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13 17: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张骞把在西域各国的见闻,以及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向汉武帝进行汇报。张骞的出使在当时
A.实现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
C.沟通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B.建立了汉朝与回纥的联盟
D.促进了党项民族的封建化
2.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上都是通过西域传入中国的。这一现象
A.改善了中国的食物结构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体现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D.反映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3.15世纪以来,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欢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这主要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畅通
C.工业革命的推动
B.全球航路的开辟
D.国际组织的协调
4.13世纪,中国北方草原兴起的蒙古汗国曾经进行了三次西征,蒙古铁骑直抵黑海北岸,一直打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攻占巴格达等城市。蒙古汗国的西征
A.推动了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扩大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
B.造成了欧洲政治文化的重构
D.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这在当时
A.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C.反映了帝国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瓦解
B.确立了基于政治理论的民族自决原则
D.废除了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6.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右图)。这反映出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模式
C.中华文化注重政治认同
D.中华文化优于其他文明
7.根据国内外考古资料及学者们新近的研究成果,在许多距今15000年至10000年之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中,已经出现了诸如块根作物的种植及谷物的采集和栽培。这表明当时
A.开始使用金属生产工具
C.已经出现了农业的萌芽
B.人类食物资源出现危机
D.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8.西周时期,周天子是王朝最高统治者,握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祭祀等大权。王位嫡长子继承制度完备。周天子之下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辅佐周王统治。三公之下有辅佐周王管理政务的太宰,总揽朝政。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
C.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
B.国家政权建设基本上已经完备
D.中国早期国家建立了世袭王朝
9.春秋中后期,铁制农具、牛耕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这使得私田开垦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此可知,当时
A.生产力促进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C.西周王室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少
B.地主阶级封建化进程加快
D.百家争鸣的局面基本形成
10.士阶层作为宗法贵族的底层,在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之后,许多贵族降到士阶层。新兴地主阶级在向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和夺权胜利之后,打击了贵族统治,士阶层获得自由。这一变化的根源在于
A.周王室的衰微
C.生产力的发展
B.工商食官的瓦解
D.大国争霸的加剧
11.秦朝在今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及在今福建一带设置闽中郡,汉朝在西北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这些措施在当时
A.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
C.形成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B.稳定了东北边疆地区的局势
D.推动了南匈奴的内迁和汉化
12.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汉简《二年(吕后二年)律令·金布律》载:“诸私为蓾(卤)盐、煮济、汉,及有私盐井煮者,税之,县官取一,主取五。”据此可知,当时
A.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C.分封诸侯、尊崇儒学
B.盐铁专卖、律法严苛
D.改革币制、节省开支
13.辽宁朝阳唐墓中出土了一组唐代陶瓷乐舞俑(下图),其中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乐舞艺术体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C.社会生活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
B.民族乐舞发展程度较高
D.钟鼓舞蹈艺术开始兴起
14.《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了830名进士,按其出身统计,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区,而荆南(湖北江陵)距长安不远,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时号为“破天荒”。这说明当时科举制
A.录取依据缺乏公平
C.导致门阀制度瓦解
B.选拔效能受到了限制
D.难以在全国有效推行
15.所谓“内”,是指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权;“外”则是指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外重内轻可能引发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王朝走向瓦解。唐代“外重内轻”局面主要形成于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唐玄宗时期
16.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执政时期曾经大规模地进行毁灭佛法的活动,史称“三武灭佛”。这一做法
A.推动了“三教合归儒”
C.消除了域外文化影响
B.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
D.抑制了佛教文化传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孔子学说的创立源于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现实不满。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观念,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私学发展,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创立儒学的社会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主要成就及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夺得天下,想继续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却失败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则崇尚黄老思想而休养生息,但用来打天下的法家思想并不适合长治久安,历史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不是通过战争和强力取胜来“选择”,而是通过对和平与道德的愿景来选择。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在政治上的“独尊儒术”;二是提出按德性和学问的标准建立常规和制度化的察举。这上述两点也就是“汉制”有别于“秦制”的基本特点。
-摘编自何怀宏《周文与汉制:传统中国的道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朝相比,汉代治国思想和制度的变化。(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治国思想和制度变化的意义。(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江村大墓”及附近的窦皇后陵等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查。“江村大墓”出土陶俑。陶俑数量众多,墓中陪葬品相较其他帝王简朴很多,无奢侈物件。
材料二 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三 印证霸陵
材料四 (“江村大墓”)平面为“亞”字形大墓。“亞”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在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从史料证史的角度,说明材料一、二对汉初时代特征的印证。(4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江村大墓”被确认为是霸陵的理由。(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隋代义仓作为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创举,是民间社区应对自然灾害的互助自救形式,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开皇五年(585),掌管全国财赋统计与支调的度支尚书长孙平,鉴于“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长孙平认真总结了当时在民间已经践行多年且行之有效的互助自救措施,充分汲取历史上民间自救的经验教训,将当时的民间自救措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当时仓廪的设计与施工,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对力学知识和防潮、防火知识的认识,其内部结构合理、修筑简便易行,综合技术在仓廪建筑中得到实际运用。
-摘编自魏明孔《从义仓设置看隋代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义仓的特点及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孙平能够创设义仓的原因。(4分)
尚义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四次阶段测试
历史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以张骞通西域“凿空”创设问题情景,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兼具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解题关键是依据张骞通西域“凿空”的史事分析其作用。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B项中的“回纥”、D项中的“党项”出现的时期都与汉朝不符合,均予排除。
2.A【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传入中国创设问题情景,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兼具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分析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特征。“西瓜、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物种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植物物种,有利于改善中国人民的食物结构,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3.B【解析】本题以15世纪之后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的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兼具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解题关键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结合历史现象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行分析。依据“15世纪以来”“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推动了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张,故B项符合题意。A、C、D从时间方面即可排除。
4.D【解析】本题以蒙古汗国的西征创设问题情景,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史事的能力,兼具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解题关键是依据“蒙古汗国的三次西征”分析其对亚欧内陆的影响,特别是民族分布、文化面貌的影响。蒙古西征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交流,改变了一些地区的文化面貌,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材料,B项符合拿破仑战争对欧洲的影响、C项不符合蒙古文化的特征,均予排除。
5.A【解析】本题以“一战后期,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创设问题情景,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兼具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期,“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建立”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故A项符合题意。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B、D两项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均予排除。
6.A【解析】据材料“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可知,中国文明孕育地区有7个之多,即源头的多元性,故A项符合题意。“一体”是指中华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一致性,仅从材料信息看不出“一体”,排除B项。政治认同是一种群体政治认同的理念,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优于其他地区文明”的结论,排除D项。
7.C【解析】本题以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创设问题情景,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运用史料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兼具考查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考查内容为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解题关键是分析材料,根据国内外考古资料及学者们新近的研究成果,在许多距今15000年至10000年之间的“中石器时代”遗址中,诸如块根作物的种植及谷物的采集和栽培,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萌芽”,故C项符合题意。金属工具的出现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新石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A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B、D两项与材料关联不密切。
8.B【解析】据材料“周天子握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祭祀等大权,是王朝最高统治者,周天子之下有太师、太傅、太保,称为“三公”,“三公”之下有辅佐周王管理政务的太宰,总揽朝政”可知,这反映出当时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国家制度体系,故B项符合题意。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排除A项。西周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排除C项。从夏朝开始就实行王位世袭制度,排除D项。
9.A【解析】“铁制农具、牛耕得到推广”说明社会生产力进步,“私田开垦的数量越来越多”反映了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化,故A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封建化进程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变法推动的,排除B项。西周时期与材料“春秋中后期”不符,排除C项。“百家争鸣的局面基本形成”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10.C【解析】据材料“在世卿世禄制度被废除之后,许多贵族降到士阶层”“新兴地主阶级在向奴隶主贵族夺权过程中和夺权胜利之后,打击了贵族统治,士阶层获得自由”
分析,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材料缺乏因果联系。
11.A【解析】本题以秦汉对岭南地区、西北地区置郡管理的史事创设问题情景,旨在考查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运用史料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兼及考查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考查内容为秦汉对岭南地区、西北地区的行政管理。解题关键是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信息进行思考。依据材料可知,秦朝加强了对西南、东南地区的行政管理,西汉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这些地区都属于当时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地区,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空间方位不符合材料,D项只符合汉代,均予排除。
12.A【解析】据题干“吕后二年”“诸私为蓾(卤)盐”“县官取一,主取五”等信息,结合“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允许民间煮盐”判断,A项符合题意。“律法严苛”不符合史实,“盐铁专卖”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分封诸侯、尊崇儒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改革币制”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
13.C【解析】由材料“涉及古琴、琵琶、箜篌、笙、排箫等各民族乐器”可知,唐代在艺术领域融合各民族的特色,说明文化具有多元开放的特征,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乐舞俑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排除A项。“发展程度较高”表述缺乏对比,排除B项。钟鼓舞蹈在唐之前已经出现,排除D项。
14.B【解析】由材料“大都出身于新老士族聚居的京畿地区,而荆南(湖北江陵)距长安不远,直到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才有一人及第”可知,进士多出自新老士族,说明科举制选拔人才依然受到门阀士族的影响,选拔效能受限,故B项符合题意。科举制注重才能,通过考试的方式体现公平公正,排除A项。材料强调门阀制度对科举选官制的影响,“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唐代科举制在全国推行,排除D项。
15.D【解析】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实际。
16.D【解析】依据“毁灭佛法”“三武灭佛”分析,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与材料“毁灭佛法”的主旨不符。
17.(1)背景:政治上,王室衰微、社会动荡;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私田开垦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军事上,诸侯纷争,战火频仍;文化上,礼崩乐坏。(8分)
(2)成就及作用:政治上,提出“仁”的学说,“为政以德”,奠定了后世以德治国的思想基础。教育上,“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文化上,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有利于先秦文化的传承。(6分)
18.(1)治国思想:从汉初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4分)制度:政治思想上“尊崇儒术”;选官制度上实行按德性和学问为标准的察举制。(4分)
(2)意义: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按德性和学问选拔人才开启了古代选举制度的先河。(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1)材料一为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材料二为文献史料,二者印证了西汉初年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的与民休息、休养生息的政策。(共4分)
(2)陪葬品和文献互证,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从出土的官印、墓葬形制,结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多重印证下可确认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8分)
20.(1)特点:政府在民间社区互助基础上建立;按照贫富量力输纳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贮存来源;粮食必须贮存在当地闾巷;仓廪内部结构合理、修筑简便易行;义仓践行多年,行之有效;官方储备与民间积储相结合。(6分,任答4点即可)作用:置仓积谷、预防荒年,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收到了良好社会效益,有利于维护统治。(4分,言之有理即可)
(2)原因:汲取民间自救的经验教训,总结改进民间互助自救措施;将民间社区仓储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获得隋文帝的支持;仓廪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高,有利于仓廪的修建与维护。(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