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语文试卷(无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13 17: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无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惑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
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派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汉代鸿沟水系分布图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纬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体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教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教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中。
吡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救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 青史”的机全。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雨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围放弃夺回蒙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郎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放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连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道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
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附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途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菜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问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汹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改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给魏国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科学视角与内在经验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鸿沟在给魏国带来富庶的同时,也给魏国带来了灭顶之灾,秦国一计黄河淹城,让大梁不攻自破,魏国灭亡。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扭转了对刘邦极为不利的形势,成功化身为政治符号。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改辔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而且增进了南北方的相置夕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
B.凭偕鸿沟水系带来的优势,魏国成为战因七堆之一,强大起来的魏国变得乙须,带动整个中原地区使之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C.货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文流或断流,或因蒙塞与海鸟分离,历代统治者均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支流。
D.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正如河南的纂河、复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在历史变迁中的丰富内涵,(4分)
5.本文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秤砣
阿来
还在故事起始处,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
秤本来是头人家的。解放了,剥削阶级的财产要放没收。头人家的两杆,大约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
这秤过去在头人家里称过金银、宝石与鹿茸。到了他的手里,包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倒读救急的茶叶盐巴之类的东西了。秤的新主人没有因此抱怨过,他说:“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啊。”
有一天,他把秤固定在他家东南向的窗户跟前,每天一个因定的时候,太阳光会透过窗户照射到屋子里,他把秤杆水平状态的投影刻在了墙上。以后,有人再要淘换东西农他过秤机一定得是晴天,一定得是最早的阳光投射进佗们家窗户的那个时候。他这么改改以米一杆秤的公平,人们虽然不以为然,但还是不想冒犯饱。久而久之,面对这样一种仪式,前来务量东西的人也会生出非常虞敬的心情。
那时,工作组进村来都是驻到村民家,秤砣家也驻进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在会上大讲样砣如此这般地使用一杆秤,对于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具有多么多么重买的作用。回到家里,化那张严肃的脸显得更严前了,他说:“工作同志,以后,你不要再讲表这杆秤了,弄得人家都来笑话我。”
“你为了坚持原则不是从来不怕人说三道四吗 ”
“我做的我受。不要因为别人说我的好话,来让别人笑话我。”
年轻人当时机无话可说了。接着,秤砣有些艰难地开口了:“工作同志,你是不是还欠会粮桑 ”
“我欠你粮票 ”小伙子惊得差点蹦起来。
按秤砣的算法,小伙子真的差他粮采。差多少 三两。工作组住在农民家里,每天要向主人交五毛钱,一斤二两粮粟。十天半月,就跟主人家算一次账。其实不是小伙子少交了糖票,而是秤砣算错了账。算错账的根子还在那杆宝贝秤上。
第一次算账,秤蛇就发现他少女了二两,但他没有说话,他不好意思把这么小的事说出来,更怕会让对方感到尴尬。第二次,又少了三两,他继续隐忍不发。第三次,对上了。化想,年轻人已知错了。但是,小伙子在会上夸夺其谈,太多的好话让他成了别人的笑柄,他并不想从任何一个地方得到表扬,他只是觉得,这么一杆秤落在自己手里,那他就要像一杆秤的主人。一杆秤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不要失去这份数意。这个年轻
人让他成为了笑柄,他很生气,又找不到表示自己不高兴的有力方式。于是,他终于忍元可忍把这个不公正的甚至关涉到人性中贪欲的事情说了出来。
粮采的数量很少,但关乎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当一个人把很小的东西赋予很多崇高意义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了。
“我怎么会差你粮票 ”年轻人又算了一遍,更加肯定自己是正确的。
秤砣坚定地说:“告诉你吧,我在心里都算了一百遍了。”"那把你的算法让我听听看。"
他就算了一遍。那个年轻人惊叫起来:“什么,你说一斤是十六两 ”秤砣把年轻人拉到那杆秤前,指着秤杆上一枚枚金花,一一数来。年轻人明白过来,也不想解释现在的秤早已是十两一斤了,就大笑说:“对,对,我马上补给你三两粮票。”秤砣露出满意的神情:“你这个孩子,谁要你还几两粮票。我只是要你不要算错了账。”接着,秤砣改换了话题:“好了,我要到镇上去一趟,用豆子换些大米。”
秤砣就带着豆子,还有他那杆秤上路了。他的心情很好,他想,这也不是个不学好的年轻人。而今天,自己已经给这个年轻人很好的教训了。秋天的太阳把地上的一切都晒得暖洋洋的。他一步步走过那些干净的温暖的石头,草丛 木桥,穿过落尽了叶子的桦树投在地上的稀疏的影子,那些豆子在袋子里互相轻轻碰触着发出愉快的声响。真的,秋天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显得那么干净,那样的从里至外,闪闪发光。
换完豆子,他来到了镇上的人民食堂。他点了肉菜,还点了三两米饭。算账的时候,麻烦出现了。在他一斤十六两的盘算里,人家该找他十三两粮票。但他点了三遍,人家居然只找了他七两。于是,就起了争吵。看热闹的人们围拢过来,听清事情原委,相继大笑。
秤砣拿出了他的宝贝秤,冲到柜台跟前,一声一声数那老秤杆上的金色星星。数到十六的时候,他头上汗水都出来了。但人们爆发出了更大的笑声。血轰轰地冲上了头顶,他狂吼一声掀翻柜台,举起秤就往那收款员身上砸去。没抽到几下,细细的秤杆就折断了。于是,他举起了那个光滑油腻的秤砣,砸在了那家伙挂满自以为是的表情的脸上。直到警察出现,叫人把那满脸血污的家伙送到医生那里,他才慢慢清醒过来。
有人把一杆新秤拿到他面前,给他细数上面的金色星星。是十颗,而不是十六颗。警察忍住了笑说:“跟我们走,秤早就是十两一斤了。”
秤砣就举着自己的秤给警察押着往派出所去了。他突然说:“我多要了他三两粮票。”“你说什么 ”“那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不告诉我 ”
然后,他举起了那个秤砣,对准自己的额头重重拍了下去,然后,就晃晃悠悠地倒下了。当然,他没有死成。只是从此再也不给人称秤、也不学得能给什么人主持公道了。
从此,他就是机村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了。后来,人们也就将秤砣这个称呼给慢慢淡了。(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秤砣为村民们称一些不太值钱的家常东西却从不抱怨,反向觉得“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他对公平的不懈追求也渐渐感染了大家。
B.年轻人明知秤早己是十两一斤了,却没有向秤砣指出来,反而认错补交粮票,表现了他性格和善,为人大度。
C.本文主人公拥有村里唯一的一杆秤,村民淘换东西都仰仗他称重,因而敬称他“秤砣”。后来秤断了,人们也就不再这样称呼了。
D.经历了多收粮票、砸伤收款员等事件后,秤砣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为人主持公道的资格,他也变成为一个普通的老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一开始就交代“秤和人就已经苍老了”,不仅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也暗示了人物命运变化与他的“苍老”有关。
B.文中描写秤砣一定得是晴天最早的阳光投射进窗户才背称东西的细节亦庄亦谐,生动表现了秤砣追求“公平”的痴迷状态。
C.在人民食堂,围观者的阵阵哄笑让秤砣很丢脸,从而刺激他拿秤砣砸伤收款员,此处情节的发展自然真实,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D.小说讲述了一个乡下老人的平凡小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主目:一个有信仰的人,不要因为挫折和错误而放弃坚守,唯有执着方能不凡。
8.从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的角度看,画线文字起到什么作用 (4分)
9.小说中秤砣这一人物既有悲剧性也有喜剧感。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请对秤砣身上“有价值的”一面和“无价值的”一面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 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 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富威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筹 ”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宙威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于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箭,以收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下以臣为葆,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箭,收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殺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
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上人痛之耻之不变编之何益 ”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殺之过也,葆中何耶 ”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箭,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贵直论》)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对应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3分)
臣A闻B君C子D耻E之F小G人H痛I之J耻K之L不M变N痛O之P何益
下列加点字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举先王之政(施行)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③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只)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小悲哀)⑤杳不知其所之也(到)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道理)
⑦举以予人(拿)⑧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霸业)
⑨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原因)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④⑤⑥⑦ D.⑥⑦⑧⑨
12.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后荆国兼国三十九
A.举地千里B.苟以天下之大C.并国一十D.日削月割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下进言如果言辞激切,君主就会发怒,一旦君主发怒,进言的人就少了,所以不贤明的君主身边就没有贤人。
B.国家、君主的存亡安危,与君主听取臣进言的态度有关。拒听臣子进言,国家即便眼前平安,将来也必有危险。
C.鲍叔牙希望齐桓公莫忘前耻,齐桓公虚心接纳了进言,终成霸业,可见,善纳谏言,是成就霸业的充分条件。
D.葆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捆在一起放在文王的背上,再拿起来,像这样做了两次,其目的是让文王内心感到羞耻。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4分)
(2)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4分)
15.请简要概括葆申对文王施以鞭刑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6~17题。
黎平喜通河阳马判官宽话别
鲍 溶
从事东军正四年,相逢且喜偃兵前。看寻狡兔翻三窟,见射妖星落九天。
江上柳营回鼓角,河阳花府望神仙。秋风萧飒醉中别,白马嘶霜雁叫烟。
【注】①禁平:唐后期藩镇割据严重,吴元济占据淮西,强悍难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宰相装度督师禁州,擒吴元济,平定淮西之乱。②河阳:今河南孟县,淮西用兵中,河阳是东军活动的地带,马宽此时任河阳县判官。③柳营:汉将军周亚夫,屯兵细柳,汉文帝前去视察,营前士兵因没有将军准许阻止皇帝进入。④神仙:《后汉书·郭泰传》记载郭奏“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古诗文中常用以形容人的神采清朗洒脱,气概不凡。
16,下列对这首讲的圳解和费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诗题,既明点“蔡平”,也交代“相逢”;“偃兵”指偃武修文,说明唐王物平定藩镇的战争将结束。
B.颔联及是虚写,但“看”“见”二字,使敌军被消灭的场景如在眼前;诗句不加铺陈,巧用比喻,取得了独物的艺术效果。
C.尾联以景结情,风是实写眼前之景,但“秋风”和“霜”等您像也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
D.本诗以谋篇精巧取胜,这首谢巧妙地先以一半篇幅写“架平”,又以一半篇幅写相途和离别,将家国情怀与私人情谊熔铋为一体。
17.刘视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此",说是“报古以证今”。即以古证今,借古抒怀,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分析在本诗颈联中,作者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柯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 ”。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国君决心改变士大夫们养成的种种陋习,“ , ”,才招致众人的强烈反对。
(3)《阿房宫赋》中将反问与对比融为一体,批判秦人竭力搜刮财物却又不珍惜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顾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这种思雄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且以春秋战国时代最亚要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庄子为例。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①_____。在政治活动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与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正是权极有为的这种人生态度使他对生命感到充实、自信,从而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感,并升华进入诗的境界,这就是被后儒所叹幕不已的“孔颜乐处”。孔子如此,庄子又何曾不然 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希其着超越现实环境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事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② ___。正是在这种潇洒、浪漫的人生态度的基础上,庄子才能在自由的精种世界中展翅朝朔。儒、进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风获的基本人生思想,( ),我觉得称之为诗意的人生观更为确切。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谓。(2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8分)( )
A.学者把他们的人生态度,称之为审美的人生观
B.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被学者称之为审美的人生观
C.学者称他们的人生态度为审美的人生观
D.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学者称之为审美的人生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复兴中学记者团计划在校刊上推出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有同学说,这是一个深度阅读消亡的时代。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主编:这种说法是不是太消极了 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碎片式的阅读,确实会让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世界如何浮踩喧嚣,总有人愿意阅读非娱乐性书籍,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
记者:近几年,①__,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这些现象对读者有哪些影响
主编: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属于数字时代的媒介融合带给图书领域的灵感。前者让快时代的读者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也能帮助读者降低选书的试错成本。
记者:最近,亚马迅宣布KinDle电子书店将于2023年6月30日退出中国大陆市场。这让电子书的用户心生疑惑:② 请您解答一下这个疑惑。
主编:这要依靠两方面的力量来推动。一方面,只有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培养出了优秀的作者、译者和读者,电子书才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才会有长久的未来;另一方面,如果出版业对电子书的内容进行内涵式发展,让优质电子书的供给不断绝,电子书也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3.复兴中学不少同学在观看了某电商平台的荐书短视频后,购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请根据以上访谈实录的内容,用三个动宾短语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耍求:每个短语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 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1《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告诉我们,“鸿沟”是界线,是隔国,也创造着对话的可能与沟通的途径。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感悟或认识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1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