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13:55:25

文档简介

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
(150 分钟,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 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 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 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 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 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 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 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 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 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 要演员在不同剧目 (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 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 “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 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 “脚色, 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 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 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
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 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 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 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 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 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 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 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刷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 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 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 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 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 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 “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 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 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 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 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 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 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 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 , 《新华文摘》 2020 年第2 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 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 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 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 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
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 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 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 形体的、声音的解放, 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 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
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 “戏剧脚色之名, 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
B. “(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 “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 “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 “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 “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 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 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 60 字。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 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赶 秋
彭学明
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
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
左边,是一路吆喝走着的少男少女。
右边,是一路舞着长龙的少男少女。
抬起头来。四面山顶,还是银枷银链银冠银圈匆匆而行的少男少女。
湘西。苗乡。阴历七月初七、初八。
很久很久了,这个民族从远古地带越过洪荒,辗转徙来。千辛万苦,千万里路,安居了, 乐业了, 却遭到了敌人的层层围攻。父母被杀害了, 夫妻被拆散了, 山林成了焦炭, 田园成了 荒草, 房屋成了灰烬。巴贵当戎——这个民族的英雄, 与敌人进行了九十九个日日夜夜的大搏 斗后, 在立秋的时候, 联合九十九寨的男男女女, 做了九十九台秋千架, 搭了九十九个秋歌台, 吹了九十九对芦笙唢呐, 舞了九十九对龙灯狮子, 赶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 缠缠绵绵的苗 歌情话, 热热闹闹的赶秋场面, 逗引得敌人心神激荡, 丢弓弃弩, 都去赶秋。巴贵当戎们立即 取了暗器, 内外呼应, 关门打狗, 全歼来敌。从此, 为了忆念这位英雄, 赶秋代代相传, 年年 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
也是很久很久了,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正直,倾倒了远远近近的所有姑娘, 可无一人能够中意。于是他搭了秋千百架,让一百个寨子的姑娘于立秋这天荡秋千、赛情歌。 赶秋于是多了一份爱情、多了一份情调、多了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
四根木柱伸天而呼,数十块木板悬空而起。这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 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 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 颓然倒在秋台, 这是纸的, 是一 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旁边的两排猎人,手持长矛梭镖和弓箭, 威风凛凛, 剽悍骁勇, 一脸的庄严与豪迈。秋台下的人们, 针也似的密密插了, 一阵震耳欲聋 的欢呼。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 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 在秋台 上跳跃鞠躬, 报告一年的好收成。这便是秋公秋姿! ——是秋天的使者, 巴贵当戎与其夫人的 理想化身。这扮演秋公秋婆的, 是众推的德高望重者。立时, 九眼铳轰然炸响, 花灯花鼓蚌壳
龙灯,便在铳声中疲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
而秋千上, 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架一二十米高, 车辐相互错开, 或八对或 十二对, 每对都系有一架秋千, 有如苗乡古老的筒车水碾, 在一根轴上上下旋转。这个被送上 车顶了, 那个还悬在车腰, 另外一个却被吊在车下凌空悬起。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 正如 纯洁柔软的流水, 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 很轻盈, 很潇洒, 悠悠扬扬, 飘向空中。先是自 由对歌, 一个在秋千上唱了, 另一个坐在秋千上接;后是罚歌代荡, 谁停在最上面荡不起来了, 谁就得唱, 这纵然倒了霉, 可谁都愿意。出一回洋相要什么紧 倒一回霉要什么紧 歌声里可有 几多悱恻、几多温情、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
那姑娘又停在最上面了,红唇未开,先见千般娇情。你听啰:
哪条山沟出泉水 哪个高坡出太阳
哪个寨子来的哥 肯不肯过我的河
……
屋后山沟出泉水,屋前高坡出太阳。
不要问哥哪里来,妹吔
给哥做双过河鞋。
一来二去, 歌里生出酽酽的依恋与相爱, 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 情意相邀, 去赶 秋场。青春, 就这么贴近这么融合, 这么走入神秘的森林或草地。那剩下的, 便顿生万般羡慕 与激情, 竞相登上秋千, 让一颗心与自己的歌声高高荡起。来不及登上的, 就干脆站在秋架下, 你唱我和, 我唱他应。广广阔阔的秋场上, 立时摆出了百摊歌台, 飞出万首情歌, 造设千对情 人。那早年丧偶的孤独者, 也涌起了迟暮难耐的渴求, 租借起这年轻人的地盘, 摆一个大大方 方的情台。
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 银链, 在风中听得见声音。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 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吃 小卖, 如一张张风景画, 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这都是男女互献殷勤的好场 所。买一份见面礼,挑一份定情物,然后走进夜色走进幻想走进人们见不着的地方。
其实, 这人山人海的夜晚, 无论哪里, 都见得着你的, 只是不要怕。他们也一样, 也是同 样的兴奋, 同样的激动, 同样的目的。不管相识不相识, 你都可以与她搭话、玩笑、亲吻, 你 可只管伸出你青春勃发的烫手,拥她、抱她、抚她,她不会大惊小怪、大喊小叫。与你一样, 她也幸福。在这样的时候, 倘若你很勇敢却又不失分寸, 那么你就很出色, 你就会赢得一个姑
娘永恒的感情与恩爱, 可是, 千万别挑花了眼, 看中人家的媳妇, 这时的苗乡人, 媳妇比女儿 金贵,你半根毫毛也动不得,否则你会遭到一顿痛骂,甚至一餐痛打,那才叫打得好咧!
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攒攒。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 你都听得见歌。少男的、少女的、老爷的、老妪的,一首一首,通夜都唱。
就在这抑扬的调子里, 满山满山的包谷壮了, 一丘一丘的谷子黄了, 一坡一坡的梨子熟了, 一架一架的葡萄紫了,一树一树的枫叶红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讲述了“赶秋”习俗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至今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时间跨度较大, 突出了这一民族习俗的传承性。
B.文章开头采用两组整句, 展现了赶秋的少男少女活泼欢快的状态, 渲染了热烈喜庆的赶秋氛 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在苗乡人心中,歌声是爱情的催化剂,歌男歌女通过歌声放飞爱情;如今,秋场已沦为歌男 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D.文章中的歌词运用起兴的手法, 采用问答的形式, 极具民歌特色, 凸显了民族风情, 表达了 苗乡青年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 7.关于文中描述巴贵当戎传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安居乐业的苗族人遭到敌人围攻,妻离子散,家园尽毁,此时巴贵当戎担起了抗敌重任。 B.文章连续运用六个“九十九”构成的排比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巴贵当戎杀敌的艰难。 C. 巴贵当戎以盛大的赶秋场面来吸引敌人,使得他们丢弓弃弩,无心战斗,最终全军覆没。 D.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交代赶秋正是为纪念这位英雄而产生的,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8.文中关于苗乡人“赶秋”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9.“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习俗,其中寄寓着苗乡人怎样的民族心理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优孟者, 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 多辩, 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 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 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 以为 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 罪至死。 ”优孟闻之, 入殿门, 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请以人君礼 葬之。 ”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 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 穿圹, 老弱负土, 齐赵陪位于前, 韩魏翼卫其后, 庙食太牢, 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 皆知 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 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 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 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 像孙叔敖, 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 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 以为孙叔敖复生也, 欲 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 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三日后, 优孟复来。王曰:“妇 言谓何? ”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 得以霸。今死, 其子无立锥之地, 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 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 居耕田苦, 难以得食。起而为吏, 身贪鄙者余财, 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 为 奸触大罪, 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 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 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 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 乃召孙叔敖子,
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
位。
B .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C.太牢, 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 古代祭祀宴会时, 若牛、羊、猪三牲具备则为太牢, 无论 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
D .六畜,指猪、牛、羊、马、狗、鸡,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 优孟投其所好, 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 使楚庄 王认识到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优孟重情重义。孙叔敖生前善待优孟, 临终前预料儿子将贫困, 要他找优孟寻求帮助, 优 孟果然帮助了他。
C.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 以假乱真, 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 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D.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 先把马埋进土中, 再用粮食稻谷来
祭祀它,最后火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优孟为何两次劝谏楚庄王都能成功? (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南吕】 四块玉 · 闲适(其三)
关汉卿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吕】 四块玉 · 闲适(其四)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15.下列对这两首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一首开头“意马收,心猿锁”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格,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看破红尘 的思想。
B.第一首“槐阴午梦谁惊破”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在作者看来,这“梦里功名,幻中富贵”, 不过是名缰利锁,并非安乐去处。
C.第二首开头“南亩耕,东山卧”用陶渊明、谢灵运的典故,流露出作者不关怀世事、归隐山林 的思想。
D.第二首末尾“愚”字是自谦之辞,反映作者掩饰锋芒、全身远祸的思想。
16.同为“闲适”,这两首元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关 汉 卿 在 《 窦 娥 冤 》 中 借 窦 娥 之 口 直 指 现 实 善 恶 错 位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地存在意义的句 子是“地也, ________________?天也, ________________! ”
(3)《窦娥冤》中,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的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 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楼画栋花格窗。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
一条青石小街,依村 而过。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 。周边关隘林立, 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 ),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 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 在清湖 和浦城之间流动。挑夫们靠着一副强壮有力的臂膀, ,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 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挑夫们的肩上不仅挑去了物 资,还从福建带来了“燕皮”,留下了“桂花糖”。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 ,或许不只 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
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
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 分) ( )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 糕”
B.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 糕”
C.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 造就
D.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铜锣糕”和“风炉仔炖豆 腐”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一个山头、村寨到另一个山头、村寨”,从语意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 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 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①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 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 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 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 写书不是抄书, 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
实践, 得出新的思想, 如鲁迅之谓吃进草, 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 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 发 明 , 要 智 慧 和 勇 气 。 小 智 勇 小 文 章 , 大 智 勇 大 文 章 。 唐 太 宗 称 以 铜 为 镜 、 ②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③________________ ,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 古往今来, 凡其人庸庸, 其言云云, 其政平平者, 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 人必得有新言 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 不超过 6 个字。 (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每句不超过 12 个字。 (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 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能力提升测试
(150 分钟,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 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 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于观众面前的幻 觉。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 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 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 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 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 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 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 要演员在不同剧目 (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 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 “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 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 “脚色, 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 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 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其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
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 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 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 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 的变化。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 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也有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 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 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 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刷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 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 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 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 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 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与 “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 到南宋戏文和元杂剧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 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 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 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 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 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 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 , 《新华文摘》 2020 年第2 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 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 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 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 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
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 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 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 形体的、声音的解放, 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 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
1.请根据对材料中相关概念的理解,指出下列各句中戏曲术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 “戏剧脚色之名, 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
B. “(正旦上云)妾身姓窦(娥),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
C. “旧戏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角色。”
D. “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
【答案】C。
【解析】 C 项的戏曲术语是“角色”,它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均出现了,根据相关信息可以得其 概念都是指演员扮演的一个个具体的“戏剧人物”,结合选项语境,旧戏班老师替学生决定的应 是学生学习的行当或脚色,而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剧中人物,即角色。A 项,戏曲术语是“脚 色”,它在文中的概念是指戏曲中的某一类人物,结合选项语境中的“四色”,可以判断术语使 用正确。B 项,术语是“正旦”,“旦”在文中的概念主要指女性角色,结合语境(“窦娥”)及 教材所学《窦娥冤》可以基本判断术语使用正确。 D 项,术语是“行当”。材料中虽未对“行当” 进行明确的解释,但从首段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可以得知 “行当”是演员的分工类别,结合选项语境(重点是“昆曲”“划分”)可以判断使用正确。材料 来源:“戏剧脚色之名, 自宋元迄今约分四色,人人之所知也”摘自王国维的《古剧脚色考》 ; “(正且上,云)妾身姓窦,小字端云,祖居楚州人氏”摘自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一折 ;“旧戏 班的老师,一开始就要替学生决定他应该学习什么行当”摘自马南邮《燕山夜话 ·“科班”的 教育法》 ,选项将原文中的“行当”篡改成了“角色”; “等到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 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摘自某论文。
2.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戏曲脚色演变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与“末”,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B. “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两大行当,二者差异随之趋大。 C. “净”与“副净”的表演风格迥异,它的源头是宋杂剧、金院本中的“装孤”。
D.脚色体系从宋杂剧到南宋戏文的发展,最终完成了从雏形走向完备的过程。
【答案】D。
【解析】A 项,“引舞”与“戏头”分别只是“引戏”与“末泥”的前身,而“旦”“末”分别 是由“引戏”与“末泥”演化而来的,所以“直接演化”表述错误。B 项,原文信息为“就在
‘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 出现明显区隔与成为两个行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所以选项因果颠倒。 C 项,原文信息为“南戏 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从“仿佛”可以看出, 作者只是一种推测性判断而并非事实性肯定,而选项的表述将其认定为事实。 D 项, “从宋杂剧 到南宋戏文”的表述,并不是范围缩小,虽然原文所强调的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南宋戏 文元杂剧”,因为宋杂剧出现在金院本之前,且二者的脚色体系是一样的(见材料一第⑤段“宋 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 同”);南宋戏文出现在元杂剧之前,而南宋戏文的脚色体系已完备(见材料一第⑤段“始于北宋 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古典诗歌的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基本一致的。 B.戏曲演员借扮演这一艺术手段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C.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以发展完成。 D.脚色制的创设是为了解决演员与角色人数不对等的矛盾,它彰显了民族的智慧。
【答案】C。
【解析】A 项,据材料一所述,戏剧实现代言的途径是化妆、摹仿等,而代言体闺怨诗实现代言 借助的是形象(语言化)、语言、艺术手法等。二者完全不同。B 项,据材料一“观演双方的关 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 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扮演只是基本艺术手段,而非自然成为能实 现观演默契的艺术手段。要想达成与观众的默契,还须采用合适的艺术手段。因此选项中“达 成了”的“了”将可能性说成了必然性或肯定性。D 项,原文信息为“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 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脚色 体系解决了演员与角色数量不对等的矛盾,但这并不能说明创设脚色制就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概念混淆。
4.材料二的语言风格相较于材料一活泼散漫且更趋感性。请仿照材料一画线部分对材料二画线
部分进行改写,使之更简练严谨,更富于理性。改写时,可以对原文语词、文句进行适当的增删、 更换、调动等,但不得改变原意,遗漏层意;不超过 60 字。 (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不受演员和角色界限的限制,从而能以方式的丰富性实现与观众交 流的自由性,这正是它优于西方戏剧之处。
【计分点】每个要点 1 分,共三个要点(见加点处。画线处共三个句子,每句一层意思。加点处 的三个语意要点只要语意差不多就可以);结构及语意关系基本相符 1 分(语意关系:第一个分 句与第二个分句是因果关系;第三个分句是对前两个分句的总结。说明:语意关系与结构本身 是相生的,所以我们放在一个计分点里面)。扣分:语言风格与“严谨理性”相差大,扣 1 分;有 病句扣 1 分。
5.论述性文章注重运用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以达到一定的论证效果。请以材料一的第⑤段与 材料二的第②段所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为例加以说明。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材料一:①引用论证(1 分):引用延保全的话佐证戏曲成熟前脚色制已具雏形(1 分),使论 证更具说服力。②举例论证(1 分):列举“旦”等的演化来源,佐证从雏形到完备的脚色制,脚 色的称谓有明显的变化(1 分),来增强观点的可信度。材料二:对比论证(1 分):将中国传统戏 曲与西方戏剧进行对比,来论证中国戏曲表演的自由性(1 分。答“中国戏曲不刻意追求演员和 角色合一”,也计分),使观点突出。
【计分点】每个要点 2 分,其中论证方法 1 分,论证的观点 1 分(观点的表达语意差不多,也可 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赶 秋
彭学明
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
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
左边,是一路吆喝走着的少男少女。
右边,是一路舞着长龙的少男少女。
抬起头来。四面山顶,还是银枷银链银冠银圈匆匆而行的少男少女。
湘西。苗乡。阴历七月初七、初八。
很久很久了,这个民族从远古地带越过洪荒,辗转徙来。千辛万苦,千万里路,安居了, 乐业了, 却遭到了敌人的层层围攻。父母被杀害了, 夫妻被拆散了, 山林成了焦炭, 田园成了 荒草, 房屋成了灰烬。巴贵当戎——这个民族的英雄, 与敌人进行了九十九个日日夜夜的大搏 斗后, 在立秋的时候, 联合九十九寨的男男女女, 做了九十九台秋千架, 搭了九十九个秋歌台, 吹了九十九对芦笙唢呐, 舞了九十九对龙灯狮子, 赶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 缠缠绵绵的苗 歌情话, 热热闹闹的赶秋场面, 逗引得敌人心神激荡, 丢弓弃弩, 都去赶秋。巴贵当戎们立即 取了暗器, 内外呼应, 关门打狗, 全歼来敌。从此, 为了忆念这位英雄, 赶秋代代相传, 年年 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
也是很久很久了,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正直,倾倒了远远近近的所有姑娘, 可无一人能够中意。于是他搭了秋千百架,让一百个寨子的姑娘于立秋这天荡秋千、赛情歌。 赶秋于是多了一份爱情、多了一份情调、多了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
四根木柱伸天而呼,数十块木板悬空而起。这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 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 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 颓然倒在秋台, 这是纸的, 是一 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旁边的两排猎人,手持长矛梭镖和弓箭, 威风凛凛, 剽悍骁勇, 一脸的庄严与豪迈。秋台下的人们, 针也似的密密插了, 一阵震耳欲聋 的欢呼。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 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 在秋台 上跳跃鞠躬, 报告一年的好收成。这便是秋公秋姿! ——是秋天的使者, 巴贵当戎与其夫人的 理想化身。这扮演秋公秋婆的, 是众推的德高望重者。立时, 九眼铳轰然炸响, 花灯花鼓蚌壳 龙灯,便在铳声中疲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
而秋千上, 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架一二十米高, 车辐相互错开, 或八对或 十二对, 每对都系有一架秋千, 有如苗乡古老的筒车水碾, 在一根轴上上下旋转。这个被送上 车顶了, 那个还悬在车腰, 另外一个却被吊在车下凌空悬起。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 正如 纯洁柔软的流水, 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 很轻盈, 很潇洒, 悠悠扬扬, 飘向空中。先是自 由对歌, 一个在秋千上唱了, 另一个坐在秋千上接;后是罚歌代荡, 谁停在最上面荡不起来了, 谁就得唱, 这纵然倒了霉, 可谁都愿意。出一回洋相要什么紧 倒一回霉要什么紧 歌声里可有 几多悱恻、几多温情、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
那姑娘又停在最上面了,红唇未开,先见千般娇情。你听啰:
哪条山沟出泉水 哪个高坡出太阳
哪个寨子来的哥 肯不肯过我的河
……
屋后山沟出泉水,屋前高坡出太阳。
不要问哥哪里来,妹吔
给哥做双过河鞋。
一来二去, 歌里生出酽酽的依恋与相爱, 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 情意相邀, 去赶 秋场。青春, 就这么贴近这么融合, 这么走入神秘的森林或草地。那剩下的, 便顿生万般羡慕 与激情, 竞相登上秋千, 让一颗心与自己的歌声高高荡起。来不及登上的, 就干脆站在秋架下, 你唱我和, 我唱他应。广广阔阔的秋场上, 立时摆出了百摊歌台, 飞出万首情歌, 造设千对情 人。那早年丧偶的孤独者, 也涌起了迟暮难耐的渴求, 租借起这年轻人的地盘, 摆一个大大方 方的情台。
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 银链, 在风中听得见声音。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 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吃 小卖, 如一张张风景画, 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这都是男女互献殷勤的好场 所。买一份见面礼,挑一份定情物,然后走进夜色走进幻想走进人们见不着的地方。
其实, 这人山人海的夜晚, 无论哪里, 都见得着你的, 只是不要怕。他们也一样, 也是同 样的兴奋, 同样的激动, 同样的目的。不管相识不相识, 你都可以与她搭话、玩笑、亲吻, 你 可只管伸出你青春勃发的烫手,拥她、抱她、抚她,她不会大惊小怪、大喊小叫。与你一样, 她也幸福。在这样的时候, 倘若你很勇敢却又不失分寸, 那么你就很出色, 你就会赢得一个姑 娘永恒的感情与恩爱, 可是, 千万别挑花了眼, 看中人家的媳妇, 这时的苗乡人, 媳妇比女儿 金贵,你半根毫毛也动不得,否则你会遭到一顿痛骂,甚至一餐痛打,那才叫打得好咧!
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攒攒。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 你都听得见歌。少男的、少女的、老爷的、老妪的,一首一首,通夜都唱。
就在这抑扬的调子里, 满山满山的包谷壮了, 一丘一丘的谷子黄了, 一坡一坡的梨子熟了, 一架一架的葡萄紫了,一树一树的枫叶红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讲述了“赶秋”习俗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至今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时间跨度较大, 突出了这一民族习俗的传承性。
B.文章开头采用两组整句, 展现了赶秋的少男少女活泼欢快的状态, 渲染了热烈喜庆的赶秋氛 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在苗乡人心中,歌声是爱情的催化剂,歌男歌女通过歌声放飞爱情;如今,秋场已沦为歌男 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D.文章中的歌词运用起兴的手法, 采用问答的形式, 极具民歌特色, 凸显了民族风情, 表达了 苗乡青年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
【答案】 C
【解析】"秋场已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 ,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错误 ,歌男歌女在秋场上摆歌台 ,唱 情歌 , 固然是追求爱 情 ,但秋场上交易的赶秋人、花锦花带、小吃小卖等更体现了他们对安
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秋场并没有失去原有的意义。
7.关于文中描述巴贵当戎传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安居乐业的苗族人遭到敌人围攻,妻离子散,家园尽毁,此时巴贵当戎担起了抗敌重任。 B.文章连续运用六个“九十九”构成的排比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巴贵当戎杀敌的艰难。 C. 巴贵当戎以盛大的赶秋场面来吸引敌人,使得他们丢弓弃弩,无心战斗,最终全军覆没。 D.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交代赶秋正是为纪念这位英雄而产生的,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答案】 D
【解析】 "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错误 ,应是文章插叙巴贵当戎的传说。
补充:
插叙。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过程中, 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 然后再接叙原来的 事情。插入的内容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如:鲁迅的《故乡》中“我”和“母亲”谈到润土时插入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的片断,就是追 叙的例子。
补叙。文章有时根据内容的需要, 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 这种写法通 常叫补叙。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 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 前后不必 有什么过渡的话。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8.文中关于苗乡人“赶秋”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6 分)
答:
①选材方面 ,侧重从面上选材 ,描写人物群像 ,表现湘西的民族习俗;②视角方面 ,赶秋路上、 秋台上、秋千上 、 秋架下、秋场上不同方位结合 ,视觉、听觉结合 ,全面描写赶秋的热闹气 氛;③语言方面 ,运用诗化的语言 , 多用叠音词 ,如广广阔阔、摊摊点点、新新鲜鲜等 ,情感饱 满 ,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有音乐美;④人称方面 , 既运用第三人称 ,正面实写 ,直接表
现赶秋者的形象 ,又运用第二人称 ,带着想象虚写 ,让人如临其境 ,很 有感染力 。
(每点 2 分 ,任答三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习俗,其中寄寓着苗乡人怎样的民族心理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分)
(

):
【答案】①凝聚人心 ,汇聚力量 ,抗击外来人侵者;
②不忘历史 ,崇敬英雄 ,祈盼和平安宁;
③战胜自然 ,希望风调雨顺 , 获得丰收;
④赞美爱情 ,享受幸福和乐的生活 。
(每点 2 分 ,任答三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优孟者, 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 多辩, 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 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 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 以为 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 罪至死。 ”优孟闻之, 入殿门, 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请以人君礼 葬之。 ”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 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 穿圹, 老弱负土, 齐赵陪位于前, 韩魏翼卫其后, 庙食太牢, 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 皆知 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 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 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 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 ”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 像孙叔敖, 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 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 以为孙叔敖复生也, 欲 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 三日而为相。 ”庄王许之。三日后, 优孟复来。王曰:“妇 言谓何? ”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 得以霸。今死, 其子无立锥之地, 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 不如自杀。 ”因歌曰:“山 居耕田苦, 难以得食。起而为吏, 身贪鄙者余财, 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 为 奸触大罪, 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 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 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 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 乃召孙叔敖子,
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B.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C.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D.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
答案 C
解析 “楚庄王之时”“华屋之下”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不应断开, “衣以文绣”固定句式
不应断开。故选 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棺椁,棺材和外棺。棺即盛放死者的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棺椁可以显示死者的地 位。
B .左右,文中指君王身边侍候的人,近臣。
C.太牢, 是古代祭祀等级的一种, 古代祭祀宴会时, 若牛、羊、猪三牲具备则为太牢, 无论 少了哪一牲,则为少牢。
D .六畜,指猪、牛、羊、马、狗、鸡,也泛指各种家畜、家禽。
答案 C
解析 少牢是羊、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优孟有辩才。楚庄王想厚葬所爱之马, 优孟投其所好, 建议庄王以人君之礼葬马, 使楚庄 王认识到错误,最终收回成命。
B.优孟重情重义。孙叔敖生前善待优孟, 临终前预料儿子将贫困, 要他找优孟寻求帮助, 优 孟果然帮助了他。
C.优孟智勇双全。他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去见楚庄王, 以假乱真, 后又凭自己“优”的身份 以歌辞唱出为官的无奈,使楚庄王醒悟。
D.优孟识礼。他主张用六畜的礼仪来安葬楚庄王的爱马, 先把马埋进土中, 再用粮食稻谷来 祭祀它,最后火化。
答案 D
解析 “先把马……最后火化”错,原文是“葬之于人腹肠”,意思是被人吃掉,而不是“火
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大 夫的礼仪来安葬它,太寒薄了。
(2)住在山野耕田太辛苦,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 自身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全然不顾 耻辱。
14.优孟为何两次劝谏楚庄王都能成功? (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优孟劝谏方式委婉柔和。在楚庄王葬马的问题上, 优孟既照顾楚庄王内心感情、避免触 犯王命,又成功地达到了处理问题的目的;在孙叔敖儿子的问题上,优孟既成功地勾起了楚庄 王对孙叔敖的怀念, 又给楚庄王说清抛弃孙叔敖儿子会给楚国造成人才损失, 从而帮助了孙叔 敖的儿子。
参考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乐工。身高八尺, 能言善辩, 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楚庄王时, 庄王有匹心爱的马, 给它穿上锦绣, 安置在华美的房屋中, 睡在没有帷帐的床上, 用枣脯喂养
它。这匹马因为长得太肥而病死了, 庄王命令大臣们为马服丧, 想要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 来安葬马。左右大臣谏诤这件事,认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对葬马的事进谏 的,一律处死。 ”优孟听说了,进了宫殿的大门,便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原因。优孟说: “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 凭着楚国的地大物博, 寻求什么东西会得不到呢?而只用大夫的礼仪 来安葬它,太寒薄了。请以安葬君王的礼仪来安葬它吧。 ”庄王问:“怎么安葬呢? ”优孟回 答说:“我请求用雕琢过的美玉做棺,用雕了花纹的梓木做椁室,用上好的楩、枫、樟木做题 凑, 差遣甲士为死马挖掘墓穴, 老弱人丁背土筑坟, 齐、赵等国的使者侍坐在前, 韩、魏等国 的使者护卫在后,为死马建庙宇,让它享受牛、羊、猪三牲祭祀,并封以万户之邑给它守墓。 这样,诸侯国听说后,就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了。 ”庄王说:“难道我的过错竟然 到了这种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请大王将它作为六畜来安葬。用土灶做椁室, 用铜锅做内棺, 用姜枣来调味, 用木兰来解膻, 用粮食稻谷来祭祀, 用火光来做它的衣服, 将 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之中。 ”于是庄王便将马交给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地议论这件事。
楚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贤德的人, 便好好地对待他。孙叔敖病重将死时, 嘱咐他的儿子说: “我死之后,你会贫困。那时你可以前去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几年后,孙叔 敖的儿子果然穷困到要背柴卖来谋生,一次碰到优孟,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临 死时嘱咐我贫困时就前去见你。 ”优孟说:“你不要远行到别的地方去。 ”于是他穿戴起孙叔 敖的衣冠, 模仿孙叔敖的举止言谈。一年多后, 学得酷似孙叔敖, 连楚王及左右大臣也无法分 辨。一次庄王设宴, 优孟上前敬酒。庄王见了大为吃惊, 以为孙叔敖复活了, 要任命他为楚相。 优孟说:“请让我回去和妻子商议一下,三天后我再回来担任相职。 ”庄王答应了。三天后, 优孟又来了。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 ”优孟说:“妻子说千万不要这样做,楚相不值得当。 像孙叔敖担任楚相, 竭诚尽忠, 廉洁奉公, 以此来治理楚国, 楚王得以称霸。如今死了, 他儿 子却没有安身之地,穷得卖柴谋生。要是像孙叔敖那样,还不如自杀。 ”于是唱道:“住在山 野耕田太辛苦, 难以获得食物。出外做官, 自身贪婪卑鄙的才能有余财, 全然不顾耻辱。想要 身后家室富, 又怕受贿枉法, 干坏事犯大罪, 身遭杀戮家随灭。贪官怎可做!要想做个清廉吏, 奉法守职, 至死不敢胡作非为。廉吏又怎么做!楚相孙叔敖一生清廉, 到头来妻儿穷困卖柴糊 口, 楚相怎么值得当! ”于是庄王向优孟致歉, 随即召来孙叔敖的儿子, 将寝丘的四百户分封 给他,用来祭祀孙叔敖。以后十世一直不曾断绝祭祀。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正合时宜了。
《易传》流行于世。光宗曾为他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死后赐谥号 “文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南吕】 四块玉 · 闲适(其三)
关汉卿
意马收,心猿锁。跳出红尘恶风波,槐阴午梦谁惊破。离了利名场,钻入安乐窝,闲快活。 【南吕】 四块玉 · 闲适(其四)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15.下列对这两首曲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第一首开头“意马收,心猿锁”使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格,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作者看破红尘 的思想。
B.第一首“槐阴午梦谁惊破”用“南柯一梦”的典故,在作者看来,这“梦里功名,幻中富贵”, 不过是名缰利锁,并非安乐去处。
C.第二首开头“南亩耕,东山卧”用陶渊明、谢灵运的典故,流露出作者不关怀世事、归隐山林 的思想。
D.第二首末尾“愚”字是自谦之辞,反映作者掩饰锋芒、全身远祸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D 项中“愚”字应当是反语, 自我嘲讽,委婉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16.同为“闲适”,这两首元曲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表达了对闲适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现实社会中不得志的苦 闷之情。 (2 分)不同点:第一首表现出对名利虚幻的慨叹,以及跳出红尘的洒脱之情。 (2 分)第
二首表现对贤愚不分的社会的愤慨和傲岸不屈的慷慨情绪。 (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 关 汉 卿 在 《 窦 娥 冤 》 中 借 窦 娥 之 口 直 指 现 实 善 恶 错 位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与应有的天道公理形成鲜明对比。
(2)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借窦娥之口直接指责质问天地,从根本上否定了天地存在意义的句 子是“地也, ________________?天也, ________________! ”
(3)《窦娥冤》中,窦娥认为天地本该分辨清浊,但是她所看到的却是是非不分的乱象,表现
这层意思的句子是“天地也!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
答案 (1)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2)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3)只合把清浊分辨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楼画栋花格窗。这是浙江衢州廿八都给人的最初印象。
一条青石小街,依村 而过。两排几十幢明清建筑, 。周边关隘林立, 大山重围,遗世独立,这是一个“遗落在大山里的梦”。
( ),整条街上,都充满着煮豆腐和蒸铜锣糕的香气。
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挑浦城担”的中转驿站, 民国时期经仙霞古道的浙闽物流, 在清湖 和浦城之间流动。挑夫们靠着一副强壮有力的臂膀, ,从一个山头到另一个山头, 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这条古道留下了他们不知疲倦的身影。挑夫们的肩上不仅挑去了物 资,还从福建带来了“燕皮”,留下了“桂花糖”。食物因交流而获得最大的传播 ,或许不只 是这些食物,还有人们对家最深沉的牵挂。
人们的脚步,一直在远行,但食物让我们内心安宁,让我们的牵挂变得别样的暖。
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 分) ( )
【答案】蜿蜒曲折 古香古色 餐风露宿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 ,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造就,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 糕”
B.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 糕”
C.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风炉仔炖豆腐”和“铜锣糕”,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由古朴 造就
D.古朴造就了小街两旁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最知名的小吃莫过于“铜锣糕”和“风炉仔炖豆 腐”
【答案】 B
【解析】选 B。后文”煮豆腐”在前,“风炉仔炖豆腐”与其相呼应,应放在前面,排除 D 项;
“小吃”与后文“香气”联系紧密,不应放在前面,导致语意不连贯,排除 C 项;“古朴”承 上, 属于已有信息, 适合做主语, “民俗风情”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信息, 一般不做主语;且“民 俗风情”与后文“小吃”联系紧密,排除 A 项。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从一个山头、村寨到另一个山头、村寨”,从语意上看二者 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5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由两个“从……到……”的句式组成,既能起到强调挑夫 们辛苦的作用又给人希望在前的感觉;改句强调意味不明显。②语体风格不同:原句为两个 句式相同的分句,音节整齐和谐,比较舒缓;改句为一个紧缩句,过于紧凑,不如原句与整 段生动形象的文风更谐调。 (答出一点给 3 分,两点给 5 分。意思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 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 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①________________ 。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 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 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 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 写书不是抄书, 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 实践, 得出新的思想, 如鲁迅之谓吃进草, 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 如同科学技术的发现与 发 明 , 要 智 慧 和 勇 气 。 小 智 勇 小 文 章 , 大 智 勇 大 文 章 。 唐 太 宗 称 以 铜 为 镜 、 ②________________、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③________________ ,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骏。 古往今来, 凡其人庸庸, 其言云云, 其政平平者, 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 人必得有新言 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得历史的承认。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 每处
不超过 6 个字。 (6 分)
答案 (示例)①是创造,是超越 ②以史为镜 ③一面大镜子
解析 第①处, 由“读书是吸收,是继承”,结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 标志”“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可知,“写作”是与“吸收”相对的“创 造”,与“继承”相对的“超越”,所以可以填“是创造,是超越”。第②处, 由唐太宗李世民 说过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名言可知,
中间少了“以史为镜”。第③处, 由“以铜为镜”“以人为镜”可知,这里是类比,表明其实 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
22.请分别用一个以“写作”为开头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每句不超过 12 个字。 (5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写作标志创造力和责任感。 (2)写作检验人的学识才智。
解析 第一段由“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没有求知心的标志, 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 力和责任感的标志”可知, 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强调写作就是一个人有没有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 志,由于字数限制,可以压缩为:写作标志创造力和责任感。第二段由“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 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可知,本段的主要意思是写作检验人的学识才智。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 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作为一篇材料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两句话。一句是莎士比亚的 名言“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愚蠢和聪明本是一对不兼容的词,更不能 同时来表述一个人是愚蠢的聪明人或聪明的愚人。这让我们想起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大智 若愚”,常用的名言“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等。既然打破了常规来这 样说, 这就表明了“愚蠢”和“聪明”在此语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 “聪明人”更多 的是指不肯吃苦、不想吃亏、只想走捷径、整天想着弯道超车的人, 而“愚人”则多指埋头苦 干、只知奉献、少有索取的人。
另一句话则是材料的关键句, 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立意的方向, 一个人要想有所收获, 有所 发展,获得成就,必须学会下“笨”功夫,学会做一个“笨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兴 旺、强大, 必须有踏实勤奋的精神, 摒弃好高骛远的思想, 摒弃浮躁的社会风气。题干要求写 出“身处这个时代的你的感悟与思考”,这就要求作文具有时代性,指向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给予明确的导向。
在行文过程中, 文章可以小到写一个人、一件事, 体现出“智”与”愚”之间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剖析一个社会、纵观一个时代、透视一个领域, 揭示出被“聪明”掩盖着的“愚蠢”和 貌似“愚蠢”的“智慧”。题材可大可小, 至于体裁, 议论文、记叙文、哲理性散文皆可使用。
参考例文
做一个聪明的愚人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一首《洗儿诗》说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生儿 愚且鲁, 无灾无难到公卿。 ”苏轼一生因为遭遇了诸多的不顺和厄运, 故有此负气之语, 但这 也给我们以启示,什么是真正的聪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聪明?
现实中,聪明和愚蠢是相对的。但两者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真正聪明的人都知道自己的聪明, 更知道别人比自己还聪明。每一个聪明的人总能够找到 若干比自己聪明的人, 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或者学习的榜样。同时, 他们也会比一般 人更了解自己的愚蠢和缺点错误。因为他们了解自己,所以他们善于反思自己的愚蠢和缺点, 并在反思中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和一些他们认为愚蠢的做法。一句话, 聪明人能够听取他 人意见,并不断反省自己。他们是聪明的愚人。
有些人通常只知道自己的聪明, 不知道自己的愚蠢, 他认为自己是聪明的, 更不会承认自 己的缺点错误。这些人总能找到至少一个比自己还要愚蠢的人, 或者至少在某一方面比自己愚 蠢的人, 来抬高自己, 想方设法使自己高大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总是正确的, 所以也就没 有改正缺点错误的必要,因此他们总是错上加错,离目标越来越远。他们是愚蠢的聪明人。
聪明分大小, 愚蠢也一样。聪明的愚人开明大度、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 埋头苦干, 他们 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 看似吃了亏, 是愚笨的。其实, 他们属于小愚蠢、大聪明, 这类人是国 家的顶梁柱。愚蠢的聪明人工于心计、口是心非、阿谀奉承, 遇到困难习惯于躲避, 爱走捷径, 总想着出小力, 得大利, 最终看似他们得了利, 其实他们失去得最多。他们属于小聪明、大糊 涂,他们通常都是蛀虫。
在现代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 我们更多地需要他们是聪明的愚人, 而不是愚蠢的聪 明人。前北京军区总医院副政委孙茂芳从 70 年代起开始学雷锋做好事, 几十年如一日。 40 多 年来,他像儿子对待父母一样,先后照顾了 18 位孤残老人,为其中的 8 位老人养老送终。他 用自己的收入建立家庭助困金,用于帮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先后资助了 11 位生活困难的残 疾人和 32 名特困学生, 累计捐款已达 39 万元。孙茂芳时时刻刻以雷锋精神照亮着社会, 以个 人名义先后组织成立了 100 个学雷锋小分队, 常年坚持学雷锋活动,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京城 雷锋”。有人说孙茂芳傻,但他却认为,老百姓可信可托的“傻子”越多,社会就越和谐,人 民就越幸福。孙茂芳愿意当一辈子人民可信可托的“傻子”,他说自己还要带动更多的人去做
一个“傻子”,做一个好人。孙茂芳就是这样的聪明的愚人。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法律道德的完善,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做一个聪明的愚人。也只有 这 样 , 我 们 的 国 家 , 我 们 的 社 会 , 甚 至 人 类 生 活 的 地 球 , 才 会 变 得 越 来 越 美 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