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光年:天文学中的________单位,即光在“真空”中________所传播的距离。
2.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________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________亿光年。距离一年可见140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的概念:宇宙间的星云、________、________和卫星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它们在宇宙间分布是________的。
2.天体系统的形成:__________和天体的_________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恒星行星不均匀万有引力永恒运动总星系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天体系统的层次:4.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
(1)太阳系概况:太阳系由________、围绕________运行的________、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行星包括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地球是八大行星之一。
(2)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水星、金星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为地外行星;小行星运行轨道基本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太阳太阳行星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________和所处的________比较普通。
2.地球的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观位置水分大气大气温度1.教材第8页“图1-3太阳系示意”
提示:该图直观地反映出太阳系的概况。
(1)八大行星的位置: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八大行星的体积、质量: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质量体积比较接近;木星和土星质量体积较大,称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距日较远,称为远日行星。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点:八大行星沿着近圆形的轨道,沿着同一个方向绕日公转,保证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4)太阳系中的其他成员:太阳系除了八大行星,还有小行星、彗星和星际物质等。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彗星沿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彗尾背向太阳。
2.教材第10页“图1-5总星系的—部分——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提示:该图直观地反映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组成地月系;地球围绕太阳旋转,隶属于太阳系;太阳系是银河系的普通成员;银河系是具有“铁饼状”扁平外形的星系,是总星系的一部分。五百年前,人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四百年前,太阳系理论确定;20世纪初,银河系外遥远的星系群崭露头角;1960年,人类首次听到微弱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论;1980年初,“暴涨”理论现世,引出了宇宙外的宇宙问题;1990年至21世纪初,哈勃望远镜和各类测量微波强度的卫星相继上天,精确测量出我们的宇宙年龄为137亿年,并且提供了以实验印证“暴涨”理论的可能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根据你所收集的资料,谈谈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宇宙有多大?
【例证1】下列关于“可见宇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见宇宙”就是肉眼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
B.“可见宇宙”与“总星系”的范围相同
C.“可见宇宙”的直径约140亿光年
D.“可见宇宙”的范围是固定不变的答案:B
【练习1】目前我们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约( )
A.7万光年 B.140亿光年
C.360亿光年 D.1.496亿千米
【答案】B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宇宙有多大?
目前可见宇宙的半径约为140亿光年,约1.4×1023千米(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千米)。冥王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们好像新找到了个兄弟,兴高采烈地把它作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可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对其认识越来越多后,发现它比原先以为的要小得多。而且经计算它的轨道会到海王星轨道以内。这就违反了人们对大行星的公认标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别了,冥王星” 大行星必须要符合三个条件:①该天体要绕着恒星公转;②有足够大的质量,要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形状达到近似球形;③该天体在公转区域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不受轨道上相邻天体的干扰。冥王星符合前两条,但不符合第3条。它的公转区域越过海王星轨道并明显受其干扰,所以就不能算是大行星。按新定义叫它“矮行星”。读漫画“别了,冥王星”,分析探究:
1.冥王星现属于哪一类天体?它挥泪告别哪一天体类型?
2.冥王星隶属于哪级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员?【例证2】下图为“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划分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表示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船帆座星系的级别与______图所示天体系统相同。
(3)冥王星所属的天体系统是______图。答案:(1)总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地月系
(2)B (3)C【练习2】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天体M可能是 ( )
①水星 ②火星 ③天王星 ④金星 ⑤木星
⑥土星
A.②⑥ B.④⑤
C.②③ D.①④
(2)图中箭头显示了行星运动的( )
A.共面性 B.同向性
C.近圆性 D.同质性
【答案】(1)D (2)B [第(1)题,该图为太阳系的部分模式图,图中M行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且绕太阳公转,M天体可能为类地行星中的水星或金星。第(2)题,图中箭头显示M行星和地球的绕日公转方向均为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特征。]1.天体的类型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太阳、地球、月球等属于自然天体。正在工作中的卫星、飞船等属于人造天体。陨石、生活中乘坐的飞机、尚未工作的卫星、飞船等,仍依托地球而存在,不属于天体。(冥王星属于自然天体中的“矮行星”,因质量比月球还小,于2006年8月被正式从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中除名。)2.如何识别常见天体
(1)辨别恒星、行星、卫星:主要以质量大小来区别。一般恒星的质量大,内部温度高,自身可以发光。而行星的质量比恒星要小,受恒星的引力作用,行星绕恒星运动。行星本身不发光,夜晚肉眼观察恒星的光一闪一闪的,而行星的光比较稳定。卫星的质量更小,它是绕行星运动的,本身不发光,只反射恒星的光。例如:太阳属于恒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属于卫星。(2)辨别星云和恒星:星云和恒星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大,但星云的密度较小。夜晚的天空中,星云呈云雾状、团状,看上去很模糊,而恒星是一个个光点,一闪一闪的。
(3)流星和彗星:流星是星际物质撞入地球运动轨道,被地球所吸引,闯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而发光,坠落地表部分称为陨石。彗星是绕太阳公转的一种天体。它由一种冰物质组成,它绕扁长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一旦接近太阳,其彗核中的冰物质变成气体,被太阳风排斥形成长长的彗尾,因此得名“扫帚星”。3.太阳系的主要组成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报道:科学家利用位于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高精度行星搜索器近日发现了在太阳系外的船帆座有一颗大小和形状都与地球极为近似的行星,那里或许有望成为人类新的定居之所。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材料中提到的宜居行星,有望成为人类新的定居之所,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为何说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例证3】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约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回答(1)~(2)题。(1)“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上没有水 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温度太低 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答案:(1)C (2)B 【练习3】《阿凡达》是一部美国科幻大片,影片讲述地球人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开采矿产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的土著人)发生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据此完成(1)~(2)题。
(1)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不可能属于(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2)影片中地球人在“潘多拉”星球行动时需要带氧气罩,证明其大气不适合人类呼吸,下列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答案】(1)D (2)A [影片中“潘多拉”星球生存着“纳美人”,可知它不可能属于太阳系;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是地球上存在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的主要原因。]
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一、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2.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征3.八大行星的其他特征二、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物质存在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主要得益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身的物质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稳定的光照条件: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到高级演化没有中断。(2)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公转方向一致,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2.地球适宜的自身条件
(1)日地距离适中。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也保证液态水的存在,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2)地球自转周期适当。
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太长,昼夜交替的周期只有24小时,致使白天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3)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
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地球内部物质运动,促进了海洋的形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结晶水汽化。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如火山爆发,加速了水汽从内部逸出的过程,水汽经过降温、凝结、降雨,落到地面低洼处,形成原始的大洋。教材第11页活动
提示:1.(1)①日地距离: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利于生命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也保证液态水的存在,为生物生存创造了条件。②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不太长,昼夜交替的周期只有24小时,致使白天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保证了地球上生命的存在和发展。③体积和质量: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气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原始大气层,并逐渐演化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2)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到高级演化没有中断。如果没有稳定的光照或太阳消失,地球的生物演化将中断,最终生命消失。
(3)对照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火星的条件比较接近地球,火星的质量、体积虽比地球小,但自转周期、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这些条件可能使火星有适宜的温度等。
2.略 课件37张PPT。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的概况
(1)概念:太阳以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波长范围:________微米之间。电磁波0.15~4
(3)太阳常数:在地球_________,在________距离条件下,________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2)太阳辐射——___________、________和生物活动的动力。大气上界日地平均垂直大气运动水循环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类型:黑子——出现在________。
耀斑和日珥——出现在________层。
太阳风——出现在________层。光球层色球日冕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________年)。
(2)耀斑易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________,影响无线电________通信。
(3)太阳风轰击极地上空的高层大气产生________现象。
(4)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11磁暴短波极光1.教材第12页“图1-7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
提示:该图横坐标表示波长,纵坐标表示辐射能力,其中不规则形状区域代表不同波长光的辐射能分布特点。读横坐标知道,紫外光的波长在0.2~0.4微米之间,可见光区的波长在0.4~0.75微米之间,红外光区的波长大于0.75微米;读纵坐标知道,辐射能力最强的是可见光。通过对不规则形状区域面积的观察,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2.教材第13页“图1-9太阳外部结构示意”
提示:从图中可看出,太阳的大气自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光球层中温度较低的暗色区域叫太阳黑子;色球层中亮度较大的区域叫耀斑,红色火焰叫日珥;日冕层中飞向宇宙空间的带电粒子流是太阳风。
3.教材第15页“图1-11极光”
提示:本图片展现了极光的绚丽多彩和变幻飞扬。极光主要出现在极地附近,即要在高纬度,出现极夜时方能观测。 中电网2012年12月9日报道:奥巴马寄望拉动新能源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对中国光伏产业多番围剿的同时,美国国内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势头却异常强劲。美国政府日前批准了一项涉及西部6个州的空置土地改造计划:将1 153平方千米的空置土地改造为太阳能基地,项目设计容量为23 700MW,将为数百万人提供清洁能源。 太阳辐射与地球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的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有何规律?【例证1】
读“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图”,回答(1)~(2)题。(1)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 )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 ②天气晴朗干燥,大气透明度好,光照时间长 ③地势高,离太阳近,太阳辐射强 ④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员,只考虑自然因素,应到下列哪组城市营销最合理( )
A.北京、海口、贵阳 B.上海、重庆、台北
C.昆明、兰州、郑州 D.杭州、广州、成都答案:(1)D (2)C【练习1】(2014年阳江期末)读“北半球各纬度某时太阳辐射量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1)甲地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 )
①纬度低 ②距海远,降水少 ③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 ④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损耗少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2)此时,乙地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有( )
A.太阳风 B.耀斑
C.黑子 D.极光
【答案】(1)B (2)D [甲地位于30°N地区,其太阳辐射量多的原因主要是纬度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少,多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乙地位于高纬度地区,有可能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1)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如下图所示:
(2)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人们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如植物的生长需要光和热,晾晒衣服需要阳光。世界各国正在探索和研究对太阳能的利用,尤其是大规模的太阳能发电。目前利用较多的是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干燥器、小型太阳能发电站等。②可利用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积累下来的太阳能,即由太阳能转化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它们被称为“储存起来的太阳能”。
【特别提醒】 地球上的能量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一是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和重力能,三是来自月球、太阳等天体引力的潮汐能。2.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
(1)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南疆、陇西、青藏高原大部分和内蒙古高原西部,其中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
(2)较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华北平原大部、黄土高原大部、甘肃南部。
(3)可利用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东南丘陵地区等地。
(4)贫乏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大部分地区,以成都平原最少。中国科学院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2014年4月7日至4月13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11个活动区,发生过26次C级耀斑,其中较大的一次为C9.4级。预计2014年4月14日至4月20日, 太阳黑子相对数平滑月均值为69.5。预计2014年4月14日至4月20日, 太阳耀斑活动水平为以0~1级为主。太阳活动与地球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太阳活动有哪些类型?
2.太阳活动对地球有何影响?如何防御?【例证2】某年,美国纽约天文台于当地时间12月16日11时观测到一次太阳耀斑爆发,其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以30万米/秒的速度向地球方向运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当年此时我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无法观测到此次耀斑爆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当年出现的下列现象是否可信?
①耀斑爆发时,纽约附近海轮上的罗盘指针曾一度失灵: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当年冬至,西伯利亚与我国南极中山站都观察到壮观的极光现象: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次年元旦,世界各地的无线电短波通信曾出现短暂中断: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年夏季,我国长江流域曾发生特大水灾: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此时我国正处于夜晚,无法观测太阳
(2)①可信 耀斑爆发,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流撞入地球磁场,扰动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②不可信 极光只出现在极夜上空,此时南极为极昼,中山站观测不到 ③不可信 活动产生的无线电干扰一般出现在太阳活动后的3~5天内 ④不可信 当年夏季是在太阳活动之前,不会对夏季气候产生影响【练习2】北京时间2012年2月10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探测器已经成功绘制首张太阳的完整立体3D图像。它包含太阳活动的各种数据,如耀斑、表层风暴、日珥暗纹等等。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
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
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
【答案】A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出现在光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的剧烈反映,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主要出现在日冕层;太阳活动不会引发流星雨现象。]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特征图示太阳大气的分层及太阳活动的分布
【特别提醒】 太阳黑子并不黑也不小
发生黑子的区域比光球层的其他区域温度低1 000~1 500 K,在明亮的光球层的衬托下显得有些黑。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遥远,看起来好像是太阳表面的小斑点;但有的直径可达地球直径的几十倍,因此太阳黑子并不小。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及防御
教材第13页活动
提示:“大棚农业”改良了热量条件,延长了一年中作物生长时间,可进行反季节生产,从而达到改善“菜篮子”工程。“大棚农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增加农作物的品种,提高农民收入,尤其适合于冬季气候寒冷的地区。教材第15页活动
提示:本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和思维方式,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现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利弊比较如下,以供参考。课件55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 地球的自转一、地球自转运动规律
1.概念:地球绕其________(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________。自转轴自西向东恒星23时56分4秒太阳2415°/小时赤道极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各地温度发生________变化,生物形成_________。
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______________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
3.地方时和区时
(1)定义:以一个地方一天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________,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成________,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昼夜昼夜节律地转偏向力正午12时24小时(2)地方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________;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______;地理位置越靠_____________,地方时的值越大。
(3)差值: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______,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______。
(4)时区、区时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①划分: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占____个经度。 相同不同东边的地方1小时4分钟2415
②区时:每个时区以__________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如中时区的中央经线是________,而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的共同中央经线为________。
③区时计算:一般而言:位于同一时区内的各地,采用________的区时,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________。在同一日期内,________。中央经线0°180°相同1小时东早西晚
④日期分界线。
a.人为日界线:国际日界线是沿________经线穿行的折线,日界线东西两侧________不同,但________相同。如自西向东穿过日界线,日期要________一天,反之________一天。
b.自然日界线:地方时为_____________所在的经线。180°日期时间减加0时或24时教材第16页“图1-12太阳日与恒星日示意”
提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首先假定某颗遥远的恒星、太阳与地球上的某点P点三者位于同一直线上,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360°的时候,那颗遥远的恒星再次位于P地的头顶,即E1到E2的过程,视为恒星日。当太阳第二次位于P的头顶时,地球已自转了360°59′,即E1到E3的过程,视为太阳日。【易错易混】
两条日期分界线的比较 用牙签来证明地球自转,新鲜吧!
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最好在10个小时以上),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看起来好像是牙签在转动,其实它并没有转动,而是地球在转动。想一想,北半球的同学做此实验,和南半球同学做此实验,观察牙签的转动方向是否不同?为什么?地球自转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从不同方位俯视,地球自转方向如何?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分布规律?【例证1】右图为“某半球俯视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图为北半球 ②该图为南半球 ③该图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④该图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与a点角速度相等的点有( )
①b ②c ③d ④e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a、b、c、d四点线速度大小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a>b>c>d B.d>c>b>a
C.a>c>b>d D.d>b>c>a答案:(1)C (2)C (3)A 【练习1】读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比较并且说明在图中A、B、N三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3)本图中当A点自转一周后又回到出发点时,所用的时间是______,叫做一个______日。
【答案】(1)略。
(2)A、B两点角速度相等均为15°/小时,N点为0。线速度:A点最大,B点次之,N点为0。
(3)23时56分4秒 恒星1.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南、北极上空俯视)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2.地球自转的周期3.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特别提醒】 ①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②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
③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一位名叫“吕萨”的外国商人,于某年4月10日乘飞机从太平洋的马绍尔岛飞往檀香山。上机前1小时,他见到一个中年人从一位伤心的老太太手里,花3 000美元买了一张过期(兑换日期是4月9日)的中奖彩票(奖金为8 000美元)。这件事令吕萨纳闷不已。飞机起飞飞往檀香山。在檀香山花旗银行里,吕萨又见到了购买废彩票的中年人,只见他把废彩票兑换了8 000美元的现金。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吕萨不解,那张过期中奖彩票怎么死而复活了呢?原来,本次航班的飞行方向是自西向东,在飞越180°经线附近的日界线时,需更换日期,4月10日变成4月9日,这样过期中奖彩票又可以兑换了,中年人净赚了5 000美元。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何不同?晨昏线,有何特点?
2.受地球自转影响,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如何偏转?
3.不同经度的人们如何换算时间?日期的界线是如何确定的?【例证2】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 【练习2】(2014年济南期末)读“日照图”,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一刻D点将进入黑夜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晨线
(2)此时,地方时为00:00的经线是( )
A.120°E B.100°W
C.20°W D.60°E
【答案】(1)D (2)D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即AB为晨线,C在夜半球,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D>E;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60°E。]【例证3】下面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展,最终将与河的哪岸相连?答案:甲岸;丁岸。 【练习3】下图中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方向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无偏转,③错误。]【例证4】“2012北京菊花文化节”于2012年9月26日至11月16日在京举办,10月19日20:00将举办“天上烟花,地上菊花”的大型“双花”晚会。南非约翰内斯堡的华侨李先生准备来京观赏。自约翰内斯堡(26°S,28°E)到达北京,旅途时间约20小时。在下列假设的约翰内斯堡——北京的航班起飞时间中,李先生适宜选择( )
A.19日18:00 B.19日16:00
C.18日18:00 D.18日16:00答案:D 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 【练习4】 某海轮在海洋上航行,夜晚船员观察北极星刚好在地平线上,轮船向正东方向行驶,当日落时收听到北京时间为15时。据此判断(1)~(2)题。
(1)日落时,该船所处海域的地理坐标是( )
A.30°N,150°E B.0°,75°E
C.30°S,165°W D.0°,165°E
(2)如果该海轮继续航行,当越过180°经线时,日期应( )
A.加1天 B.减1天
C.不变 D.难以确定
【答案】(1)D (2)B [夜晚仰望北极星的角度是该地所处北纬度数,刚好在地平线上,则该地在赤道;再通过日落时间为北京时间15时,可计算出该地位于165°E;海轮在赤道地区向东越过180°,越过了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一、昼夜交替
1.昼与夜、昼夜交替与昏线
(1)昼夜产生的原因。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因此在同一时刻,只有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能被太阳光照到,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个球面照不到太阳光,是黑夜。(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周期。2.昼夜的界线——晨昏线
(1)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2)特点:
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任何时间,晨昏线都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⑤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⑥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的速度为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⑦过晨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过昏线与赤道交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 (3)晨昏线的判断步骤:
①确定自转方向,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来。
②在所判断的晨昏线上任意选一个普通的点。
③看运动趋势,沿自转方向进入白昼的点所在的线为晨线;沿自转方向进入黑夜的点所在的线为昏线。如图所示: (4)常见的昼、夜半球图: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三、地方时、区时的计算
(1)当地球位于E1时,太阳(S)、某恒星(★)、地心、某地点(P)位于同一直线上。
(2)当地球位于E2时,地球已自转360°,P又位于同一恒星和地心的连线上。从E1到E2为一个恒星日。
(3)当地球位于E3时,地球已自转360°59′,P又位于太阳(S)与地心的连线上。自E1到E3为一个太阳日。2.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3.利用原子衰变做成的原子钟,比如铯原子钟等,这种计量的时间尺度对科学研究非常有价值,比如在研究超短超快过程当中的应用,飞秒激光器等,如果时间精度达不到飞秒(10的-15次方),那么可能会造成很多物理过程不能精确测量,或者是精确控制。教材第17页活动(上)
提示:1.
2.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最大,两极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之外,其余各地皆为15°/h。
教材第17页活动(下)
提示:面向太阳的那一面将被照亮,背向太阳的那一面将处于阴暗。如果每5秒钟转1圈,那么5秒钟代表1天,昼夜交替是在地球自转过程中产生的。教材第19页活动(下)
提示:求两地时间,如果两个时间相加超过了24小时,则减去24;如果两个时间相减,不够减时则加上24。如果甲、乙两地相距的经度差,超过180°,则取甲、乙两地的劣弧段来定东、西方向。
如:甲地为20°W,乙地为170°E
劣弧即跨经度数少于180°的弧段。
观察劣弧段,如果在自转方向的箭头处,代表该地在东,如果在箭尾处,代表该地在西。故甲在乙的东边。但是,在地方时(或区时)计算时,东经度所在的地点比西经度所在地点的时间早,故如果已知甲地时间,求乙地时间,则采用加法。教材第20页活动探究
提示:1.略。
2.有了国际日期变更线,在世界的时区自西向东“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应减一天,反之则加一天中就有了一个特殊的时区——东西十二区。因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180°经线是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共同的中央经线。课件65张PPT。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规律
1.概念:地球绕________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在图中用“→”标出。太阳 4.速度 恒星年 365日6时9分10秒 7月初远日点1月初二、黄赤交角的影响
1.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往返移动。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南、北回归线夏至日9月23日3月21日冬至日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________的高度角,最大值为________。
(2)正午太阳高度: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________时最大。
(3)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在___________的纬线最大,即________,以此纬线向___________逐渐降低。地平面90°12太阳光直射直射点南北两侧2.昼夜长短的变化
(1)变化规律: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________长________短,纬度越高,昼________,夜________,在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_现象。直射南半球时相反。________上昼夜长短相等。
(2)晨昏线:________与________的界线,它把纬线分割成昼半球和________,而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________与________的比例关系。昼夜越长越短极昼赤道白昼黑夜夜半球昼弧夜弧3.四季的更替
(1)表现:一年中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季节变化。
(2)季节变化。
①夏季:一年中白昼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白昼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的季节。
③春秋两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较长较大较短较小4.五带的划分
(1)C.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辐射能量_______的区域,一年中有2次太阳直射。
(2)E、A南、北________:____________之内,是地球上最________的区域,有极昼、极夜现象。
(3)D、B南、北________:南、北半球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热带南、北回归线最多寒带南、北极圈寒冷温带热带寒带
1.教材第21页“图1-1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
提示:地球倾斜着身子在椭圆轨道上自西向东公转,冬至日时,位于近日点附近,夏至日时位于远日点附近。
2.教材第21页“图1-15黄赤交角示意”
提示:从图中可知,由于地球的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使得地球的自转轨道面与公转轨道面总是保持23.5°的夹角,即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性的回归运动。
3.教材第22页“图1-16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
提示:当太阳光直射赤道时,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观察任一纬线上,处于阴影和非阴影的弧长知,此日,全球昼夜平分,昼长为12时。4.教材第22页“图1-17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示意”
提示: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观察南极圈,整条纬线都处于阴影部分,表明此时南极圈处于极夜;观察赤道,一半处于阴影,一半处于非阴影,表明赤道昼夜平分;观察北极圈,全部处于非阴影,表明北极圈处于极昼。从南极圈往北极圈,可观察到,各纬线的阴影长渐短,非阴影渐长,表明该日,从南极圈往北至北极圈,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夜。
5.教材第22页“图1-18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示意”
提示: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同样观察各纬线处于阴影与非阴影部分的比例,知南极圈处于极昼,赤道上昼夜平分,北极圈处于极夜,从南极圈向北到北极圈,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地球公转运动
“人类有、无能够实现时空穿梭,极速进入未来!”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认为,如果能打造一艘接近光速在宇宙飞行的太空船,就可以让船上乘客飞向未来。霍金设想出一艘大型极速太空飞船,可在1秒内加速至时速9.7万千米,逐渐在6年内加速至接近光速的98%,达到每秒近30万千米的速度。这时在太空船上过一天,等于地上过一年。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如何判读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速度有何变化规律?【例证1】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由D到A,速度逐渐变快
B.地球由A到C,速度逐渐变慢
C.地球由C到B,速度逐渐变快
D.地球由B到D,速度逐渐变快
(2)地球运行到A位置时( )
A.时间约在每年的7月初
B.时间约在每年的1月初
C.此时为每年的夏至日
D.此时为每年的冬至日答案:(1)C (2)A【练习1】2014年的春节是1月31日,这天地球将会处于下图中哪一点的位置(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2014年春节是1月31日,读图可知,丙位于近日点至春分日之间,符合题意。]1.如何判读地球公转示意图
方法一:太阳与近、远日点的位置关系。
近日点为每年1月初,冬至日位于近日点附近,如下图B所示;远日点为每年7月初,夏至日位于远日点附近,如下图D所示;最后根据公转方向确定二分日。
方法二:地球公、自转方向与太阳直射位置关系。
(1)地球公、自转方向,从南极俯视为顺时针方向,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方向。
(2)根据自、公转方向确定南北极后,观察日、地连线(太阳与地心的连线)与地表的交点,交点在赤道以北,则该点可能为夏至日节气或远日点附近;交点在赤道以南,则该点可能为冬至日节气或近日点附近。(3)根据公转方向,按春、夏、秋、冬依次更替来确定二分日的位置。 2.地球公转速度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方向
【特别提醒】 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的区别
①时间上的区别:近日点为1月初,冬至日为12月22日左右;远日点为7月初,夏至日为6月22日。②在公转轨道上的区别:近日点的位置较冬至日靠东,远日点位置较夏至日靠东。 在太阳系中,所有行星都遵循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接近垂直的运动,只有天王星例外,它的自转轴几乎与公转轨道面平行,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达97度55分,也就是说它差不多是“躺”着绕太阳运动的。于是有些人把天王星称作“一个颠倒的行星世界”。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黄赤交角的存在,有何意义?
2.黄赤交角如果扩大或缩小,会产生何影响?【例证2】下图是“地球赤道与公转轨道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2)若黄赤交角变为23.6°时,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变化为( )
A.热带范围变小 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大 D.与现在相同 答案:(1)B (2)C【练习2】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①③是两种假设)”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是①,则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 )
A.66.5°
B.26.5°
C.63.5°
D.69.5°
【答案】C [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是①,则黄赤交角为26.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3.5°]
1.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度数为23.5°。(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如下图:
(2)黄赤交角与五带。
①∠α为黄赤交角23.5°。
②∠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5°。
③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2.黄赤交角的变动及影响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现在的商品房,坐北朝南的房屋价钱稍高,销售业绩可观。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中国地处北半球,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何?
2.如何正确使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公式来计算未知地的地理纬度?【例证3】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右图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图回答(1)~(2)题。(1)该地位于( )
A.45°N,110°E B.21°34′N,110°E
C.45°N,130°E D.21°34′N,130°E
(2)这一天( )
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
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
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答案:(1)B (2)C 【练习3】 (2013年台州月考)洛阳(112°E,35°N)一学生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了改造,把热水器装在一个大玻璃箱中,并将支架改造成活动方式。读图回答(1)~(2)题。(1)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
A.23°26′ B.35°
C.66°34′ D.55°
(2)水器的吸热面与地面夹角调节到最大值时( )
A.南太平洋漂浮的冰山较多
B.松花江正值第一次汛期
C.黄土高原上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强烈
D.澳大利亚农田中的小麦开始返青
【答案】(1)B (2)A [第(1)题,根据题意和图形分析,当太阳光线与大玻璃箱垂直时效果最好。次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55°,故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35°。第(2)题,夹角最大时,吸热面与地面夹角为58°26′,即太阳高度角最小,应为冬季,故A项正确。松花江正值第一次汛期北半球春季,夏季黄土高原的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烈,澳大利亚农田中的小麦开始返青北半球为秋季。]【例证4】右图是“某地某日太阳高度日变化图”,且这一天过后,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正在扩大。读图完成(1)~(2)题。(1)当地的地理坐标为( )
A.(50°N,120°E) B.(40°N,90°E)
C.(40°S,120°E) D.(0°,90°E)
(2)图中各日照图与上图相符的是( )答案:(1)B (2)C 【练习4】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1)该地位于( )
A.南半球温带地区
B.南回归线
C.0°~23°26′N之间地区
D.0°~23°26′S之间地区
(2)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
A.重庆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B.北半球昼长夜短
C.赤道上正午日影朝南
D.地球公转速度将变慢
【答案】(1)B (2)A [此地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6月22日最小,有一次最大值,且最大值为90°,故该地位于南回归线。根据图示(P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以为北半球冬至日,重庆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也就是太阳直射当地经线时的太阳高度,此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2时。如图所示: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1)就全球范围来讲,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太阳高度以直射点为圆心,在地表呈同心圆向四周递减。 (2)随纬度
变化 具体如下图所示: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具体如下图所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公式
H=90°-两点纬度差(和)。
2.含义
(1)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2)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
(3)纬度差(和):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用高纬度减去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若计算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零,说明此点此时在晨昏线上;若小于零,说明此点此时为极夜。三、昼夜长短
1.纬度变化规律二分二至日时昼长随纬度的变化线 2.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1)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该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另一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
(2)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则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则相反。
(3)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的昼长就变长;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的昼长就变长。3.昼夜长短的计算(2)根据日出、日落时刻求昼长、夜长。
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正午12时-日出时刻)×2。
夜长=24小时-昼长。
图解:设图中椭圆周长为24小时,0:00和12:00把椭圆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日出、日落是两个移动的点,日出到日落为昼长。
日出到12:00的时间等于12:00到日落的时间;日落到0:00的时间等于0:00到日出的时间。由图可以得出:
昼长=2×(12-日出)=2×(日落-12)=24-2×日出=2×日落-24。3.绘图(我们以夏至日,即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时为例来说明绘图方法。)
作图过程:(1)画黄道面:过圆心画一条水平线表示黄道平面,并延长与大圆相交于两点;(2)画地轴:地轴应与黄道面之间成66.5°的夹角;(3)画赤道:赤道与地轴垂直,与黄道面相交成23.5°夹角;(4)画南、北回归线:以黄道面与大圆的两个交点为起点,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即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范围); (5)画极圈:以通过地心且与黄道面垂直的假想线与地面的交点为起点分别画两条平行于赤道的虚线,表示南、北极圈(极圈的度数就是地轴倾斜的角度,与黄赤交角互为余角);(6)画太阳光线:通过太阳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画直射点太阳光线(至少要画三条,南北边界两条,中间一条,都要互相平行);(7)画晨昏线:过地心画出的太阳光线的垂线就是晨昏线,夏至日应与南北极圈相切。(注意本题介绍的方法是把地轴画成倾斜方向时的画法,想一想,如果把地轴画成垂直的,图该如何画。)教材第24页活动
∵图中两条光线平行,
∴图1中α=β=φ-δ
图2中α=β=φ+δ
∴图1中H=90°-α=90°-β=90°-(φ-δ)
图2中H=90°-α=90°-β=90°-(φ+δ)
3.略。课件32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2)速度:②波的传播速度______①波。
(3)性质: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________;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______时,还会发生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4)应用:“透视”地球________的结构。 横波(S)固体纵波(P)固体液体 快于不同界面反射折射内部2.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分为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三个圈层。
(1)地壳。
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平均厚度约________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________千米,海洋部分平均约________千米。
(2)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a________与b___________之间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17336莫霍面古登堡面(3)地核。
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_________所包围的球体。古登堡面液态熔融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是__________的基础条件之一,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___________。
2.水圈:由________水、________水和________水组成。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密切,其又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3.生物圈:生物是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因素。生命生存迅速下降液态固态气态地表水地下水主体最活跃1.教材第25页“图1-21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
提示:(1)地震波可分为纵波和横波,波速较快的是纵波。
(2)横波在外地核不能传播。
(3)在莫霍面附近,纵、横波的波速明显增加;在古登堡面附近,横波在此完全消失(波速度为0),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4)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就是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确定的。地球从外到内依次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2.教材第26页“图1-22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
提示:从图可看出地球内部圈层从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上层地幔、下层地幔)、地核(外核和内核)。各圈层的厚度不一致,组成物质也有变化。假如地球有无底洞,我们能穿越吗?我们从某一点开始,挖一条隧道钻入地面,直通地心。我们先假设地球为质量均匀的球体,并忽略摩擦力、地球自转和其他状况,当一个人掉进隧道后,他就会像钟摆一样在隧道两端来回运动,整个过程历时约42分钟。但这在现实世界是不会发生的。为什么呢?地球的内部圈层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是如何界定的?
3.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划分为几个部分?
4.如何区分地壳和岩石圈?【例证1】读“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代表的圈层中,表示地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②全部 B.③下部
C.④上部 D.④下部答案:(1)B (2)B【练习1】人类不仅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知识,还利用地震波来寻找地下矿藏。读图,回答(1)~(2)题。地震波波速和地球内部构造图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和③传到①时,波速突然增加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下降
D.①和②均为固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幔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
【答案】(1)B (2)D [根据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可判断③④分别代表横波、纵波,①②分别代表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能通过三态物质,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莫霍面下,纵、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莫霍面以上为地壳部分,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它们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地震波的特点和意义如下表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2)界面及其波速的变化特点。3.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概况,可简化总结成下表以便于记忆。
图解: 地球内部的分层 4.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2年10月21日报道:一位英国游客在巴西亚马孙地区旅游时,发现了一种似乎不属于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从视频截屏照片来看,这两名游客当时正在拍摄当地的一群孩子,而孩子们身后的树林中惊现一个奇异的蓝色光源,光源左侧不远处还站着一个人形生物。亚马孙地区本就以外星人光顾而著称,外星人似乎对该地区的多样的物种兴趣十足。地球外部圈层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地球外部圈层是怎样划分的?
2.地球各外部圈层有何主要特征?【例证2】读下图,回答(1)~(3)题。
(1)②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 B.湖泊
C.冰川 D.海洋
(2)①②③④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更新之中的是( )
A.④ B.②
C.① D.③
(3)③圈层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土壤 D.生物答案:(1)D (2)B (3)D
【练习2】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圈是一个不规则、不连续的圈层
B.岩石圈就是由地球表面的岩石构成的
C.生物圈是一个独立的圈层
D.水圈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答案】D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组成及主要特征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与岩石圈共同作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2.地球各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