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能力提升测试
(150 分钟,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方法,《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 读, 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贾府, 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 刘姥姥 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 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 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 喜欢变换视角, 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 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 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 在黛玉眼中, 黛玉到荣国府, 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 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 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 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 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 尽展示, 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 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 被婉 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 要的人物叙事视角, 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是《红楼梦》 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 绵, 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 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
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 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 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 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 痛深悲, 乃是为“千红”一哭, 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 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 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 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 以己之心 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 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 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 《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 宝玉蔑视的是虚伪, 是虚 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 《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 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 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 推己及人, 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 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 不是长吁短叹, 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 发乎真心, 他有仁心, 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 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 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 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 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 并且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 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六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 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 但俱各传神。卜世 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
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 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 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 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 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 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 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 的诗。这不仅仅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 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 也都有诗的素质, 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 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 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 巴地纪事, 《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 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 对《红楼梦》的叙 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 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 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 而 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 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 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 《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 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 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 表现力很强, 寥寥几笔, 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 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 符合人物身份, 凸显人
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 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 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 《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 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 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 不但草木, 凡 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 分)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 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 个宝玉, 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 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 忽见丫 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 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 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 此!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 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 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
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 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颁怕 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 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说着, 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 奇花焖灼, 一带清流, 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 渐向北边, 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 雕甍绣槛,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 则清溪泻雪, 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 环抱池沿, 石桥三港, 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 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就名 ‘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 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 “是 极, 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 ”贾政拈髯寻思, 因抬头见宝玉侍侧, 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
‘泻’字, 则妥, 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 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 亦当入于 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 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 听。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 则莫若‘沁芳’二字, 岂不新雅?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宝玉听 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 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文本三: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 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
原是盛东西的, 你喜听那一声响, 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 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 是爱物了。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 ”宝玉听 了, 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 嗤的一声, 撕了两半, 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 着说: “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 “少作些孽罢。 ”宝玉赶上 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 “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 ”宝玉笑道: “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 月道: “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 ”宝玉笑道: “你就搬 去。 ”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 叫他自己搬去。 ”晴雯笑着, 倚在床上说道: “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 ”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 一面说着, 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 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 大家乘凉, 不消 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
B.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玉认为不如“沁芳”新雅。
C.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 D .“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 落。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 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
B.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 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
C.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 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对仗工整, 意境优美, “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 突 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
8.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如何理解?
9.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 万里浪。 ”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 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江夏王刘义恭为征北将军,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 伐林邑, 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林邑遣将救区粟, 和之 为贼所败, 悫乃分军为数道, 偃旗潜进, 讨破之, 拔区粟, 入象浦。林邑王倾国来拒, 以具装 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师子威服百兽。 ”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 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群蛮大溃。 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元景攻之未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 众军随之, 群蛮由是畏服。孝武即位, 以为左卫将军。孝建中, 迁豫州刺史。先是, 乡人庾业, 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 ” 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 悫待之甚厚, 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 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 悫表求赴讨, 乘驿诣都, 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 悫耸跃数十, 左右顾盻,上壮之。及行, 隶 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 ”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 事平, 入为左卫将军。五年, 为光禄大夫, 加金紫。卒, 谥曰肃侯。泰始二年, 诏以悫配食孝
武庙。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悫自奋请行 A 义恭举悫 B 有胆勇C 乃除振武 D 将军 E 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帝,皇帝的谥号,文中指宋文帝刘义隆,谥“文”表示皇帝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文治。 B.豫州,古代九州之一,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因位于九州之中,故也称中州。
C.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官员的官服和佩饰,亦可指代贵官。 D.配食, 也称“袝祭”“配享”,文中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 使其亡灵在祠庙里共享祭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宗悫智勇兼备,作战勇猛。他能依据战时情况采用相应计策,巧破象阵;在攻打南新郡蛮帅 田彦生时,他率部先登上白杨山,令敌人畏服。
B.宗悫廉洁自律, 深受赞赏。讨伐林邑国获得胜利后, 缴获了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 他却分毫 没有据为己有,宋文帝知道后对他十分赞许。
C.宗悫心胸宽阔, 不念旧怨。同乡富豪庾业招待宗悫时, 故意让他吃粗糙的饭食, 后来庾业做 了宗悫的属下,宗悫却不计前嫌,善待于他。
D.宗悫屡立战功, 多受嘉奖。宗悫参与攻克林邑之战, 击溃雍州群蛮, 跃马绕城高呼就平定了
刘诞之乱,而后得到升迁,去世之后获得恩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4 分)
(2)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4 分)
14.宗悫年少时表现出了哪些超凡之处?请简要概括。 (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 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 《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一句, 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 全诗 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 《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 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 《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16.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思是 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
(2)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爱莲说》一文表 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
(3)香菱笑道:“我看他(王摩诘)《使至塞上》一首,那一联云:‘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 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红楼梦》 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性。《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也有重大突 破。它改变了以往多数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 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 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时空,情节的推移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运用更是达到了________的地步。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 兼采传统文言中的 精华,________ ,形成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作者往往只需________ ,就可以勾画出一个 个性鲜明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独具个性,像宝钗的雅、黛玉的尖、凤 姐的俗、薛蟠的粗等, 这使读者仅凭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 如小说里的 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 而且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 即“诗如其 人”——( ),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由于以上卓越的各方面的成就,使《红楼梦》 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是在艺术上都别具风貌,呈现出永久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3 分)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其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B.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与其高度切合
C.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的是诗词曲赋
D.使其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 (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 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 __①__,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 实相映的。看似虚幻莫测, __②__,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
而作为“对立”呈现的形象, __③__ ,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 一种是 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的, 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的, 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 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 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 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 终被削籍为民。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 的身份出现, 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 体悟人生真谛, 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 回归统一。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20 个字。 (6 分)
22.下图是根据上文第二段制作的内容结构图,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 7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对于阅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 智, 读诗使人灵秀。”理 · 巴克斯特也说过:“要成为智者和贤者的人, 就必须认真地读通几本 经典著作。”歌德也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 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几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阅读对自身的成长与成功的作用,使自 己的人生得益匪浅。
请以“阅读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可 发表见解,也可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注意:(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在阅读中体验感悟。(3)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2022—2023 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能力提升测试
(150 分钟,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方法,《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 读, 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贾府, 是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 刘姥姥 进大观园是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 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 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 喜欢变换视角, 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 和贾府盛衰。《红楼梦》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 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又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得到详尽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 在黛玉眼中, 黛玉到荣国府, 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 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 黛玉长得好,主要为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 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 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绝世风姿,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必须从贾宝玉眼中看出,且要接着说:“这个 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 尽展示, 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 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 被婉 拒。贾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 要的人物叙事视角, 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是《红楼梦》 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 绵, 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 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
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 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 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 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 痛深悲, 乃是为“千红”一哭, 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 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 顾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 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 以己之心 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 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 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 《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 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 宝玉蔑视的是虚伪, 是虚 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 《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 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 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 推己及人, 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 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 不是长吁短叹, 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 发乎真心, 他有仁心, 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 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红楼梦》是小说, 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 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 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 并且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 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六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 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 但俱各传神。卜世 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
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 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 别无他虑的心态。“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 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 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 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 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毋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 的诗。这不仅仅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 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 也都有诗的素质, 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 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 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 巴地纪事, 《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 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 对《红楼梦》的叙 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B.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说的“大旨谈情”, 可以从“情”字入手理解把握小说主旨。
C.材料三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 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 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 而 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
D.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 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 C
解析 C 项,“而且从始至终都充满叙述与抒情的交融”错误。作者只是说在前八十回的叙述 中“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而不是说从始而终。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红楼梦》虽可理解为“言情小说”,但仅仅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并不符合曹雪 芹创作《红楼梦》的意图。
B. 《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 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 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C. 《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 表现力很强, 寥寥几笔, 就将智能儿、金钏以及 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D. 《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 符合人物身份, 凸显人 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答案 B
解析 B 项,“《红楼梦》中‘情’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错误, 由原文材料二最后 “宝玉之‘多情而善感’……他有仁心……他有诗心……二者结合……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 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可知,是“或许”,而不是肯定。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 《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命运紧密关联, 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 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还得出了 《红楼梦》是曹雪芹自传的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 宝玉都可以体贴其悲音, 感谅其情愫。对他来说, 不但草木, 凡 天下之物,皆和人一样,有情有理。
答案 D
解析 材料二主要是从“情”字分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A 项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 命运的关联;B 项是说《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 项说的是胡适的研究成果,都 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 分)
答案 (1)论证方法多样。文章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如引用了刘鹗的语句, 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事例, 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喻体, 让论证更有说服 力。 (2)论证结构清晰,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 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3)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比喻、对 比、举例等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将自己的观点一一展示,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答出 两点即可)
解析 从论证方法上看,引用刘鹗《老残游记》中的话,属于引证法;列举宝玉与玉钏儿、龄
官、黛玉的交往事例,属于例证法;“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 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使用了喻证法;列举贾珍、贾蓉 在贾敬死后回府前后的表现, 使用了对比论证法。从论证结构上讲, 文章采取的是总分的论证 方式,首先提出总论点——《红楼梦》的主题是“大旨谈情”,接下来从四个层面理解,条理 非常清晰。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如使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大量列举实例,通俗易懂,使 深刻的道理浅显化。
5.请结合材料一,概述《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6 分)
答案 (1)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人物视角来读, 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 (2)善于使 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却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 (3)人物视角叙事既考 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 (4)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描 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 (5)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同时又有多种叙事 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 (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材料一论述的主要是《红楼梦》的叙述特点, 分析时把议论的部分提取出来, 稍作整理
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一语未了, 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 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 个宝玉, 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 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 忽见丫 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 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 之月, 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 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 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 即瞋视而 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 此!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 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 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 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
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 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 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 愚颁怕 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 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 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 古今不 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文本二:
说着, 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 奇花焖灼, 一带清流, 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再进数步, 渐向北边, 平坦宽豁, 两边飞楼插空, 雕甍绣槛,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 则清溪泻雪, 石磴穿云, 白石为栏, 环抱池沿, 石桥三港, 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 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 ”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
‘有亭翼然’,就名 ‘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 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 ”有一客道: “是 极, 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 ”贾政拈髯寻思, 因抬头见宝玉侍侧, 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
‘泻’字, 则妥, 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 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 亦当入于 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 ”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 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 听。 ”宝玉道:“有用‘泻玉’二字, 则莫若‘沁芳’二字, 岂不新雅?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 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 ”宝玉听 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 了,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文本三: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 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
原是盛东西的, 你喜听那一声响, 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 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 是爱物了。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 ”宝玉听 了, 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 嗤的一声, 撕了两半, 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 着说: “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 “少作些孽罢。 ”宝玉赶上 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 “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 ”宝玉笑道: “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麝 月道: “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 ”宝玉笑道: “你就搬 去。 ”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 叫他自己搬去。 ”晴雯笑着, 倚在床上说道: “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 ”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 一面说着, 一面叫袭人。袭人才换了衣服走出来, 小丫头佳蕙过来拾去破扇, 大家乘凉, 不消 细说。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照应了“木石前盟”的神话。
B.诸人提出用“翼然”给亭子命名,贾政说不如用个“泻”,而宝玉认为不如“沁芳”新雅。
C.贾政对宝玉“沁芳”的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不便训斥。 D .“晴雯撕扇”暗用了夏桀宠妃妹喜的典故,不仅暗示了晴雯的惨死,也预示着贾府的最终败 落。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其实并不满意,只是外客面前 不便训斥”分析有误, 结合“贾政拈髯点头不语”“贾政听了, 点头微笑”可知, 贾政其实是非常满 意的。故选 C。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运用了比 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宝玉的外貌。
B.对宝玉服饰的两次描写都是从林黛玉的视角来写的,基本采用了从上到下、由外而内、由 表及里的顺序,自然顺畅,也符合观察顺序。
C.宝玉的出场采取了反复亮相的方法,先描写其服饰后描写其容貌,不仅写出了宝玉的形象
特点,也突出了他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
D .“绕堤柳借三篙翠, 隔岸花分一脉香”,对仗工整, 意境优美, “借”和“分”两字生动传神, 突 出表现了沁芳亭的环境特点。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 “由外而内、由表及里”分析有误。 第一处描写既有服饰又有面貌,先写头冠、衣服、靴子,再写面貌,再写配饰璎珞和美玉;第 二处主要写头发、衣服、饰品的变化, 给人的整体感觉等。因是初次见面, 只是描写了外部的 服饰打扮和整体印象,体现不出“由外而内、由表及里”。故选 B。
8.在“晴雯撕扇”中增加麝月这一人物,如何理解?
【答案】 (1)麝月这一人物使情节更加丰富、曲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反衬晴雯的“作孽”,突 出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次要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先看关于麝月的描写,“正说着, 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 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麝月道: ‘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 ’”“麝月 道: ‘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 ’”“麝月道: ‘我可不造这孽。他 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 ’”
从情节上看, 宝玉和晴雯正在撕扇子, 加入麝月走过来说他们、宝玉夺了麝月的扇子给晴雯撕、 麝月抗议、麝月故意提议让晴雯撕整匣子扇子、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麝月不去等情节, 使情 节更加丰富、曲折,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人物塑造上看, 麝月起到了反衬晴雯的作用。麝月 觉得晴雯撕扇子是“作孽”,故意提议“就把匣子搬了出来, 让他尽力的撕, 岂不好? ”,没想到 宝玉让麝月去搬匣子, 麝月说“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 叫他自己搬去”。麝月的反应是 正常的,而晴雯撕扇子则体现了晴雯骄纵张扬的性格。
9.文本一“宝黛初逢”、文本二“试才题对”和文本三“晴雯撕扇”分别表现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答案】(1)文本一表现了宝玉的多情和叛逆。 “瞋视而有情”“转盼多情”“平生万种情思”等外 貌描写表现宝玉多情;两首西江月似贬实褒,表现其叛逆性格。(2)文本二集中表现宝玉性格 直爽(敢于直言),才思敏捷。(3)文本三表现了宝玉的宽容、大度、率性(平等、任性也可 得分)。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文本一主要通过对宝玉外貌的描写和两首 《西江月》来展示人物形象。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 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 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写出宝玉外貌的漂亮和性格 的“多情”;而《西江月》则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 褒扬。从封建社会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 社会观来看, 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所以说 词中句句都是反话。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 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 于是就要产生苦闷, 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 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 了。通过这首词, 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贾宝玉作为一个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 来。文本二通过“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展现了宝玉性格的直爽和才思的敏捷。贾政拟了“泻玉”二 字做匾额,回头问宝玉,宝玉说“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 酿泉用一‘泻’字, 则妥, 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 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 亦当入 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虽然宝玉很怕父亲,但 是也并不一味奉承,而是实话实说,可见他性格直爽;另外他拟的“沁芳”二字确实高出“泻 玉”,这从贾政的反应就可以看出, “贾政拈髯点头不语”,可见其才思敏捷;从后面“宝玉听说, 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贾政听了, 点头微笑。众人先称赞不已”也可看出来。
文本三写晴雯拿扇子撒气,宝玉不仅不管她,还说“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 使得, 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 原是盛东西的, 你喜听那一声响, 就故意的碎了 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由着她撕扇子,“宝玉在旁笑着说: ‘响的好,再撕响些! ’”“二人都大笑”“宝玉笑道: ‘古人云, “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 何! ’”,可见在宝玉心目中, 并没有把晴雯当做低人一等的丫鬟, 而是把她看做和自己一样的 高于“物”的“人”,陪着她玩闹,宝玉没有尊卑等级之分,不以身份压人。表现了宝玉的宽容、
大度、率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
万里浪。 ”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 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江夏王刘义恭为征北将军,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 伐林邑, 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林邑遣将救区粟, 和之 为贼所败, 悫乃分军为数道, 偃旗潜进, 讨破之, 拔区粟, 入象浦。林邑王倾国来拒, 以具装 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当。悫曰:“吾闻师子威服百兽。 ”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 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群蛮大溃。 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元景攻之未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 众军随之, 群蛮由是畏服。孝武即位, 以为左卫将军。孝建中, 迁豫州刺史。先是, 乡人庾业, 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 ” 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史, 悫待之甚厚, 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 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 悫表求赴讨, 乘驿诣都, 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 悫耸跃数十, 左右顾盻,上壮之。及行, 隶 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 ”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我宗悫也。” 事平, 入为左卫将军。五年, 为光禄大夫, 加金紫。卒, 谥曰肃侯。泰始二年, 诏以悫配食孝
武庙。
(节选自《宋书·宗悫传》 )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悫自奋请行 A 义恭举悫 B 有胆勇C 乃除振武 D 将军 E 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答案 ACE
正确断句为: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
解析 “请行”的主语是宗悫,故在其后断开,“义恭”是“举”的主语,“有胆勇”是刘义
恭推举宗悫的原因, “乃除振武将军”是其推举的结果,故应在“有胆勇”后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帝,皇帝的谥号,文中指宋文帝刘义隆,谥“文”表示皇帝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文治。
B.豫州,古代九州之一,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因位于九州之中,故也称中州。 C.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官员的官服和佩饰,亦可指代贵官。 D.配食, 也称“袝祭”“配享”,文中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 使其亡灵在祠庙里共享祭品。
答案 D
解析 D 项, “文中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错。 “配食”在文中指的是将功臣的牌位附于
帝王祠庙中,使其亡灵在祠庙里共享祭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宗悫智勇兼备,作战勇猛。他能依据战时情况采用相应计策,巧破象阵;在攻打南新郡蛮帅 田彦生时,他率部先登上白杨山,令敌人畏服。
B.宗悫廉洁自律, 深受赞赏。讨伐林邑国获得胜利后, 缴获了难以计数的奇珍异宝, 他却分毫 没有据为己有,宋文帝知道后对他十分赞许。
C.宗悫心胸宽阔, 不念旧怨。同乡富豪庾业招待宗悫时, 故意让他吃粗糙的饭食, 后来庾业做 了宗悫的属下,宗悫却不计前嫌,善待于他。
D.宗悫屡立战功, 多受嘉奖。宗悫参与攻克林邑之战, 击溃雍州群蛮, 跃马绕城高呼就平定了 刘诞之乱,而后得到升迁,去世之后获得恩荣。
答案 D
解析 D 项, “跃马绕城高呼就平定了刘诞之乱”于文无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4 分)
(2)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4 分)
答案 (1)(宗悫)于是制作了狮子的模型, 与大象相抗, 大象果然惊慌奔逃, 敌众随之溃败逃散, 于是攻破了林邑国。
(2)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造反,宗悫上表请求前去征讨,他骑着驿站的马前往京都,当面接受
指挥调度。
解析 (1)关键词“御”(抵挡) 、“因”(顺着) 、“克”(攻破)各 1 分,句意 1 分。(2)关键词“表”(上 表) 、“诣”(往,到) 、“面”(当面)各 1 分,句意 1 分。
14.宗悫年少时表现出了哪些超凡之处?请简要概括。 (3 分)
答案 ①志向远大, 有蔑视困难、建功立业的理想。②勇猛无比, 十四岁就能打败十余个强盗。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宗悫年少时”可确定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悫年少时……不得入室”。由“悫 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可概括出其志向远大,有蔑视困难、建功 立业的理想; 由“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可概括出其勇猛无比, 十四岁就能打败十余个强盗。
【参考译文】
宗悫字元干, 是南阳人。他的叔父宗炳, 品行清高, 不肯做官。宗悫年纪还小时, 宗炳询
问他的志向,宗悫说:“希望驾着大风冲破万里波浪。 ”宗炳说:“你如果不能富贵,就会使 我们家破败啊。”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妻,新娘才进门,夜里就遭到劫掠。宗悫当时十四岁,挺 身而出抵御强盗, 十多个强盗都被打散, 不能进入内室。江夏王刘义恭担任征北将军, 宗悫跟 随他镇守广陵。元嘉二十二年, 征伐林邑国, 宗悫自告奋勇请求前往作战。刘义恭推举宗悫(认 为他)有胆量和勇气,朝廷于是任命宗悫为振武将军,宗悫跟随檀和之围攻区粟城。林邑国派 遣将领救援区粟城,檀和之被敌人打败。宗悫于是把士兵分为几路,放倒军旗,悄悄地前进, 击败了敌人, 攻克了区粟城, 进入象浦。林邑王倾尽全国的力量来抵御, 把全副铠甲披在大象
身上,前后望不到边,宗悫的士兵不能抵挡。宗悫说:“我听说狮子能用威力慑服各种兽类。”
(宗悫)于是制作了狮子的模型, 与大象相抗, 大象果然惊慌奔逃, 敌众随之溃败逃散, 于是攻 破了林邑国。收缴林邑国的奇特珍宝等众多物品, 多得数不清。宗悫一点儿都没拿, 衣着打扮 清寒朴素。文帝十分赞许他。后来担任随郡太守, 雍州蛮多次前来进犯, 建威将军沈庆之率领 宗悫和柳元景等众位将领, 分路进攻他们, 群蛮被打得惨败。南新郡蛮人的主帅田彦生率领军 队造反, 烧毁郡城, 在白杨山驻扎据守, 柳元景进攻白杨山没能攻下, 宗悫率领他的部下先登 上白杨山, 其他军队跟随他们, 群蛮从此畏惧服从。孝武帝即位, 让宗悫担任左卫将军。孝建 年间, 宗悫升任豫州刺史。在这之前, 宗悫的同乡庾业, 家里十分有钱有势, 摆了满满一桌的 饭食,来招待宾客,而宗悫到他家时,他就摆上腌菜和小米饭,对客人说:“宗悫是军人,习 惯吃粗糙的食物。”宗悫吃饱后才离开。到这时庾业担任宗悫的长史,宗悫对待他很宽厚,不 因以前的事有所不满。大明三年, 竟陵王刘诞占据广陵造反, 宗悫上表请求前去征讨, 他骑着 驿站的马前往京都, 当面接受指挥调度。皇帝停下车子慰劳勉励他, 宗悫高高跳起几十下, 左 顾右盼, 志得意满, 皇帝赞扬他的健壮。等到出发的时候, 宗悫隶属于车骑大将军沈庆之。最 初,刘诞欺骗他的部下说:“宗悫会帮助我。”等宗悫到了,他跳上马绕着广陵城大喊道:“我 是宗悫。”乱事平息,宗悫入朝担任左卫将军。大明五年,担任光禄大夫,被授予金印紫绶。
去世后,谥号为肃侯。泰始二年,皇帝下诏让宗悫的牌位附于孝武帝祠庙中享受祭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 15~16 题。
自题一绝
曹雪芹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咏 菊
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自题一绝》是作者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由于作者在书中对许多人物抱有同 情心,所以说自己是饱含着“一把辛酸泪”来写这部著作的。
B. 《自题一绝》中“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一句, 作者唯恐后人不知他的真实意图, 全诗 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为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
C. 《咏菊》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 片言谁解诉秋心”所题写的是作者面对着凌霜傲雪的菊花 时那一瞬间的哀怨。
D. 《咏菊》的尾联借写陶渊明歌咏菊花的高风亮节,暗示作者高洁的品格。
答案 C
解析 C 项,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
16.请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之处。 (6 分)
答案 ①内容情感方面的相同之处: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这两首诗是二 者之间激起的回响和共鸣, 都表达了诗人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②表现手法方面的不同 之处:《自题一绝》出现在小说第一回,曹雪芹直接抒情,开篇明义,概述整部小说的大意。 结语是一个疑问句,表明了此书谁能读懂的慨叹。《咏菊》是林黛玉咏物抒情,借菊的品质抒
发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意思是 把人情世故弄懂就是学问,有一套应付本领也是文章。
(2)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爱莲说》一文表 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
(3)香菱笑道:“我看他(王摩诘)《使至塞上》一首,那一联云:‘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
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
答案 (1)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2)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3)大漠孤烟
直 长河落日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Ⅰ(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在中国小说史上,无论就哪个方面而言,《红楼梦》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红楼梦》 是中国小说中反映时代最深刻的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性。《红楼梦》的叙事结构也有重大突 破。它改变了以往多数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 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 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时空,情节的推移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 《红楼梦》的语言运用更是达到了________的地步。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 兼采传统文言中的 精华,________ ,形成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作者往往只需________ ,就可以勾画出一个 个性鲜明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独具个性,像宝钗的雅、黛玉的尖、凤 姐的俗、薛蟠的粗等, 这使读者仅凭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作者的叙述语言, 如小说里的 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 而且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 即“诗如其 人”——( ),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由于以上卓越的各方面的成就,使《红楼梦》 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是在艺术上都别具风貌,呈现出永久的艺术魅力,卓立于世界文学之林。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3 分)
答案 登峰造极 融会贯通 三言两语
解析 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 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根据前文“在中国小说史 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可知,此处选用“登峰造极”合适。
融会贯通:形容将各种相关的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根据前 文“它以北方口语为基础,兼采传统文言中的精华”可知,此处用融会贯通合适。
三言两语:指很少的几句话。此处是说《红楼梦》作者用很少的话就可以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 的形象,故选用“三言两语”。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其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B.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与其高度切合
C.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的是诗词曲赋
D.使其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口气高度切合
答案 A
解析 结合括号前内容可知, 此处说的是小说里的诗词曲赋对塑造人物典型性格的作用, 再由 “如小说里的诗词曲赋 …… 即‘诗如其人’”可知,括号内的语句的主语应为诗词曲赋(即 “其”),故选 A。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 (3 分)
答案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的成就, 《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上或是在艺术上都别具风貌 解析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定语语序不当,应将“卓越的各方面的成就”改为“各方面的卓越
的成就”;成分残缺,介词滥用导致主语残缺,可删去“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中的。甄士隐是人世 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 __①__,他们两人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 实相映的。看似虚幻莫测, __②__,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真实感与情感体验。
而作为“对立”呈现的形象, __③__ ,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 一种是 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的, 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的, 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 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 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 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 终被削籍为民。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 的身份出现, 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 体悟人生真谛, 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 回归统一。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 20 个字。 (6 分)
答案 ①贾雨村是人世间与贾府的交汇处 ②实则真实可感 ③他们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 型的人物
解析 第①空, 文段主要介绍了《红楼梦》中的两个关键人物甄士隐和贾雨村, 由①空前的句 子介绍了甄士隐可推出①空处应介绍贾雨村;再由后文“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
与前文“甄士隐是人世间与太虚幻境的连接点”可看出贾雨村需勾连“人世间”与“贾府”, 因此①处可填写“贾雨村是人世间与贾府的交汇处”之类的句子。第②空, 由前文“看似虚幻 莫测”可知, ②处应填写“实则……”之类的句子与之搭配, 再由后文“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 真实感与情感体验”可知, 此处所填内容应与“虚幻莫测”相对, 因此可填写“实则真实可感” 之类的句子。第③空, 由后文“一种是以甄士隐为代表的超然出世的人物, 一种是以贾雨村为 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可推知甄士隐与贾雨村分属不同的人物类型, 再结合前文“作为‘对 立’呈现的形象”可知,③处可填写“他们又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之类的句子。
22.下图是根据上文第二段制作的内容结构图,请将空白处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 7 个字。(5
分)
答案
解析
①葫芦庙比邻而居 ②看他虚无 ③热衷名利 ④经历世间纷扰 ⑤削籍为民
①处揭示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共同经历。由文中“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
可知, ①处可填写“葫芦庙比邻而居”。②处相对的内容是“看他疯癫”,由“疯癫”是贾雨村 眼里的甄士隐形象可知, ②处应填甄士隐眼里的贾雨村形象。再根据文中“后者在前者的眼里 是虚无的”的提示可知,②处可填写“看他虚无”。由③处和“超然出世”相对可知,③处应 填以贾雨村为代表的人物的特点, 由文中“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可知, ③处可填写“热衷名利”。④处指向二人的共同经历, 由文中“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 是南柯一梦”可知,④处可填写“经历世间纷扰”。⑤处应填写贾雨村的结局, 由文中“贾雨
村却因贪赃枉法,终被削籍为民”可知,⑤处可填写“削籍为民”。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对于阅读,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 智, 读诗使人灵秀。”理 · 巴克斯特也说过:“要成为智者和贤者的人, 就必须认真地读通几本 经典著作。”歌德也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 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 另一 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几位名人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阅读对自身的成长与成功的作用,使自 己的人生得益匪浅。
请以“阅读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 800 字以上的作文。要求: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可
发表见解,也可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注意:(1)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在阅读中体验感悟。(3)除诗歌外,文体不 限。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有关“阅读与人生”的话题作文, 立意的范围比较广, 只要是自身在具体的阅读 过程中对某一经典与人生的某一点有体验或感悟—— 对自己的成长、对生命的理解、对做人或 社会某一现象的看法等都可作为立意的范围。但在具体写作的时候, 只能选取一个角度, 并且 是一个很小的角度, 做到以小见大。可以是阅读某一经典让人走出某一困境, 阅读某一经典让 人重树自信, 阅读经典收获了人生的某一快乐, 等等。总之, 阅读经典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 观、幸福观等产生正面的影响,使自身快乐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