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3 17:2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六月联考
历史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孔子重新诠释了周礼,他并未将礼制规范强加于人,而是引导人们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推己及人,以此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将礼从外在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转化成了人们内在的道德意识。据此可知,孔子
A.淡化了礼制中的等级观念 B.试图推动宗法制度的复兴
C.努力使礼制与时代相适应 D.对墨家思想的吸收与转化
2.据韩愈《原道》描述,当时僧人、道士均视孔子为“吾师(释迦牟尼、老子)之弟子”,而儒者们“乐其诞而自小”。韩愈意在强调唐代中期
A.已闻宋明理学之先声 B.三教合流成为社会共识
C.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D.儒学正统地位亟需重构
3.宋代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和无地的流民。这一政策客观上
A.导致经济严重衰退 B.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C.推动小农经济解体 D.使得中央集权弱化
4.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儒之民为之;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无劳,豪猾之民为之。”由此可以推知
A.资源重新配置的趋势增强 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C.特色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 D.重利轻义成为社会风尚
5.“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B.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6.下表为晚清政府1849年和1885年的财政收入情况统计(数额单位:万两),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1885 3071 40% 3923 51%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为420万辆:1887年约为2054万两)
A.中国半殖民地程度逐渐加深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质的变化
C.中国近代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7.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影片,五集系列专题片《共产党人》第一集《燎原》已在各大卫视播出,你认为第四集应是:
A.《拂晓》 B.《弄潮》 C.《燃情》 D.《追梦》
8.下图为一幅历史地图(局部),判断该图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到敌人后方去”
B.“御敌于国门之外
C.“对日寇最后一战”
D.“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
9.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10.1971年3月25日,在上海衡山饭店招待罗马尼亚外交代表团的晚宴上,该国一名34岁的外交官竟然私拿了一个国宝级的饮具九龙杯;此事引起周恩来的高度重视,他指示魔术师颜金在随后的联谊晚会上以障眼法的方式从该外交官的公文包中巧取九龙杯。据此可知
A.当时的中罗两国关系出现严重裂痕
B.中国魔术在外交领域具有决定作用
C.美国“和平演变”影响罗马尼亚外交
D.中国外交兼具务实性和灵活性特质
11.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认为,“当雅典人进行公共事务的讨论……他们听每个人的建议,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这种美德,否则城邦将不存在”。他强调雅典的存续得益于
A.规范的公共事务决策程序 B.良好的道德风尚
C.积极参政的公民群体 D.发达的城邦教育
12.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战胜国授予瑞士永久中立国地位,规定:只要瑞士不参与任何冲突,不派遣雇佣兵,瑞士就不再成为战争场所;二战中,瑞士奉行坚定的中立政策;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后,瑞士宣布将参与欧盟对俄罗斯的一揽子制裁计划。据材料可知
A、大国博弈对瑞士中立地位影响较大 B、瑞士从未真正秉持过中立国的立场
C、欧盟把接收瑞士入盟提上计划日程 D、俄罗斯严重影响瑞士政治经济利益
13.普法战争结束后不久,法国社会认为,是德国的教师打败或帮助打败了法国军队,因此,教育改革……被视为是一种“爱国主义责任”……1875年,为应对法德两国科技的快速发展,英国皇家科技发展与教学委员会主张在大学中设立科学博士学位。英法两国的教育改革本质上说明了
A.教育改革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条件 B.国家间竞争压力要求科技进步
C.英法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居于领先 D.教育改革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完善
14. 有学者在对1918—1938年世界历史的反思时认为,这是“二十年虚假而又短暂的和平”时期,“和平既不是建立在惩罚的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和解的基础上,这是历史上的重大失败。”这主要反映出一战后的和平 1
A.孕育了新的危机 B.实现了冲突化解
C.损害了大国利益 D.改变了世界格局
15.1963年法国拒绝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市场的请求。戴高乐在解释法国的决定时说,如让英国加入就意味着最终会出现“一个依赖美国,并由美国领导的庞大的大西洋共同体”,这是不能接受的。这说明
A.英法关系恶化 B.西欧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C.法国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 D.欧洲联合进程有终止的危险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5分)
16. (15分)烽燧遗址
2019年至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新疆尉犁县境内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烽燧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桁木垒砌而成。在烽燧南侧还发现有土坯垒筑的护坡。遗址中出土的文书、木简带有明确纪年,已发现有“先天”“开元”“天宝”等年号。出土的军事文书数量最多,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出土的木质实物标本记载了“计会交牌”制度(传递军情和政令),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烽燧遗址出土了《韩朋赋》《游仙窟》《孝经》等手抄本,都是当时风行一时的作品和书籍。出土的纺织品,主要为丝、毛、棉、麻四种。遗址中发现了34种不同的植物,其中粮食作物有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等,园艺作物有桃、杏、枣、核桃等;还出土了不少动物骨头,有马鹿、野猪、黄羊、鱼等,多数属于野生动物。
(1)烽燧遗址出土了哪些类别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6分)
(2)依据烽燧遗址的考古信息,概括其反映的历史面貌。(9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最初,中俄贸易路线上运输出口的产品以中国的棉布和丝绸为大宗,茶叶出口数量较少。18世纪后半叶,饮茶风习也在俄国广为普及,闽茶在英国市场上享有盛誉,俄人对闽茶也情有独钟,中国茶叶特别是福建武夷山茶叶对俄输出迅速增长。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形成了以福建武夷山为起点经张家口等地到俄国恰克图(位于现在俄蒙边界)的万里茶道。1792年,茶叶输俄货值达54万卢布,首次超过棉花货值,占当年中国输俄总货值的22%;1802年茶叶输俄货值达187万卢布,占输俄总货值的40%。1839-1845年,茶叶贸易已占恰克图全部出口贸易的91%。
材料二:1851年以后,闽茶外运困难,这给以汉口为中心的两湖茶担纲中俄茶叶贸易主角提供契机。俄国通过与清王朝签订不平等协议获取特权,将汉口茶叶利用长江内河、中国东部沿海运输至天津再陆路运至恰克图,或者运往俄国东部港口海参崴再使用铁路运输至欧俄。苏伊士运河开通后,俄商从汉口直接运输茶叶至欧俄黑海口岸敖德萨。到1894年汉口直接装运出口的茶叶迅速增至14.7万担。19世纪末期,中国茶叶将近一半出口至俄罗斯,1906-1916年超过60%的中国茶叶出口至俄罗斯。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汉口茶叶对俄出口达到顶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宋时磊、刘再起《晚清中俄茶叶贸易路线变迁考》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中俄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6分)
(2)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中俄茶叶贸易较之于古代的变化。(8分)
18.(14分)材料 :1929年,16岁的李国豪考入同济大学,家境贫寒的他设法坚持读完了2年德语、5年本科学业,于1936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1938年秋,李国豪赴德留学,他的博士论文《悬索桥按二阶理论实用计算方法》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德国桥梁工程界的极大反响,这位年仅27岁的中国青年获“悬索桥李”美誉。二战结束以后,李国豪谢绝导师的劝阻和挽留,毅然归国,回到母校同济大学执教。20世纪50年代,李国豪参与了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建造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开发浦东在即,黄浦江上造桥迫在眉睫。李国豪向时任上海市长江泽民力陈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南浦大桥的理由。南浦大桥的成功兴建,形成了中国自主建设大桥的高潮,赢得了中国桥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
——摘编自黄辛等《“同济之魂”李国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国豪在桥梁事业方面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国豪身上体现出的精神。(6分)
19.(12分)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代表,他们影响或改变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发掘上述历史人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寻找其内在联系,生成历史结论,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参考答案
1-15:CDBAA CBABD CABAC
16. (1)实物史料:纺织品、植物、动物骨头等;文献史料:文书、木简、信札、书籍等
(2)遗址的发掘证实唐代将此地作为重要边防要塞,反映了基层军事管理制度,说明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出土的大量纸文书和木简是当时传达政令和社会治理的见证。出土的《韩朋赋》《游仙窟》《孝经》等手抄本说明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出土的纺织品、动植物遗存反映了唐代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遗址的发掘为认识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17. 原因∶清代茶叶等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俄国盛行饮茶之风;俄国不断向东方扩张。
变化∶货源地从福建转移到两湖;汉口地位突显;交易总量迅速攀升;运输路线多元化,运输方式近代化;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
18. (1)贡献:投身桥梁科学研究,赢得国际声誉;归国执教,培养祖国桥梁事业人才;积极参与祖国桥梁建设;促进了中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2)精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迎难而上、责任担当。
19.历史结论:马列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历程。
阐述: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国际共产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初,列宁将俄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了列宁主义,并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开创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先例,使得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毛泽东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使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向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使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并进行了改革开放,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