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7单元(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7单元(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0 17:09:29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一 郑人有且买履者哲思短章
读 书
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
爱默生说:“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修身名句
 ?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韩非子·解老》
 赏读:自以为有德就没有德,不自以为有德就有了德。这里的德,是一个哲学概念,比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的范畴要宽泛。当然,狭义地理解为道德也是可以的,可能更接近生活。意思就是自以为有道德的人往往是没有道德的,不自称是有道德的人常常就是有道德的人。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礼记·表记》
 赏读: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样(浓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没有图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显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够长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怀有获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甜言蜜语,因而难以持久。“说”通“悦”,爱戴 “请”通“情”,真实,实在 “弊”通“敝”,破旧,破损 “说”通“悦”,高兴 “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以……为聪明 能够忍受 胜利 美妙的境界 优美的 尽 测量 尺码 估计 表示次数 希望 日期、时限 期望、期求 满一年 开始 创作 做 产生、兴起 依靠、凭借 趁着、随着 沿袭 于是 因此 通过、经、由 残暴昏乱。 读书人。 用来……的。 因,依照,根据;为,替、给。 以……为智 以……为美 统治 以女嫁人 生病 下雨 效法 治罪,惩罚 在晚上 驾驶车马的人
5.文言句式
①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________________
②而民悦之,使王天下________________
③宋人有耕田者________________
④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省略句 定语后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被动句
⑤乐羊以有功见疑________________
⑥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
⑦今裤何如________________
⑧厚者为戮,薄者见疑________________
⑨秦西巴以有罪益信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四则选文,前两则选文围绕如何对待先王之政的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心主旨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治理天下不应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要高度重视现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四则选文的主旨是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重点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使用了哪些寓言故事?各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韩非子师承荀子,他继承荀子的“性恶论”。他寓言中的绝大多数人物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守株待兔”中的宋人期待不劳而获;“乐羊食子”中的乐羊残忍而狡诈;“卫人嫁子”中的卫人自私自利,不择手段;“郑公伐胡”中的郑武公阴险狡诈;“智子疑邻”中的宋国富人心理阴暗……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懒惰、自私、无情、丑陋。韩非子以无情的笔将人性中恶的一面揭示出来,从而鞭挞了当时无情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同时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找到了理论基础。韩非子的寓言体现韩非子怎样的人性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怎样的先进性?【答案】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法”这一方面,从本文可以看出,韩非子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以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子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来说具有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总的说来,韩非子的寓言贴近现实,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取材平而不奇,实而不玄,很少以拟人化的动物或者神话、传说为题材,也很少有虚幻的想象和神乎其神的奇异描绘。它往往以较为平实可靠的历史事迹或现实生活为题材,并且写得具体、真实。《守株待兔》《卜妻为裤》《郢书燕说》等寓言,尽管可能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基本上都有很浓厚的生活气息。《韩非子》的寓言有何特点?文本审美
精巧的构思,深刻的寓意
——《守株待兔》赏析
《韩非子》中寓言荟萃,《守株待兔》是其中的名篇。
本则寓言短小,但包含的寓意深刻。“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为第一层次,交代背景,有地点,有人物,有场景,有活动,为情节展开搭建了舞台。宋人是正在耕田的农夫。士农工商,作为古代四民,农人的地位本来不贱,理应受人尊敬。那么宋人缘何会转变成被耻笑的对象呢?这句话也已暗中埋下伏笔。开篇很简约的十个字,包含着相当丰富的内涵,这正是韩非行文的特色。“兔走触株……冀复得兔”为第二层次,“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写飞奔的兔子不慎撞上树桩,折断脖颈而死,倒在田间。寥寥八个字将故事起因叙说得清清楚楚。兔子的悲剧,连用“走”“触”“折”“死”四个动词,如电影中快速跟踪的长镜头,神完气足。株是造成兔子悲剧的根源,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又成了宋人悲剧的根源。接着即写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宋人捡到了死兔,既可吃美味的兔肉,又能卖兔皮而得利,他得意忘形,于是有了以下利令智昏的三部曲:释耒—守株—冀兔。种田手足胼胝,日晒雨淋,太艰辛,远不如拾兔捡便宜轻松。“释”不仅写他丢弃农具,任其锈蚀,其实也写他丢弃了庄稼汉勤劳的本色。“守”字特别生动,既传形,也传神。他苦苦地、死死地守着株,内心是焦灼的,痴心妄想有接二连三的兔子来触株。“守”字集中体现了宋人的愚、贪、妄。“冀”字则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垂涎欲滴。可见他的形体虽然安逸,内心却似翻江倒海地在受煎熬,真是心劳日拙,妄想成空。
末句议论是第三层次,宋人由“耕田者”转变为“守株者”的愚行遭到国人的嘲笑,隐隐与篇首相照应。兔走触株而死,实属偶然,死得冤枉;宋人守株而绝望,实属必然,可谓活该。故事的寓意相当深刻。“株”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如旧日的思想意识、政策法令都是无形的“株”。如果像宋人那样“守株待兔”,其结果是可笑的、可悲的。后人常用“守株待兔”“守株”等词语形容那些思想凝固僵化、不知变通的抱残守缺者。
(选自《古代小说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有改动)课件42张PPT。二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哲思短章
丰富的单纯
对于心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这大致上属于一种极其健康生长的情况:一方面,始终保持儿童般的天性,所以单纯;另一方面,天性中蕴含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所以丰富。我所知道的一切精神上的伟人,他们的心灵世界无不具有这个特征,其核心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够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与此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算计占据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也许还有贫乏的单纯,不过,一种单纯倘若没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宁可说它是简单而不是单纯。有没有丰富的复杂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颗魔鬼的心吧。修身名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赏读: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的重大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脑筋在于开动,人才也需要流动,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在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 ?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
 赏读: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鳣”通“鳝”,黄鳝 “亡”通“忘”,忘记 “反”通“返”,回来 “女”通“汝”,你 “臞”通“癯”,消瘦 “被”通“披”,披散 丢失 通“忘”,忘记 灭亡 逃跑 替,给 做 为了 表被动 是 向,对 祸害 担心 介绍,引见 见到 拜见 表被动 通“现”,显现 因,趁着;为,替。王身边的人。 不困窘。 出逃。 穿;住 喝酒 使……生 得人敬重;被人看轻 以……为美;以……为恶 5.文言句式
①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________________
②焉往而不美________________
③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________________
④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________________
⑤曾从子,善相剑者也________________
⑥若又奚患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主旨归纳
本课所录两则选文共14个寓言故事,从不同的方面将韩非子对社会、人性的洞察和思考曲折地反映出来。宋太宰最终没有举荐孔子的故事,表明决定人们取舍的往往不是是非判断,而是对私利的算计;伍子胥凭机智,顷刻间使自己摆脱危险的境地,让人们懂得什么叫“急中生智”;庆封的族人寥寥数语,告诉庆封及世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绍绩昧借醉酒丢皮袄的琐事,传达出对酗酒帝王的响亮警示;犁锄的比喻形象生动,让我们懂得了“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卫出公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能为利益所迷惑,看人要冷静、理智,要以“义”为标准;箕子的“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让我们懂得要防微杜渐;鲁人夫妇的故事告诉人们只有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惠子的言论,表明“人和”至关重要,也让我们知道处世的艰难;杨子的感叹道出了有才德而不以其自居多么重要;《渔民持鳝》《妇人拾蚕》的故事,说明了对利益的追逐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杨布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学会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管仲告诫我们要知足常乐;《三虱食彘》的故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没有集体利益就没有个人利益,要以集体利益为重。重点突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人迁居越地的行为,遭到别人的否定。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待鲁人徙越的行为?【答案】韩非借“鲁人徙越”这个故事,是要告诉世人:人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才能表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能耐,这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的观点。
但是,换个角度考虑,鲁人迁居越地,难道不能开拓出一片新的商业市场吗?正是由于越人不穿鞋、不戴帽,所以越地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和无限的商机,关键就看鲁人如何宣传穿鞋戴帽的优点,说服他们穿鞋戴帽。
生意在于人如何去做。人不仅要适应社会,有时也要改造社会,这才更能显示出人的精神的伟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虱”的愚蠢之处在于,它们只从个人利益出发,鼠目寸光。为争“肥饶之地”而互相争斗,没有看到它们的个人利益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一味进行毫无意义的争执,很可能因“腊之至”而全被烧死。如果想每人都享得美味而且保全自身,必须先保住它们赖以生存的母体。《三虱食彘》的故事有何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三虱食彘”的寓言,其实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们往往也像这三只愚蠢的虱子一样,为了一点蝇头小利而互相倾轧、尔虞我诈,不去共同维护集体利益。集体利益不存在,哪有个人利益可言!大到一个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都是同样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善于利用比喻说理。如犁锄简洁清晰的救人救火的比喻,把鲁国身处列国间的当务之急说得明明白白。杨布跟狗生气,狗跟杨布生气,其道理是一样的。诸如此类。
以比喻来说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把一个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读来生动有趣;可以化深奥为浅显,把一个难懂的道理通俗化,让人一看就清楚明白。《韩非子》中的故事用来说理,其主要手法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文本审美
见微知著真性情
寓言的魅力在于对人性良知的呼唤。寓言是人类心灵净化的地平线。韩非的寓言一般取材于现实生活或者历史传说,在冷峻的外表下透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或讴歌,或鞭策,或讽刺。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箕子知道象牙筷子与犀玉之杯才般配,象牙筷子挑的必定是奇珍异宝,玉杯装的必定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吃的是山珍,穿的是锦衣,住的是高台。正是这种匹配意识,让箕子能准确预测未来。讲究匹配意识,讲究身份意识,就会在社会上大搞特权行为,韩非借箕子批判了社会上流行的门阀之风。韩非讲求实效,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经验。他认为经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但如果固守经验,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不论是经验主义者,还是教条主义者,他都给予了入木三分的批判与嘲弄。同时对那些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各种事务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伍子胥的机智,守关者的愚蠢,在韩非眼中好恶是非泾渭分明。伍子胥被守关者捕获,一般人只能承认自己命途多舛,乖乖伏法,而伍子胥能临危不乱,编造一个谎言竟骗过了愚钝的守关者。守关者竟相信伍子胥的话,害怕被开膛剖腹取珠就乖乖放走他。这故事既有荒诞的地方,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荒诞之处在于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诚信只是书写在纸上的符号而已,而在守关者的心中,诚信是最高的信仰。在世人眼中,守关者只配做一个俗人,一个愚不可及的人,一个偏听偏信的人。殊不知,诚实和狡诈永远是一对矛盾体。韩非在赞赏伍子胥的急中生智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忠厚是无用的别名。在这里韩非给我们出了一个道德难题。韩非性本木讷,文才却在口齿伶俐的李斯之上,声名远播,致使秦始皇专为韩非发动了一场争夺韩非的战争。韩非心如明镜,容不下半点杂尘,后被李斯囚禁,又死于李斯之手,足见韩非有才不设防,最终惨死人手。韩非的一生,真是见微知著,说尽天下不平事,性情中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