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8-01 22: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六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重点学习举例子这个说明方法。
4.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我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解题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完成以下任务:
1、 正音正字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悬殊
2、解题: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即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物候与“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联系?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明确:第三段开头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三、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找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并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问题的答案。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
概括: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
概括: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
概括: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
概括: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 ②(4、5) ③(6—10) ④(11、12)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明确: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
过渡: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
四、精读课文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作业: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补充: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举例说明
过渡: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广泛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1、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说明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这样的暗示举例子的用语?
明确:这样的用语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课文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那么竺可桢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介绍这些大自然语言的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文章的语言你觉得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准确、生动
2、 同学们想先体会生动呢,还是准确?
(1)生动(主要集中在课文第1节)
教师朗读第一节,请你找找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①“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联系《春》“ 东风来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 桃树、杏树、李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 蜜蜂嗡嗡”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②“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③“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④“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傲雪的迎春,火红的山茶,嫩黄的迎春争奇斗艳。(山顶千门次第开)让我们想象,在牧童的短笛里,一朵花睁开了眼、两朵花、三朵花,一万朵花,那是花的山,那是花的海。
⑤“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⑥“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⑦“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
⑧“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⑨“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无意的天使。
⑩“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⒒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穿越时间和空间,春夏秋冬不断循环。正如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是“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3、朗读并小结: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4、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过渡: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语言的准确。
(2)准确(以课文6——10节为例)
1、 教师:我先请同学说说老师和这位同学之间相隔多少距离?(大概一臂远)还可以怎样表达?如果老师用尺丈量出了具体的距离,应该怎么说?(相距**米)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 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巩固提升: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吗?
1)、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表精确性)
2)、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表模糊性)
同学们找得很好,老师也找了两句,(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我们来深入体会一下,为什么表精确性与表模糊性都体现着准确。第一句准确没有问题,经过科学实验与统计,不是11而是10天很精确。——春天,沿海都是笼统的,不能做精确的实验,用模糊的语言,留有余地,像我们平时用的一些概数词、程度副词都属于模糊词(约、左右、前后、一般、大多数、若干)。精确与模糊都体现准确,体现实事求是。
三、仿照课文,运用语言:
下面我们请同学选择江南秋日里典型的物候现象,用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大家。例如:在稻花飘香的秋色中,听蛙鸣虫啼,看鸿雁南飞,流萤点点飞舞,树叶转了颜色,湖畔、海滨芦苇荡最浪漫的季节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