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西周设立了由“大司乐”总管的音乐机构,对年龄在 13 岁至 20 岁之间的贵族子弟进行系
统的音乐教育。与此同时,乐与礼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
西周王朝对“乐”的重视( )
A.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 B.有助于维护宗法分封秩序
C.导致了家国一体局面的形成 D.消弭了统治阶级内部纷争
2.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之
田”;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等。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 B.授民授土分封制仍被沿袭
C.商品货币经济普遍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
3.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
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4.西汉初除中央发行的四铢钱外,诸侯王纷纷私自铸币,民间私铸风气盛行,导致市场货币
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出现;汉武帝先后六次改革币制,统一全国货币形式,禁
止私铸,稳定了社会经济,平抑了物价。这一变化过程反映出西汉( )
A.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C.铸币制度日臻完善 D.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5.汉朝注意开发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在河西走廊设置酒
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后,逐渐有计划地向这里移民,至西汉末年河西四郡的人口已
达二十八万多人。同时,政府又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需的农具。上述做法( )
A.说明解决边患问题时机成熟 B.表明汉与匈奴之间无意继续战争
C.着眼于增进民族间经济交流 D.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
6.据《魏书》记载,496 年,孝文帝曾责备留京官员:“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鲜
卑装特点) 卿等何为而违前诏?”据此可知,当时( )
高二历史试题 共 7 页 第 1 页
A.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 B.汉化改制成果有限
C.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 D.改革缺乏社会基础
7.《隋书》记载,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高祖又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
而又开相纠之科 于是记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这反映
出当时( )
A.全国人口大幅增长 B.土地兼并情况严重
C.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D.三教并行局面稳定
8.下表为四朝门下省诸局情况表
朝代 门下省诸局
梁 公车 太官 太医 骅骝厩
北齐 主衣 尚食 尚药 殿中 斋帅 领左右
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药 殿内 城门 符玺
隋炀帝 符玺
注:隋炀帝时,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都被移出门下省,另外组成殿内省负责皇帝生活起居。
上述材料突出反映的论题是( )
A.中央机构趋向专门化 B.古代社会生活进步
C.士族的社会地位降低 D.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9.《唐六典》记载,“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有“安西二十屯,疏
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唐代屯田( )
A.有利于稳定均田制 B.强化君主专制集权
C.主要基于边防军需 D.导致了藩镇的崛起
10.兴起于北魏的关陇集团因籍贯大多位于陕西关中和甘肃陇山得名,主要是由汉人豪族和鲜
卑权贵共同组成的集合体。集团中人人则为相,出则为将,影响直至唐朝。西魏、北周、
隋、唐多个王朝的建立者出自或推称出自这一集团,他们在政治上结成一体,又都与鲜卑
独孤氏联姻。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的形成 B.有利于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文化整合
C.表明中央对周边族群实行开明政策 D.完善了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11.汉唐时期,官员逢父母丧,往往停职守孝,甚至有“哀毁”的自残行为。唐末宋初以后,
“哀毁”的现象减少,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 )
A.选官制度的演变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C.域外文化的影响 D.理学兴起引发伪善之风
12.宋代枢密院的下属机构主要是各个房,宋初有兵、吏、户、礼 4 房,后来陆续增加,最多
时达到 25 房。此外,还有若干司,如承宣司、兵马司等,南宋时,又添设宣旨院和省马院。
由此可见;宋代枢密院的机构设置( )
A.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B.提升了军队作战能力
C.反映了崇文抑武策略 D.加强了君主集权统治
高二历史试题 共 7 页 第 2 页
13.宋神宗时期,司马光曾上奏称:“下等、单丁,女户及品官、僧道,本来无役,今使之一概
输钱,则是赋敛愈重 富室差得自宽,而贫者困穷日甚”司马光此言意在( )
A.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 B.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
C.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 D.批评王安石变法违背初衷
14.下表是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首领的部分施政措施。由此可见,在这些政权中( )
少数民族首领 措 施
耶律阿保机 重用汉人,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参照汉文化改造契丹文化。
李元昊 依照宋制设立百官,参照宋制定朝仪。
完颜阿骨打 命人依据由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女真语言,创造女真文字。
忽必烈 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A.统治者的汉文化素养深厚 B.游牧文化已经走向没落
C.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D.因俗而治成为普遍原则
15.宋朝时期铜钱因正常贸易或走私向外输出极多,以致国内铜钱流通不足,发生钱荒。史载
南宋时有大臣认为“藩舶巨艘 贩于中国者皆浮靡无用之异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国家贵
之操柄。所得几何,所失者不可胜计矣”。这表明( )
A.海外贸易直接推动了纸币的产生 B.部分官员认识到外贸关乎国家安全
C.走私活动是引发钱荒的主要原因 D.宋代铜钱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16.秦汉和隋唐的经济重心位于司马迁所说的“三河”,即黄河中下游地区,呈现“头枕三河、
面向西北”的立国态势;中唐以降,逐渐转变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立国态势。立
国态势在唐宋之际的重大转折( )
A.受到快速发展的海外贸易的刺激 B.导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走向瓦解
C.表明中原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加速 D.推动了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调整
17.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 )
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B.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
C.行省权力的独立性增强 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18.1271 年,忽必烈依据汉文化经典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1307 年秋,元武宗
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孔子的尊崇超越了唐、宋两代。元朝这样做旨在( )
A.显示朝廷推行汉化的决心 B.增强民族平等和谐意识
C.形成社会尊崇孔子的风尚 D.利用主流思想稳固统治
19.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
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
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
A.海防形势急剧变化 B.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海防实力十分强大 D.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20.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
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
明( )
高二历史试题 共 7 页 第 3 页
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
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
21.同治元年(1862 年)二月十八日,军机处呈递奏片:“查向来钦奉谕旨及批折内交各部院
衙门会议、速议、核议、议奏等件,该部院于议奏后并不知照军机处 谨公同商酌拟交
片各部院衙门嗣后遇有各项交议折件,于议奏奉旨后,将原奏及如何奉旨之处一并抄录知
照军机处备查。”该奏片奉旨依议。这说明( )
A.军机处职权有所扩大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中央集权出现了危机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22.明清时期,农业继续发展,棉、麻、桑等作物种植日益广泛。其中福建地区种植甘蔗的现
象较为普遍,“蔗田几与禾田等”,榨蔗制糖的糖坊规模大,一次可以卖给一个糖商五万片,
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蔗糖甚至远销海外,“至于日本、遥罗斛(今泰国)”。这反映了当时
福建地区(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区域间的长途贸易发达
C.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经济作物种植已成主流
23.清朝前中期,湖广商人收购大量食米由汉口出发,沿江东下,大部分都运往苏州出售。回
航时,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赋役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4.黄宗羲提出用学术指导政治,建立具有议政功能的学校,用学校监督王权和各级地方政权,
使“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他提出这一主张旨在( )
A.从制度层面限制君权 B.宣扬代议制民主思想
C.表达对君主制的不满 D.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
25.清代小说《林兰香》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
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如燕梦卿的逆来顺受、耿朗
的卑劣、任香儿的嫉妒和任自立的贪婪等。这折射出当时( )
A.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化 B.世俗文学得到一定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速
高二历史试题 共 7 页 第 4 页
26.(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至西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西晋末年,前赵大将曹嶷占据临淄,
“嶷以临淄城大,地平难守,乃于城东南四十里尧山之阳筑广固城”。东晋末年新筑东阳城,后
又有南阳域。广固城和东、南两阳城均是现代青州城的前身,青州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始终作为
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宋金元时代济南城的发展令人瞩目,明代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
至济南,可视为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位予以最终确认的标志。
材料二
图 1 青州历史上诸古城分布示意图
材料三
图 2 金代青州和济南区位示意图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的转移进行合理解释。(16 分)
高二历史试题 共 7 页 第 5 页
27.(1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 3 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 图 4唐代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
图 5 两晋南北朝时期郡望郡姓分布图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唐代进士籍贯分布的因素并加以说明。(16 分)
高二历史试题 共 7 页 第 6 页
28.(18 分)中国历代王朝都有其统治所依赖的核心区,它是“兵甲所出、财赋所聚、人才荟
萃、正统所寄”的地区,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 6 是中晚唐五代北宋的核心区,图 7 是明清时期的核心区。
图 6 图 7
——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描述图 6、图 7 所反映的核心区空间结构特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成因。(18
分)
高二历史试题 共 7 页 第 7 页
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据材料“对贵族子弟进行系统的音乐教育”可知,乐是贵族阶层才能享受
的教育,并且据材料“乐与礼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其目的在于维护贵族等级秩序,故选 B 项;西周尚未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 A 项;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家国一体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结果,而非礼乐相配合的结果,排除 C 项;“消
弭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 项。
2、【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晋国大夫赵孟因绛县人筑杞城有功而赏赐给他们土地,吴起
用奖励官位和土地的办法鼓励部下去攻打秦国的一个小哨亭,据此可知,授民授土对于渴望建功
立业之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说明西周时期的授民授土分封制在此时仍被沿用,故选 B 项;题干
中所述及的大夫赵孟、名将吴起都不是诸侯国的国君,排除 A 项;题干中的“赏赐土地”与商
品货币经济无关,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废井田,开阡陌”说明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
排除 D 项。
3、【答案】A【解析】据材料译文可知,孔子与孟子二者都强调义和礼的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故选 A 项;结合所学,道德教化即
通过道德教育来感化人民,转移世间的人心风俗,是以教化民的体现,据材料分析强调的是君子
应遵守义、礼,并非感化百姓,排除 B 项;结合所学,“仁政”、“王道”是针对于统治者治国之
道的要求与材料强调的义礼内容不符,且不是二者的共同主张,排除 C 项;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指
克己复礼,是孔子的主张,并非二者的共同主张 ,二者共同强调的是义、礼的重要性,排除 D
项。
4、【答案】A【解析】据题干可知,在西汉初年,社会“市场货币混乱”、“通货膨胀严重”、“物
价飞涨”,但是经过汉武帝的诸多改革措施,全国货币形式统一,物价稳定,据此可知,这一变
化过程反映出西汉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故选 A 项;题干内容述及了西汉建立之后在经济方面
的一些变化,并没有述及西汉继承秦朝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 B 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汉武帝将
铸币权收归中央,并不能扩大为“铸币制度”,排除 C 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
的改革措施,与“王国问题(政治方面)”无关,排除 D 项。
5、【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西汉政府非常重视开发边疆地区:开发水利(“朔方、西河、
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移民垦荒(“有计划地向这里移民”、“给徙民和田卒提供必
需的农具”),据此可知,这些做法是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的重要举措,故选 D 项;据所学可知,
王国问题的解决说明解决边患问题的时机业已成熟,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在汉朝初年,匈
奴时常骚扰北部边境,排除 B 项;“开发水利”、“移民垦荒”能够增进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但
是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 C 项。
6、【答案】A【解析】据材料“孝文帝曾责备......‘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知,北
魏孝文帝改革推行穿汉服,但仍有妇人穿着鲜卑特色的服装,体现了传统习俗影响改革效果,故
选 A 项;据材料“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知,这反映了移风易俗的改革内容,不属于改
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共 6 页 第 1 页
革社会制度,汉化改制成果有限与主旨不符,排除 B 项;据材料“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可
知,妇女代表的是社会力量,不能说明官僚集团阻碍改革进程,排除 C 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
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北魏政权的稳固,改革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改革缺乏社会基础的说法与
史实不符,排除 D 项。
7、【答案】C【解析】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隋朝政府通过“大索貌阅”清
查出大量隐匿不实的人口,体现了户籍制度完善与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故选 C 项;新附人口是
将之前隐匿的人口清查所得,并非实际的人口增长,排除 A 项;土地兼并与清查户籍没有直接
关联,排除 B 项;三教并行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现象,与材料无关,排除 D 项。
8、【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齐至隋文帝时期,门下省下设的诸局数量较多,而到了隋
炀帝时期只剩下符玺局。由此可见,门下省的职能呈现出从多元化向专业化的转变,故选 A 项;
材料只涉及门下省职能的变化,无法直接得出古代社会生活进步的信息,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
士族地位高低的信息,隋代时期士族的地位仍然较高,排除 C 项;隋文帝时期灭亡了陈朝,实现
了国家大一统,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D 项。
9、【答案】C【解析】据题干可知,唐朝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以益军储”),唐政府
在边疆实行屯田,据此可知,唐代屯田主要基于边防的军需,故选 C 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屯田
制,与均田制无关,排除 A 项;据题干可知,唐政府之所以在边疆实行屯田制,其主要目的在
于满足边防之需,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 B 项;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
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与实行屯田制无关,排除 D
项。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的开明开放的时代风尚,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的核心
素养。根据材料,隋唐统治者深受塞外文化影响,少数民族后裔大量融入隋唐统治集团,推动了
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故选 A;上述材料有利于隋唐时期的文化整合,并非南北朝时期,排除 B;
材料并未体现政府与周边族群的关系,排除 C;材料与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无关,排除 D。
11、【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在汉朝时期,选拔人才(察举制)特别重视“孝”和“廉”,
所以官员注重孝道,自觉停职守孝,到唐朝时期,选拔人才(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所以
唐宋时期匿丧和利用各种手段不守丧者越来越多,据此可知,导致题干所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选
官制度的演变,故选 A 项;据所学可知,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排除 B
项;据所学可知,在唐朝时期,域外文化主要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风俗,与道德品质无关,排
除 C 项;据所学可知,理学更加注重人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揭发人的“伪善”,而不是“引发”,
排除 D 项。
12、【答案】D【解析】据材料“枢密院下设机构 最多时达到 25 房”可知,宋代进一步分割
枢密院的军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 D 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
对,其次,枢密院是中央机构,无法消除地方割据基础,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军事权被分
割,分权会降低效率,反而不利于提升军队作战能力,排除 B 项;材料中通过分枢密院的权力,
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共 6 页 第 2 页
确实可以起到“抑武”作用,但没有涉及到“崇文”,排除 C 项。
13、【答案】D【解析】据材料“赋敛愈重......富室......贫者......”可知,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加
重了人民的负担,这与王安石变法解决社会危机的初衷相违背,故选 D 项;据所学可知,司马
光指出了王安石变法措施的问题,其目的是反对变法,建议宋神宗改革赋税制度与史实不符,排
除 A 项;司马光代表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其目的是抨击王安石变法对下层民众造成的不良影
响来反对新法,维护社会下层的根本利益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司马光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过
程中产生的问题,维护官僚地主的利益,反对变法,谴责政府的横征暴敛行为与史实不符,排除
C 项。
14、【答案】C【解析】据题干表格可知,辽、西夏、金、元等政权的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的文化、
制度等,这就会加速其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由此可知,在这些政权中,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
即游牧民族的封建化,故选 C 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先进的文
化、政治制度等,但是并不能证明其汉文化素养深厚,排除 A 项;题干表格仅是述及诸多少数
民族统治者主张向汉族学习,但是并不能说明其文化已经走向没落,排除 B 项;“因俗而治”属
于地方治理层面,与表格内容无关,排除 D 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宋朝“铜钱因正常贸易或走私向外输出极多”,导致发生“钱
荒”的情况,当时有大臣认为铜钱“乃国家贵之操柄”,如果大量外流,对我国不利,故选 B 项;
北宋时期纸币产生于四川地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四川地区通行铁
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排除 A 项;据材料“铜钱因正常贸易或走私向外输出极多”
可知,导致铜钱外流的原因包括正常贸易和走私活动,据材料无法判断正常贸易和走私活动哪一
个影响更大,无法得出走私活动是引发钱荒的主要原因,排除 C 项;国际货币职能指的是一种货
币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材料只体现了宋朝铜钱的外流,不能反映其成为重要
的国际货币,且“宋代铜钱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与史实不符,排除 D 项。
16、【答案】A【解析】本题以经济重心的转移的视角来考查历史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秦汉隋
唐时,农业经济为立国基础,经济重心在黄河中下游,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猛发展,广州、泉
州等大型海港相继兴起,东南沿海地区以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为后盾,经济重心开始
表现出向海洋发展的倾向,故选 A;自然经济自鸦片战争后才走向瓦解,排除 B;材料无法体现
民族交融,排除 C;秦至唐宋政府未全面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 D。
17、【答案】B【解析】据材料“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可知元代的行
省制是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地方行省职权范围广泛,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
合的特点,相对于郡县制是一次重要的创新,故选 B 项;行省制在地方行政层级上实行省、路、
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不利于行政层级的简化,排除 A 项;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受中央中书省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C 项;地方行省在处理地方重大军国大事
时,必须受到中央节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D 项。
18、【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忽必烈依据汉文化经典改国号,并称孔子为
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共 6 页 第 3 页
“大成至圣文宣王”,是要用汉族的主流儒家文化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减少统治的压力,缓和矛
盾,故选 D 项;推行汉化是手段,而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A 项;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并不是平
等,排除 B 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便已经出现了尊孔风尚,排除 C 项。
19、【答案】D【解析】据材料“明前期,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还配置战船”
可知,明朝时期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说明当时海防建设较为完善,故选 D 项;倭患严重和殖
民者侵扰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海防采用卫所制度主要目的是固
守海防,开发海洋是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 B 项;海防实力强弱需经
实践检验,而非取决于兵力配置,排除 C 项。
20、【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张瀚的先祖“得神人授金”,购买织机一台,在此基础之上,
“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说明其织布技术和规模不断扩大,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
可以用来说明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故选 D 项;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特征是雇佣关系的出现,
但是在题干中并没有述及雇佣关系,排除 A 项;题干所述史实是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与工商业
市镇无关,排除 B 项;题干并没有述及张瀚先祖“发家致富”后的思想变化,也就不能得出传统
观念的颠覆,并且在明朝时期,士大夫的传统观念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 C 项。
21、【答案】A【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同治帝年幼继位,不能履行处理国家政务的职
责,皇太后垂帘听政,对军机处的依赖加强,军机处的职权扩大,在文书处理上,军机处在内外
奏折、题本等重要文书上预先拟旨,在官员任用上,军机处不再呈递空名谕旨,而是对各部尚书、
侍郎及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开单请旨,还取得了各省密折的阅看权,故选 A 项;据所学知识可
知,军机处“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排除 B 项;中央集权
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地方分权相对,特点是地方听命于中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中央与
地方的关系,不能反映中央集权的情况,排除 C 项;据材料“将原奏及如何奉旨之处一并抄录知
照军机处”可知,伴随着军机处职权的扩大,在决策过程中增加了“一并抄录知照军机处”的步
骤,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 D 项。
2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福建地区普遍种植经济作物甘蔗,生产的糖
远销海外,这体现了农村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选 C 项;福建地区大量种植甘蔗,但并不能说明
整个国家的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种植经济作物,产品远销海外与
海外贸易有关,区域间的长途贸易主要在国内,排除 B 项;根据材料“蔗田几与禾田等”可知当
时依然种植大量的粮食作物,所以并不能说明经济作物种植成为主流,排除 D 项。
23、【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在清朝前中期,汉口地区生产大量的食米(“收购大量食米
由汉口出发”),苏州地区盛产棉布(“多半就近载运苏州的棉布”),据此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出现专业化趋势,这体现出地区经济的差异现象,故选 D 项;据题干可知,
该时期的交通方式并没有出现变化,都是使用船只,排除 A 项;据所学可知,在南宋时期,经
济重心已经完成了转移,排除 B 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清朝前中期的商业发展情况,与赋役制度
无关,排除 C 项。
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共 6 页 第 4 页
24、【答案】A【解析】据材料“建立具有议政功能的学校,用学校监督王权和各级地方政权”
可知黄宗羲主张通过学校建立监督机制,限制地方政府和君主的权力,故选 A 项;黄宗羲限制
君权的思想本质上依然是传统儒学的范畴,与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本质的差别,排除 B 项;
黄宗羲只是主张限制君主专制,并未否定君主制,排除 C 项;在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和传统儒
学占主导的明清时期,黄宗羲的思想对社会的冲击力有限,排除 D 项。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恶霸奸商等,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
人之多”可知,小说中出现的多为市井人物,这说明关注市井人物的世俗文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
展,故选 B 项;世俗文学得到发展,并不代表其成为“主流”,故无法推知主流文学题材发生变
化,排除 A 项;材料呈现的是文学题材内容,通过文学描绘市井人物可以得知商品经济得到发
展,但无法得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弛,排除 C 项;通过小说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
民阶层有所壮大,但“日益加速”过于夸大,排除 D 项。
26、【答案】(16 分)
(1)第一次转移:地点:由临淄到青州。(2 分)
原因:西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临淄地平难守,青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位于交通要
冲,地理位置优越。(4 分)
影响:青州属于山东地区的“地理中心”,便于经济交流开发,有利于中心城市的政治安全和军
事防御。(2 分)
(2)第二次转移:地点:由青州到济南。(2 分)
原因:元代京杭大运河重新开通,济南位于大运河的咽喉之地,水陆交通便利,更加靠近全国政
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坊市界限打破,市镇经济发展,济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4 分)
影响:行政中心的迁移适应了山东经济重心逐渐西移的趋势,便于行政治理和中央有效管理地方,
有利于区域间统一协调发展。(2 分)
【解析】据材料一“西汉至西晋时期,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始终位于临淄......东晋末年新
筑......是现代青州城的前身......在南北朝隋唐时代始终作为山东半岛的中心城市”可知,山
东半岛中心城市第一次转移的地点由临淄到青州,在阐释中可结合西晋末年的政治情况和图 1
青州古城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围绕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由临淄到青州的原因和影响进行解释;
据材料一“明代洪武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迁至济南,可视为统治者在行政上对济南中心城市地
位予以最终确认的标志”可知,第二次中心城市转移的地点是由青州到济南,在阐释中可结合京
杭大运河与交通方面的基本史实以及图 2济南的区位优势分析,阐释古代山东半岛中心城市由青
州到济南的原因和影响。
27、【答案】(16 分)
示例:
政治区位因素:进士分布与政治中心的位置密切相关;长安、洛阳为政治中心,有政府政策支持,
进士较多,对附近地区有辐射带动作用。(4 分)
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共 6 页 第 5 页
经济发展程度:中原一带农业生产发达,是重要的产粮区,进士人数较多;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
江浙一带进士数量较多。(4 分)
地理交通因素:唐代交通较为便利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至全国各地,京杭大运
河沟通南北地区,带动城市与经济发展,影响进士籍贯分布。(4 分)
文化传统因素:唐代进士的分布状况与区域范围内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关;魏晋以来,
世家大族的郡望多分布在中原和江南一带,文化底蕴深厚,影响了唐代进士籍贯的地理分布。(4
分)
【解析】
材料一中的图 3 展示了“唐代进士籍贯分布图”,分析该图可知其分布特点是以长安和洛阳为中
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北部地区及江南一带,据此可知其影响因素是政治区位:进士分布与
政治中心的位置密切相关;长安、洛阳为政治中心,有政府政策支持,进士较多,对附近地区有
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所学(北方是传统农耕区、经济重心南移)可知其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程度:
中原一带农业生产发达,是重要的产粮区,进士人数较多;伴随经济重心的南移,江浙一带进士
数量较多。材料一中的图 4 展示了“唐代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结合图 3,分析该图可知,进
士籍贯分布较多地区的交通条件比较发达(如京杭大运河等),据此可知其影响因素是地理交通:
唐代交通较为便利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外辐射至全国各地,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地区,
带动城市与经济发展,影响进士籍贯分布。材料二中的图 5展示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郡望郡姓分
布图”,结合图 3,分析该图可知,进士籍贯分布与两晋南北朝时期郡望郡姓的分布情况基本一
致,特别是郡姓数量在 6个以上的地区,据此可知其影响因素是文化传统:唐代进士的分布状况
与区域范围内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传统有关;魏晋以来,世家大族的郡望多分布在中原和江南
一带,文化底蕴深厚,影响了唐代进士籍贯的地理分布。
28、【答案】(18 分)
变化:从中晚唐至北宋时期仅一个核心区域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沿岸的角度作答(3 分);
从明清时期有两个核心区域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并南北对称的角度作答(3 分)。
成因:从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北部地区(今北京)的角度作答(4 分);
从统治者在军事上重视北方地区对边境防御作用的角度作答(4 分);
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国家财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角度作答(4 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解析】第一小问变化,根据图 6信息可知,中晚唐至北宋时期仅一个核心区域且主要分布在黄
河中游沿岸;根据图 7信息可知,明清时期有两个核心区域且主要分布在东部并南北对称。第二
小问原因,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东移、经济重心南移等知识回答即可,结
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中国政治中心在长安、汴京等黄河中游沿岸城市,而明清时期政治中心
从黄河流域转移到北部地区(今北京);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此后长
江中下游地区在国家财赋中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因此明清时期核心区有一块集中在长江中下游。
段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共 6 页 第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