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整理与提升 巩固与检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其代表有“广绣”、“广彩”、“镬耳屋”、“粤菜”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蚕丝制作“广绣”,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使用黏土烧制“广彩”,黏土中含有硅酸盐
C.使用青砖建造“镬耳屋”,青砖的青色来自
D.添加小苏打蒸制“粤菜”糕点,小苏打的化学式为
2.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H4Cl、(NH4)2SO4、NaCl、Na2SO4,四种溶液区别,这种试剂是
A.NaOH溶液 B.AgNO3溶液 C.Ba(OH)2溶液 D.BaCl2溶液
3.下列气体呈红棕色的是
A.Cl2 B.SO2 C.NO2 D.CO2
4.已知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变黑。A与X反应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反应条件及部分产物已略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X能使蔗糖变黑主要体现了X的强氧化性
B.若A为铁,则足量A与X在室温下即可完全反应
C.若A为碳单质,则将C通入少量澄清石灰水中,最终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
D.工业上,B转化为D的反应需使用催化剂
5.以下关于铜跟浓、稀HNO3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1mol浓HNO3被还原转移2mol电子
B.Cu与浓HNO3反应剧烈,故氧化性浓HNO3强于稀HNO3
C.Cu与浓、稀HNO3反应都不需加热
D.生成等量的Cu(NO3)2,消耗浓HNO3的量多
6.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硫酸可用于生产化肥、农药和炸药等
B.硫黄和黄铁矿可以作为制备硫酸的原料
C.工业制备硫酸时,SO2转化为SO3的反应需要在加热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
D.反应生成的SO3可以用水直接吸收来制备硫酸
7.下列物质中,不能由金属跟非金属单质直接化合而成的是
A.Fe3O4 B.CuS C.FeCl3 D.Na2O2
8.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过滤 B.排空气法收集 C.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D.溶液的转移
A.A B.B C.C D.D
9.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10.下列反应属于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A.NH3与氯化氢反应 B.硝酸工厂用NH3氧化制取NO
C.雷雨时空气中的N2转化为NO D.由NH3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Cu(NO3)2固体,铜粉仍不溶解
B.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铜与浓硝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4H++2NO=Cu2++2NO2↑+2H2O
D.HNO3→NO→NO2,以上各步变化均能通过一步实现
12.除去粗盐中的杂质CaCl2、MgCl2和Na2SO4,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
A.除去Mg2+的主要反应:
B.试剂①一定不是溶液
C.检验是否除尽:取少量滤液,加稀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
D.滤液加稀盐酸时只发生反应: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上通过电解六水合氯化镁制取金属镁
B.接触法制硫酸时,煅烧黄铁矿以得到三氧化硫
C.浓硝酸与铁在常温下不能反应,所以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
D.“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和“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不能混用
14.硫黄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甲溶于水得乙溶液,向乙溶液中滴加双氧水,乙溶液变成丙溶液。向丙溶液里加入Na2S生成气体丁,把丁通入乙溶液中得到沉淀戊。甲、乙、丙、丁、戊均含有硫元素,则它们分别为
A.SO3、H2SO4、H2SO3、H2S、S
B.SO2、H2SO3、H2SO4、S、H2S
C.SO3、H2SO4、H2SO3、S、H2S
D.SO2、H2SO3、H2SO4、H2S、S
15.检验下列溶液是否变质,所选试剂或试纸肯定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溶液 Na2SO3溶液 FeSO4溶液 KI溶液 NaOH溶液
所选试剂或试纸 BaCl2溶液 KSCN溶液 AgNO3溶液 广泛pH试纸
A.A B.B C.C D.D
16.下列实验方法或者错误的是
A.转移溶液 B.制取蒸馏水 C.分离苯萃取碘水后的混合物 D.稀释浓硫酸
A.A B.B C.C D.D
17.物质的量之比为2:5的锌与稀硝酸反应,若硝酸被还原的产物为N2O,反应结束后锌没有剩余,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4 B.1:5 C.2:3 D.2:5
18.实验室用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向甲试管中先加浓硫酸,再加乙醇和乙酸
B.乙试管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
C.加入过量乙酸,可使乙醇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酯
D.实验完毕,可将乙酸乙酯从混合物中过滤出来
二、填空题
19.研究表明,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气体与雾霾的形成有关(如图所示)。
(1)过程①中NOx(x=1或2)发生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2)气体A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过程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4)已知:2H2S(g)+O2(g)=2S(s)+2H2O(l) △H1= -a kJ/mol
S(s)+O2(g)=SO2(g) △H2= -b kJ/mol
家庭常用燃料液化石油气中含有微量H2S,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0.请用实验方法证明某无色晶体是(NH4)2SO4___。
21.以下是氮循环的一部分:
(1)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2)NO2易溶于水并和水发生化学反应,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实验室收集NO的方法为___________。
(4)化合物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5)治理汽车尾气的一种方法是用催化剂使NO与CO发生反应:2NO+2CO=2CO2+N2,当生成1molN2时,被还原的NO为___________mol。
三、实验题
22.化学小组实验探究SO2与AgNO3溶液的反应。
(1)实验一:用如下装置(夹持、加热仪器略)制备SO2,将足量SO2通入AgNO3溶液中,迅速反应,得到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①浓H2SO4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试剂a是____________。
(2)对体系中有关物质性质分析得出:沉淀B可能为 、Ag2SO4或两者混合物。(资料:Ag2SO4微溶于水;Ag2SO3难溶于水)
实验二:验证B的成分
①写出Ag2SO3溶于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
②加入盐酸后沉淀D大部分溶解,剩余少量沉淀F。推断D中主要是BaSO3,进而推断B中含有Ag2SO3。向滤液E中加入一种试剂,可进一步证实B中含有Ag2SO3。所用试剂及现象是__________。
(3)根据沉淀F的存在,推测的产生有两个途径:
途径1: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被氧化生成Ag2SO4,随沉淀B进入D。
途径2:实验二中,被氧化为进入D。
实验三:探究的产生途径
①向溶液A中滴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含有________:取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Cl2溶液,未出现白色沉淀,可判断B中不含Ag2SO4。做出判断的理由:_______。
②实验三的结论:__________。
(4)实验一中SO2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物质性质分析,SO2与AgNO3溶液应该可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将实验一所得混合物放置一段时间,有Ag和生成。
(6)根据上述实验所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A.蚕丝为动物蛋白,主要成分是蛋白质,A正确;
B.黏土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含有硅酸盐,B正确;
C.是红色的,C错误;
D.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化学式为,D正确;
故选C。
2.C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能与NH4Cl溶液或(NH4)2SO4溶液产生有刺激气味的气体,现象相同,且与NaCl溶液或Na2SO4溶液不反应,则无法鉴别四种溶液,A错误;
B.AgNO3溶液与这四种溶液混合均会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B错误;
C.氢氧化钡溶液与(NH4)2SO4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NH4Cl溶液混合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NaCl溶液混合无现象,与Na2SO4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能鉴别四种溶液,C正确;
D.氯化钡溶液能与(NH4)2SO4溶液及Na2SO4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D错误;
故选C。
3.C
【分析】根据气体的颜色回答。
【详解】通常, Cl2为黄绿色气体,NO2为红棕色气体,SO2、CO2为无色气体。
本题选C。
4.D
【分析】X为一种常见酸的浓溶液,能使蔗糖粉末变黑,则X是硫酸,D和水反应生成硫酸,则D是三氧化硫,B和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则B是二氧化硫。
【详解】A.X能使蔗糖变黑,说明X为浓硫酸,该现象主要体现了浓硫酸的脱水性,A错误;
B.常温下铁遇浓硫酸发生钝化,B错误;
C.若A为碳单质,则C为CO2,过量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最终没有沉淀产生,C错误;
D.由题意,D为SO3,则B为SO2,则SO2转化为SO3需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5.A
【详解】A.铜和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硝酸中N的化合价从+5价降低到+4价,1molHNO3得到1mol电子,所以1mol浓HNO3被还原转移1mol电子,故A错误;
B.Cu与浓HNO3反应剧烈,与稀硝酸反应比较缓慢,故氧化性浓HNO3强于稀HNO3,故B正确;
C.铜和浓、稀硝酸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常温下即可进行,故C正确;
D.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铜和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生成3mol硝酸铜,消耗浓硝酸为12mol,消耗稀硝酸为8mol,所以消耗的浓硝酸的量多,故D正确;
故选A。
6.D
【详解】A.硫酸可用于生产化肥,如硫酸铵,生产农药,如制备硫酸铜来配制波尔多液,生产炸药,如制备TNT作催化剂,A项正确;
B.硫黄或黄铁矿和氧气焙烧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氧气反应产生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于水得硫酸,因此以硫黄或黄铁矿作为原料可用于制取硫酸,B项正确;
C.工业制备硫酸时,SO2转化为SO3的反应在400-500℃、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进行,C项正确;
D.三氧化硫极易溶于水,溶于水易形成酸雾,因此工业生产中用98.3%的浓硫酸来吸收SO3,D项错误;
答案选D。
7.B
【详解】A.Fe3O4可以通过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A不符合;
B.铜在硫中燃烧生成Cu2S,得不到CuS,B符合;
C.FeCl3可以通过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不符合;
D.Na2O2可以通过钠在氧气中燃烧生成,D不符合;
答案选B。
8.B
【详解】A.过滤时,漏斗下端应紧靠烧杯内壁,A操作不规范;
B.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B操作规范;
C.混合浓硫酸和乙醇时,应将浓硫酸缓慢倒入乙醇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C操作不规范;
D.转移溶液时,应使用玻璃棒引流,D操作不规范;
答案选B。
9.A
【分析】陶瓷是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
【详解】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故A错误;
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故B正确;
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故C正确;
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故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握物质性质、反应与用途为解答的关键。
10.C
【分析】氮的固定是指氮元素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的过程。
【详解】A.NH3与氯化氢反应时,NH3分子中含有化合态的氮,A不符合题意;
B.硝酸工厂用NH3氧化制取NO时,NH3分子中含有化合态的氮元素,B不符合题意;
C.雷雨时空气中的N2转化为NO时,N2中含有游离态的氮元素,C符合题意;
D.由NH3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时,反应物NH3中含有化合态的氮元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A
【详解】A.在稀硫酸中加入Cu(NO3)2固体后,Cu能和、NO发生反应:3Cu +8H++2NO=3Cu2++2NO↑+4H2O,所以铜粉会溶解,故A错误;
B.碱性溶液可以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所以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的水溶液一定显碱性,故B正确;
C.Cu与浓HNO3反应生成N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 +4H++2NO=Cu2++2NO2↑+2H2O,故C正确;
D.Cu与稀硝酸反应时,还原产物为NO,NO可与O2反应生成NO2,所以HNO3→NO→NO2,以上各步变化均能通过一步实现,故D正确;
答案选A。
12.D
【分析】粗盐中的杂质离子为、和可分别用过量的Na2CO3、NaOH、BaCl2溶液将其转化为沉淀,剩余的、均用稀盐酸除去,据此解答。
【详解】A.除去Mg2+用氢氧化钠,发生的主要反应为:,A正确;
B.由于过量的氯化钡需要利用碳酸钠除去,因此碳酸钠一定在氯化钡的后面加入,则试剂①一定不是溶液,B正确;
C.检验是否除尽:取少量滤液,加稀盐酸酸化,再加BaCl2溶液,C正确;
D.滤液加稀盐酸时发生反应:、2H++CO=CO2↑+H2O,D错误;
答案选D。
13.D
【详解】A.六水合氯化镁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的无水氯化镁制取金属镁,A不正确;
B.接触法制硫酸时,煅烧黄铁矿只能得到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在接触室经催化氧化才能转化为三氧化硫,B不正确;
C.在常温下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在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并阻止反应继续发生,所以可用铁质容器贮运浓硝酸,C不正确;
D.“洁厕灵”(主要成分为盐酸)和“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不能混用,若两者混用会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不仅达不到各自预期的作用效果,还会污染环境,D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D。
14.D
【详解】硫黄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气体甲是SO2,SO2溶于水与水发生反应产生乙是H2SO3,H2SO3具有还原性,会被双氧水氧化产生丙是H2SO4,H2SO4与Na2S反应产生丁是H2S,H2SO3、H2S发生反应产生S、H2O,则戊是S,故甲、乙、丙、丁、戊分别是SO2、H2SO3、H2SO4、H2S、S,合理选项是D。
15.B
【详解】A.Na2SO3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Na2SO4,检验需先加足量盐酸,再加BaCl2溶液,试剂选择不全,不符题意;
B.Fe2+溶液中易被氧化为Fe3+,Fe3+遇SCN-形成易溶难电离的[Fe(SCN)6]3-,溶液变为血红色,试剂选择正确,符合题意;
C.I-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I2,检验I2需用淀粉试液,试剂选择错误,不符题意;
D.NaOH溶液易吸收空气中的CO2形成Na2CO3杂质,所以选择澄清石灰水可检验溶液中是否有,试剂选择错误,不符题意;
综上,本题选B。
16.B
【详解】A.向容量瓶中的转移液体需要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伸入刻度线下方,图中操作正确,A正确;
B.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冷凝管中水采用逆流方式,.所以下口为进水口、上口为出水口,B错误;
C.分离苯萃取碘水后的混合物采用分液的方法,图中操作无误,C正确; ;
D.稀释浓硫酸时,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蒸馏水中,并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而溅出液体,D正确;
故选B。
17.A
【详解】设Zn为2mol、HNO3为5mol,锌与稀硝酸反应时硝酸既表现酸性又表现氢化性,根据原子守恒和电子守恒,2mol锌失去4mol电子,生成2mol锌离子,由于生成硝酸锌,则其结合的硝酸根离子是4mol,剩余的1mol硝酸被还原为N2O就得到4mol电子,说明硝酸也全部反应,则该反应中被还原的硝酸与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4,反应方程式为4Zn+10HNO3=4Zn(NO3)2+N2O↑+5H2O,故选A。
18.B
【详解】A.向甲试管中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待溶液冷却后在加入乙酸,A错误;
B.乙试管中导管不伸入液面下,这既可以防止倒吸现象的发生,又可以溶解乙醇、反应消耗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B正确;
C.加入过量乙酸,可提高乙醇的溶解度,但由于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因此不能使乙醇完全转化为乙酸乙酯,C错误;
D.乙酸乙酯是不溶液水的液体物质,因此实验完毕,可将乙酸乙酯从混合物中通过分液分离出来,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19. 氧化 NH3 2SO2+O22SO3 2H2S(g)+3O2(g) == 2SO2(g)+2H2O(l) △H= -(a+2b) kJ/mol
【分析】由图可知:燃料产生的氮氧化物转化成最高价氮的氧化物,并和水反应生成硝酸,进一步与NH3生成铵盐;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最高价硫的氧化物SO3,并与水形成硫酸,进一步与氨气生成硫酸铵;两种铵盐和燃料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形成雾霾。在此认识基础上对本题做出解答。
【详解】(1)NO或NO2生成N2O5,N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故答案为:氧化
(2)与HNO3或H2SO4反应生成相应铵盐的气体是NH3,故答案为:NH3
(3)SO2生成SO3需要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2SO2+O22SO3,故答案为:2SO2+O22SO3
(4)由反应:2H2S(g)+O2(g)=2S(s)+2H2O(l) ①S(s)+O2(g)=SO2(g)②,由盖斯定律可知①+2×②得到H2S燃烧生成SO2的反应:2H2S(g)+3O2(g) =2SO2(g)+2H2O(l) △H,故△H=△H1+2△H2=-(a+2b) kJ/mol,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S(g)+3O2(g) =2SO2(g)+2H2O(l) △H =-(a+2b) kJ/mol,故答案为:2H2S(g)+3O2(g) = 2SO2(g) + 2H2O(l) △H =-(a+2b) kJ/mol
【点睛】焓变随热化学方程式变化的运算规则为:方程乘以某数,则焓变也乘以该数;方程相加减,则焓变也相加减。
20.取少量该无色晶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将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加热,并在试管口处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说明该晶体中含有。再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该晶体中含有。由此可证明该晶体为(NH4)2SO4
【详解】用实验方法证明某无色晶体是(NH4)2SO4,既需要检验银离子铵根离子, 需要检验阴离子硫酸根离子,则实验方案为:取少量该无色晶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将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加热,并在试管口处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说明该晶体中含有。再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若无明显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该晶体中含有。由此可证明该晶体为(NH4)2SO4。
21.(1)2NO+O2=2NO2
(2)1∶2
(3)排水法收集
(4)HNO3
(5)2
【分析】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N2+O22NO,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O2=2NO2,二氧化氨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 )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以此来解析;
【详解】(1)反应①为一氧化氮和氧气反应,一氧化氮和氧气化合为二氧化氮,反应为2NO+O2=2NO2,
(2)反应③为二氧化氮和水反应:3NO2+H2O=2HNO3+NO ,N元素化合价由+4价既降低为+2价又升高为+5价,二氧化氮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根据化合价升降守恒可知,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
(3)NO不溶于水,而且接触空气易被氧化,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4)根据分析可知化合物A的化学式为HNO3;
(5)NO与CO反应生成CO2和N2,反应为:2NO+2CO=2CO2+N2,N的化合价由+2价降低为0价,化合价降低被还原,生成1mol氮气,被还原的NO为2mol;
22. 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浓硫酸或饱和的NaHSO3溶液 Ag2SO3+4NH3 H2O=2 Ag(NH3)2++SO32-+4H2O H2O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B中含有Ag2SO3 Ag+ 因为若含有Ag2SO4,加入BaCl2溶液会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未被氧化生成Ag2SO4;实验二中,SO32-被氧化为SO42- 2Ag++SO2+H2O= Ag2SO3+2H+ 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银的速率大于生成银和硫酸根离子的速率,碱性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更易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
【分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探究SO2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实验过程先用铜片和浓硫酸反应制备SO2,再将SO2通入硝酸银溶液中,对所得产物进行探究,可依据元素化合物知识解答。
【详解】(1)①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故答案为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②由于烧瓶中的空气没有排出,反应生成的SO2可能会被氧气氧化为SO3,SO3会干扰后续的实验,所以试剂a应为除去杂质SO3的试剂,可以用饱和NaHSO3溶液;
故答案为饱和NaHSO3溶液;
(2)①Ag2SO3溶于氨水得到Ag(NH3)2+,离子方程式为:Ag2SO3+4NH3 H2O=2 Ag(NH3)2++SO32-+4H2O,
故答案为Ag2SO3+4NH3 H2O=2 Ag(NH3)2++SO32-+4H2O;
②推测沉淀D为BaSO3,加过量稀盐酸溶解得滤液E和少量沉淀F,则E中可能含有溶解的SO2,可加入双氧水溶液,若加入双氧水溶液可以将亚硫酸或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从而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则证明B中含有Ag2SO3;
故答案为H2O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B中含有Ag2SO3;
(3)①加入过量盐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Ag+;B中不含Ag2SO4,因若含有Ag2SO4,加入BaCl2溶液会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Ag+;因若含有Ag2SO4,加入BaCl2溶液会生成难溶的BaSO4白色沉淀;
②实验三的结论:实验一中,SO2在AgNO3溶液中未被氧化生成Ag2SO4;实验二中,SO32-被氧化为SO42-;
(4)根据以上分析,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银沉淀,离子方程式为:2Ag++SO2+H2O= Ag2SO3+2H+,
故答案为2Ag++SO2+H2O= Ag2SO3+2H+;
(6)综合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的分析,可以得出该实验的结论为: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银的速率大于生成银和硫酸根离子的速率,碱性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更易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
故答案为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银的速率大于生成银和硫酸根离子的速率,碱性溶液中亚硫酸根离子更易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