应。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时代和社会是出题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答卷人。有人说,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一事只怀一 颗心;有人说,多样的人生会更精彩;也有人说,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也是经历过多样人生后 的一种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假如你所在的学校要举办生涯规划论坛, 请结合上述材料, 联系现实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题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时代和社会是出题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答卷人” 点明了时代背景, 指出我们每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第二句话包含三个分句, 三个“有人说”表 达了三种观点。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一事只怀一颗心”强调的是择一事、终一生的追求, 体 现的是人要有专注的精神;“多样的人生会更精彩”强调的是人生要有不同的体验,体现的是 人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也是经历过多样人生后的一种抉择”强调的 是人生只有经历了才能成熟, 这是个人对自我人生进行理性分析后在认识上的升华。第三句话 明确态度,即观点不唯一,选择哪一种皆可。
本题以考生所在的学校要举办生涯规划论坛为情境,要求考生参与其中,在论坛上发言。 考生要联系现实, 结合具体情境, 谈论自己对人生经历和人生选择的看法, 要写出对“生涯规 划”的理解。
本题要求考生联系材料, 围绕“生涯规划”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在写作时, 要注意发言稿 的写作格式, 明确写作主体和写作对象。内容方面, 需要指明赞同材料中的哪一种观点, 对于 材料中的另外两种观点可以做适当点评。
参考立意:①多样的人生,多样的精彩;②笃志一生,专心一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