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汝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17: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汝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2023.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当下,不管是从诗人队伍的规模、诗歌创作和阅读的数量,还是诗歌期诵、诗歌分享等各类活动的举办情况等方面考察,诗坛内外都清晰地感觉到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没有一种文体能像诗歌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被寄予如此盛大的厚望。但是我们也能清晰地感觉到,当下也没有一种文体能像新诗这样,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大相径庭的评价,引起如此激烈的争论。
好在,在融媒体时代,我们正在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最为有效的途径和速度凝聚共识。不管是从形式上,还是从精神内核上,诗歌与融媒体是一种高度契合的关系,融媒体是实现诗歌经典化、促成诗歌共识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的传播规律和精神实质遥相呼应。融媒体已经深刻影响了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在客观上已经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让其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迟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
在传统传播媒介下,诗歌经典化的三个重要环节是选本、批评和文学史著作。在融媒体阶段,诗歌经典化的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效率也大大提高。首先,融媒体诗歌选本的覆盖面远远大于纸质的出版物,编辑成本也会大大降低。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其次,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上,互联网出版率先打破的是批评的门槛,真正实现了人人可以参与的文学作品传播流程,最大程序地减少了诗歌批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最后,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可以丰富文学史著素材,颠覆性地提高了作品的检索性,使文学史著在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主张更加具有说服性。总之,融媒体时代,诗歌经典化的速度和效率相比于传统手段有了几何级数的增长,使得我们同时代人能够更好地辨别出那些优秀的诗作。
(摘编自金石开《融媒体和新诗共识的可能性》)
材料二:
在融媒体时代,诗人们要掌握互联网传播的技巧,更要了解传播媒介的变化对创作的影响,发出与这个时代精神气质相吻合的声音,这样融媒体才能真正地助长诗歌事业。
首先,我们应该回到一个常识,诗歌的生命在读者那里。诗人创作了诗歌,但是只有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并通过读者的传播与阅读,进入读者的词汇库中,形成大众的文化基因,诗歌的生命才真正形成。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虽然诗歌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闹述性”,但是那些“表达复杂世界的复杂语言”在经专业工作者处理之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的文字不是诗歌。
当然,诗歌的大众化并不是要诗人在创作中放弃写作的难度,一味地写“口水诗”。当我们回顾诗歌史中的经典之作,会很容易看到,大多数情况下,“有难度的写作”与“群众喜闻乐见”并不冲突。即使是那些极具“难度”的经典,普通读者在专业解读的帮助下,依然能够读出其中的美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也需要不断地提升诗歌阅读能力。我们虽然可以对读者进行适当的诗歌鉴赏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大众的口味从来不是某条单一途径能够塑造的。也就是说,读者的审美标准来自现实生活,诗歌要反过来追寻现实生活的诗意。更何况,当我们谈论读者时,并不是特指那些没有经过任何文字训练的人,而是包括诗人、评论家、出版家、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在内的所有人。
其次,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但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诗人几乎毫无例外地诞生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怀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生活的拳拳之心,企身心地投入到社会生活生产当中,然后才成为诗人。在推进新时代建设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诗人如何以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表达出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融媒体建设,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
(摘编自《融媒体与诗歌的生命》)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对新诗在创作、传播和阅读的过程中的评价反差很大,预示诗歌回暖现象的到来。
B.在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深刻影响诗歌创作、评价、阅读和传播体系,实现了诗歌经典化。
C.极具“难度”的经典诗歌更能激发普通读者的阅读美感,提升他们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D.诗人在新时代应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用诗歌形式表达出新时期的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媒体在大面积体现读者审美趣味和引导读者对诗歌进行严肃的评价上具有重大作用。( )
B.网络诗歌的繁荣证实了互联网共享、互动、协同的理念,与诗歌传播规律和精神的呼应。
C.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认为以读者为中心是解决诗歌创作的有效途径。
D.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可以通过诗歌谋生,说明以诗人为职业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
3.(3分)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
A.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
B.古罗马奥维德:“诗歌能使伟大的业绩永垂青史,使英名代代相传。”
C.司马迁:“以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D.宋代惠洪:“白乐天每作诗,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易之。”
4.(4分)融媒体是如何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 )
5.(4分)1942年,毛泽东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大众化”的文艺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诗人如何实现诗歌的“大众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鹤的舞蹈
张抗抗
①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20世纪60年代末从杭州到北大荒下乡时,我报名的那个农场,就叫鹤立河农场,隶属于鹤岗市。想来在很久以前,三江平原湿地上,一定曾经自由地生活着许多许多的白鹅、灰鹤,那地方因鹤得名。
②但我到达鹤立河农场的连队时,几乎已经见不到鹤的踪影了。水库边草甸深处,偶有一只白色的长脖老鹤,细脚独立,低头于浅水觅鱼。有人走近,它便伸开翅膀迅速仰天起飞,单腿忽而变成两根,垂直悬挂于身后,瘦腿伶仃,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那一刻我几乎惊呆,而后激动不已,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鹅,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
③但事实上,那时候三江湿地正被大规模地开发成农田,鹤立河早已徒有虚名了。
④1977年,我带着关于白鹤之梦的破灭与一线尚存的人生理想,来到哈尔滨,读书后又留在那儿。有一天,在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境下,白鹤突然出现了——它们以舞蹈的姿势,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那是我生命中值得庆贺的幸运日,后来的岁月中,它们仍不断地令我陶醉与回味。时隔20余年,当时的情形仍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⑤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息,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晴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伴奏的音乐流淌在它们的血液里,我们人类是听不见的。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一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任何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美而自愧不如。当笼中所有的鹤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⑥那一刻,我相信天下所有见过鹤舞的人,都会为它们的真诚率性而深深感动。
⑦也许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比鹤的舞蹈更奇妙、更精美、更富于感彩了。20多年前我曾见过笼中之鹤的舞蹈,从此终生不忘。但也因而有一丝悲哀挥之不去,我只能想象着那些杨居在蓝天野地的鹤群,大自然辽阔的舞台,会使它们的舞蹈更加舒畅与自由。
⑧在扎龙见到一位春夏常出没于沼泽,业余拍摄野生鹤群的企业家王克举,并参观了他自费建立的扎龙梦鹤苑主题公园。前后十余年,他拍下野生鹤冬夏生活形态图片近万幅,在梦鹤苑几排红砖平房的白墙上,悬挂着几百帧扎龙丹顶鹤与大天鹅的艺术摄影图片。色彩光影、雪雾水波、鹤立鹅飞鹤鸣鹤舞,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有人以这种方式,将仙鹤自创自演的舞蹈,在镜头中永久珍藏。
⑨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种形式的挽留,留住湿地沼泽——适宜野生丹顶鹤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齐齐哈尔市政府及扎龙自然保护区,在这20多年间已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李局长告诉我,扎龙的当务之急,需要设法将苇荡中遗存的几十家农户,全部迁出保护区。北大荒是仙鹤的故乡。据悉,当年知青大量开垦的湿地,近年已陆续退耕还草。
⑩我相信自己是与鹤有缘的:我的两个外侄女,公爹为她们各自起名为鹅立与鹤飞(我事先并不知情)——愿以此怀念那些美丽的白色大鸟,再不会被我们忘却或忽视。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下乡时来到农场连队,日常很难见有仙风道骨之态的鹤,栖息地虽然叫鹤立河,但此地几乎早已见不到鹤的踪影。
B.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可看出“我”与鹤似乎有夙缘,长期执着于鹤之梦。
C.文中大段对鹤的描写,生动可感,令人神往,表明“我”对鹤由衷的喜爱,用一颗诚挚的心发现、欣赏鹤之美。
D.从文中“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鹤,以给自己一点心理安慰”可体会出,“长脖老鹤”是作者最钟情的动物。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一刻,我的呼吸几乎都停止了”“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通过侧面烘托,间接强化、突出了鹤的形象和品性。
B.“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是比喻、排比的手法,直接、生动、鲜活地展示出鹤的形象。
C.第八段承上一段联想到的大自然中的野生鹤,同时启下一段中另一种形式的挽留—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鹤”这一形象贯穿全文,围绕它串联起了鹤立河农场插队、动物园偶遇、扎龙拍鹤人等材料,它也是文章表情达意的聚焦点。
8.(6分)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鹤的形象特点。
9.(6分)有学者评价,张抗抗的文学气质,既温暖亲切,又理性硬朗,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强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曰:“善。虽然,吾尝与越南战争,栖之会稽。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且王方以存亡继绝为名,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而问曰:“此蛮夷之国,大夫何以俨然辱而临之?”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夫无报人之志而令人疑之,拙也;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事未发而先闻,危也。三者举事之大患。”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勐暴,群臣不堪。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微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与越南战争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节选自《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
10.(3分)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三A战B不C胜D城E门F不G守H越I遂J围K王L宫M杀N夫O差P而Q戮R其S相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古代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王置齐而伐越的“置”意思是放弃,与《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的“置”含义不同。
C.吴王大说的“说”通“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说,与郑人盟”的“说”用法相同。
D.顿首,即叩头,是一种交际礼仪,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在齐国作乱的田常因忌惮四人转而准备攻打鲁国,孔子得知后认为鲁国是他们的祖国,弟子们此时应挺身而出,救鲁国于危亡。
B.子贡出使吴国,对吴王指出吴国如同加在千钧重物体上的铢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如果保存鲁国,实际上能阻扼齐国的扩张。
C.子贡来到越国,越王表现得受宠若惊,对子贡的到来非常重视,亲自去迎接,并且最终接受了子贡的建议,答应按照计策行动。
D.子贡先对越王分析了吴王的态度,使越王认识到越国危险了,又指出做事的三大祸患,使越王更加紧张,从而为自己的劝说做好了准备。
13.(8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14.(3分)面对吴王先伐越后攻齐的说辞,子贡是如何进一步劝说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①
杜甫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
悲风生微绡,万里起古色。
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
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
有练实先书,临池真尽墨②。
俊拔为之主,暮年思转极。
未知张王后③,谁并百代则
呜呼东吴精,逸气感清识。
杨公拂箧笥,舒卷忘寝食。
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④。
【注释】①大历元年(766),杜甫居留夔州,看到了殿中监杨炎出示的张旭草书,有感而发,遂成此诗。张旭:唐代书法家,被誉为“草圣”,系杜甫旧友,因其为苏州人,故作者称之为“东吴精”。②南朝《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东汉草书家张芝“善草书,精劲绝伦。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把丝麻或布帛煮得柔软洁白),临池学书,池水尽墨”。③张王:指东汉书法家张芝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④据《国史补》记载,张旭饮酒辄草书,醒后自视,以为神异。
15.(3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既表达对张旭的怀念,又直接点出其书作难以得见,情深意浓。
B.“有练”两句,借张芝之事写张旭草书功力来自于孜孜不倦的练习。
C.诗歌中有对张旭草书的形象再现,也有对“张王”成就无人可及的感慨。
D.结尾两句收束全诗,“不独”表达了对张旭艺术旨趣及境界的看法。
16.(6分)“悲风生微绡”至“溟涨与笔力”这六句,是如何生动地写出张旭草书的气象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以“_________, ________”两句感慨人生短暂,于是会情不自禁地洒酒祭奠。
(2)《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里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与前面的“烽火扬州路”形成对照,表现国土沦丧的哀痛。
(3)《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二人相争必两败俱伤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应对未来资源枯竭的困境,人们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实现“人造太阳”,从而获取①______的清洁能源。1972年核物理学家李正武被正式任命为中国第一代“人造太阳”装置工程总体组组长,他②______地攻关。白天,他和各课题小组的同志讨论各种理论、技术问题,晚上回到家就忙着查阅资料,还经常接待深夜登门拜访的科研人员。
李正武③______,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为我国后来的物理实验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了解到国际社会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动态后,他立即建议用计算机系统控制物理实验然后采购处理诊断数据,这推动了装置环流器中国物理实验的进展。
在科研工作之外,李正武也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他严谨的态度给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其中多数成为国家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骨干力量。中国当代的“夸父”们带着青春、智慧、忠诚在实现中国人“人造太阳”梦的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王文华《李正武:让中国升起不落的“人造太阳”》,《中国科学家》)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两处引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良好睡眠的三个评价标准:一是入睡顺利,10至15分钟进入梦乡;二是整个睡眠过程完整,不在中途醒来;三是睡醒后感觉舒适、神清气爽。然而有调查显示,15%至35%的成人觉得自己的睡眠“很糟糕”。
睡眠质量下降是人们最常见的主诉和抱怨,临床上称为“睡眠障碍”。①_______:入睡难、时间短、睡眠浅、晨昏颠倒。无论是上述哪种表现,大家共同的感受都是“没睡好,不解乏”。
想睡个好觉需要一些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节律,找准自己的生物钟,才能获得高质量睡眠。②_______,不过传统中医认为,子、午两个时辰是每天温差变化最大的时间,这一段时间需要睡眠才有利于健康。除了找对睡眠的时间,③_______。卧室最好挂遮光的厚窗帘;尽量不要在卧室中放置家用电器,如电视、冰箱、电脑等;不要把手机放在枕边。同时要注意,上床后不要再看手机、听广播、看报纸,以免影响入睡。如果睡眠长时间难以改善,患者应尽早到专科就诊,寻求医生的帮助。
21.(3分)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粗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1979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
B.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犟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它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阅读者借此可以汲取丰富的语言养分,产生思想的飞跃,完成一次整体性的建构。特别是在社会性阅读萎靡的状态下,这一明确主张体现了教育的责任。但是,有同学认为,高中学业繁重,整本书阅读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也有同学认为,“短平快”的阅读更契合时代特征,整本书阅读根本就是不合时宜;还有同学认为,《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书死活看不下去,整本书阅读尽走艰深晦涩的路子。
作为一名高中学生,你是如何看待上述问题的 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论与驳论相结合,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诗歌的回暖到来与对新诗评价的反差没有直接关系;B项,融媒体只是优化了诗歌经典化的路径;C项,是在专业解读帮助下读出美感,且需要读者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
2.答案:C
解析:作者分析诗歌大众化和写作难度化的关系,主要是论述诗歌“以读者为中心”并不是要放弃写作的难度。
3.答案:D
解析:论述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A项,论述语言和民族历史文化的紧密关系;B项,强调诗的作用和意义;C项,论述文学和生活的紧密关系。
4.答案:①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②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③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融媒体更便捷和准确地优化诗歌创作路径:①材料一第三段”“这种“路径优化的首要因素,还是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诗人、评论家和读者之间最大公约数,把在传统传播环境中需要反复试错、迂回的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迅速发现最为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的诗意”。据此分析出,融媒体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体现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诗歌鉴赏趣味凝固稳定,贴近同时代人内心情感;②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汇聚专家意见,在履行编辑的职能(选择、优化和推荐诗歌)时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准确地反映诗坛主流声音,形成选本的权威性;③材料一第四段“在融媒体时代批评功能呈现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分析出,融媒体更加有效地实现了批评的意义,对批评的质量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答案:①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②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③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
解析:①材料二第二段“应提倡诗歌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反对把读者称为他们、自娱自乐、故弄玄虚的小众化、圈子化的诗歌创作倾向。诗歌作为文学的先锋队,应该建立起诗歌与读者之间畅通无阻的关系,让人民成为滋养诗歌创作的源头活水,让诗歌成为照亮人民心灵的艺术火炬”。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具备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②材料二第四段“诗人应该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旁观者;诗人应该是时代重大变化的推进者,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躲在房间里过着二手生活、为自己的个人化写作洋洋得意的人”。据此分析出,诗人应该投身到新时代社会生活中,吸取写作的源头活水;③材料二第五段“关注新时代的媒介特点,深入思索新时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格局与方向等问题,从而推动基调明亮、能量充足、人民喜爱、能发挥社会作用的新时代诗歌创作,促进我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发展”。据此分析出,诗人要努力挖掘生活的诗意,满足大众对艺术的追求。
6.答案:D
解析:“长脖老鹤”是作者精神寄托的物象,曾给予作者以极大的精神安慰,但不能说是最钟情的动物。
7.答案:B
解析:是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鹤的神态、动作等,没有用比喻。
8.答案:
①高做纯洁,鹤的独舞,举手之间尽现仙风道骨。
②真诚率性,双人舞中的鹤用腾跃、展翅等动作以表达内心感受,大方、毫不掩饰。
③热烈高雅,集体舞中的鹤从容、奔放。
9.答案:
①“温暖亲切”指的是鹤处笼中依然从容、高贵,给人以慰藉和能量,人们对鹤的保护和作者对鹤的由衷的热爱均以温暖亲切口吻描述。
②“理性硬朗”是指作者直面现实,表示隐忧,鹤因人类过度开发而大量减少,不自由,被人忘却或忽视,引发作者理性思考。
③温暖亲切与理性硬朗并写,鹤舞之美与护鹤呼告结合,给予作者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凸显文章主旨。
10.答案:DHM
11.答案:B
解析:两个“置”字含义相同。
12.答案:B
解析:“吴国如同加在千钧重物体上的铢两,能改变当前的形势”错。
13.答案:(1)等他们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
(2)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4.答案:①首先指出吴王攻打弱小的越国而害怕强大的齐国不是勇敢的表现。②然后指出吴国暂时保存越国,助鲁攻齐可以使诸侯朝见,称霸天下。③最后承诺自己可以去说服越王派出军队追随。
15.答案:C
解析:不知张王之后,谁能继之并立为百代的艺术典范?当然是张旭,因此“无人可及”是错误的
16.答案:①化静为动,如“悲风”两句化静为动,写薄绢之上仿佛有悲风从万里吹起,古色盎然,将黑白的静态的书法艺术转化为了生动可感的形象,生动写出了张旭草书苍劲宏大的气象。②比喻,如“锵锵”写观赏草书时仿佛听到佩玉晃动撞击发出的声音清越和谐,又仿佛看到群松挺立,表现出张旭草书清逸俊拔的气象。③联想,如“连山”两句运用联想,作者由连绵的笔势联想到山峦的起伏,由刚劲的笔力、狂放的意态联想到浩浩汤汤、波澜壮阔的大海,写出了张旭草书俊拔狂放的气象。
17.答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答案: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解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18.答案:①源源不绝(源源不断)②夜以继日(焚膏继晷)③高瞻远瞩(高屋建瓴)
解析:第①处,结合前文“人们希望通过可控核聚变反应来实现人造太阳“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人们希望向“人造太阳”获取连续不断的清洁能源,故此处可填”源源不绝”或”源源不断”,源源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源源不断:形容连续不断。第②处,结合后文”白天,他和各课题小组的同志讨论各种理论、技术问题,晚上回到家就忙着查阅资料,还经常接待深夜登门拜访的科研人员“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日夜不停地加紧攻关“人造太阳“这一项目,故此处可填“夜以继日“或”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地加紧干某件事(多形容十分勤奋、勤恳、忙碌)。焚膏继暑:点着灯烛接替日光来照明。形容夜以继日地工作或学习。第③处,结合后文“从哲学的高度,研究了等离子体的总体性质,提出了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品质参数空间的概念,为我国后来的物理实验研究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李正武站位高,目光远大,故此处可填“高瞻远瞩“或“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形容目光远大,高屋建瓴:在房顶上把瓶中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19.答案:了解到国际社会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动态后,他立即建议用计算机系统控制物理实验然后采集处理诊断数据,这推动了中国环流器装置物理实验的进展。
解析:第一处语病搭配不当,“采购”改成“采集”;第二处语病语序不当,应为“中国环流器装置物理实验”。
20.答案:①第一处“夸父”的引号是指出特殊含义,指当代中国从事“人造太阳”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巧用与主题相契合的“夸父逐日”典故,体现科技工作者不懈追求、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②第二处“人造太阳”的引号是为了标识这一具有特殊含义的专有名词,指可控核聚变反应产生清洁能源。加引号便于读者理解这项研究的内容,前后呼应阐明科技工作者在这一领域的目标。
解析:选段中“夸父”具有特殊含义,兼有用典,借用典故表现科研工作者的探究精神。“人造太阳”是表示研究内容,归纳后整理出来。
21.答案:A
解析:均为特定称谓。
22.答案:①睡眠障碍主要有四种表现;②睡眠时间(几点睡觉)并没有统一标准;③还要选择适宜的睡眠环境
23.答案:略
【写作提示】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指出“整本书阅读”的意义:促进语文素养养成,汲取语言养分,产生思想飞跃,完成整体性建构,解决社会性阅读萎靡状态。第二层则是部分同学对“整本书阅读”存在的三种错误看法。
由此可得出写作角度:①肯定“整本书阅读”的意义,提倡整本书阅读。②反对错误的看法,倡导正确理解并实行整本书阅读。③综合角度:“整本书阅读”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对其正确理解并实行。
本次作文要求立论与驳论相结合,可先立后破,也可先破后立,行文过程中必须有对“整本书阅读”
错误看法的批驳,三种看法为并列关系,不分彼此,故可以全部写,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写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