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第20课 种树郭橐驼传名句赏读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赏读:(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便不必再教下去了。(2)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赏读:虽然有好的熟鱼肉,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极高明的道理,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正确。
(3)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
赏读:知道道理有早有晚,实践道理有难有易。(当你知道道以后)能够自强不息,努力去干,这便是与达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文言拾贝
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译文】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搜刮不停,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思悟】 帝王治理国家,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是根本。治国“犹如栽树”旨在把百姓看成国家的根本,要安民利民,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要过多干扰、折腾。对此,为政者须明鉴,并切实实行。
词语辨析
隐讳·隐晦
“隐讳”是因有所忌讳而隐瞒不说,如“毫不隐讳自己的观点”;“隐晦”是含意不明显,如“文字隐晦”。
例句:1.谦虚常被误认为是隐讳,沉默常被误认为是怪癖。
2.这个词义隐晦难懂。 排山倒海·翻江倒海
都形容声势浩大,气魄伟大,力量巨大。区别是:“排山倒海”是“排除山岳,翻倒大海”的意思,多形容声势浩大,气魄伟大,力量雄厚;“翻江倒海”又作“倒海翻江”,形容雨大、水大,声势浩大,气魄伟大,力量巨大,也比喻心情激动,也形容环境、气氛或心境被破坏得很厉害。
例句:1.这种排山倒海的巨潮,是任何顽固势力所不能抵挡得住的。
2.为三个钱的油、两个大子的醋,他能闹得翻江倒海。卡片摘录
一、作者作品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并称韩柳。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二、背景剖析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至二十一年(803-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tuó sì zī shì xù sāo tún yōng 多
暗中观察,效仿羡慕
繁殖,滋长
种植
繁多
勉励 “已”通“矣”,了 “而”通“尔”,你们 4.一词多义
(1)实
①早实以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抑耗其实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实害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
①其置也若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不过焉则不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不我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实
果实
实际 像
如果
如,及,比得上
(3)而
①鸣鼓而聚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字而幼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旦视而暮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目的,可不译
通“尔”,你们
表并列,又
表顺承,可译“于是” 结果实
用指甲划
起名
称作
捣土 每日,一天天地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以……为职业 使……遭受灾祸,造成灾祸 使……聚集 保全
慰劳 使……高大茂盛
早,使……早;蕃,使……多
使……安定 它的果实
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已经这样连词,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不是过多
连词,表转折,只是
小民
指人格卑下的人
7.文言句式
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传其事以为官戒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吾又何能为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不我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一、中心主旨
本文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一般的人物传记,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适得其反,照样使民不聊生。表现了作者要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二、重要语句
1.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赏析:四个“欲”字,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提示了种树的要领。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这正是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他植者则不然,他们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必然招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这就回答了上段的问题,他们“莫能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标不学本。继而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
2.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赏析:这是郭橐驼的管理经验。乍看,好像将树种下去以后,听之任之,不加管理。事实上,橐驼的“勿动勿虑”,移栽时的“若子”,种完后的“若弃”,正是最佳的管理,没有像疼爱孩子那样的精心培育,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他植者不明此理,思想上不是撒手不管就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
三、艺术特色
1.对比与映衬。
以“种树”喻“治民”是这篇传记写作的出发点,对比和映衬的写法也是这种寓言风格的需要。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2.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如第4段,一个“知种树而已”的驼者,欲止又言,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 课文内容
1.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2.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发散迁移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节选自《孔雀东南飞》)
2.他那张脸可以说有多丑就有多丑,也只好甘拜下风。我们也是自愧不如。我们并不想在这里向看官描述那个四面体的鼻子,那张马蹄形的嘴巴,那只被茅草似的棕色眉毛所堵塞的细小左眼,那只完全被一个大瘤所遮盖的右眼,那上下两排残缺不全、宛如城堡垛子似的乱七八糟的牙齿,那沾满浆渣、上面露着一颗象牙般大门牙的嘴唇,那像开叉似的下巴,特别是笼罩着这一切的那种表情,狡黠、惊愕、忧伤兼备。如可能,请诸位看官把这一切综合起来想一想吧!
(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点拨
1.第一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及形象特征。第一小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给文章带来了光彩色泽。作者把外表丑陋而心灵美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是把“丑”和“真”(他思想上认识到颠扑不破的真理)统一起来,不着痕迹地写出了这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善良性格。2.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思考
1.这几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案】铺陈手法,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2.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是这样描写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可谓丑陋之极,塑造这样一个“丑八怪”有什么目的和作用?
【答案】雨果塑造的绝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丑八怪”形象,他赋予了卡西莫多一种“美丽”,一种隐含的内在美。卡西莫多的外貌丑陋,但是他的内心却是高尚的。在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无微不至地照顾爱斯梅拉达。这种无私的奉献和副主教膨胀的私欲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雨果通过对比,使主人公外表丑,内心美的两个特点更加凸显,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这是把“丑”和“善”统一起来了。
【角度一】
请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个角度谈一下你对当今子女教育的见解。
写作示例:
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看子女教育
顺应树木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让它按自己的习性生长。
《种树郭橐驼传》揭示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深刻主题。由此及彼,我们不禁联想到了如何科学地培养教育孩子的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母者的共同心愿,在这种迫切愿望的驱动下,可苦煞了天下父母,却又有不少家庭因不得要领,对子女的教育正走向误区。据中华妇女联合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抽样调查的一万户家庭中,家庭教育比较科学的2384户,方法欠妥的5109户,有严重偏向的2507户。这种家庭教育有失科学的表现主要是过度宠爱、动辄体罚、心灵施暴、智育第一、强行塑造、不注重家庭环境等。
这当中,很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严重地违背了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损其天性,影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最终步入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误区,适得其反。【角度二】
读了《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我们知道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树是这样,人也一样,我们无论做事还是育人,都要遵循规律。
请以“自然、个性”两个关键词作为中心出发点,组织一篇文章。
写作示例:
顺应自然,尊重个性
梅花傲骨是一种个性,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闻道梅花彻晓风,雪堆遍满回山中”,用万树玉条、清幽花香、高洁气质点缀凄冷,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文坛佳话。
兰草吐幽是一种个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捕捉春天的影子,用大片大片鹅黄绽绿营造整个春天,用满眼纯净的绿色点缀着你的视野,激活了你的生命力,在阳光下跳跃。
紫藤花开是一种个性,尽管紫藤依附篱笆或古树生长,攀附是一种个性,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大千世界,缤纷生物的个性让我们目不暇接,总是以为个性的美丽缘于生存的智慧。空谷幽兰的开放是一种个性,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兰花的绽放,香飘十里。在缺乏养料、阳光和水分的社会环境中,奋力拼搏,顽强生存。不要做麦田的守望者,用信念和高昂的斗志书写灿烂的人生,在社会舞台上激流勇进,用空谷幽兰的个性适应社会前进的潮流,无论生存在一个怎样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社会,都能够用自律、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收获璀璨的人生,如月光宝盒中的珍珠,闪烁耀眼光芒。课件42张PPT。第2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名句赏读
(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赏读: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而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2)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坊记》
赏读:发现善事称赞别人,出现过失自己承担。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消失了。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赏读: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这一章讲老子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当时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人民不能忍受了,就不会畏惧死亡。
(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礼记·中庸》
赏读:忠(尽己之心)和恕(推己及人)的品德离中庸之道不远,用到自己身上也不愿意的事,就不应该加到别人身上。
文言拾贝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 “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中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中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思悟】 去私心,人生之路沼泽少;生贪念,从政之途陷阱多。权力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成为给大众谋利益的“公器”,造福人民;也可以成为攫取个人私利的“工具”,害人害己。根除私欲,克己奉公,是每一位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词语辨析
辩白·辩护·辩解
“辩白”重在于“白”,说明白事实,一般指在被误会或被指责的情况下进行分辩,使真相大白;“辩护”着重于“护”,用充足的理由为自己或他人申辩;“辩解”着重于“解”,分辩解释,说明见解或言行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不是那么严重。
例句:1.他要辩白自己无罪。
2.有人责备我没有写到工人运动。我没话为自己辩护。
3.外面的风声自然会逐渐传来,想要辩解,又没有具体的方法。
气势磅礴·气吞山河
都形容“气势宏伟盛大”。异:“气势磅礴”着眼于“气势”,多形容气势雄伟,经常用来形容山、水的雄伟气势,不能用来形容人,前面能够用程度副词修饰;“气吞山河”着眼于气魄,形容气魄宏大,不能用来形容山、河的气势,能够用来形容人,包括人的气概、人的声音等,前面不能用程度副词修饰。
例句:1.走到壶口瀑布边,黄河之水气势磅礴,飞泻而下。
2.这种人,在困难中不是低头叹息,而是奋发图强,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卡片摘录
一、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任职期间百姓安居乐业,整个社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和谐状态。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二、背景剖析
面对春秋战国那样的乱世,知识分子大都很不满意,于是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不同的学说流派。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后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
于是有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大爆炸,其时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中国传统中很多光辉的思想主张,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经过历史的淘汰和选择,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之后成为中国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xī shěn kuì yú kēng mù jǐnsì fǔ轻率的、毫不思索的样子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能出车千乘的国家,在当时是 一个中等国家 等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赞许,同意 笑,这里略含讥讽的意思 或者 “希”通“稀”,稀疏
“莫”通“暮”,晚
4.一词多义
(1)以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何以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以俟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因为
动词,认为
动词,做、为
介词,用、拿
连词,而
(2)尔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
①亦各言其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三子者之言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词,你、你们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动词,说、谈
名词,话 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弹奏
吹风、乘凉
戴……帽子 落在后面 小事、大事 勇,勇气;方,道,指是非准则 使……富足 泛指军队
军队编制单位之一
是非准则
方向、对方等少年,不到20岁的人
男孩子,泛指儿童
才能
写作
7.文言句式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________________
②不吾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何以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一、中心主旨
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和性格,反映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二、重要语句
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赏析:这里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孔子的长者之风。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先打消他们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2.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赏析:曾皙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临风而歌,尽兴而游,欢乐而归。真是美不胜收。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表达了孔子的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正是在这平易晓畅的优美画卷中,展示出曾皙这一批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人物,有志于在“无事无为”中,做出有事有为的政绩的志向。三、艺术特色
1.人物性格鲜明。本文的突出特色是能扣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记述,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2.中心突出。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思路清晰,极有层次,不枝不蔓,文意明晰,表现力较强。
3.语言简洁传神。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孔子师生间的对话,将人物的心情语态、精神气质,都传神地表现出来,写得简练含蓄,生动感人。课文内容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发散迁移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
(节选自鲁迅《孔乙己》)点拨
从“鼓瑟”到“而作”,仅仅九字,生动地描绘出了曾皙从容、洒脱的情态;而“舍”“作”两个动作,又表现了他回答老师问题时的恭敬态度。 思考
这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请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 【角度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的弟子畅谈自己的理想与志向。
请以“理想”或“立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例: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确,有理想就会有动力,有动力就有可能迈向成功。理想,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虽然昏黄,却能赶走无边的黑暗,照亮前方的路;理想,是一条漫漫长路,虽然荆棘满途,却能一直延伸,直达成功的彼岸!
曾经,有个黑人女孩受尽白人的冷眼与嘲笑。她不能在白人的餐馆里用餐;买衣服时甚至被白人拒绝试穿;在学校里,没有一个白人孩子愿意与她玩耍,没有一个白人老师瞧得起她,更说不上会关心她。她幼小脆弱的心灵一直承受着巨大沉重的压力,她的孤独,她的痛苦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于是,在母亲的鼓励下,一个想要得到平等对待的想法在她心中萌芽,这将是她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角度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作为老师,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真正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请以“师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示例:
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家人给了我们亲情,是朋友给了我们友谊,是爱人给了我们温情;是不幸给了我们成熟,是挫折给了我们坚定;是苦难给了我们刚毅,是逆境给了我们成功。但在这一切之中,有一种原料是根基,有一种色彩是底色,有一种力量是支撑……这就是恩师的传道、授业,这就是恩师的教诲、叮咛,这就是恩师的批评、怒斥,这就是恩师的呵护、引领!
这传道是润物无声的细雨,这授业是红烛点亮的黎明;这教诲是心血凝成的甘泉,这叮咛是思想敲击的风铃;这批评是责任托起的彩虹,这怒斥是关爱变奏的雷鸣;这呵护是含芳带露的春风,这引领是漫漫长夜的神灯……师恩难忘,红烛传情!
课件33张PPT。第22课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名句赏读
(1)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礼记·大学》
赏读:君子尊重贤明的人,亲爱他的族人;小人以得到利为快乐,整日为得利奔走。
(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礼记·大学》
赏读:(一个当政者)应该喜欢民众所喜欢的,应该憎恶民众所憎恶的,这就叫作百姓的父母(官)。
(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赏读:春天里,茂盛的树林新长出的叶子,催换着老叶、旧叶;江河中,奔腾的流水前面的波浪退让给后起的波浪。用来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趋势。
文言拾贝
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饥饿的人路过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跌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思悟】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词语辨析
声明·申明
“声明”指公开宣布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如“严正声明”;“申明”指对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进行申说和解释,如“申明立场”。“声明”有名词用法。
例句:1.我们这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
2.我在讲堂上说的话,大约意在申明我的意思,给我解围。
敲诈勒索·巧取豪夺
都有“用强力抢占财物”的意思。异:“敲诈勒索”主要指硬的一手,其对象是钱物,多用作谓语;“巧取豪夺”指软硬兼施,其对象可以是钱财、物品,也可以是财产、权利、职位等。
例句:1.这伙歹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2.反对帝国主义的巧取豪夺、倒行逆施。卡片摘录
背景剖析
本文写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定,但大致可以知道是开元二十年(732)前后,李白“酒隐安陆”(今湖北安陆)初期所作。李白来到安州住在安陆市西面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着隐逸读书的生活,并以安陆为中心,经常到各地漫游。
他曾到过汝海、洛阳,据道光《汝州全志》记载:“春日桃园”是汝州“八景”之一。所以有人认为这篇小序写的应是在汝州宴游之事。也有桃花园在安陆白兆山桃花岩下的说法。李白在这一时期常与同宗弟兄来往,写给从弟幼成、令问的诗文现存四五篇。序中所说的从弟应该就是幼成、令问等李白的叔伯兄弟。bǐng lǚ qiónɡ yánshāng客舍,旅馆
过往的客人
持,拿着
风景
借,这里是提供、赐予的意思
通“叙”
华美的筵席
古代一种酒器,作鸟雀状,有头尾羽翼 诗歌 写诗,吟诗在夜晚 幽雅的景致
使……分
以……为惭 4.一词多义
以
①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块假我以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此处指道理
连词,表顺承
介词,把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修饰 大自然
大的块头
错杂的色彩花纹
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弟弟 季节
6.文言句式
①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阳春召我以烟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一、中心主旨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堂弟们春夜宴饮于桃花盛开的园林、赋诗咏怀、畅叙天伦之乐的情趣。看似思想境界不高,实际上并无消极思想,而是表现了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的思想感情。
二、重要语句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赏析:天地是世间万物赖以寄存的旅舍,光阴岁月不过是千年百代的匆匆过客。飘浮不定的人生如同梦幻一般,尽情欢乐能有几时呢?他展开长兄的宽广胸怀,把人生的宠辱浮沉轻轻挥去,吐纳借酒放歌的豪情。 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赏析:这是万口传诵的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是由于它的确佳妙。第一,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春意盎然,分外迷人。那当然不是倦意,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
三、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景美情浓。
这篇序描写了李白与诸从弟欢宴桃花园的情景。春夜已令人沉醉,何况又是在桃花园中,何况又是与诸从弟相聚,加上“琼筵”、明月、饮酒、赋诗,更加透露出温馨、优雅的生活情趣。作者把深厚的兄弟之情,倾注在春夜宴饮的场景之中,从而充实了文章的内涵。
2.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从结构上看,本文从“浮生若梦”引出“秉烛夜游”,归结到芳园宴饮。同时,由阳春烟景,点出桃花园,又由叙天伦之乐,讲到诸从弟才情,最后归结为饮酒赋诗的豪情逸兴,短短一百多个字,紧扣题目,写得很有层次。
3.善用典故,语言凝练。
本文运用的典故很多,增添了这篇小序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盛唐时期文人生活的宝贵资料。
语言凝练是本文的突出特点。文章始终扣住春季、夜晚、桃花园的宴会,毫不偏离。先介绍夜宴参加者的情况,再依次记叙宴席上“咏歌”、“高谈”、观花、赏月、飞羽觞痛饮,以及最后赋诗、罚酒的全部活动过程。写了这么多的内容,作者仅用了六十六字,可见其语言之简洁、凝练。课文内容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发散迁移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节选自苏轼《赤壁赋》)点拨
运用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意在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思考
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法,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角度】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这句是说把人生看作一个短暂的旅途,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诗意地生活,从容逍遥地对待人生的诱惑和牵绊。
请以“笑对人生”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示例:
笑对人生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将挫折作为对自己的激励,每天都保持乐观。总之,笑对人生,这样就终能获得成功。
爱情失意,与亲人决裂,又被重疾折磨得两耳失聪的贝多芬在即将被无边的黑暗吞噬年轻生命时骤然叩响了命运的大门,大声呐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人生危难面前,贝多芬选择了坦然。20岁时忽然双腿残疾的史铁生,在看穿了死亡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之后,又重新燃起生命的希望,用写作将自己从死亡的召唤中挣扎出来,升华了自己的生命。面对人生苦难,史铁生选择了坚强。危难锻造了我们原本懦弱的本性,洗尽了我们颓废的色彩,铸就了我们直面危难的刚毅品质。
笑对人生是一种生命的成熟,是一种人格的魅力。笑着,去面对生活。不要埋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压力,也不必抱怨前进的路途上有太多的曲折,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课件44张PPT。第23课 项脊轩志名句赏读
(1)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乾卦》
赏读: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把一切可以接纳、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2)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周易·系辞下传》
赏读:(如果一个人)德行很差但地位很高,智慧很少却谋略很大,力量很小却担负很重的任务,那就很少能办成事情了。
(3)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荀子·荣辱》
赏读:正义在先私利在后的,光荣;私利在先正义在后的,耻辱。光荣的,经常通达;耻辱的,经常穷困。
(4)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天论》
赏读:加强农业,厉行节约,天(大自然)就不会使人贫穷;给养充分,动作得时,天就不会使人困顿;遵循道治国,不出偏差,天就不会使人受祸。文言拾贝
治国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不能安心地生活在家乡并且重视自己的产业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思悟】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虽大必危。”民富则国强,民穷国以何而富?当政者应该好好思考。词语辨析
轻率·草率
都有随便之意。“轻率”指说话、做决定随便,未经慎重考虑,如“说法轻率”;“草率”指做事不认真,粗枝大叶,敷衍了事,如“草率从事”。
例句:1.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慎重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地作结论。
2.他做事太草率,可不能把重要的工作托付给他。
死气沉沉·万马齐喑
都有“形容无一点生气”的意思。异:前者偏重指气氛压抑,用于人时有“不愿讲话”的意思。后者偏重于不敢讲话。喑:哑。
例句:1.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
2.他的发言把万马齐喑的沉闷气氛打破了。卡片摘录
一、作者作品
归有光 (1506-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有“今之欧阳修”的赞誉。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卒于官,卒年六十六岁。
文学上,以散文创作为主,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二、背景剖析
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
他35岁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由此可以推知,他18岁写此文,35岁左右可能在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了附记,其间相距十六七年,妻死之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这样,不仅枇杷树“亭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shǔn qì jiōng yǒu hù bǐ shèn lù cuàn gū yuán 原来的
你的
写字
等到
佳景,引申为光彩
旧时指女子出嫁
已而,然后
即十五
“而”通“尔”,你 3.一词多义
(1)为
①始为篱,已为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轩东故尝为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庭中通南北为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从板外相为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
动词,作
动词,成为
介词,对 (2)以
①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手阖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以足音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执此以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始
①室始洞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为篱,已为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用来
介词,用
介词,凭借、根据
介词,用来
连词,才
副词,起初、先
(4)之
①儿之成,则可待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顷之,持一象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先妣抚之甚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他日汝当用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音节助词
代词,她
结构助词,的
代词,它 用饭
上朝
取得效果
砌墙
下雨
用乳汁喂养 下,朝下;上,从上面
朝北,指方向
朝西,行为方向
在前方,行为方向
亲自,亲手
许多事 一丈见方
寺院住持
处处
时常,经常 两次
又一次
女子出嫁
回来
6.文言句式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自束发读书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语未毕,余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以当南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而母立于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
省略句,应为“(妪)语未毕,余泣”
被动句
省略句,应为“以(之)当南日”
状语后置句 一、中心主旨
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感情。二、重要语句
1.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赏析:文章描写景物的文字不多,但加重了作品原有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心情。这一句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院的环境。庭院台阶幽雅静谧,有小鸟时常来觅食,人来了它们竟然也不飞走,多么和谐温馨。尤其是到了十五之夜,月华如水,洒在墙上和桂树上,微风拂来,树影晃动起来,轻盈舒缓,风还带着桂花的清香,真是“珊珊可爱”。这里写出了修葺后项脊轩的温馨和静雅,反衬下文家族变迁的孤寂与凄凉。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赏析: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
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融进了作者一颗拳拳之心。它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意味隽永,寄托着作者对亡妻久远的缅怀和眷念。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三、艺术特色
1.托物寄情的表现手法。
项脊轩牵系着归家的几代人,而且都是作者最思念的人;项脊轩牵系着作者和家族的许多事,轩的变迁反映了家族命运的变化;轩是作者喜悦与悲哀、希望与梦想的见证。文章处处写项脊轩,实际上是处处在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小屋成了全文思想感情的一个绾结,成为抒发作者内心感受的一个触发点。
2.语言平实,情意动人。
《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韵。例如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
课文内容
1.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2.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发散迁移
1.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2.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点拨
1.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2.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思考
1.“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词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案】“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主要使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的表现手法。词中写了主人公倚在门上,回头一看,又不敢正眼看,只是轻嗅梅花的花香。用了“倚” “回”“嗅”三个动作,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2.简析本诗的衬托手法。
【答案】诗的一、二两句是反衬,以红叶、青山衬离愁,以乐景写哀,倍增哀愁。三、四两句是正衬,凄黯迷茫的色彩中表现了诗人的凄清情怀。 【角度一】
学习本文借老屋写亲情的写作技巧,想想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请以“感受母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示例:
感受母爱
深夜了,街道上没有一点声音。只有皎洁的月亮,将它一丝的月光照射进来,映照在墙上。
“咔嚓”门开了。我赶紧闭上眼睛,心想:“这么晚了,是谁呢?”没想到走进来的是妈妈。妈妈用她那长满了茧的手触摸着我的额头。啊!妈妈的手不再平滑,不再柔嫩。 妈妈的目光一直望着我,我已经不记得妈妈有多久没有那样地望着我。妈妈这几年以来,天天都是干家务。因此,性格变得暴躁。我记得,妈妈大多数时候都是在骂我,只有我得到了奖状或分数提高了,妈妈才对我有表扬,有那双充满希望的目光。此夜,妈妈的目光使我多么的温暖,多么的有安全感。
妈妈的目光是那样的深邃,眼神里带着一丝的劳累,一丝的温暖,一丝的爱意。窗外的月亮,是多么的安静,多么的明亮,月亮和它的孩子们正倾听着妈妈对我的爱抚。妈妈的眼睛是那样美丽动人, 我渴望着 ,你慈祥的目光 ,使我感觉到温暖。
【角度二】
《项脊轩志》一文中抒发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文章的内容都与亲情有关。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作示例:
感于亲情
光阴荏苒,却抹不去那重重叠叠的记忆,仿佛历历在目,又仿佛漂移千年。
——题记
傍晚,我翻出了儿时的照片,一张四岁时的我,抱着柚子站在老家院子的那棵树下的照片。它唤起了我儿时的回忆:大厅堂上挂着古老而发黄的相片,过节时爷爷蒸的白花花的糯米粄,院子中央清澈见底的古水井,晚饭前奶奶对我的阵阵呼唤……
我的目光定格在窗帘上,记忆中的一道门虚掩着,我渐渐走近,推开那道门,去寻梦,去寻找儿时的回忆。
光之骏马背着我跃到了小时候,我正摇摇晃晃的刚开始学走路,爷爷用双手拖住我,似乎怕我跌到。奶奶则在前方为我鼓劲,我一步三晃地扑向奶奶的怀抱。当我跌到时,奶奶就站在我边上一个劲地为我加油,我当时竭尽全力,仍趴在地上,但奶奶却微笑地看着我,暗示我应该自己爬起来。我正在学写字,爷爷手把手地教我写“1、2、3……”。在端端正正的方格纸上,留下了我与爷爷共同协作的心血。下大雨的夜晚,奶奶背着我往家赶,小路上的泥泞使奶奶的双脚陷得好深,裤脚上被溅起的泥水打湿了。我撑着伞,趴在奶奶已弯了的背上,奶奶走了好远好远的路……我的记忆被唤回,我重复翻看着所有的相册,试图找到和爷爷、奶奶的合影,让我惊讶不已的是,除了全家福以外,竟没有一张。爷爷,奶奶在我儿时那样悉心照顾着我,他们一直默默地爱着我,不求任何回报,想到这些情景,我不禁潸然泪下。
那是谁?辛勤劳作在田间,从早到晚料理家务,穿梭在田埂泥泞的小路上。
那是谁?上山栽种小树苗,翻山越岭砍柴火,赶着黄牛去耕犁。他们不停地挥着手,朝我微笑。
每当看着他们矮小的身躯,古铜色的皮肤,深深的皱纹,丝丝缕缕银白色的头发,我就特别感动,我的眼睛再一次湿润了。他们操劳了一辈子,我却很少去看望他们,只有在过年的那几天。每每想到这,我就有想哭的冲动,我被他们所感动,被亲情所感动,我哽咽着轻轻地喊着“爷爷、奶奶”,你可听到远方的孙女深情的呼唤!
在灯火阑珊之际,石阶的远方,有两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