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秦淮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测试(二)
语文
2023/6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我国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C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今年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2021年也成为我国的“碳中和”元年。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传统石油出口国将面临全面利益丧失。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也就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1年5月)
材料二: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必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成本在不断下降,我国将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各个地方也将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交通运输也是如此。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建筑业同样要跟进。建筑减排,电气化是关键。未来,各地的居住、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都要实现电气化。建筑内部将建成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而对于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来逐步进行电气化取代,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
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将彻底融入生活。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无疑将进一步深度融入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其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因此,为了减少垃圾填埋,令其高度资源化,源头上的垃圾分类必须做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而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未来将更加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此外,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也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确立所涉及的社会层面极其广泛,早已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体领域,未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意义甚至不亚于蒸汽机、电力、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4月)
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B. 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以实现“碳达峰”的战略目标。
C. “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交通运输、建筑减排、冬季供暖等行业的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D. “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
2. 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2060年前,我国只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的形式,才能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B. 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打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C. 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逐步用电气化来取代原有的采暖方式,最终达到减少碳热源排放目的。
D. 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而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就是其标志,作为资源化的源头,垃圾分类必须先做好。
3. 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现“碳中和”的一项是( )
A. 扩大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 B. 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实现电气化。
C. 设置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 D. 大力研制、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分)
______ __▲__ _____
5.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生活的改变。(4分)
______ __▲__ 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 发①
老 舍
不要说高梁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
这是打仗的好时候。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
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
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军人——他们必须消灭这一军人,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
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
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
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
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
副队长中尉丁一山虽然已经从军二年,却还像个学生。他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胆量上吃苦耐劳上,他是个顶好的军人——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派为副队长。但是,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像一定神或一微笑的小动作上,他老遗露出一点他的本色。
因此,他在军队中的绰号便是“大少爷”。
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久而久之,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
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他的信,十封倒有八封是寄往文城的。文城的王举人——现在的维持会会长——曾经教过他的书,而王举人的女儿,梦莲,是他的未婚妻。他的信都是写给梦莲的——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
从王村一出发,丁副队长的脸就是红的。他异常地兴奋。偷入文城,除了职分上的任务而外,他还要去看看他所爱的人,而他所爱的人的父亲却是汉奸!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
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
在大家打尖休息的时候,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他揣起几个馒头,快步如飞地向文城走去。他所提到的松树林是在东门外,离城门大概有五里地。松林的西端有个人家,孤零零的从松枝下露出点黄色的茅草屋顶。树林越往东越靠近河岸。假若看见树再渡河,过了河便可以跑入松林去隐藏起来。丁副队长便是走这条路的。到了树林的西端,他在那孤零零的人家门外耽误了两三分钟。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
老郑让他喝水,他不喝;让他吃东西,他不吃;让他看一看郑家娶来不到一年的儿媳妇,他摇头。就好像有什么鬼怪追着他似的,他连一句客气话没说,便急急地跑去。
老郑莫名其妙地呆呆地望着王宅的姑老爷的后影。他呆立了许久。在他刚要进屋里去的时节,他仿佛听到远处响了两枪。
【注】①选自老舍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火葬》第一部分,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选文以简练的语言将抗战时期文城附近的敌我态势作了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
B. 选文由“一军”“一旅”“左右纵队”到便衣队“三十二人”,由大到小地展现了英雄群像。
C. 选文具体地介绍了全旅和便衣小分队的作战任务,给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D. 选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民族情感。
7.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借助于老郑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次强调了丁一山王宅准女婿的特殊身份。
B. “呆呆”“呆立”写出了老郑的善良和淳朴,也表现了他对丁一山的担忧。
C. “仿佛”二字写出了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反映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
D. 最后一句不交代枪声的来源,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后来故事的期待。
8 选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大少爷”绰号,试作分析。(6分)
______ __▲__ _____
景物描写对作品的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______ __▲__ _____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东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卿等若慕宰相之贤者,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百官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亮。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今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B.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C.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D. 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
A. 但在文中意为“只”,与《春江花月夜》 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江长江送流水”的“但”含义相同。
B. 见在古文中常表被动,文中“枉见诛夷”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含义相同。
C. 其在古文中意义和用法广泛,文中“吾其左衽矣”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其”用法不同。
D. 坐在文中指犯了某种罪,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面对房玄龄关于秦府旧部下未得官职而埋怨的上奏,举了尧废丹朱、舜废商均之事来说明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B. 唐太宗虽然当时没有采纳李道裕关于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的上奏,却看到了李道裕对公平正直的坚守,后来任命其为刑部侍郎。
C. 唐太宗认为用人要看是否有能力,而不能看关系的亲疏远近,如果只因旧部下有怨言,不看能力就加以委任,是不公平的。
D. 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强调做官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品格,这样才能富有人格魅力,受人尊敬。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4分)
______ __▲__ _____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分)——李密《陈情表》
______ __▲__ _____
14.唐太宗发出“何尝不想见此人,废书钦叹”感慨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 __▲__ 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5~16题。
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①歌残王气终,景阳②兵合戍楼空,
松楸③远近千官家,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④拂云晴亦雨,江豚⑤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注】①玉树:指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②景阳:陈朝官殿名,陈后主宴饮作乐之地。③松楸:坟墓上的树木。④石燕:传说中的一种有灵性的石燕,通风雨则飞,风雨停则复还为石。⑤江豚:传说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
15.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写《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隋军兵临城下,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
B.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南朝的繁荣盛况,已为历史的陈迹。作者吊今伤古,触目惊心。
C. 颈联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寄寓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D. 诗人尾联化用李白“山似洛阳多”的诗句,委婉展现了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欣慰。
16. 诗的尾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 __▲__ 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______ ,______ ”。
(2)《燕歌行并序》中,“______ ,______ ”表现士兵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并非为了个人取得功勋。
(3)影”这一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李密在《陈情表》中用“ ”一句写出了自己的孤独无依,归有光则在《项脊轩志》中用“__ ”一句描写树影摇动的幽雅可爱,抒发自己的喜悦之情。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3题。
鲁迅确实是语文教材入选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说鲁迅作品对学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学上有难度,______①______,未免有些无理取闹。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语言表达方式确实与当下有一定的差异。应该看到,_____②_____,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都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读起来“不通顺”的地方,然而都不至于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太大阻碍。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当然,想要读懂鲁迅,得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意识,要提前对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有整体的把握。讲《荷塘月色》绕不开来自清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学《记念刘和珍君》也要知道为什么“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没有听过教师讲解、没有意识到揣摩种种隐喻重要性的学生,拿什么去理解《西西弗的神话》?又怎么去分析《变形记》?今天我们与其争论要不要在语文教材中保留鲁迅的作品,_____③_____,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难道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B. 何况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C. 但是文言文与早期白话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有限的教材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D. 何况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都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状态,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并非坏事。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______ __▲__ 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党革命斗争历史的《红岩》,是革命历史小说中影响最广的一部。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的传播,形成了____①____的红岩文化。长篇小说《红岩》在1961年正式出版后,好评如潮。出版后不到两年时间,就多次重印,大有___②____的盛况。北京所有的宣传机构几乎不约而同地行动起来,纷纷著文介绍。书店门前,人们排着长队争买《红岩》。而一曲____③____的《红梅赞》,更是唱出了革命烈士江姐的高贵品格。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画波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心灵美,本质上是一种爱。这种爱,造就了精神的崇高。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舍生忘死、奉献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体现了伟大的抗疫精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信念。
A. 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近日以人权问题为由呼吁抵制北京2022年冬奥会一事,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
B. 从“围墙守护者”行动开始以来,哈马斯由加沙地带向以色列领土发射了近3700枚火箭弹,其中近540枚失败发射落在加沙地带内。
C.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进入新时代,闽西老区人民牢记嘱托,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D. 走进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凯南路新冠疫苗接种点,记者看到前来接种疫苗的市民络绎不绝,其中有不少人是奔着“打一针”来的。
课内知识,完成22-23题。(6分)
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基本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宁溢死以流亡兮 B.自可断来信
C.抚孤松而盘桓 D.自以为得其实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在用法上相同,都相当于“而”,请选择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早实以蕃 B.木之性日以离矣
C.云无心以出岫 D.木欣欣以向荣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强调自然法则是刚性的,所以君子自强不息以免遭淘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出自《老子》,表达居下、谦让、不争的道理。
有的同学认为新时代青年需要进取精神,不惧困难,不怕失败;有的同学则认为新时代青年应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谦让精神。
关于“进取精神”和“谦让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南京市秦淮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仿真测试(二)
语文
答案
1.D “已经深入人心”错,原文是“将更加深入人心”。选项时态上未然变已然。
2.B A.枚举不全面,“只有……才”条件绝对化。原文是“‘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注意是“等形式”,且原文句子并未体现“只有……才”的条件关系。C.“最终达到减少碳热源排放目的”错。原文是“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选项改变原意。D.“而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就是其标志”错。原文是“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其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可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现代化的必备”标志。
3.C.“设置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是新的投资热点,不能依靠这种做法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因此不是实现碳中和的手段。
4. 首先,提出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发展将带来重大变革;接着从“工业电气化”“交通运输电气化”“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增汇”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阐述其重要变革意义。
5.(1)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2)改变石油地缘政治格局;(3)改变国际竞争焦点。
6.B选项“展现了英雄群像”错误,从“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可见,“左右纵队”是文城敌军,不属于“英雄群像”。
7.C C选项“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错误,不是“对枪响听而不闻”,而是不确定是否有枪声。
8.①交代人物身份。从“大少爷”绰号可知丁一山出身没落大户人家,从小受到传统教育,有一些文人气质,大敌当前,投笔从戎,显出勇于报国的责任感。
②交代人物关系。从“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可知其与王举人家的关系,其与未婚妻的通信,与老郑对他们的关系的认可,都表明了丁一山是处在真实人物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
③体现人物性格。从他愿意接受“大少爷”绰号可知他和战士们没有情感隔阂,同袍同泽,共赴国难的大义精神。他对未来丈人附逆投敌后不再在信中提及,表现出和汉奸势不两立的民族正义感。
④暗示作品主题。他的忠勇报国的行为给“大少爷”挣来一点“光辉”,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社会现实。
⑤推动情节发展。“大少爷”丁一山对文城情况很熟悉,他主动请缨前往文城侦察敌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答对3点,得满分)
“大少爷”是丁一山的绰号,而他得此绰号的原因,是因为“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这交代了他的身份;而作为一个颇有“少爷”气息的人,他能够在国难当头时投笔从戎,可见他拥有报销国家的责任感。
从“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可见他这个人平易近人,与战士们能够同仇敌忾,融洽相处,体现出他的人物性格;而他“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可见“大少爷”的出身并不影响他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他怀着强烈的民族正义感,即使对方是自己最爱的未婚妻的父亲,也绝不妥协。
从“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可见,无论是他还是一同从军的人们,都同仇敌忾,没有了阶级身份的隔阂,表现了在大敌当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社会现实。
从“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等可见,他的“大少爷”绰号也交代了人物关系,他经常给未婚妻写信,并请未婚妻家的佃户老郑给自己的队员帮忙,这样的人际关系刻画出他是处在真实人物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物。
从“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可见,他作为“大少爷”,对于文城情况很熟悉,所以会主动请缨侦察敌情,从而推动了情节发展。
9.①景与人同,用景物来暗示人物的形象特征。采用拟人写法,把最想象成,“会抵抗暴力的武士”,“成为绝不屈服的战斗员”,显出了战士们的抗敌意志。
②景与境同,用景物来渲染战场的环境。采用比喻写法,用比喻手法“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既展现了庄稼割尽、适合打仗的秋天景象,也表现了战士们立志消灭敌人的决心。
③景与事同,用景物来交代战争的具体场所。描写的景物,多和战场形势结合起来,如写文城周围的山川地形、老郑家附近的松林,为将来战事的发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所。
④景作转换,用景物描写改变小说的节奏。写景和叙述穿插,在叙述内容转换时,借助景物描写过渡,舒缓小说的节奏,扩展小说的内容。
“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的描写,把景物拟人,实际上是借景物来写我军战士们永不屈服的战斗意志,景物描写也同样是人物刻画。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此处的景物写山峰如利剑,实际上是写我军战士如利剑一般插入敌人中心,景物描写与战场环境一致,渲染了气氛,烘托出战士们消灭敌人的决心。
随着情节发展,有着不同的景物描写,如文章开头对于文城周围大山、河流、收割干净的平原的描写,是大的战争环境描写;而丁一山前去文城侦察时,又写了文城东门外的松树林、松林西端的人家、树林东边近河等环境,从而让景物随着战事变化而变化,为将来战事的发生提供了真实具体的场所。
景物描写在文中还有过渡的作用,如刚开始写山与河,通过对山河如战士般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介绍完敌我双方形势后,又描写战场景物,并过渡到战事的变化和进展上,用景物描写改变了小说的节奏,作描写和叙述之间的转换,从而舒缓节奏,丰富内容。
10.C句意: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
“政教之源”中“之”助词,“的”的意思,偏正结构,“政教”是“源”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足以”是固定词语,中间不断开,排除D。
B A选项正确。句意: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B选项“‘见’含义相同”说法错误,含义不同。“枉见诛夷”中的“见”表被动;“君既若见录”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句意:却被冤屈诛杀了。/既然承蒙你这样的记着我。C选项正确。“吾其左衽矣”的“其”表推测,解释为大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其”是代词,代指桑树。句意: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桑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D选项正确。“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解释为徒,空。句意: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12.D选项“唐太宗借廖立、李严两人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故事”说法错误。由原文“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可知,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由此可知,因诸葛亮去世而伤心病亡的是“李严”,廖立没有伤心病亡。
13.(1)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但宰相多次奏上都没被同意。“俄而”,不久;“阙”,空缺;“妙”,精心;“累”,多次。
(2)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猥”,自谦之词,犹“鄙”;“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当”,担当;“报”,报答。)
14.①高颎公平正直,尤其通晓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很有关系。
②隋炀帝昏聩无道,高颎白白被诛杀,非常可惜。
由原文“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可知,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得到了隋朝老臣的称赞,他公平正直,尤其通晓治理国家的方法策略,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很有关系。
由原文“炀帝无道,枉见诛夷”可知,可惜高颎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唐太宗非常为他惋惜。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颎是做宰相的人才,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本传,此人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了解治国之道,隋室的安危,跟他的生死关系密切。可惜遇到隋炀帝这样的无道昏君,却被冤屈诛杀了,我何尝不想见到这样的人呢?就连读书时也时常放下书嗟叹!汉、魏已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到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到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所以陈寿称:‘诸葛亮执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国家,在当时做了不少有益于国家的事,虽是仇人,该赏的也必须奖赏,对违犯法纪玩忽职守的人,虽是最亲近的人也必须惩罚。’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你们如果能够像丞相这样贤良的话,那么荣耀的名声和尊崇的地位就能够长久保有了。”房玄龄对答道:“我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崇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内,教化天下。”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百官中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赦免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最终把张亮给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空缺,唐太宗下令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选,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选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太宗说:“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他谋反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至今仍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D “对自己所处时代不同于六朝的欣慰”无中生有。尾联应是“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16. (1)尾联抒发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惟有青山似洛中”,指今日金陵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人事却大不一样,江山不改,而人事已变,令人感慨万千。(2)尾联也暗含作者对晚唐王朝日趋式微,没落衰弱的感慨。目今洛阳的群山也没有变化,而唐王朝曾经的繁华兴盛业已不再,从而暗含对当下晚唐王朝没落衰弱的感慨。
诗的尾联“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一句中,是说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抒发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
其次,作者明写对六朝衰败的感慨,其实是以六朝来比喻当时的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已经无法与贞观、开元时相比,到了作者的年代,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唐朝已经非常没落衰弱。所以这一联中也暗含作者对晚唐王朝日趋式微,没落衰弱的感慨。
17(1)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3)形影相吊 风移影动
18..D、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语序不当,由前文“鲁迅所处的年代白话文运动”“如胡适的《我的母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背影》”皆为白话文作品可知,这段文字强调的是对早期白话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看法,应该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相比较,正确语序是“早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一样”;
第二处,否定失当,“难道……并非坏事”指“学生从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是坏事,不符合事实,去掉“难道”,变为陈述句。
19. ①应该退出教材 ②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 ③不如多思考一下
第①处,根据横线后的“无理取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应表达让鲁迅作品退出教材的意思,应为“应该退出教材”。
第②处,根据横线后“如……”所举的例子谈及的对象是“学生”可知,应填写“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之类的句子。
第③处,由前面的关联词“与其”的提示可知,应填写“不如……”;对应前文“争论”,后文“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什么用意”是思考的内容,所以此处应为“不如多思考一下”。
20.①独树一帜:单独树立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其它:久负盛名: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蔚为大观。
②洛阳纸贵:比喻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③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
21. 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与原文都表引用;
A.表讽刺和否定;
B.表特定称谓;
D.表特殊含义或强调。
故选C。
22C 23.A A项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其他三项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或不译。
24.【参考例文】
一进一让张弛有度
如果说进取是一支激情亢奋的号角,那么谦让便是这次表演中的间奏。进取与谦让相辅相成,二元一体地构成了我们这个安定有序的社会,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需要进取和谦让共同形成稳定融洽的发展格局。一进一让,张弛有度,进步不止,生生不息。
进取是一场热血搏斗。王勃当仁不让,锐意进取,才留下了千古绝唱的《滕王阁序》;羽生结弦敢于向病痛说不,受伤后仍在脑海里彩排,这是他对突破极限的不懈追求;感动中国2021年获奖人物之一——朱彦夫,在抗美援朝中用血肉之躯百战立功……如果不进取,只讲谦让,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不进取只讲谦让,谁来拯救近代中国,谁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青年应谨记,正是大好年华,进取当为主旋律!
至刚易折,至柔长存,进取之外还需谦让。孔融,小小年纪,便懂得谦让兄长,让那一枚梨几千年来都闪着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时秦始皇”,张英一封家书,睦邻礼让,让六尺巷的故事传为佳话;牛顿,科学巨人,成就伟大,却在面对赞誉时说“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苏格拉底,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可当人们称赞他时却说“我唯一明白的就是我自己的无知”……他们,或心有他人,恭敬礼让;或身有才华,谦逊稳重,自成一股清流,暖人心,受人敬!谦让并不是失败、无能、懦弱,更是一种高洁淡泊的品格和至善至纯的人性。
进取与谦让,一进一让,张弛有度,方为大智慧。辜鸿明教授曾说:“温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品格。”在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后,在世界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仍保持大国谦让,为世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00年前,我们的先辈抛头颅洒热血,争得了独立自主;100年后我们谦让守礼,为全人类的和平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100年前不争,那么这个国家早已支离破碎,又哪来如今的谦让呢?因为懂得竞争的利弊,所以谦让便成为我们这段漫长岁月的轻抚。事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发展利益不得不争。联系全球命运,人类生存,合作共赢,我们必须要让。
世界是五彩的,人品是多面的,不必非此即彼。肩负使命的我们,完全可以集诸多精神于一身,如鲁迅先生那般,或“横眉冷对千夫指”,或“俯首甘为孺子牛”,既有铁骨,又有柔肠,方是一个进退有度、有血有肉的人!
感谢进取,让我们磨砺坚强的意志;感谢谦让,让我们拥有松柏的坚韧;感谢所有对手,让我们发现独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一进一让,一张一弛,才让世界更有韧劲。
审题:
材料第一段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句引出君子自强不息,以《老子》中“以其善下之”引出谦让、不争。材料第二段在此基础上引申新时代青年的两种观点,有人认为青年需要进取精神,有的则认为应该继承谦让的美德。
材料给出了两个话题“进取精神”和“谦让精神”,要求同学表达对这两种精神的看法。“进取”与“谦让”貌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进取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动力,具有巨大的激励力量。凡成功者都具有极强烈的进取精神,正是进取,才使他们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从而变得卓尔逸群。但是,在进取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谦让”是一种美德。谦让可以使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促进人与人关系的融洽。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何时需进取,何时需谦让,应给出自己的看法。
写作时可以分别肯定“进取”和“谦让”各自的价值和意义,然后思考如何将二者更好的统一起来,如谦让更多属于礼仪范畴,进取更多属于工作范畴。谦让要适度,否则就是本末倒置;进取中适度谦让效果更好,在“进取”中“谦让”更是能缓和紧张的关系,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如果没有谦让而一味进取,就缺少了作为“人”的温情,使得进取变得冷酷、残酷等。事实证明,要使自己受益,也同时使他人受益,离不开谦让的美德,也只有懂得谦让艺术的人才能更好达到这种效果,一个只知道“进取”“为个人奋进”的人很难被一个群体所接纳。总之,要辨析二者关系,找出一种平衡的策略。
立意:
1.进取固然重要,谦让不可丢。
2.让进取与谦让同行。
3.进取与谦让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